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很多地方的人,他们的点头和摇头所表达的意思跟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摇头表示赞同,点头表示否定和反对。
事实上所有印度人都喜欢摇头,他们用摇头表示赞同和肯定。尼泊尔人也喜欢,但摇的幅度很小,不像印度人那么夸张。印度也分地区,偏远地区摇的厉害一些,像德里、孟买这样大城市,人们摇的幅度就很小,有的只是算是简单地摆一下。而在德干高原那才是真正的摇,不仅幅度大,摇的圈数也多,一个“是”至少要摇四五圈,两人谈话“是的”、“好的”、“行”、“可以”、“没问题”、“太好了”、“不错”一路这么说下去,可想而知头会摇成什么样子。在奥兰加巴德的火车站、汽车站、超市等任何人群聚集多的场所,一眼望过去全在摇头,像电动玩具一样。
80年代大街上卖冰棍的商贩经常用棉被裹着冰棍,来防止冰棍融化,当时很多小孩子非常不解,这么热的天还给冰棍盖棉被,不怕化了吗?
其实棉被和衣物的作用是隔绝人体和外界的温度,它们本身不会产生热量。
冬天人体体温比外界温度高,穿上棉衣是为了保暖。
而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在43摄氏度太阳直射的室外,人体每小时会损失大约一升水分。
如果持续暴露在太阳直射的环境下,很容易中暑,人体此时最需要保持冷静的部分就是头部,大脑。
而头巾的作用就是保持大脑相对外界来说较低的温度。
贝爷在荒野求生撒哈拉沙漠那一集里,就用T恤自制了遮阳的头巾:
这世界上许多东西之所以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
就是因为热,所以才戴头巾,当然,湿热地区的印度人通常不戴头巾。
对于印度人的印象,似乎印度的女子眉心都有天眼,而印度的男子头上都裹着头巾,然而事实上,印度真正喜欢在头上裹头巾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主要以锡克人、少部分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为主,大多数的印度普通人并不会裹头巾 。
印度裹头巾的习惯主要来自于锡克教徒,而锡克教形成的裹头巾风俗,则是受到当年侵入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影响。
古代印度的 历史 ,就是一部屡屡被外族侵染继而统治的 历史 ,数千年岁月里,从最早的雅利安人开始,不计其数的外族通过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腹心地带,毁灭本土文化的同时,将大量外来的文化带到当地,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而且极其复杂的印度文化 。
从11世纪开始,突厥人建立的中亚伽色尼王朝不断侵扰印度,远征印度有 历史 记载的次数达到12次,最终在12世纪末,北印度地区建立起了五个定都德里的穆斯林王朝,统称为“德里苏丹国”,之后,同样还是穆斯林为主体,印度又建立了著名的莫卧儿帝国。
由于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儿帝国的先后建立,数百年里,大量穆斯林文化伴随着突厥与普什图人的涌入而进入到印度地区。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中,衍生出了著名的锡克教,以及印度的裹头巾文化 。
原本的印度人并不裹头巾,真正裹头巾的是早期的穆斯林,当年的穆斯林进入到印度之后,为显示自身的身份与众不同,所以禁止其他非穆斯林群体裹头巾,使得裹头巾成为了当时南亚穆斯林的专属配置,但偏偏有人不服气,你不让裹我偏要裹,那就是锡克人。
所谓锡克人并非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是以信奉锡克教为准绳,在15世纪时,锡克教在旁遮普地区诞生,而锡克教的诞生,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有莫大的渊源。 原本的印度因为印度教教规繁杂且森严,还有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的教派矛盾很深,加之后来排斥别教的伊斯兰进入印度,使得矛盾加剧,这种情况下,改良派的锡克教诞生。
也正因如此,锡克教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因为充满叛逆而受到了莫卧儿帝国的打压,可锡克教发源之地旁遮普地区,是出了名的民风剽悍,非但没有受到挫败,反而越来越起劲,反抗莫卧儿帝国的决心越来越盛。
当时,非穆斯林群体都被禁止裹头巾,可锡克教徒偏偏不管,明目张胆把头巾裹在头上,而且锡克教的头巾非常夸张。历经数百年岁月,如今南亚地区,除了少数之外,其他的大多数地区的穆斯林已经不再佩戴头巾,然而锡克人却将此保留了下来,并且作为其身份的标识。
正常情况下,印度锡克人的头巾长度在5到25米,宽度大约30公分,佩戴的方法千差万别,通常来说,头巾裹得越大,代表其身份越贵重,往往只有锡克教的长老、祭司之类的人能够佩戴超大型的头巾,而他们的头巾展开之后长度能超过100米。
而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相关的讲究与限制,不同的职业、地位、场合之下,要佩戴不同颜色的头巾,虽然这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印度锡克人的内部,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
印度地处热带,戴头巾不热么:
第一,主要是西北部的锡克人佩戴头巾锡克人聚集的印度西北地区,常年风沙肆虐,高温炎热,在当地为了阻挡风沙与热浪的侵袭,佩戴头巾才是正确的选择,大多数沙漠地区的人都有类似的习惯。
当然,印度大多数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去,这些地方高温多雨,本地人是不会佩戴头巾这种东西的,因为的确非常热,除非偶然有锡克人定居在当地才会戴头巾。
第二,戴头巾已是一种文化,与环境无关对于锡克人来说,头巾是绝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在国外服役的印度锡克教徒,坚持不戴头盔而佩戴着头巾,在锡克人看来,佩戴头巾是为了保护头发,推动平等和增强锡克人对于自身的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锡克教之中,曾有先哲说过:“我们戴头巾,就是要让人在百万之众中认出我们。”
锡克人讲究蓄发留胡须,所以必须要好好打理,因此佩戴头巾能够尽量保持头发的干净,而且锡克人认为头顶不能空空向天,这是对于神灵的不敬。
事实上,印度真正佩戴头巾的,仅有锡克教徒、少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这些人占印度人口的总比例不到2成,但因为印度总人口非常多,所以印度戴头巾的人口的绝对数量才显得非常多而已,而且锡克人在印度拥有极高影响力,尤其是在印度的军中,因此让外人产生了错觉,其实裹头巾在印度并不是一种普遍行为。
裹头巾在印度部分人群当中,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他们的祖先,印度西北部干旱高温风沙大,戴头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印度的其他地区,裹头巾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标识,这是他们对于传统的一种坚持。
印度是我国的邻国,虽然和我国的关系,在我们国家强大以后就变得不是很好了,可是印度与我国的关系依然很重要。
说起印度,自然会跟远古四大文明拉上关系,可惜只有地域上的关系。今天的印度并不是古代的印度,古印度早已灭亡。
不过不要紧,今天的印度十分神奇、十分奇葩,给世人提供了许多欢乐的源泉。
不过我们快乐归快乐,对于一些印度神奇事到底如何神奇,也要了解一下,因为笑话背后,或许是生活道理。比如我们看到许多印度男性一年四季都喜欢在头上绑着头巾,好像他们都不怕热一样。
事实上,他们不会觉得头顶很热吗?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操作呢?其实这不是一个笑话,如果你笑话了,那么你才是笑话。
一、印度人几度浮沉,穆斯林强势入主古印度早已灭亡,今天的印度其实是当年大英帝国入主印度,将整个印度变成殖民地时,才诞生的。
古印度灭亡后,在那片土地上先后兴起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不过这些国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度,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英国人来了。
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后,觉得这里小国林立,还不团结,是个绝佳的欺负对象,于是二话不说,英国大旗一插,开打。
就这样,这几十个小国被打成了一块,成为英国在亚洲的一块重要殖民地。印度再次统一,可惜不是本地人建立的功业,而是异国人。不过英国人不是第一个入主印度的国家,多年前,穆斯林世界也曾入主。
二、平权运动在进行,头巾终究变传统穆斯林世界从公元8世纪开始,对印度进行征服,后来成功入主,建立国家。穆斯林世界的传统也由此进入印度,包括绑头巾。
不过绑头巾在印度,是穆斯林人的专属权利,当地的印度人是没有资格的。为了统治,该习惯成为一项政策。
本来这也没什么,你爱绑头巾就绑着吧,我反正本来就不绑的。可是阶级的存在,会造成矛盾,矛盾会集中在一些外在的体现上。
由于穆斯林阶级绑头巾,当地印度人不能绑,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阶级固化的象征。印度人渐渐坐不住了,尤其是印度的锡克族人。
锡克人不满意自己是受到压迫、剥削的阶级,于是推广平权运动:你绑头巾,我也要绑。于是印度男人在锡克族首领的号召和带领下,开始绑头巾,后来成为传统习俗之一。
到了今天,印度男人在成年后,有绑头巾的习惯,这其实是传统习俗使然。
三、沙漠地带太阳猛,头巾可以隔高温前文说道穆斯林世界入主印度,将绑头巾的传统习俗带进印度。那么穆斯林绑头巾是为了什么呢?他们的头顶不热吗?其实穆斯林在阿拉伯,阿拉伯可是沙漠地带。
沙漠地带又干又热,绑头巾难道不热吗?其实这种寻常的意识是错误的,绑头巾不产生额外的温度,反而会隔绝外部的温度。
衣物有保暖御寒的功能,我们穿衣服是保住人体本身产生的温度,不被外部温度影响,尤其是冬天。夏天炎热,外部温度可以高于体温,人在室外,有中暑的风险。
为了防止中暑或者晒伤,可以采取在头上绑头巾,以隔绝高温阳光射线的方式。所以阿拉伯人在头顶上绑头巾,是为了隔热,防止中暑。
穆斯林的传统习俗进入印度后,被锡克族的平权运动吸收。不过这一传统习俗不会在印度“水土不服”,因为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几乎全境都是高温炎热的气候,与阿拉伯的热带沙漠气候差得也不多。
如此一来,印度男人绑头巾,不但不会头顶热,反而能防止中暑。
所以我们觉得印度男人在头顶绑头巾会很热,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而印度男人绑头巾一来是因为传统习俗,二来是因为天气太热,当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事。
印度男人绑头巾,也许头顶有些热,可是不绑头巾,头顶会更热,而且是热很多,热到可以让他中暑的程度。
是所谓你笑印度男人绑头巾,头顶热;他们笑你没知识,白读书。确实我们的思维受到一些常见意识的影响,比如头顶被头巾包着,就会很热。其实任何事物都有环境性和比较性,具体情况都得具体分析,你说是不是?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境炎热,印度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所以没有四季之分,只有一季,那就是夏季。
有人问我: 印度处于热带,为什么有人喜欢头上绑着头巾,难道他们不热吗?
首先说明一点,也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戴头巾,印度一部分人喜欢戴头巾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沙漠的原因,另一个就是传统风俗的原因。
走的印度街头戴头巾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锡克人,另一类是拉贾斯坦人。其他的印度人都舍弃了戴头巾,因为戴头巾太繁琐。
这就是好比我国过去农村人喜欢头上裹羊肚手巾一样,到后来帽子出现了,为了方便人们就不再裹羊肚手巾了。帽子流行开来以后农村人裹羊肚手巾反而成为了另类,我想现在的印度情况和我国农村差不多吧?
为何锡克人固执地裹头巾呢?
这要从穆斯林教统治印度时说起,穆斯林教最初是从阿拉伯国家传到印度的。
当年穆斯林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只准许穆斯林教徒裹头巾而不允许印度人裹,这种做法大大伤害了锡克人的自尊心,为了表示抗议,自尊勇敢的锡克首领号召所有锡克男人裹头巾示威,就这样倔强的锡克人把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拉加斯坦人裹头巾是因为拉加斯坦地处沙漠地带,其他沙漠地带的人也裹头巾。印度沙漠地带和阿拉伯国家的环境差不多,为了防止沙漠伤害到头部和防中暑,拉贾斯坦人喜欢出门裹头巾。
(拉贾斯坦人)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风俗是造成印度人喜欢裹头巾的原因,既然是风俗,也就不存在着怕热不怕热的问题了。
最初穆斯林教传到印度时,阿拉伯人也是裹头巾的,阿拉伯属于沙漠地带,天气炎热,为了防止沙漠打到脸上裹头巾是一种正常现象。
另外穆斯林教义认为头是人尊严的地方,不能随便让人摸,让人摸了会不吉利,身体其他部分有衣物包裹,因此头部必须用头巾包裹起来。后来印度锡克人继承了这一传统。
天那么热,头上裹上头巾难道不热吗?
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假如让你赤裸裸的站在太阳底下暴晒,旁边有棉衣,你是穿上棉衣还是坚持裸体暴晒呢?
如果你脑袋没被驴踢,肯定要穿上棉衣防止暴晒。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农村人驮着冰棍箱子卖冰棒吗?冰棍箱子是木头做的,外面还要罩一层棉被,其目的就是隔热,防止外面的热量进入冰棍箱内。
陕西农村的老大娘。中午出门头上都顶着毛巾,陕西风多天热,大娘头上顶毛巾的作用就是遮挡强烈的阳光。
(帕帕头上戴)
印度气候炎热,印度人头上裹毛巾,也是为了防止太阳光直接暴晒,裹头巾起到隔热挡阳光的效果。
这就好比人在太阳光下劳动,都要穿着长衣长袖一样,穿长衣长裤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为了防止阳光暴晒。
相信大家了解了以上知识,也就没有“印度人裹头巾不怕热”这样的疑问了。
文/秉烛读春秋
家是农村的朋友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炎热的夏天,毛巾是一道风景。
农民大叔在庄稼地干活的时候,都会用一条厚厚的毛巾蒙在头上。
开始的时候,非常纳闷。
就问农民大叔,你们蒙上毛巾不怕中暑吗?
农民大叔反问:如果你在太阳底下觉得热的时候,脱下上衣会凉快吗?
仔细一想也是这个理,在室内脱衣服确实能降温,叫人感到凉快。
在太阳照射下,衣服可以吸收部分太阳热量,光着膀子才会被晒脱皮。
毛巾裹在头顶,也是一样道理。
那就是头巾是民族标志,就像穆斯林头顶的白帽子一样。
哪个民族呢,锡克族。
也就是说,在印度并非所有人头顶裹着毛巾,只有锡克族男子才会这样做。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也就是说约有2000万人左右。
锡克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的旁遮普邦、德里邦和哈里亚那邦,尤以旁遮普邦人数最多。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锡克族信奉的是锡克教。
所以说,锡克族男子裹头巾不仅仅是民族头饰,而是宗教标志。
印度的锡克教形成于十五世纪,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 历史 。
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其产生背景,锡克教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在公元2世纪就诞生了。
8世纪起,阿拉伯、阿富汗等外族人开始入侵,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但是影响还不大。
到了15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地位就非常高了。
因为在1526年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此人是个突厥化的伊斯兰教徒,所以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锡克族人接受不了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主导地位,也反对印度教的种族、种姓制度。
所以锡克族人拿纳克决定自成一派,创立一个独立宗教,于是锡克教就应运而生。
锡克教没有印度教的严格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包括男女平等,追求公平正义、崇尚自由。
锡克教也没有复杂的仪式和教条,也不崇拜偶像。
锡克族虽然没有繁琐仪式,但是他们对服饰非常讲究。
那就是,只要是锡克教徒,必须具备五大标志:
腰佩短刀、终生留须发、随身携带梳子、身穿短裤、手腕佩戴钢箍。
这就是说,开始的时候,裹头巾并不是宗教服饰。
因为在古代印度,佩戴头巾也是一种身份象征,只有印度教徒可以戴头巾。
这让追求平等自由的锡克族人难以接受,为了争取平等,他们就跟印度教对着干。
所以锡克教规定,凡是信奉锡克教的男子不管年龄大小,都必须戴头巾。
进入近代 社会 以后,印度 社会 风气发生转变。
种姓制度取消了,很多印度教男子也不再戴头巾了。
可是锡克教将这个习惯坚持下来,雷打不动。
哪怕是当了兵,锡克男子的头巾也是标配。
锡克族崇尚武力,男子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所有锡克族的男子,都有同一个姓氏“辛格”,翻译成中文就是“雄狮”的意思,
锡克族人虽然只占印度总人口的不到2%,印度军队中却有13%的士兵是锡克族人。
锡克族把蓄发和裹头巾看得比生命都重,印度军方也不得不妥协,允许士兵在军营裹头巾。
为了保护士兵安全,印军独创制造了适合锡克族士兵佩戴的方形头盔,盖在头巾上。
锡克族人即使走出国门,也要维护自己戴头巾的权力,毫不妥协。
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就曾颁布出一条禁令,不许英国公交车司机在上班的时候戴头巾。
这时候一个苏汉·辛格·乔锡克族人挺身而出,他声称:如果不取消此禁令,我将自焚。
他的抗争最终成功了,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
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因为英国伯明翰一所学校禁止学生上课戴头巾,12岁的古林德·辛格·曼德拉家人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将这所学校告上法庭,最后赢了官司。
加拿大自由党联邦政府 科技 和经济发展部长就曾经对媒体说,让他取下帽子,比脱光他衣服还难受。
这位加拿大官员也是锡克族人,他遇到了让他难堪的场面。
那是2017年4月,他在美国参加一个经济会议。
从底特律机场乘飞机返回多伦多的时候,被要求取下头巾进一步检查。
这时候他怒不可遏,对媒体说了这番话。
加拿大外交部就此事跟美国方面进行了严正交涉美国国土安全部高级官员被迫做出了口头道歉。
锡克族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为了维护宗教自由作出的抗争,叫人肃然起敬。
可以想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头巾依旧会是锡克教的象征,会不离不弃地伴随着锡克族男子。
只要他们头上包的不是太阳能电热毯,就会不因此升高头部温度,反倒是摘掉头巾会热晕很多人。
这年代是看不到了,记得大概九零年代以前,路边有很多卖冰棒的车子,有自行车、三轮车、小推车,车上载着“简易电冰箱”,其实就是泡沫塑料或者木制的箱子,有隔温保鲜的作用,将冰棒放到里面,上面附上一层大小适当的“薄被”。
薄被再套上一层塑料布,然后盖在冰棒上方就可以起到隔温的作用了,隔绝热气进入,并且避免凉气外泄或通气造成内部温度升高,所以只要箱体避免暴晒,冰棒哪怕在外一天也不会在泡沫箱内完全融化。
在我国山西和晋西北地区同样有白羊肚巾,作用相似,主要起到有限隔绝温度的作用,夏天不单能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产生高温,还能有效将一部分热度隔绝于头巾外部,同时因为地域干燥,风沙较大,可以避免头发藏污纳垢,还能擦汗掸土,可谓一物多用。
伊斯兰世界国家的头巾讲法太多,他们自己也因某些细节争执不休,而且涉及宗教,还是别参合了,略过。
印度锡克教,综合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一部分,虽然脱离印度教不过500多年,但却演变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教派,他们终生不刮胡子不剪发,在他们的认知里,觉得这种造型可以体现自己的博学与勇猛。
锡克教的头巾和他们的形象一样,非常有特色,头巾被他们称呼为“塔克”,长约一米(有的更长),包好后呈现中间凹陷,两边凸起的形状,出于传统,样式略显单一,但是花色众多,北方印度人明显比南方印度人高大威猛一些,加上终生蓄留的胡须和长发,远远的看着就显得高大帅气有霸气。
其他印度人无论宗教全凭自己好恶来决定是否使用头巾,锡克人则无法抛弃这个传统,本来头巾的使用是伊斯兰世界始发,锡克教徒也借鉴过来,在伊斯兰国家侵占印度的时候,他们不允许非教徒包头,但是不甘屈服的锡克教觉得,你越不让我包头,我就越要包头,这才叫勇敢,颇有些不屈不挠的精神,于是本地的伊斯兰教众无奈之下自己放弃了头巾······只有妇女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传统习惯问题,锡克人戴头巾可能要比其他头巾使用者略显难受一些,人总是在运动的,长达一米的头巾,包着不曾修剪的头发,发汗之后,那感觉肯定好受不了,再加上头发和头巾的重量······
如果坐办公室天天吹冷风敲文件还好,如果从事户外工作或者运动那就遭殃了,即便是参加运动会也得戴着头巾,只有在睡觉和洗头的时候才能轻松一下。
究其原因就不只是实用问题了,虽然有着类似的效果,但是锡克人用头巾包头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裸露自己的头顶朝天是对神明非常不敬的行为。
还有一点原因,也是喜欢 旅游 的小伙伴们需要注意的,如果有机会去印度,无论他们是否包头,都不要触碰他们的头部,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他们的侮辱,锡克教更是如此,头巾也不许碰,而且非常介意他人看到自己的头发,厌恶他人要求自己把头巾拆下,貌似你是怕他太热为他好,但他可是会急眼的呦······因为登峰造极的侮辱也不过如此。
我在前两天的一条问答中,曾谈到印度这个“奇葩”的国家。
今天我们又来聊一聊印度的 另一“奇葩”怪相 。
那就是 包头巾 的问题。
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天气炎热印度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全年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特别是夏天,炎热程度更不用说了。
在太阳直射的室外,如果一直暴晒,是很容易中暑的。
包上头巾,可以有效地防止阳光的照射,隔绝外界的温度,从而保持身体恒温。
因此,印度人绑上头巾,也是不无道理的。
既然是为了防嗮降温,那么进了房间,照理说就可以取下来吧。
可是为什么还是一直戴着呢?
二 、 宗教传统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 也存在复杂的种姓制度,其中戴头巾就是一种宗教习俗。 大多数的印度人包着头巾都来自于一个民族——锡克族。
锡克族的男子身材魁梧,终生不剪头发,喜欢留着胡须 。 他们保持着习武的传统, 骁勇善战。
所以,有人调侃过: 在印度,不要去招惹那些戴头巾的!
锡克族的头巾很奇葩,又称为“塔克”,长约一米,甚至更长,包好后中间凹陷下去,两边凸起。
头巾的花色也特别多,有的还特别鲜艳。
三、民族信仰锡克人戴头巾,还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把头暴露在外,同时头顶朝天,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
所以假如哪一天你去了印度,千万不要感到奇怪,更不要去摸印度人的头,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令人费解的几点,请大家探讨:
简直是不可理喻!
在说印度之前,先来看一个我们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头巾款式,即图1
1951年,民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国庆阅兵仪式中。最显眼的就是白色头巾了。
白色头巾+黑色布衫+长枪的造型,到现在还经常活跃在各种影视剧中。
当时这个民兵方阵,是由华北老解放区的民兵代表们组成的,很多人甚至是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
你肯定很奇怪,明明问的是印度,你拿咱们中国说事干嘛?
其实很简单,即使是我们中国的民兵,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扎白色头巾。
所以印度人也是这样。
印度——印度共和国
印度,全名印度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ia,总共有100多个民族,比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比哈尔族、拉贾斯坦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兰族、旁遮普族、坎纳达族、马拉雅兰族、奥里雅族和阿萨姆族等等。
帮头巾的这帮印度人,实际上只有锡克族。
锡克族,实际上是信奉克教的旁遮普人,后来被统称为锡克族人。
锡克族人主要居住在印度北部的很小一部分区域,高大勇猛,好战,是印度兵源的主要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从印度招募了大量的锡克族士兵补充进军队,以至于锡克族人一度成为英军的主力部队。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锡克族军队也曾四处出征,远赴伊拉克、叙利亚、希腊和意大利等地。
接下来,重头戏来了
1962年10月,利欲熏心的印度当局,以为有了某些国家的支持,就肆无忌惮地向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其中,印度军队中的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我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
而这个第7旅,就是由锡克族人组成,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
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问题实际上有点幸存者偏差的意思,你看到的外面的印度人都裹着头巾,就以为印度人都这样。
实际则不然。
我是夏酱老师,一个有温度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是锡教族宗教信仰!
在印度,称信奉锡克教者为锡克人或锡克族。
锡克人终生不剪头发,而且蓄须。 关于锡克男子的头发和头巾,我所知道的有两个说法。一是,在印度被穆斯林征服和统治时期,因穆斯林有包头的习惯,征服者为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不允许其他民族包头。
而锡克人天性彪悍,特意用头巾包头以示抗议,而且发誓不推翻莫卧儿王朝就不剪头发。以后,蓄发蓄须、包头渐成锡克人风俗延续至今;另一种是说,锡克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神,不能剪掉。 而头发过长不便行动,于是用头巾包头。
一般在印度带头巾的,都不敢得罪!
人们对高温炎热和高温湿热采取的对策是不同的。当空气湿度小,人体体表水份蒸发大时,帽子头巾和宽松罩袍就很友好。我国西北地区就能看到很多帽子头巾这样的打扮。印度处于热带,既有炎热干旱,也有高温湿热。带头巾的多处于炎热干旱地区,或者来自于炎热干旱地区。
从物理的角度上说,这是最轻松的运输方式了。你可以尝试把某重物用手拿、再用肩扛、再用头顶,你会发现用头顶最省力了。
所以,当他们运送某重物时都会用头顶的,用手时,只能有手指作支持力,用肩膀只能有肩膀以下作支持力,而用头就可以用整个身体了。由于古代交通运输工具匮乏,长期潜移默化形成传统。
譬如印度一般家庭,女孩从4、5岁开始练习头顶功,头几年练平衡,之后顶水坛,成年后开始头顶货物。妇女用头部支撑运送相当于自己体重20%的重物时,根本不需要支付额外的体力。 就是为了省力气。
用头顶东西,可以用脊椎直接承受物体的压力,比被、抱、抬,都省力。而且,用头顶,只要一手扶着保持平衡就好了,另一手可以自由拿东西。只是熟练罢了,就像中国人会用筷子吃饭 而印度人只是用手抓饭一样。
这个说法是错的,或至少不是印度的主流情况。所谓「印度人摇头同意点头反对」是中国人对印度的最大误解之一。
正确的是,印度人表示同意的动作是柔和、愉快的偏头、歪头或左右摇晃,表示反对时还是会摇头,但神情和动作都有所不同。
扩展资料:
印度人的风俗习惯:
第1、印度的治安很差
由于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缺乏管理,大多数印度居民都没有正常的工作,生活都非常的穷苦,只能做一些小本买卖维生活,甚至依靠乞讨或者偷窃打劫来解决温饱问题。而且印度警察的待遇非常低,很少有人去好好管理治安问题。所以,无论在白天还是晚上,印度女人是很少单独出门的。
2、印度的厕所
在印度的大街上,随处都能看到露天厕所,印度人不仅缺乏管理,随地大小便,而且环境非常不好,臭气熏天。因此,印度还被称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厕所”。
3、印度的女性
在印度,女人的地位非常的低下,结婚后的女人更是如此。她们每天要低三下四的伺候丈夫,而且百依百顺。如果女人不会生孩子,就要遭受全家人的嫌弃,甚至还会送回娘家,一生都要在痛苦中度过。
4、印度人用手吃饭
在印度,吃饭一般不用筷子和勺子,他们都会用右手来抓饭吃,这是印度从古自今流传下来的习俗,他们认为食物是上天所赐,用手抓着吃,表示对食物的敬重之情。
5、印度的火车外挂
印度的经济不是特别的发达,导致印度的交通不完善,再加上印度的人口又多,所以在印度的火车站,常常就会出现火车外挂这一幕。在印度一年因乘火车造成意外身亡的人数高达数万人。希望印度把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多学学咱们中国,竭尽全力的把交通搞好。
佩戴头巾并不是印尼自古以来的传统,这是外来的阿拉伯伊斯兰宗教文化。伊斯兰宗教教义规定,女人们只能让家里人(更严格只能是丈夫)看到自己的头发,婚后的妇女尤其要如此。在外面一定要带头巾。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第二十四章第三十节告诉了世人:你当告诉众穆民男子:俯首下视,遮其羞体。这是于你们至洁的。你当告诉众穆民女子:俯首下视,遮其羞体,不得现露装饰,除非那外露的。当令他们把面纱垂在衣领上,不要露出装饰。
这一段经义,昭训了我们不要俯视他人的羞体。羞体是指人体在礼教上必遮之处。两男女在生理上的有别,因此男女在羞体的定义上也因性别而不同。男性的羞体即:人体中膝盖以上,肚脐以下的部位,而女性的羞体则因其个体之构造及其引目的特性,除脸部、双手之外,皆为女性的羞体。
伊斯兰之所以要求人们不要俯视他人的羞体,也正是合乎礼教中的「非礼勿视」之意。除此之内外,伊斯兰在穿的礼俗方面,也看重了礼仪的要求,而人类从古至今在穿著的进化上,着衣的目的除了避寒之外,其次的最大目的也莫过于遮羞护体。
因此在伊斯兰得体的穿著上,并非以新潮流行为重,而仍是以合乎礼仪及庄重的服饰为着眼点。由此,伊斯前要求了他的子民,特别是妇女穿著起遮住其羞体的适容当服饰。此种服饰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见的中东妇女所穿看的长袍或长裙及包着头巾。
扩展资料
伊斯兰教的一些禁忌:
根据伊斯兰教的规定,伊斯兰教徒禁食猪、马、驴、骡、狗和一切自死的动物、动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恶的飞禽走兽,无论牛、羊、骆驼及鸡禽,均需经阿訇或做礼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后屠宰,否则不能食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不抽烟、不饮酒。
伊斯兰教律禁止撒谎、爽约、隐瞒、诬蔑、作伪证、谗言等。教律还规定,同他人谈话时不能看不起对方而别转脸去,走路时不能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伊斯兰教提倡语言文明、优美,规定说话要低声,待人和颜悦色,切忌粗暴,不能对人讥讽、攻击、以诨名相称、以恶语排谤。伊斯兰教还提倡宽恕、公正、排解纠纷,禁正怒、妒忌、背后非议、刺探、恶意猜测等。
参考资料:
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这只不过是印度风俗习惯以及民族宗教信仰导致的他们头上会有这个圆环。所以这只是一种装饰作用,也代表着他们对于心中的信仰的尊敬。因为我们知道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所以印度军队里面也有很多信奉宗教的士兵,有这样的习俗也是很正常的。所以这对于作战来说并没有任何的用处。
首先印度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它的国民主要是信奉印度教还有伊斯兰教,所以导致了印度人在一些宗教文化上有一些差异,这也导致了印度的一些士兵他们在头上会有一些特殊的圆环。所以这主要是因为印度军队里面有很多信奉宗教的士兵,这也使得他们在平时的训练中,也存在这样的穿戴。而且印度的宗教种类非常的多,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也非常的大。
所以这主要是印度这个国家它的宗教信仰非常的广泛,所以也使得印度保留了一些宗教的传统,当然这其中有一些非常不好的传统,比如说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导致了印度的现在发展非常的落后,使得印度军队里也出现过这种现象,造成了军队里面资源分配的不公,也导致了很多冲突现象的发生。所以这也使得印度军队的战斗力一直并不是多么强悍。
印度军队这些年一直保持一个非常混乱的状态,也是由于它的宗教原因使得很多士兵并没有任何的战斗力以及精神,这主要是印度的军官阶层都是一些高种姓的人在统治,使得一些低种姓的人,只是沦落成炮灰或者是士兵。这也导致印度的阶级矛盾非常的严重。
印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人民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六岁左右,处于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口达到了五六亿,这些年轻的男子大多生活无所事事,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印度目前的男女比例非常失调,由于长期以来的重男轻女思想,六岁以下男女比例竟然是1000:914,可以预见,未来印度年轻女性的人口将远远少于年轻男性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印度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问题,尤其是飙升的性犯罪率,将会继续延续。相关的统计数据,印度每22分钟就发生一起强奸案,从1971年到2012年,印度国内强奸案的数量增长了87倍,印度首都新德里更是被称为强奸之都,这与印度国内的法律、社会态度以及人口结构与分布都不无关系。在印度刑法中,对于强奸犯的判决规定并不很明确,法庭的自由裁量权非常大。根据当地的刑法,法官给强奸犯的刑罚从7年到终身监禁不等,轮奸犯、强奸孕妇或情节特别严重的,案犯可以判处10年有期徒刑到终身监禁不等的刑罚。但是,相关法律还规定,对所有的强奸案件,法庭如果有所谓的充足和特别的原因,最终给强奸犯的定刑可以低于法律规定的最低刑罚。在很多案件中,案犯也就被判入狱两到三年。过去10年中,对强奸罪的判罪率只有26%。在执法不严的背景下,印度社会对强奸犯的容忍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有很多印度人认为,强奸只是个人的耻辱问题,不涉及犯罪。即使强奸犯被判入狱,出狱后也不会承受太大的社会和经济压力,很容易再找到工作。相比之下,受害者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对强奸事件,人们会习惯性地偏向施暴者,反而对受害妇女的道德意识、着装打扮等吹毛求疵。正是因为社会对强奸犯的极度容忍,印度约一半的强奸受害者最终只能忍气吞声。他们中,一部分是由于压力接受了赔偿金,一部分是因为警方压根不愿意立案。除此之外,印度妇女地位低下,男女比例失衡,以及贫富差距不断加大等因素,也在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