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什么做粉底原料

古代人用什么做粉底原料,第1张

古代人用米粒做粉底原料。

粉底来说,每个女生都希望自己有雪白的肌肤,肤如凝脂,气若幽兰,这皮肤状态最好不过的,一白遮百丑,追求皮肤白皙是所有女子共同的心愿。古代人用的粉底叫做妆粉,但是她们的妆粉一般都是米粉,单看这个粉字,是由米和分组成,古代最初所用的原料便是用米做成,将米磨成细腻的粉末,如果不想磨成细腻的粉末,那也没关系,毕竟最后磕碜的是自己的脸。

之后把粉末放置在清水里反复地淘洗,然后把它放在凉水里进行发酵,当它散发出来一种腐臭味以后,再将米粉沉淀出来,磨制成米浆,放置容器之内,晾于阳光之下,等它彻底干透以后就成了粉饼。

古代胭脂做法

胭脂的做法是把红蓝花在花开之时整朵摘下,然后放在石钵中反复杵槌,红蓝花的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淘去**后,即成鲜艳的胭脂。此外我国古医书中记载可用于制作胭脂的原料,还有蜀葵花、重绛,黑豆皮、石榴、山花及苏方木等,从这些中药可以提取天然的红色素来制胭脂,当然这时的胭脂不再是最早意义上的胭脂了,已经是一切红妆的指代。

胭脂作用在化妆中,胭脂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一步,胭脂作为点晴之笔,能让你看起来有年轻几岁的效果,除修饰脸形外,还可让整个妆容看起来更健康,在使用时,用化妆刷将嫣柔胭脂涂在脸上后轻轻匀扫开,因有持久配方,需要健康自然的效果时,开始用时量不宜太多,逐渐加深至满意效果。

1、敷铅粉

古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铅粉,作用与现在打粉底类似,都是为了凸显自己肤白貌美,毕竟“一白遮百丑”。唐人喜欢在粉中掺入西域香料,称迎蝶粉;宋人将益母草、蚌粉等调制玉女桃花粉;明人则以玉簪花为主料,制玉簪粉。

2、抹胭脂

早在商周,女性已懂得在面部擦拭腮红美颜,只是当时并不流行,只有舞姬与宫人使用,材料为朱砂。“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秦宫打破了面妆色彩的桎梏,开启了妆容色彩丰富、造型各异的时尚潮流。唐代称胭脂为“红粉”,妇女以胭脂做红妆风靡一时,诗人也一再歌咏这种妆容。

3、画黛眉

盛唐时期流行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元稹诗云“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都督夫人礼佛图》中画的是桂叶眉,莫高窟盛唐45窟里有两头一样粗细的柳叶眉,还有些菩萨脸上有翠绿色的翠眉。

4、点额黄

点额黄又称贴花钿,是用丝绸、彩纸、金箔、云母片等材料剪成的样式各异的装饰物,粘贴在眉心或前额,也可以贴在两颊或嘴角等处,形状有圆形、菱形、月形、桃形以及花、鸟、鱼、蝴蝶、鸳鸯等,颜色主要是红、绿、黄三色。

贴花钿始于南北朝时期寿阳公主的“梅花妆”,到了唐朝,爱美的姑娘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花瓣,而改用金箔、银箔,甚至用昆虫的翅膀、鸟类的羽毛剪出花样贴在额头,就是《木兰辞》中的“对镜贴花黄”。

5、画面靥

面靥是在女子的面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料点缀出各种形状。除了红色圆点,有的面靥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到了晚唐五代时更加盛行,有的女子将剪成花鸟虫鱼的面靥贴得满脸都是,让旁人以为这姑娘刚从维密秀场走秀归来呢。

唐代刘恂在《岭表录异》卷有面靥的记录,记录有浅紫色花瓣的鹤子草,是做面靥的原材料之一。相传,面靥妆始于宫廷,起初并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一种特殊的标记。当某个后妃来例假时,不能被帝王临幸,又羞于启齿,就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红点,女史见了不会列名安排侍寝。后来,面靥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流传到了民间。

6、描斜红

斜红始于南北朝,是在眼角两旁各画一条红色的月牙形,涂抹的深浅、粗细各有不同,在唐代的宫廷中颇受女性欢迎。从唐代墓葬出土的女俑可见,面部常有月牙形妆容,色泽浓艳,造型古怪,有的还被故意描绘成残破妆,远远看去,宛如白净的脸上平添两道伤疤,简直就是古惑仔**里的“刀疤妹”。

相传斜红的来历,还真和伤疤有关。《妆楼记》记述了一个传说,三国时候,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名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宠爱有加。一天夜里,文帝正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流光溢彩。

薛夜来悄无声息地走向文帝,一不留神,竟一头撞上屏风,顿时血流如注,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她忧心忡忡,以为毁容后定要失宠,谁知这种楚楚动人的面容,令文帝对她更为怜惜。其他宫女见此情状,也模仿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血痕,取名“晓霞妆”,后来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7、点口脂

湖南曾出土过西汉墓葬中的口红,尽管过了2000多年依然鲜艳夺目,口红制作技术十分精湛。在唐代,仅供制作口红的植物就多达二三十种。正如化妆达人能一眼识别出景甜在《大唐荣耀》不同剧集中的口红色号一般,唐人以蜂蜡代替前人的动物脂膏,又掺以朱砂、紫草,终于调试出红色、粉红、红褐色等不同色号的口脂。

唐朝的眉形丰富多彩,唇妆种类也异常繁多,仅晚唐30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之多,圆形、心形、鞍形,其中最风靡的要数樱桃形和花朵形。古人崇尚“樱桃小口一点点”,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女孩子们先用白色打底以覆盖唇色,然后用口脂在嘴唇正中画出唇形。

凤凰网--古代美女化妆七步走 唐代化妆也要打面部阴影

      从来不知道胭脂是这样一种颜色。

        一直使用的是水彩颜料,想象中的胭脂是用朱红和玫瑰色调和出来,介于桃红和水红之间,娇柔的,妩媚的颜色。当老师把胭脂挤在颜料盘中时,第一次见到它,有些微的失望,是暗淡的,深沉的,灰旧的。

      可是,挑了一点胭脂,溶入清水,搅匀,化开,那暗沉变成一种典雅的华贵,比桃红矜持,比玫瑰稳重,比橘红踏实。四号毛笔浸透颜色,细细的在蝉翼宣纸上扫开,水笔继续拖开渲染,原本稳重的颜色忽然之间又带出意外的娇柔。一层一层,每上一层胭脂色,心里的喜欢就多一分。爱上了胭脂,面对勾好的牡丹,一下笔总想用胭脂。

      胭脂一词来源于“焉支”。当年霍去病大胜,匈奴汗国哀歌“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红色的染料其实不少,但失去焉支,竟使人人失色,可以想象它的美。胭脂采于一种叫做红蓝的花儿,内含红、黄两种色素,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淘去**,最后留下独特美丽的红色,经过阴干处理,成为脂膏状,是谓焉脂,但是“胭”字是如何转化来的呢?两个字简直是绝妙的搭配。贾宝玉擅长炮制胭脂,小小的白玉盒子,里面是淘澄净了配了花露蒸馏而成的胭脂。平儿受了委屈,被宝玉制作的胭脂略一装扮,便“鲜艳异常,且又甜香满颊”。

        国画里的胭脂用红蓝花、茵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属于水色,也叫透明色。用植物制作而成,所以含有植物的特性,稀释之后呈现透明的娇艳,渲染多遍都不会厚重凝滞。胭脂的美,美在典雅平和,淡淡渲染,便如淡妆的美人,风致嫣然。染上十遍,就添了些故事,那种颜色,是可以一直吸引眼睛看下去的。胭脂和朱膘色加少许墨是柔和的绛红色,胭脂加少许墨调出用来渲染牡丹花瓣的根部,有一个极美的名字叫做胭脂墨,聊斋中《江城》一篇亦以胭脂虎形容善妒凶悍的美妇人。

      胭脂在宣纸上久了,会变旧。可是,这点旧很像王谢世家的朱门,破落了,斑驳了,然而,在夕阳的照耀下,依然有一种沉默的高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2444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