给小男孩留鸭尾在乡镇农村早已盛行,在大街上,村子里,幼儿园里能看到好多男孩在后脑勺留有一小撮头发不剪,等到五六岁的时候选个吉日才剪掉,除了鸭尾,好多还留了前丫,早就听说过剪鸭尾的仪式挺隆重的,可直到前天才真正的见识到。 我同事的孩子要剪鸭尾了,还办了酒宴邀请我们参加,本来打算直接到饭店去,可同事打电话要我去她家看看,并说已经定在上午10点58分举行剪鸭尾仪式,于是乘车在10点55分赶到她家,老远就看到她家门口张灯结彩。高高的充气柱子立在门口上面的横幅写着“某某先生某某女士之子喜剪鸭尾”,还有礼炮,乐队等真是热闹,先到的同事见到我们就说我来晚了,说刚才小主人公还坐在大桌子上被四人抬着去迎接他的舅舅和姑姑,有意思极了。同事家住的是两层小楼,院子里也装点一新,象结婚一样,在桌子上烧香,点了红烛,墙上还贴了仪式流程,由于耽误了,剪鸭尾仪式改在11点18分举行,司仪宣布仪式开始,鸣炮奏乐,小主人公隆重登场啦。他穿着一身崭新[据说是姑姑买的,这都是有讲究的]在胸前还戴了很大一朵红花,象新郎官一样,开始他还很不好意思,被人推搡着来到桌子前的红地毯上,接着就开始拜天地,拜曾祖母,拜外公外婆,拜爷爷奶奶,拜舅舅和姑姑,喊到谁他就给他们三叩首,当然不是白叩,每人都得拿出红包表示祝贺,很快桌子上的托盘里已经堆满了红包。接下来最隆重的一项步骤就是剪鸭尾,在剪之前还在小辫上扎了好多百元钞票,鸭尾不是随便谁都能剪的,是舅舅的专利,这就是为什么要亲自去迎接的缘故,而舅舅在剪鸭尾的时候也要第二次封上红包的。除了鸭尾外,还留了前丫,而这是姑姑的专利,于是又请两位姑姑上来剪掉前丫,同时也包上红包。最后一项就是请理发师理发了,理完发整个仪式宣布结束。 接着人们便到酒店里开始尽兴的喝酒吃菜了。
小男孩留小辫子的风俗在淮北地区较为流行。
在淮北地区的农村里面,经常可以见到有些小男孩的后脑勺留着一绺子头发,有的还还会辫起来,就像女孩子留的小辫子。
(小伙伴在拉着这个小男孩的辫子玩)
男孩子的留的小辫子,又叫“鸭尾巴”。有留就有剪,剪小辫子又叫“剪鸭尾巴”“剃鸭尾巴”。
剪小辫子,又叫剪鸭尾巴
男孩子剪鸭尾巴,多是在六岁、九岁、十二岁。年龄不能再大了,毕竟孩子已经对性别角色有了认识,再留下去的话,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鸭尾巴由舅舅来剪,其他人不能代替。有的人家,把给孩子剪鸭尾巴作为一件大喜事来办。舅舅、姨娘是要掏贺礼的,三千两千的。所以人们就打趣说,这孩子留的是讹人毛。讹谁呢?讹他的舅舅、姨娘等姥娘家的人。假如这家人也待客的话,来贺喜的人也是要上礼金的。
男孩子留小辫子,据考证,应是从满清入关开始的。满清入关后,为从心理上打消人们对前朝的怀念,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政策。一时间,血流成河,许多不愿剃发的汉人死于非命。据说,过去的剃头挑子的一头立的长木杆,就是专门用来挂人头的。
过去的剃头挑子
人们为了保住性命,只好忍辱受屈,留起了小辫子。到了后来,尽管满清早已经不存在了,但留小辫子的风俗却沿袭下来。
大家都说,给小男孩留一个小辫子,好领活。
是一种风俗。
男孩子留小辫子的风俗存在已久,叫做“命辫儿”。并且在各地的农村都有流传,若是孩子小时候体弱多病,就会从胎发开始留一条“命辫”。
一直到五周岁,六周岁或者十二周岁的生日当天剪掉。其寓意就是孩子被“小辫子”栓住病魔抢不去,好养活,能健康顺利的长大。
留小辫儿现状:
留小辫儿是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无法考究,大抵有数百年的时间,演变到现在更是充满了许多美好的寓意。
村子里面老人或父母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会给孩子留一条“命辫儿”,不过现在来说已经不同以往,也没有了太多的讲究,只是对于孩子疼爱的表现。
小孩子剃辫子,小孩爸爸的舅舅就是舅姨,需不需要去的问题在每一个地方是有不同的习俗,一般小男孩杨小辫子的话都是非常宝贵的,惯的小孩,比如说几代单纯只有这一个男孩子这样的小孩子一般会养小辫子,小孩子的爸爸的舅舅是要去的就像有的小孩子过10岁那样,这样的冠宝宝在剃小辫子的时候是非常隆重的,舅爷要到场,而且要举行仪式。有的地方不存在的,所以要看你自己家是怎么订单,怎么要求的?如果你真要隆重的办这件事,相信请孩子的就医他是会去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