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围是怎么换算的

腰围是怎么换算的,第1张

换算方法:身高(cm)÷2-11(cm)

举例:175(cm)÷2-11(cm)=765(cm),腰围23尺-24尺,需要穿30码-31码的裤子。

腰围的常见尺码换算对照如下:

29码=22尺腰=735CM

30码=23尺腰=77CM

31码=24尺腰=80CM

32码=25尺腰=835CM

33码=26尺腰=87CM

34码=27尺腰=90CM

36码=28尺腰=93CM

38码=29尺腰=96CM

40码=30尺腰=100CM

扩展资料:

腰围、胸围、臀围三围的计算方法和标准线:

我国健美专家曾根据一般女性国人曲线体型的“三围”,结合健身运动对人体形态,归纳出计算标准三围的方法:[胸围=身高(厘米)×0535],[腰围=身高(厘米)×0365],[臀围=身高(厘米)×0565]。

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三围”小于5厘米,说明过于苗条(偏瘦);大于5厘米,说明过于丰满(偏胖)的结论。

职业模特的三围标准与此不同,由于职业需要,他们的三围标准与正常标准有一定的差距。

针对中国人种特点,三围尺寸的标准一般为胸围84厘米,腰围61厘米,臀围90厘米。

同一民族的男性和女性在身高、体重等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相互换算。日本学者大岛正光得出的由男性数据求女性人体尺寸的换算系数(节选):胸围系数为90%,腰围系数为89%,臀围系数为102%

-三围

在中国腰围都是用多少尺来计量的,而二尺三的腰围其实就相当于7677厘米,因为一尺就相当于33厘米,这样换算的话就能够得到它是多少厘米了。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

2尺的腰围是66厘米1米是3市尺,也就是1市尺=33333厘米,因此厘米数=尺数×shu33333, 所以2尺的腰围是20×33333,即约66厘米。

尺是古代长度单位。然而各代对于尺的制度不统一。如:尺一(尺一板、尺一书、尺一牍、尺一诏等都是指诏书。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故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尺一”又指书信)

扩展资料:

常见腰围尺码对照如下:

29码=22尺腰=733cm

30码=23尺腰=767cm

31码=24尺腰=80cm

32码=25尺腰=833cm

33码=26尺腰=867cm

34码=27尺腰=90cm

23尺=766666667厘米(cm),适合穿30码的裤子。

服装尺码是在人体基本尺寸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款式,加上合适的宽松量。服装的规格尺寸一旦确定以后,它就是服装制造的依据。

在有些客户的规格尺寸表上,在标志出规格尺寸外,还会标出主要的躯体尺寸。如果需要,可以根据躯体尺寸,判断规格尺寸的正确与否。

但是,服装的规格尺寸和实际的制造尺寸总是有差异的,所以在客户的尺寸表上,给出了允差 TOL(Tolerance)。

扩展资料:

常见服装有两种型号标法:

一是S(小)、M(中)、L(大)、XL(加大);

二是身高加胸围的形式,比如160/80A、165/85A、170/85A等。

第一种标注不规范。不管是国产服装还是进口服装,必须按中国的服装型号标准GB/T1335标注型号,英文字母只能作为辅助代码标注。

在国家标准GB/T1335中,女装上衣S号(小号)的号型是155/80A;M号(中号)为160/84A;L号(大号)为165/88A。

“号”是指服装的长短,“型”是指服装的肥瘦。如165/88A,斜线前后的数字表示人体高度和人的胸围或腰围,斜线后面的字母表示人的体形特征。

Y型指胸大腰细的体型,A型表示一般体型,B型表示微胖体型,C型表示胖体型,区别体型的方法是看胸围减去腰围的数值而定。

_服装尺码标准

_尺码

腰围2尺3,相当于腰围767厘米,30英寸的尺码。裤子的尺码是以腰围大小来选择的,腰围指的是腰部周围的长度,将带尺经脐上05至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处水平绕一周测腰围。常见的腰围尺寸单位有英寸,厘米和市尺,其换算公式如下:

1,市尺和厘米的换算方法:3尺等于1米,1尺等于0333米,即一尺等于333厘米。那么23尺换算成厘米也就是23尺乘以333厘米约为767厘米。

2,英寸和厘米的换算方法:1英寸=254厘米,23尺,767厘米换算成英寸也就是,767厘米除以254厘米约为30英寸。

扩展资料

测量腰围的正确方法:

1,脱掉或拉高你的上衣。脱掉你的衣服或者拉高到你的胸下。为了得到一个精确的测量,你需要脱掉挡住你腰部的多层次衣服。

2,找到你的腰身。用你的手指找到胸腔以下臀部以上的位置。你的腰身是在两条骨头中间有肉的地方。这也是你全身最狭小的地方。

3,开始测量。 站直并慢慢的呼气。把卷尺的尾端放在你的肚脐上并把它绕这你的腰身缠一圈。卷尺应该和地板平行并且在不戳疼你身体的情况下紧紧地贴着你的腰身。然后看卷尺上0和卷尺绕腰身一圈结束的地方,交汇的那点就是你腰围的位置。

参考资料 -腰围

换算方法:身高(cm)÷2-11(cm)

腰围的常见尺码换算对照如下:

29码=22尺腰=735CM

30码=23尺腰=77CM

31码=24尺腰=80CM

32码=25尺腰=835CM

33码=26尺腰=87CM

34码=27尺腰=90CM

36码=28尺腰=93CM

38码=29尺腰=96CM

40码=30尺腰=100CM

腰围、胸围、臀围三围的计算方法和标准线:

根据统计结果得出“三围”小于5厘米,说明过于苗条(偏瘦);大于5厘米,说明过于丰满(偏胖)的结论。

职业模特的三围标准与此不同,由于职业需要,他们的三围标准与正常标准有一定的差距。针对中国人种特点,三围尺寸的标准一般为胸围84厘米,腰围61厘米,臀围90厘米。

同一民族的男性和女性在身高、体重等参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可以相互换算。日本学者大岛正光得出的由男性数据求女性人体尺寸的换算系数(节选):胸围系数为90%,腰围系数为89%,臀围系数为102%

腰围3尺是100厘米尺,是一种长度单位。

中国叫“市尺”(现代三尺等于一米)。

1尺=333333333厘米(cm),通常码数减7就是腰围市尺尺寸。

常见腰围尺码对照如下:

29码=22尺腰=733cm

30码=23尺腰=767cm

31码=24尺腰=80cm

32码=25尺腰=833cm

33码=26尺腰=867cm

34码=27尺腰=90cm

36码=28尺腰=933cm

38码=29尺腰=967cm

40码=30尺腰=100cm

公尺

开放分类:京剧音乐声腔术语度量衡长度单位

公尺也就是“米”,是长度的基本单位,1公尺=1米=3市尺(3尺)=32808英尺=10936码。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于1791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1米”。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6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刻尔克(Dunkirk)到巴塞罗那(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1米的铂棒。但由于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02毫米的误差。经过许多年,米制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20个国家于1875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设计,制作了30个横截面是X 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米的定义,并于1927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米原器,当它在摄氏0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米的定义

来历/公尺 编辑

米(metre/meter)是由巴黎科学院(Paris Academy of Sciences)于1791年所制定的,当时的定义是“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千万分之一是1米”。为实现这个定义,一群大地测量家花了6年的时间,测量从敦刻尔克(Dunkirk)到巴塞罗那(Barcelona)之间的距离,并把这个定义做成了长度是1米的铂棒。但由于测量误差,这个公尺原器有02毫米的误差。经过许多年,米制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有20个国家于1875年签订公约,并成立国际度量衡局负责相关的业务。1889年国际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设计,制作了30个横截面是X 形的铂铱合金棒,分赠给各会员国,来统一及推广米的定义,并于1927年,把保存在国际度量衡局内的改良型米原器,当它在摄氏0度时,原器上两端刻线间的距离,做为国际米的定义。

但是用铂铱合金棒上的刻线来定义米,有许多缺点,例如刻线品质和材质稳定性都会影响尺寸的稳定性及重现性,而且一旦毁损后也无法复原。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希望把长度基本单位建立在更科学、更可靠的基准上,而不再是用某一实体的尺寸做为标准。

标准量测方法/公尺 编辑

迈克尔逊测法

1893年迈克尔逊利用镉的红光波长及其发明的干涉仪,来量测铂铱米原器的长度,从而激发科学家用光波波长做为长度基准的想法。

经过许多科学家对众多物质的光谱进行有系统的研究后,向国际度量衡局建议3条可能做为长度基准的光波谱线。

最后在1960年第11届国际度量衡大会中,通过以氪-86的辐射光波为长度基准,并定义“1米等于氪-86原子在2p10和5d5能阶间跃进时,辐射光的真空波长的165076373倍”。

1960年的一个重大技进展是镭射诞生了,科学家利用其优异的单色性,方向性去测量。

2005年5月,使用时间法进行测量,即量测短脉冲光波行经待测长度时所需的时间,再乘以光速值就可得到长度值。

这是属于长距离量测方式,适用在大地测量及卫星雷射测距。第二种是干涉法,量测方式是用已知波长的光源搭配光干涉技术来量测待测长度,最后长度值等于干涉条纹数乘上波长值。

这是属于短距离量测方式,其准确度非常高,也是各国国家标准实验室采用的量测方法。

现代测法

现今的光源有很多种,波长则从可见光到不可见光都有,但一般人并没有能力量测光波的波长或频率,因为它需要特殊的技术与设备。

有鉴于此,国际度量衡局根据许多科学家的研究结果,建议了12条已知波长的辐射谱线,并清楚地描述其实施方式与工作条件。

除此之外,光波频率及光速值的量测技术也有惊人的进展。经过物理学家及计量学家数十年的研究与验证,终于在公元1983年的第17届国际度量衡大会通过了新的米定义,“1米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之间所行走的距离”。

这个定义的特点是把真空中的光速值视为一个不变的物理常数,它的数值是299792458 米/秒。

历经了上述3次重大的变革,米的定义与实现方法已经分开,长度基准不再是某一种规定实体的尺寸或某一特定的辐射波长。

因此米实现的准确度不再受定义限制,相反地,它会随着科技进展而不断地提升。

实际应用/公尺 

如何把米的定义应用到实体的长度测量上?根据国际度量衡局的建议,实现的方法有两种。

第一种是飞频633nm镭射,碘稳频532nm镭射及钙稳频657nm镭射。

如果以碘稳频633nm镭射为光源,用光干涉的方式在真空中量1米的长度,其不确定度是25×10^-11米。

由于大部分量测系统是在普通的大气环境下工作,因此在空气折射率的影响下,即使采用碘稳频633nm镭射进行干涉测长实验,以现在的技术水准,1米的量测不确定度最多可达到千万分之一米。这对一般的应用已足够,但如果要提升量测准确度,就必须在真空下进行实验或改善空气折射率的量测技术。

总之,米定义经过200年的演进,长度的基准已不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物理定义,任何人只要依上述的方法,都可产生1米的标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6446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