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将头发梳顺,并分成上下两区,将下面的头发先用橡皮筋固定好,以免影响到对上面的头发进行处抄理(注:一般上区需要进行盘发的头发要比下面不盘的头发数量要多一些)。
2、将发簪置于头发一侧,然后围绕头发进行旋转。
3、大家看仔细。
4、完整的旋转一圈后从一侧将发簪插入头发中。
5、对头发进行初步固定。
6、将盘好前面这些后余下来的发尾置疑盘好的头发根部进行缠绕。
7、直到道将发尾全部收好。
8、发尾处理时,可视个人的具体情况加入小夹子用于固定。
9、最后将下区的头发散开,发型完成。
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没有皮筋的情况下,他们有自己的技巧可以做复杂的发型。
古人,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头发都很长。古代发型大多数都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大多数都是以编辫子为主,因为辫子可以固定头发,不容易散开来。最后再用丝带或者布条固定就可以了。
除了用编辫子固定发型,还有就是用簪子固定。揪起来一缕头发,盘成圈,弄成一团,最后再用簪子插进去,固定起来。这种方法,在没有皮筋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将头发固定。 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固定头发,那就是在编辫子的时候,将发带一起编进去,增加摩擦力,使头发不会很容易的就松开。
还有一点,古人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从小就很爱惜自己的头发,从来不剪,头发越来越长,清洗的难度越来越大,清洗的次数就越来越少,只是维持在基本干净,不长虱子而已。如此,可想而知,这头发自带的粘度就可以让盘起来的头发不容易掉落了。
在古代,只有富贵人家的夫人**,或者是小户人家的夫人**等等,才会弄特别复杂的发型,因为,越是复杂的发型,越是需要发夹、发簪等发饰来固定。贫苦人家是没有这么多的金钱来买发饰的。所以,在古代,有些复杂发型的都不会是普通人,他们大都是有一定身份的。
常常很好奇,古代没有现在的发胶,假发套,等工具,是如何打理出那些很美的发型呢,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无穷的。在我国古代,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珠花、步摇、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因而,引申为妇女的发饰。苏轼有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据考古学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骨头做的原始发梳,用以梳理和挽结头发。在新石器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器上,还发现先民们以篦子作工具,将陶器印上一列一列的纹饰。商周时代,出现了铜梳篦。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金银梳篦问世。以后,木梳才逐渐多了起来。竹料的篦子,则比木梳要晚。但从出土文物来看,至少也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工具不多但是汉代女子发型梳法,古代少女的发型有很多,各朝各代多不同,汉唐盛世,比较常见的是 反绾髻所谓反绾髻,这类发式据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记有魏武帝宫中的宫妃梳反绾臀的记载,隋唐这种发式也甚为流行①,在《妆台记》中记有“唐武德中梳半翻髻,反绾髻,分髫臀”。反绾是将头发拢高翻绾而成,也属于高髻的发式,其制法是将头发往后拢结,用丝线结扎,再分若干股,翻绾出各种式样。有的梳编成惊鸟双翼欲展的样子,称为“警鹄髻”,也有梳编成单刀或双刀的样子,称为“翻刀髻”,也有将多股的头发翻绾成花式,称为“百花”。其形式与手法甚多,皆靠拢结翻绾或反绾而成。
这种发型多为宫妃、名贵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绾的髻下留一发尾,使之垂在肩后,称为“燕尾,亦称“分髫髻”。历代的称呼虽不相同,但其基本发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时,可灵活变化与参考。
垂鬟分肖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肖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据《国宪家猷》记载:“汉明帝令宫人梳百花分肖髻。”在唐代常作为处女发式标志。
双平髻:
双平髻的编法,是将发顶平分两大股,梳结成对称的髻或环,相对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多用于宫廷侍女、丫环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据记载从秦开始,延续及近代, 其中最典型的是双丫髻及双挂髻,这种发式在存世的古画中特别多见。敦煌千佛洞供养人之侍女与阎立本〈列帝图〉之宫侍,皆类似这种发式。其变化一般有“双丫 髻”、“垂挂髻”、“双挂髻”等。
百合髻:
百合髻的梳编法是净发分股盘结,并合叠于头顶。 梳百合式的壮丽!
凌云髻:
属于高式的单鬟。据《中华古今注》记载:“始皇诏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这些皆属高鬟式。
凤冠:为古代后妃及诰命夫人之礼冠,冠上饰以凤鸾,真珠玉翠,多于大礼时戴用。
小两把头:
清 朝上层贵族妇女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发型。清初,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 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 称其为“小两把头”。
两把头:
清中期,是史称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也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 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 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 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 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 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 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 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
旗头:
到了清朝晚期,大拉翅开始出现,它是一形似扇面的硬壳,高约一尺余,里面用铁丝按照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边包上青缎和青绒布,做成一 个固定的纯装饰性大两把头。需用时,戴在头上,不用时,摘下搁置一边。既能美饰头发,又摘戴自如,可谓两全其美。发明者是追求的美丽的慈禧太后,世人的审 美因她而改变,随着大拉翅的流行和演变,两把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抛家髻:
古代妇女发式。唐末京师妇女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名曰“抛家髻”。亦称“鬅鬓”,“凤头”。这种两鬓抱面的髻式,是唐代后期较为流行的一种发式。抛 家髻式,在宇文氏《妆台记》中的所谓朝天髻,或类此髻式。参阅《新唐书·五行志》。另唐段成式《髻环品》中,亦有关于长安城中流行抛家髻的记载。这种发髻 的特点,以两鬓抱面,头顶再加一个形似椎髻一样的“朵子”(即假髻),所谓抛家髻。今京剧旦角仍延用之。
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丱发:
丱发为儿童或未婚少女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股,对称系结成两大椎,分置于头顶两侧,并在髻中引出一小绺头发。使其自然垂下。
花冠:冠小仅束髻,冠上多有花饰,在明代仕女多好用。
飞仙髻:飞仙髻多是两侧结高鬟。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第一步:首先女生将头顶发丝四六偏分,右边的头发多一点,将两侧边发丝分离出来,用发卡固定住,脑后发丝也一分为二,发旋位置的发丝要单独的分离出来。
第二步:将发旋位置的长发梳理光滑之后,编织成长长的麻花辫,要一直编到发梢用皮筋扎住。
第三步:将长长的麻花辫沿着编发开始的位置盘起来,形成一个盘桓在发旋位置的小发髻,用小发卡固定住。
第四步:将清宫女子特有的旗头戴在头上,固定在小发髻上。
第五步:接着将燕尾假发戴在脑后分开发丝的中间位置,将燕尾假发上面的两个辫子环绕在头顶发丝的外侧,用发卡固定。
第六步:将脑后左侧边的长发散开,梳理光滑之后向右上方拉,简单的扭转两下之后覆盖在燕尾假发上面,固定在右侧上方。
第七步:而脑后右半边的发丝梳理光滑之后向左上方拉,简单的扭转几下之后覆盖在左侧发丝上方,固定在头顶左侧边,这样燕尾假发与女生的真发完美融合在一起了。
第八步:将固定在右侧边的发丝散开,梳理光滑之后向内扭转着向后拉到旗头的后方,用发卡固定。
第九步:左侧边的发丝散开梳理光滑服帖之后,也向内扭转着向后拉到旗头后方。
第十步:将脑后左侧边发丝固定在右侧边的发尾扭转成发辫的形状之后,向上弄成优美的曲线造型,发梢固定在旗头后方。
第十一步:左侧剩余的发尾同样扭转成发辫,弄成优美曲线,发梢向后拉到旗头后方。
第十二步:这样旗头后方就有了三股剩余的发梢了。
第十三步:将发梢简单的盘成圆形发髻,用发卡固定在旗头后方,在旗头假发上插上各种古代发簪。
第十四步:最后再在旗头上加一下装饰,一款标准的清朝宫廷女子旗头盘发就完成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