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墓之谜
武则天为何要为自己竖一块无字碑?至今仍然是个谜。比较多的一种猜测是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将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去评论,这是聪明之举。
陕西干陵素有考古界的三峡工程之称。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埋着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极其稀罕的。半个世纪以来,发掘干陵始终是个热门话题,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进步,让武则天重见天日的时机成熟了么?挖还是不挖?什么时候挖?此时,我们呼吁国内外的有识之士参与讨论,再次激活这个话题,旨在审视科学发掘干陵的现实意义。
中国历代帝陵中,干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凿山建穴,规模宏大,收藏丰富,一男一女,两朝皇帝,合葬一室,且1000多年间,原封未动。而武则天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更使这座陵墓备受国内外关注。
中国政府在1957年,就公布干陵为陕西省第一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又公布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专款进行整个陵园的维护与修葺,到2004年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800万人次。
然而,人们在干陵司马道下车,看到的只是一座和山体浑然相融的皇家陵园,地宫在哪里?陵寝又在哪里?几乎所有的访客游完之后,都带着一连串的问号怅然而归。人们有理由关注的是,陵墓里究竟都有些什么宝贝?武则天、唐高宗的遗体还能不能见到?会不会出现像湖南马王堆那样的千年女尸?如果就只留下一副尸骨,借用现代化的造形技术复原,能否也让人们重见武则天的真实风采?这其中隐藏的谜团太多了,若能打开,干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
地宫中有何无价之宝?
干陵地宫里,到底有多少文物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五百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条石,而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也是难得的文物。
根据考古工作者对干陵主峰以下,垂直地宫的局部探测,以及对干陵附近的陪葬墓的发掘,专家们推测干陵墓室的结构,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着唐高宗,右边躺着武则天。
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里说是要枕在他脑袋下边。那就是说,这件宝贝应该在昭陵,而不在干陵。可是,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把昭陵盗了,但在他写的出土宝物清单上,却并没有兰亭序,那么十有八九兰亭序就藏在干陵里面。干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细说起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惟一敢废黜正统,戴上皇帝帽子的女人,只有武则天一人。她66岁时掀翻了李唐龙案,宫门外高悬起武周的旗帜,硬是当了15年皇帝,死后又敢在自己墓前竖起黑色的无字碑,一生功过任凭后人评说。唐高宗李治风流倜傥、病塌上草就遗诏,要把他生前喜欢的字画全部随葬入墓,估计书法大圣王羲之除兰亭序之外的精品都被李治带入了棺椁。
而武则天更是才气横溢的一代尤物,可流传至今的全唐诗中,只收了她很少一部分诗作。武则天那么多失传佳作哪里去了呢?是否就葬在陵中?这实在是弥天之谜。
文物专家郭沫若先生曾对周恩来总理说过:毫无疑问:肯定有不少字画书籍保存在墓室里!打开干陵,说不定武则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可重见天日!也说不定武后的画像、上官婉儿等人的手迹都能见到!石破天惊,一定是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
郭老只字未提墓室中那车载斗量的金银珠宝。其实,可以想象,干陵一开,其间珍宝定会光耀全世界,不弄个世界第九奇迹才怪哩!
漫漫历史,几多沉浮?对干陵感兴趣的岂止郭老一人?多少代志士仁人,谁不想在有生之年一饱眼福?
干陵史上被盗过么?
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一不小心竟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这个墓道口是真正的国家级绝密,盗墓贼们找了1000多年也没找见,黄巢40万大军挖了几年也没挖出来。此后,人们在这个墓道口上边手植了一棵华山油松,如今四面迎风,已成栋梁之材。
自唐太宗始,唐朝诸帝多以山为陵,以干陵最典型。众多的石像和梁山北峰的高大形体,共同构成了干陵雄伟壮观的气势。远远望去,可看见干陵的形状恰似一个横卧的女人
对一座帝王陵墓来说,墓道口好比一把钥匙,若要发掘,相当完成了一半工程量。如今,干陵地宫的钥匙已被我们握了40多年,这把钥匙若是让历史上那些盗墓贼拿到手,干陵早被挖掘一空了。
在我国历史上,挖干陵一事,早已有之。长达1200多年中,梁山上,就没有断绝过盗墓者的身影。小毛贼多如牛毛,正史里不记载,野史里也懒得写。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盗干陵者,就有17次之多,比较大的盗掘活动有三次。但是又都因各种原因中途停止而未盗成功。
唐末农民起义,黄巢声势浩大。他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直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挖走了半座大山。因为军中无饱学之士,不懂干陵座北朝南的结构特点,结果因为挖错了方向,终没得手。
史载五代耀州刺史温韬,是个有官衔的大盗墓贼。他率领兵丁一古脑掘开了十几座唐陵,发了一笔横财。因为手中有了钱,便驱动数万人于光天化日之下挖掘干陵。不料挖掘过程十分不顺,遇到的天气总是狂风暴雨,温韬受了惊吓,才绝了发掘干陵的念头。
民国初年,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亲率一团人马,也想学学孙殿英炸慈禧和干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最后却也没能捞得半点好处。
目前,许多专家认定干陵是唐十八陵中惟一未被盗掘的陵墓。理由是干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从石山腹部另凿新洞入地宫,难度很大,目前尚未发现新的盗洞。至于事实是否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只有等到打开地宫的那天才能得知了。
发掘干陵的时机到了么?
陕西省考古界老前辈石兴邦老先生,几次撰文说,发掘干陵的各种条件都具备了,时机也成熟了。40多年来,考古界对南唐二陵、明定陵、法门寺地宫、秦公大墓的发掘中,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完全能够胜任对干陵的发掘工作。
发掘干陵是陕西省政府40多年来的一种官方行为,在花重金撰写几十万字、有众多科学家参与、异常严密的唐干陵发掘计划中指出:所谓发掘,就是在采用密闭系统,阻隔空气流通的有效措施下,只允许两个携带有氧呼吸设备的无菌工作人员进入墓道,用微光摄像器材采回资料就算发掘成功。如何保护,如何展出应根据资料制定。那肯定是若干年之后的事情了,这怎么会对文物有损害?
干陵具有全国其他帝陵目前都不具备科学发掘的五个条件:知道主墓室的位置,且准确无误,一打就开;内藏丰富且证明没有被盗过;花重金撰写的发掘方案,和经多方考证的征求意见稿;几十年不间断的上书中央,已引起高端重视;可以证明帝陵正处于损坏之中,而要立即进行抢救的资料。
在科学发掘干陵的客观环境已经成熟的情况下,早一天发掘比迟一天发掘要好
震国之宝早日面世,对盛唐的研究可以推向一个中西文化比对的高潮;可以提升中华民族在国际上的声望。更可以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繁荣中国的旅游业。
对于陕西来说,经济学家和文物工作者们预测,干陵一开,陕西每年最少可增加五百万游客,五百万游客会带来多么大的经济效益?而这五百万游客又会给西部大开发带来多少信息、多少投资?而迟迟不能进展的主观原因是某些专家们不愿说明的私心在作怪。他们关注的并不是干陵能不能发掘,而是对自己有什么实际利益。
蜗牛是在我们身边的最常见的动物,它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草丛里。每一个动物都有属于它的秘密,那么,小小的蜗牛有什么秘密呢?听人们说,蜗牛一遇盐就会变成一滩水,这是真的吗?蜗牛只怕盐而不怕另一些物质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决定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研究。观察几只蜗牛,在适当的实际洒下盐、糖等物质,观察蜗牛的反应,记录下观察现象。这个报告不仅能提高我们对于自然的探索的兴趣,也能为以后增加经验,何乐而不为?既满足了好奇心,又找到了自然的真相。

(一) 蜗牛运动的秘密
蜗牛爬行靠腹足,为了测试蜗牛在不同材料上爬行的速度,我们准备玻璃和纸板。首先我们把蜗牛放在纸板上,旁边放一把直尺,用细线系小块菜叶去引诱它,食物放在蜗牛前方5厘米左右,蜗牛发现菜叶就朝它爬去,沿直尺轻轻拉动细线,使蜗牛吃不着菜叶;蜗牛要吃菜叶,就得沿直尺往前爬。以蜗牛腹足尾部为起始点和终点,一分钟后,从直尺读取爬行距离是6厘米,计算出爬行速度为01厘米/秒。然后在玻璃上做测试,蜗牛爬行速度为02厘米/秒。蜗牛在不同材料上的爬行速度不一样,玻璃比纸板爬得快,我们分析原因:玻璃比较光滑阻力小,纸板粗糙阻力大。
这两次测试实验,虽然两次的速度不一样,但发现每次爬行过程中速度不变,也就是蜗牛在匀速运动。蜗牛的爬行速度跟腹足运动有直接关系,我们看到蜗牛腹足肌肉收缩从后传向前端,然后腹足就释放开来,蜗牛得以完全伸展,身体向前滑行,腹足肌肉是波浪式收缩运动。
通过实验我们得出:蜗牛靠腹足运动,运动速度很慢,但在运动过程中是匀速运动的。
(二) 蜗牛嗅觉的秘密

为了验证蜗牛是否有嗅觉,我们想起醋的气味大。于是倒了一些醋到勺子里,用纸巾蘸了点醋,朝蜗牛缓缓伸过去,不知是闻到了醋味,还是被我们惊到了,蜗牛触角很快缩了回去,头也缩回去不少。
等到蜗牛重新伸出头和触角后,我们重新用纸巾吸满了醋,再次慢慢伸向蜗牛触角,蜗牛又有往壳里缩的迹象。突然纸巾中的一滴醋直接滴在它头上,蜗牛像是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一下子就全部缩回壳里去了。再仔细看时,蜗牛壳下的粘液好像被醋溶解了。等了好一会儿,蜗牛还是缩在壳里,一动也不动,好像受伤了。我们把蜗牛用自来水上冲洗,再把它放到盒子里,滴了一些水,再放上两片嫩菜叶,让它在里面休息。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蜗牛有嗅觉,而且非常不喜欢有刺激性气味的东西。
(三) 蜗牛呼吸的秘密
蜗牛是否要需要呼吸呢?如何呼吸呢?
我们倒了半杯水,把五六个蜗牛都放到水中,每个蜗牛一掉到水里,都马上把头伸出来了,全都朝着杯子上边爬。这说明蜗牛是需要呼吸空气的。
那它们呼吸的地方又在哪儿呢?我们用放大镜在蜗牛身上仔细寻找。发现在蜗牛的脖子和外壳开口处有个孔,这会不会就是呼吸空气的孔呢?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孔会缓慢地张大缩小一点,这应该就是它的呼吸孔了。
(四) 蜗牛是否怕盐水的秘密

听人们说,蜗牛一遇盐就会变成一滩水,这是真的吗?我们把蜗牛放在玻璃杯里,往蜗牛身上撒了一些盐,没多久我们惊讶地发现蜗牛真的变成了一团像水一样的东西。我们想蜗牛碰到盐为什么就会融化呢?后来我们上网查了一下,我终于知道了,蜗牛融化的原因是因为蜗牛本身是由水和自己身上的分泌物合成的蜗牛碰到盐时自己身体里的盐成份与外面的盐成份比例都是98%,当比例相同时,蜗牛就会急速脱水,这就是我们看到的融化。蜗牛是软体动物,体肉的水占了很大的比例,当你看到出液体的时候,并不是它化水,而是因为水的渗出,原有体积变小。其实蜗牛并不会融化,只是身体急速脱水,但是内脏和主要器官都在。
六、搜集关于蜗牛的资料
蜗牛名字的来源:陆生的所有腹足类软体动物统称蜗牛,从旷古遥远的年代开始,蜗牛就已经生活在地球上,蜗牛是以海螺长久的演化而来,以食物及石灰岩地带来摄取特殊养分制造外壳。由于其蜗居于起背上由外套膜分泌的贝壳中而得名。另有一种说法:从外形看,它的贝壳好像一个蜗庐,这是“蜗”的来历;头上的两只触角像牛角,并且行动缓慢,这是“牛”的来历
蜗牛的外形特征:蜗牛几乎分布在全世界各地,不同种类的蜗牛体型大小各异,非洲大蜗牛可长达30厘米,在北方野生的种类一般只有不到1厘米。蜗牛有一个比较脆弱的,低圆锥形的壳,头部有两对触角,后一对较长的触角顶端有眼,腹面有扁平宽大的腹足,行动缓慢,足下分泌黏液,降低摩擦力以帮助行走,黏液还可以防止蚂蚁等一般昆虫的侵害。 蜗牛的整个躯体包括贝壳、头、颈、外壳膜、足、内脏、囊等部分,身背螺旋形的贝壳,其形状形形色色,大小不一,有宝塔形、陀螺形、圆锥形、球形、烟斗形等等。目前国内养殖的白玉蜗牛、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亮大蜗牛、褐云玛瑙蜗牛等都有自已独特的外形。

蜗牛的生存环境:蜗牛适合在潮湿的环境下生存,因为身体要时常保持湿润。蜗牛是以海螺长久的演化而来,以食物及石灰岩地带来摄取特殊养分制造外壳,外壳呈黄褐色是因为较不容易被天敌发现,是具有保护色且保护身体的最佳住所。蜗牛的天敌很多,鸡、鸭、鸟、蟾蜍、龟、蛇、刺猬都会以蜗牛作为食物,蜗牛最致命的天敌是萤火虫 (幼虫蚕食蜗牛身体,成虫在蜗牛身体内产卵)。萤火虫会喷射一种毒素使蜗牛麻痹后变成液体,然后慢慢享用。
蜗牛的生活习性:蜗牛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喜潮湿怕水淹,水淹可使蜗牛窒息。一般蜗牛寿命可以活2-3年,最长可达7年,但大部分可能当年就成为其他动物的食物。小蜗牛一孵出,就会爬动和取食,不要母体照顾。当受到敌害侵扰时,它的头和足便缩回壳内,并分泌出粘液将壳口封住;当外壳损害致残时,它能分泌出某些物质修复肉体和外壳。具有很强的忍耐性。蜗牛具有惊人的生存能力,对冷、热、饥饿、干旱有很强的忍耐性。
蜗牛的食性: 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各种青草青棵饲料、多汁饲料、糠皮类饲料、饼粨类饲料均食。
蜗牛的冬眠:在寒冷地区生活的蜗牛会冬眠,在热带生活的种类旱季也会休眠,休眠时分泌出的黏液形成一层干膜封闭壳口,全身藏在壳中,当气温和湿度合适时就会出来活动。它喜欢生活在潮湿的地方,干旱的季节,它就把壳封闭起来,到了秋天,蜗牛就躲到安全地方,再把壳口封闭起来,并且尽量加厚,这样才能抵抗寒冷度过冬。如果损坏补修不好,它就会死掉。
蜗牛的繁殖活动:蜗牛没有雌雄的区别。一只蜗牛同时具备雌雄功能。但是也要与另一只蜗牛进行交配,才能产卵。交配后的一个月左右,蜗牛就会产卵。蜗牛找到落叶堆积的地方后,开始用头和脚挖起坑来。等筑好了用来即将产卵的洞穴,蜗牛就会将头部塞进洞穴,一次产下数十枚卵。
蜗牛的食用价值:蜗牛在国际上享有“软黄金”美誉,有些地方还有专门的食用蜗牛养殖基地。因为它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据测定,每500克蜗牛肉中含蛋白质90克及氨基酸、维生素、钙、铁、铜、磷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是现在越来越多肥胖者的理想食物。中医认为蜗牛性寒、味咸。有清热、消肿、解毒、利尿、平喘、软坚等功能,对糖尿病、咳嗽、咽炎、腮腺炎、淋巴结核、疮痛、痔疮、蜈蚣咬伤等疾病有一定疗效,因此被食客誉为美味珍馐,保健佳品。
蜗牛之最: 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虽然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5600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蜗牛主要以蔬菜和植物为食。
蜗牛的文化象征:蜗牛在各种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也不相同,在中国,蜗牛象征缓慢、落后;在西欧则象征顽强和坚持不懈;有的民族以蜗牛的行动预测天气,芬兰人认为如果蜗牛的触角伸的很长,就意味着明天有一个好天气
导读:周凤臣老居士(香河老人),享年八十八岁,不经任何措施,自然条件下肉身不腐,琉璃化,十多年无异。周凤臣老人的遗体历经严寒酷暑的考验,在自然条件下存放。盛夏室温高达34℃,相对溼度可高达90%;冬季室温则降
1994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年4月8日《人民日报》,《新民晚报》,《人民公案报》,等传媒均对周凤臣老人遗体不腐的事件作了报导。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这一特意现象作了调查和评论。
周凤臣老人于1905年11月2日出生在香河县淑阳镇,1992年11月24日在北京长子家中停止呼吸。
周凤臣老人的娘家周姓是香河县大户人家,祖上异人辈出。父亲是晚清科举官吏。她自幼天资灵慧,心地善良。由于自己饱受病苦折磨,并目睹百姓生老病死,挣扎于水火之中,便从小立志学医,拯救一方众生。无奈是个女儿家,围于封建礼教,竟不得读书识字,更难得接触医学。20岁时在本镇成婚。
据老人长子杨守德回忆,老人年轻时曾央求丈夫将一位身怀绝技的修行人请到家中,向她讨教治疗臆病邪病、小儿惊风和农村各种常见病的方法。周凤臣老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过耳不忘,尽得其真传,再加上自己潜心修持,慢慢掌握了特殊诊疗技能,遇有乡亲们染有沉疴,久治不愈,老人只要上手,便能手到病除,而且用药简单,大都是庄稼院里常见的黑豆、桃树枝、草木灰等等。治疗小儿疾病,同样是药店卖的小儿药品,经她吩咐,服下后即有特效,令人不可思议。老人常年治病救人,积德行善,有求必应,渐渐声名远播,连很远的渠口镇都有人来求医问药。对于有病的人,即使别人不来求她的,她知道后也会到人家里去给人医治,而且她给谁治好了病,从来不跟家里人讲,都是乡亲们后来自己谈起,家中人才知道。
她一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自己却饱受病痛折磨。她38岁时大病一场。后来老人的一位舅妈采用民间疗法为其去疾,并劝其从此素食斋戒。从那以后,严格修持,坚持茹素,不沾荤腥,直至临终,半个世纪之久,从未动摇。
在文革期间,由于老人烧香敬佛,诊病治病,她也受到了攻击,抄家,不准再给人治病。家中值钱的东西都给抄走了,但老居士却把一瓶给小孩治病的白蜂蜜设法保存了。虽然不让她再给人治病,但她还是坚持给人医治,白天不准看就叫乡亲们晚上来。她说哪怕让她第二天就活不成,别人有病,她也得给人治。老居士给人治病,从不图报酬,别人给她,她也不收,最多只取一些水果之类的东西拿来供佛。白天,村里派人在家里监视,老人就趁夜深人静时躲着外人烧香。大年三十有人监视到半夜零点,老人等他们走后,仔细关好门窗虔心拜佛。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老人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坚持修行不辍,从未间断过一天。
老居士七六年随长孙来到北京居住。直到80岁高龄,不慎滑倒扭伤左脚,方才卸下繁重的家务重担。那年冬天,老人右手突然溃烂,流脓流血,指甲全部脱落,疼得老人彻夜难眠,长达一个月之久,在医院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老人自己用草药敷治,又经一个月方好。但以后右手失去活动能力两年多,吃饭都无法拿筷子
到了晚年,老人仍一丝不苟地坚持每日三餐前供奉佛菩萨。她行走不便,就扶着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到佛前焚香。实在动不了时,老人就在牀上点燃三支香,唤来三岁的曾外孙女,帮自己把香献到佛前。逢到有人送来新鲜水果点心,哪怕几个小枣儿,老人也要先供了佛以后再食用。周凤臣老人作为—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虽读不懂儒释道诸般学说大经大论,但她以一颗诚敬之心面对天地,以一颗慈悲之心面对人生,感悟到世间善恶因果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则。她不仅自己持戒精严,还以各种方式教化后人。她的后辈儿孙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经常挂在口头的五条做人标准:
第一,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
第二,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
第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四,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第五,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长孙杨学强和小孙杨学顺记得,上小学时,老人每天都早早叫他们起来,到学校去打扫教室、擦桌椅、生炉子。两人常年坚持,养成习惯,班级的好人好事本上,小哥俩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名。班上的同学有病,老人知道以后,就打发他们去家里看望,帮助补习功课,以养成助人为乐的好风尚。村里有一个同学,家里十分贫困,中午经常吃不上饭。杨学强见了,心里不忍,中午回家吃完饭,再拿上一块玉米饼子偷偷送给他吃。老人知道后也默默赞许。
老人七六年随长孙来到北京居住。直到80岁高龄,不慎滑倒扭伤脚,方才卸下繁重的家务。那年冬天,她右手突然溃烂,流脓流血,指甲全部脱落,疼得老人彻夜难眠,长达一个月之久,在医院无法医治的情况下,她自己用草药敷治,又经一个月方好。但以后右手失去活动能力两年多,吃饭都无法拿筷子 到了晚年,老人仍一丝不苟地坚持每日三餐前供奉佛菩萨。她行走不便,就扶着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到佛前焚香。实在动不了时,就在牀上点燃三支香,唤来三岁的曾外孙女,帮自己把香献到佛前。逢到有人送来新鲜水果点心,哪怕几个小枣儿,老人也要先供了佛以后再食用。
秋冬时节,老人身体格外虚弱,儿女们从营养上考虑,屡劝老人吃些鸡蛋等物,可是老人仍不改初衷,告诫晚辈:“人要贪吃荤腥,吃一口还一口。”
据家人和乡亲们回忆,周凤臣老人到了晚年,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特异感知功能。周凤臣老人去北京居住以后,乡亲们逢去北京办事,大都去看望老人。往往客人一进门,老人就道出来人到北京做什么事,同行有几个人等等,分毫不差。要是谁请老人看病,她也预先知道,先道出病情,再拿出早已各好的药,使来人大惑不解。
据老人的子孙回忆,老居士虽然八十多岁了,但思路一直非常清晰,在她要往生之前的时候,曾安排搞过一次卫生,吩咐她的女儿擦地板,不用拖把拖,而是手拿抹布蹲在地上擦。她的女儿在以前腿上有老病,但自擦过地板后就不治而愈了;老人往生前,有二十多人看到一二里远的西方上空有几个红红的火球在燃烧着,(包括家人和外边人)有人看到的是三个,有人看到的是四个,大小也各自看到的不同,但都同时看到了。
对于老人许多奇怪的事情,老人的小孙子要把它记录下来,老居士在另一个房间都知道,告诉他不要写,以后有人会写的,老人的孙子没有听,但写着圆珠笔的笔芯却突然不翼而飞,大家无不惊奇。
1983年夏季的一天,二孙女杨淑丽中午放学时没回家。不一会儿,有位同学风风火火跑来报信,说杨淑丽让大汽车给撞了。家里人立刻着了慌。老人却根本没着急,好象事先知道要发生这件事一样告诉家人说:“你们都踏实住唆,淑丽没事,她一会儿就回来了。”果然,下午两点多钟,一位司机陪杨淑丽走回家来。这位肇事的司机心有余悸地说:“撞上孩子以后,我心想这下完了,就看见一团气裹着孩子滚出十几米远。我刹住车,抱起孩子赶紧往医院跑,一检查,内伤外伤一点也没有。”
杨淑丽自己说:“汽车撞过来,我像飞起来一样,摔出去老远,爬起来哪也不疼,我想回来,叔叔不答应,非拉我去医院检查。”
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周凤臣老人何以知晓会化险为夷,将永远是个谜了。长孙杨学强也遭遇过危及生命的灾祸,当时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大概也只有老人自己知道个中奥秘了。
早在1985年春天,她就对四女儿杨秀华说:“我呀,已经修成了,我是个肉身了。”后来的几年里,她还多次向其他女儿、外孙、孙儿们提起或暗示此事。当时家人未解其意,只当是老人年岁大了,没把这些话当真。
1992年11月,老人在弥留之际,又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让香河县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让全世界都知道。”20多位晚辈家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老人的话。直到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使家人恍然大悟。
周凤臣老人对自己遗体最后回家乡安置,可以说是早做了一番长期打算。
现在家中安置老人的土房,是1963年春天由老人亲手操办盖起采的。当初,生产队在村东头给老人安排了房基地,可她却看好了这块地方。那时,这里是村里老张家的旧房。老人不惜用五间房的新木料换了过来。1976年去北京长子家中居住,临走前,给两个儿子分家,把家里五间房分成两份,每个儿子各两间半。长孙劝老人:“咱全家都去北京,还要这两间旧房给谁住”老人笑道:“这你不懂!”
以后每逢家里修房,老人都要长孙寄一部分修缮费回去。1989年9月,老人听说次子杨守玉要翻盖全部旧房,就专程赶回去,给两个儿子重新补办了分房手续。在老人执意劝说下,杨守玉只好扒掉属于自己的两间半旧房重新翻建。属于长子杨守德的两间半土房,仍保持原貌空在那里。如今,这处土房为安置和保护老人遗体派上了大用场。1993年5月,人体科学专家们考察之初就指出,保存老人遗体的最佳环境就是农村的土房土炕。当专家们了解到老人为这两间半旧房所做的一系列安排之后,莫不由衷赞叹。
1992年11月,88岁高龄的周凤臣老人,在停止呼吸前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为自己遗体不腐做了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从禁食、呕吐、排泄、咳痰到净口净身,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让家人目睹了老人的神奇功能和超常的环境变化。
11月6日,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咳嗽不止,拒绝进食,经香河县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肺炎并住院进行治疗。住院期间,老人多次出现异常呕吐,有时喝一口水能吐出一碗呕吐物,里面有红色蝌蚪状的东西和黑色小米粒状的硬物。
11月10日,老人强烈要求回家,儿女坚决不同意出院。老人说:“你们再不让我回家,我就让你们后悔!”儿女仍不同意。老人当时脉搏和心跳都停止下来,呈现严重休克状态。儿女们吓慌了,哭叫着答应老人回家。老人立即回应一声,呼吸、心跳、神智又恢复正常,令人惊异的是,老人竟然能控制自己的心跳和意识。
中午,老人被接回家中。回家以后,身体虚弱到极点,但老人神智始终清醒。第二天老人身体情况有所缓解,家人又开始对老人进行输液治疗。到15日,老人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并要求进食。从此时起,老人饮食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由以前怕凉,一下子变为怕热,家人只好给她吃凉饭,喝凉水。在9天未进食未排便情况下,15日上午,老人出现了异常排便。此次排便呈喷涌状,量大粘稠.颜色为棕褐色。以后直到老人停止呼吸,每天都大量排便,量特别大,而且也是各种颜色的都有。到最后,连一种油质的东西也排了出来。真不知这么多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11月20日夜里零点,老人安排家人护送自己离开香河回北京。老人躺在车里,头上蒙着被子,可车走到哪儿她都知道。车过吴村桥时,她说:“进通县了。”车到八王坟时,她说:“走四环路。”到健翔桥时,她说:“快到家了。”老人回北京后开始拒绝进食。
11月24日22时45分,老人自己拔掉氧气管说:“我要睡觉了,不需要它了。”随后安祥地合了双眼,停止了呼吸和心跳。老人停止呼吸以后,24小时体温不降,一周后肢体仍柔软如常。据说老人死了以后,家人曾要把肉身埋了,但是老人托梦给她在外地当兵大孙子,说她还没有死,于是闹了一场家庭风波,最后肉身才得以保存。以后连续几个月里,老人遗体在常温常压下自然脱水、脱脂,包括盛夏酷暑季节,此过程仍不间断。
老人停止呼吸前后所显现的一系特异,现代科学也无法做出解释。
老人长孙杨先生说,在老人停止呼吸的时候,他们根本还不知道什么叫肉身。直到老人往生的第十五天,他上班后到一个同事家去聊天,看到桌上有一大摞报纸,顺手拿起一张,就看到一则报导九华山大兴和尚肉身的报导,你说奇不奇?他一看这报导所载和他奶奶的情况很相似,就赶快拿回家里给家人看,于是才知道老人可能变成肉身了。他们就想把老人的身体保存下来。杨先生就去广化寺找怡学法师。跟他说起这事。法师对他说,老居士留下这肉身,就是给世人留下一个生动活泼的修行榜样,要好好保护,佛教团体的力量太小,应该借助科学部门的力量。后来他又去找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人科院派了一位一级教授带队前往,了老人遗体后,特别激动地说,在二十世纪的末期我们中国能出现这样一位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之后,人科院就下达了保护老人肉身的通知。杨先生在当天早晨做了个梦,梦中奶奶对他说,从今天开始,你们办我的事就不用再偷偷摸摸了。人科院就是在那天中午派人去的。
随后,专家们在老人家乡,对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长达月余的深入调查,了解到许多涉及生命科学的宝贵资料。专家们吃惊地发现,老人对自己最后归宿和遗体存世等事情早已了然于胸,并做了相应安排。
在老居士往生后一个月左右的时候,老人的女儿和杨先生的两位同事无意中用手触摸了老人的身体,手上就沾上了一股香味。这种香不是一般化妆品的香,而是一种说不出的幽幽清香,一直延续了一个月,洗都洗不掉;老居士的肉身已经历了十多春秋的严寒酷暑,一点也没有腐化的现象。
老人头上额角有两处硬币般大小痕迹,是亲属在她往生不久脱水时不慎被擦破了皮,但细菌也未能感染,直到后来自动愈合了。
历史上著名的肉身菩萨为数不少,佛家称为金刚琉璃身。藏地甚至有肉身化虹光消失,或只留发甲,或不腐肉身缩小到几寸。但是现代人爱用"科学"来解释成"特殊条件"下的"偶然"结果,甚至斥为"迷信"。可是香河老人在家中没有任何措施的条件下不但不腐坏,反而琉璃化,整个过程经受了很多专家学者的检验,而且在生前多次预示有此成就及归期。这一切难道也是偶然?
老人一生精于修持,这许多的神变,对很多人来说确实不可思议,难以相信的,他们可能会怀疑其真实性,即使有人相信,也会觉得这只不过是某种偶然罢了。可是不曾肯去了解,其实佛法就是实证的科学,无数的梵行者何尝不是一次次示现了佛法的真实,只是末法时代的众生当真难以调伏,甚至丝毫不去肯研究就说成是"迷信"。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既无高深的养生 理论,又无惊天动地的功业,仅于细行小事中谨慎行持,于滚滚红尘中清净六根,贫困艰辛不移其志,厄运磨难不改初衷,以一病弱之躯,竟得以成就如此辉煌的生命奇迹。
林则徐曰:“应以国事为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诚如斯言!
周老居士以她生前的身体力行和往生后的奇迹,感化了她的长孙,少校军官--杨学强先生。此后,杨先生已经开始学习佛法了。杨先生深为感慨地对我们说:以前老奶奶跟我们讲她的那套理论时,我常跟她老人家顶嘴,对她说,您知道什么呀,老人顶多只是掉掉泪,对我们说:"我现在也说不服你,总会教你明白的。其实,我闭着眼睛都比你们睁着眼明白!"现在我才知道老人家是比我们明白,以前只怪我太幼稚。
缺水和老化皮肤。
1、袋鼠妈妈小麦臻源含有植物精华提取物、氨基酸、溶剂,这些成分均是美白、补水保湿的有效物质,适用于广大女性的肤质。
2、还含有海蓝之谜特色的深海海藻提取物成分,具有很好的维稳修复作用,尤其适合皮肤敏感、容易泛红的人,具有很强的治愈力,可以滋养、修复皮肤,对于修复皮肤和抗衰老上面有很大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