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保质期是经过实验测出来的,比如同一类食品,选几组样品,在不同温度下,有的放在冷藏温度下,有的放在常温下,还有的放在异常温度下 ,冷藏的食物变质速度最慢,可作为参照组,而常温下的食品,放了一段时间后,要看外观,再品尝,经过测量比较之后,如果没什么问题,就要继续进行实验,直到和冷藏食品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之后,这期间的保存的天数就是保质期。
不过,我们所看到的保质期标签,比实际保存期要短,也安全得多。我们可以得出产品保质期不是从产品生产到产品变质的周期,而是产品最佳的食用周期。 我们所说的技术保质期比较短,因为要保证产品的风味、色泽、质地等等,时间肯定不能够太长,防腐剂、真空、包装、巴氏灭菌只是手段而已。国家药典对保质期也有一些相应规定,比如袋装方便面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保质期一般为6个月(180天),肉类罐头老干妈牛肉辣椒酱罐头保质期一般为14个月。而这个实验室数据通常是厂商自己计算的。
对于这一点,很多网友会担心,厂家会从中作假,其实这个大可不必担心,因为保质期是个法律概念 ,意在裁定生产厂家对食品安全负责的界限。 有人认为食物的保质期越长,其实这是一个认知上的误区,食物保质期的长短,主要与食品本身特性、生产工艺和包装等有关,与防腐剂的含量并不一定成正比。
而一些临期食品也是可以食用的,虽然产品可能是风味口感上欠佳,但并没有变质,但为了安全,还是不推荐大家食用过期食品。 我们在购买食品时,包装表面会注明“在XXX之前食用”,此时食品保质期便与保存条件密切相关。尤其是自销自产的熟食类,可能需要冰箱、冷柜参与保存。 所以一定要看清保质期再购买更安全。
有的产品是到期日,比如洗发水、化妆品打印日期是2020年2月20日。但多数商品还是打印生产日期,如20180220,后面还会注明保质期的天数。个别厂家会把年写在后面,而月日写在前面。
目前国内省级疾控中心是这样做的:
将产品放在恒温恒湿培养箱中,质量卫生指标每月测一次,如果三个月各项指标稳定,则产品的保质期可定为三年
培养条件:温度约37,湿度约75%
当然,如果你的产品质量卫生指标本来就不理想的情况下,你可以适当缩短检测周期相应产品保质期可以推算
在做饮料保质期实验时,一般设置三个温度,即将样品分别存放于5度、25度、37度三个恒温箱中,5度的样品作为标准样品或对照样品,25度的样品作为模拟货架上的样品,37度的样品作为环境破坏性样品。每隔5天左右对37度条件下的样品进行品评,品评时与5度的样品进行比较。当37度下的样品出现与5度的样品有较大差异或出现不能被接受的差异时,37度条件下的样品停止实验,那末在37度条件下样品存放的时间乘以3得到的时间即为产品的大致保质期。25度条件下的样品继续进行实验,当25度下的样品也出现与5度条件下的样品相比不能接受的差异时,25度条件下的实验也停止,其保存的期限作为产品的实际保质期。
饮料的保质期试验应分成三块:微生物、外观、口感,应分别设计试验来比较。微生物预测较简单;外观主要是发现变色、沉淀、分层问题,试验者首先要根据产品配方、工艺、经验预期会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无色饮料的变黄、有色饮料的退色,奶类的沉淀加剧及分层,用37℃与冷藏样来预测沉淀分层问题,50℃与冷藏样来预测变色问题。口感要分是否柑橘属、是清淡还是浓郁风味,模拟市场销售环境来预测。
这主要是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方法是大同小异的,但应用起来还要具体产品具体分析。
加速试验(也就是破坏性实验)一般都会做,和温度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比如说,在酸奶中做37度保温试验一星期,证明市场上可保持半个月。纸巾在54度下半个月,证明可保持一年,若在37度下保温一个月,证明可保持一年.
我知道有一种实验数学的方法,可使实验次数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优的结果;即优选法(又称黄金分割法);或称0618法;此法为做实验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其实这种方法在证券分析中也经常使用!早在六、七十年代由数学家华罗庚推出,当时即被普遍使用;
具体地讲,即您在做各项试验时,比如:假设您在做酸奶37度保鲜试验时,如果保温一个月后早已变质;此时您可以用30乘0618的天数,即185天重新做此实验;结果如果仍已变质,则用185天继续乘以0618,即约115天进行实验;而如果在185天还没有变质,则您可用30天减185天后的数乘以0618再加上185天,即约25天做此实验,如此反复;就可以以最少的实验次数,取得最佳的实验数据,从而确定出您的食品的实际保鲜数据;
运用此实验法也可用于食品配方的研究工作;98年我曾用此法帮一个朋友进行过“采石茶干”配方的实验;只做了六次实验,用了不到六十斤黄豆(还是因为磨浆机较大,一次最少即需用10斤)即取得了最佳的配方数据;做出来的茶干较市面上的不论是韧劲还是口感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食品储存期加速测试及其应用
摘要:利用化学动力学的原理,改变储存环境来缩短食品储存期,从而在短时间内可得到长寿食品(一年以上)的储存期,以及应用于食品稳定性的测试,确保食品的商业储存期。
A.基本原理
食品储存期加速测试的原理就是利用化学动力学来量化外来因素如温度、湿度、气压和光照等对变质反应的影响力。通过控制食品处于一个或多个外在因素高于正常水平的环境中,变质的速度将加快或加速,在短于正常时间内就可判定产品是否变质。因为影响变质的外在因素是可以量化的,而加速的程度也可以计算得到,因此可以推算到产品在正常储存条件下实际的储存期。
由于许多包装食品通常可以储存超过一年,评价对储存期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如产品本身配料的改变(采用新的抗氧化剂或增稠剂),加工过程的改变(采用不同消毒时间或温度),或包装材料的改变(采用新的聚合体薄膜),都会希望储存期尽可能持续到产品所要求的时间(商业储存期)。但许多公司都等不起这么长的时间来知道这些新产品/新加工过程/新包装材料能否提供足够的储存期,因为会影响到其他决定(如新工厂的合同,采购新设备,或者安排供应新包装材料等都有时间限制)。因此需要有一些方法来加快产品储存期的测试,食品储存期加速测试(ASLT)因此产生了。制药工业早就广泛应用类似的方法来进行储存期及药效测试。
首先,在产品研发阶段,将终产品在3种条件下放置——常温(20度、避光)、光照和加速(温度70度,湿度60%)。其中,常温是完全模拟实际储存情况;光照是看光的影响;加速实验,是以1周代替实际1个月。
其次,分别取时间进度的25%、50%、75%、100%和110%的实验样品,进行感官评定、理化和微生物检测。例如,保质期6个月,那么常温条件下,15、3、45、6、65个月的时候,取样评定;加速条件下,15、3、45、6、65月的时候,取样评定。
最后,根据客户对产品感官要求的高低,采用不同的感官评定方法(消费者喜好测试、二三点法,等),测试结果合格即认为是通过(一般是风味、颜色、质地等)。
保质产品的保质期是指产品的最佳食用期。产品的保质期由生产者提供,标注在限时使用的产品上。在保质期内,产品的生产企业对该产品质量符合有关标准或明示担保的质量条件负责,销售者可以放心销售这些产品,消费者可以安全使用。
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铺货、物流等情况,考虑同系列产品的保质期和消费者认知方面,确定一个保质期。但是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上流通较慢,超市对上架产品的保质期要求,以及消费者看到保质期不长的食品,可能会犹豫购买等等因素,市场保质期可能会比较长,但不得长于国家的相关标准。
食品保质期不仅影响消费者对食品的感官享受,同时对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于食品生产厂家来说,对食品保质期进行准确的预测关系到厂家的信誉以及经济效益;对食品保质期进行准确的预测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也非常重要,能为食品的流通以及分销提供有效的依据。
食品的保质期是由《药典》的规定和实验室数据双重确定的。在制定一种食品的保质期前,需要对食品进行微生物试验、理化试验及感官检查等客观的质量变化分析。
食品保质期确定的方法,一般通常情况下大多数是通过企业自行做保质期实验后确定,而对于部分产品有国家规定确定,比如酒类、饮料类、罐头类、食糖类等保质期都是有一定的规定要求
目前,保质期的确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根据产品在市场上的铺货、物流等情况,考虑同系列产品的保质期和消费者认知方面,确定一个保质期
2、把食品置于某种特别恶劣的条件下贮藏,然后每隔一定时间进行品质检验,共进行多次,然后采用感官评定或产品理化性质进行检测的方法来检验品质。最后,将试验结果外推(合理的推测)得到正常贮藏条件下的货架期(ASLT试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禁止销售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保存期是指在标签上所规定日期的条件下食品可以食用的最终日期:超过此期限,产品质量(品质)可能发生变化,因此食品不再适于销售。保质期是食品的最佳食用期,而保存期是推荐的最终食用期。如果保质期或保存期与食品的贮期条件有关,必须表明贮藏方法,如冷藏贮存、避光保存、阴凉燥处保存等。消费者在选购食品时也应注意销售商的销售环境是否符合标签上规定的条件。《食品标签通用标准》还规定,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中已明确规定食品保质期或保存期在十八个月以上的食品,可以免标保质期或保存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