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将头发卷紧,向左绕
3、向下绕,目的是盘成一个圆
4、将发尾塞进盘好的髻中
5、用发簪挑起一络头发
6、将发簪插进头发内的皮筋里
7、成品
8、也可将发簪另一端插出来,记得要压一络头发在下面,这样盘得更紧
第二种方法
1、先将头发扎成马尾
2、头发向右绕,注意,此时不以皮筋为中心了,而在皮筋上面
3、再向左绕
4、再向右,就这样绕来绕去,直到把所有的头发都盘进去
5、把发簪插入皮筋里,并且把皮筋位置向上拉一点
6、簪子向上插入头发中
7、成品
8、换个角度看
第三种方法
1、扎马尾
2、头发向左绕,用手把皮往上弄一点,省得埋在头发里找不到了,我的皮筋是黑色的,为了大家看清楚,所以用画笔描成**
3、头发再绕过来
4、头发绕到了皮筋的位置
5、把绕过来的头发塞到皮筋里面,等于用皮筋把它们捆住
6、捆过来的头发继续向左绕一圈,注意后面一圈的头发要在第一圈的后面绕,就是藏在第一圈的后面。注意我左手食指拿住的,是绕第二圈的头发,这时基本只剩个发尾了。
7、把这个发尾继续塞到这根皮筋里面,用皮筋把它捆住。
8、成品
第四种方法
1手型: 跷起3、4、5指
2把头发拧一下,只是拧头发
3把头发放到2指与3指中间。照片上可能手指太多,看好了我左手3指带戒指,我的2指隐藏在头发后边了。
4缠绕2指一圈。这张图发尾已绕过2指一圈,从大指出掏出,准备绕第2圈。
注:头发不用拧,光绕就可以了。
5绕好了第2圈,我的左手大指按着发尾。
6簪子自上而下穿过插进2指上的环。
7把簪子横着向左穿过去,先向头皮深处扎,再从左边的一撮头发前,钻出来。这步要用力!小心别弄疼自己就行了!穿出的那撮头发是:一撮刚才被卷过的头发,只是一撮这句话不知怎么描述了!好难描述呀!我在最后一张图里,用画笔指一下那撮头发。
8 绿色画的就是上步骤说的那撮头发,簪子从那撮头发处穿出完成了!
古代男子发型名称有,束发,半束发,髡首辫发,鼠尾辫,猪尾辫,牛尾辫等,古代男子发型有很多,多是以扎发为主,相对来说束发和半束发比较好看,非常有仙气,不过对五官要求也挺高。
古代男子发型变化很大,常见的是束发和半束发。束发,这个古装剧中见的比较多,就是将头发全部扎起来,用冠固定或者用簪子固定。
半束发,顾名思义,其实也就是扎一半放一半,十分有仙气。秦汉发型,中间有中分然后再束发,看起来十分的硬气!束发和半束发,都是穿针式的扎发发髻类型,所有头发都梳扎起来。元代男子髡首辫发的习俗极为普遍,这在元代中外史料记载和图像资料中可以大量见到。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结辩现象渐渐消失,一般劳动人民是将头发在脑后挽成三股或两股发髻,读书人、秀才、官家贵族等一般都在头顶结发髻,还要在头上缠绕网巾来固定头发。清朝发型,其实清朝一开始是鼠尾辫的,然后是猪尾辫的,最后才是电视剧中见到的牛尾辫。
扎古代头发只靠簪子和技巧。
古人扎发是没有头绳的,首先就是要学会绞头发,取上半部分的头发,梳顺,在自己喜欢的位置处收拢,然后从顺时针的开始绞,这个时候要注意控制力量,不然容易弄伤自己,从头绞到发梢,边绞边成圈的缠绕起来,后面再用簪子插上,把发梢固定住就可以了。
或者扎个双螺旋发髻,头发偏分扎两个辫子,用簪子扭转固定。从头顶挑一缕头发,缠绕着绾成髻,固定在之前的发髻的左边。也可以直接扎个高马尾,然后加点装饰品,非常帅气的古代侠女发型就完成了。
相关差异
古代社会等级秩序森严,贵族女子和平民女子的各方面差异都是比较明显的,其中发型差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最典型的莫过于清朝上层社会贵族女子的高髻了,高髻的发髻把全部头发都梳上去,不可披散,然后在发髻上加以金银珠宝首饰的点缀。这样的发髻,在清朝民间是不可以随意梳妆的,只有皇宫中的女子才可以用这种高贵的发髻。
还有一种一般只有上层社会的大家闺秀才可以梳的发髻,是由某位后妃创始的,后人争先效仿的发髻类型。比如秦汉时期贵族女子最喜爱的凌云髻,便是始皇诏后初创的一种体现女子高贵优雅的高式的单鬟,后世多为后妃所梳,加上凤冠,多是在大礼时梳妆佩戴使用。
现在很多同袍都在用女子发髻的方法。其实男子束发和和女子盘发不同,女子的盘发自有奥妙,是先盘发再插簪子,抽掉簪子的话头发会自动散落下来。而男子发髻即使拔去簪子,不去拆它是不会散的。
首先看男子用发簪:
古代男子发簪其实是很长的,有15-20cm。这里说的10cm是因为道士买不到簪子不得已用了加工过(去掉花)的女簪。
男子发簪长的短的都有,比较随意,文物里长的有20cm,短的才13cm。跟女簪主要区别在于装饰纹样比较简单,偏向实用性。
男子发簪大致是这个样子的
文物:宋代鎏金 男子发簪长19CM 簪头直径15CM
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里,早就有了关于发簪的记录,发簪是指用来固定和装饰头发的一种首饰。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用笄来固定发髻,笄的用途除了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需要用笄来固定。
《辞海》里有这样的解释: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杜甫《春望》中也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之句。中国汉人有传统的用簪来固发、美发之俗,其发簪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冠笄礼为男女成年的标志。
款式上,玉簪有男用和女用之分,一般的说男用发簪长一些,更注重实用性,簪头装饰纹样比较简洁,吉祥福寿的图案据多。清代以降,因为男人都留起了阴阳头,玉簪便多为女性所用,女用发簪的端头呈如意状,刻有云纹图样。总体来说男簪长度一般在20cm甚至更长。似乎一般祭祀及重大礼仪时候贵族会用玉簪(是指和田玉,古代没有翡翠),但是日常用的发簪并不建议用玉簪,因为优质的玉价格昂贵且容易损坏。
束发方法图示(现在道士也在用)
这是一种男子束发的过程,现在道士还在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束发,后脑的头发都是应该束到头顶的,除非头发太短束不到头顶。影视剧中泛滥的半束半披的发型是对先人的亵渎。
男子留发一尺长大约就能束起来。
1弯腰、低头,脸面朝下
2用木梳子梳理头发,把后脖子的头发向前梳理,梳理通了
3把右手放在头发根部,左手拧头发,把散发拧成发束,越紧越好,发束拧得越紧,盘出的髻越精致,越结实
4由手把一根10厘米长的竹簪子横在头发根部,左手把拧紧的发束盘在簪子上,使劲盘,盘几圈,盘出层次
5把最后的发尾塞入盘到的发髻中
这样盘出的发髻非常结实,即使做武术之类的剧烈活动,其发髻仍然很结实,不会散开。我问过道士,如果突然把簪子拔下,发髻会不会向瀑布一样散开,他说不会的,即使把簪子拔下,发髻也不散,至少两个小时内不会散。
阴阳髻:先把头发全部拢起来扎到头顶,插入簪子,然后分成两股绕成两团头发,从头顶看就像阴阳契合。
中国古代男子冠巾概述在讲解男子发型冠巾之前,要先说明两个不同年龄时不同发型的规定。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束发——纚,亦作縰:束发用的帛。宽二尺二寸,长六尺。(古尺一尺约合今二十三公分)。诗曰:岌岌冠縰,累累辫发。总:以缯为之。以束发之本,而垂余于发后,以为饰。儿童有一种发型称为——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问题一:古代男子束发的工具名称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男子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缨是五采丝绳,女子许嫁以后用它来束发。郑玄注:“著缨,明有系也。”就是说,缨是许嫁的标志,表示这一女子已经有了对象。这条束发丝绳,直到成婚的当夕,才由新郎解下,这就是《仪礼・士昏礼》所说的:“主人(婿)入室,亲脱妇之缨。”故缨始终是夫妻关系的信物。结发本指女子许嫁时的系缨束发,后移指成婚当夕的夫脱妇缨。这就是古诗中所说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苏武诗)、“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杜甫《新婚别》)。对结发的另一解释,即传统解释是:男子年二十、女子年十五分别举行冠礼和笄礼,都要把头发绾成髻,以区别于童年的发式,表示已经成人,可以结婚了。《文选》苏武诗注云:“结发,始成人也,谓男年二十、女年十五时,取笄冠为义也。”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人们不分男女一般都将长发散披在肩上。以后,随着劳动生产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加,感到长发散乱颇有不便,就用绳带系束,以骨簪插别。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会后期,人们也还是如此处理头发。
到夏商时期,人们开始以梳辫子来装饰自己,直至春秋战国。但男女之间的辫子略有差异。此后,女子开始挽髻于头。根据古书记载:“乃自我始祖黄帝制作衣冠以来,隐蔽形体,仅露首面,扑朔迷离,莫可辨识。后圣知其然也,乃命男辫女髻,以便一目了然,诚法良而美意也。”《礼记曲礼篇》注中,有女子许嫁则十五着笄,未许嫁者则二十着笄的记载。“笄”,原是梳髻盘头发用的簪子。“十五及笄”,也就是说女子十五岁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梳髻插簪,可以出嫁了。《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云:‘冠而生子,礼也。’”又《仪礼士冠礼》:“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黄老无疆,受天之庆。’”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九:“冠礼是自家屋里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礼经正义序》:“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颁度昌于天下,所制之礼则《周官》、《仪礼》也。” 自周公“兴正礼乐”,冠礼就成为周代通行数百年的礼仪。
《国语》、《左传》、 《史记》 中都不乏周代天子、诸侯行冠礼的记载。
“彭名御戎,蔡景公为左,许灵公为右。二君弱,皆强冠之。”(《左传・成公二年》)
“赵文子冠。”(《国语・晋语六》)
“晋悼公冠襄公于卫。”(《史记・鲁周公世家》)
“惠文君三年,王冠。”(《史记・秦本纪》)
对于帝王而言,冠礼具有特殊的意义。周代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位之王去世,嫡长子无论年长或年幼都可以即位,但若未成年行冠礼则不可亲政。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年。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
从天子至士庶,冠礼都是“成人之资”,未行冠礼,“不可治人也”。
周代冠礼,士依《仪礼・士冠礼》,年二十而行,三加,初加缁布冠,象征将涉入治理人事的事务,即拥有人治权。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三加爵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
问题二:请问古代男子用什么束发? 男女都是先用发带把头发固定住,盘成男女不同式样的发髻,女的发型比较多,男子只有一种,类似秦俑的发型,然后 发簪。女子在头发上插一些装饰品,男子必须戴帽子或者头巾。秦汉时期,士大夫以上阶层的男子要先包上头巾,再戴冠。秦汉以后,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男子不再戴冠,而是戴由头巾变化的帽子。束发形伐几千年一直未变。
问题三:在古代男子中,什么身份都可以用白玉冠束发??求解 5分 孟珏,男,小说《云中歌》中的人物。作者亲口说过:孟珏是毫无疑问的男主角。孟珏在《云中歌》中的身份颇多:神医(师从孟西漠)、天下第一富商(产业遍中原、西域)、太子太傅(学识渊博、满腹经纶)、谏议大夫、通晓大义的臣民(以身维护汉族和平)以及浪迹天涯的逍遥客等多种角色。其翩翩公子的形象深入人心。
问题四:中国古代男子用来束头发的那个圆圆的东西叫什么 笄,古代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束发---用以束发的头饰。
问题五:我想知道古代的男子是怎么束发的,像帝王那种,或者像王爷那种,发冠怎么戴上去的,我希望有教程, 古代帝王蒙元、满清不算是发钗束发,王爷也是,皇冠、王冠戴在头上用带子系住。
问题六:古代男子束发的叫什么?像簪子一样贴在后面的那种 嵌宝紫金冠 金簪
问题七:古代男子用来束发的布条叫 “纶(guān)巾”,古时头巾名。幅巾的一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不就有现成的例子么。“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谢谢采纳。
问题八:襁褓,垂髫,豆蔻,束发 各指多少岁 不满周岁:襁褓
婴儿:黄口
二三岁:孩提
七八岁:始龇
幼年:垂髫
幼年\童年:总髫\总角
童年\少年:总发\束发
女子十三四岁:豆蔻年华
女子十五岁(成年):及弈之年
男子二十岁(成年):弱冠
三十岁:而立
四十岁:不惑 揣五十岁:知天命
六十岁:耳顺\花甲
七十岁:古稀
八九十岁:耄耋
百岁:期颐
问题九:中国古代男子的“束发加冠”到底是图下的哪种? 下图符合史实。
问题十:古代男子束发怎么带头盔 最早的是应该是扎起发髻,然后外边缠布 头盔顶部海以装下发髻 后来明清时代有很多就是散了头发直接带上头盔
如下:
1、首先先把头发散披着梳顺了,如下图所示:
2、然后用手扎出一个马尾的状态,如下图所示:
3、之后把松散的头发一直卷,给卷合起来,效果如下图所示。
4、然后把拿簪子,把头发贴近簪子,来一个360度大转圈,一圈就可以。
5、转了一圈之后,找对要固定的方位,用簪子穿过头发顶部
6、最后头发就固定好了,就如下图这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