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髻多用于古代,流行于古代妇女之间。起源于夏商周,备于周,到隋唐时期更是到达了一定的巅峰。发髻是一种长发的发型,将头发全部盘于头顶、头侧或者脑后绕成髻。唐朝妇女的发髻更是各种各样,有高髻、花髻、坠马髻、反绾髻等等各种形式,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于根本上来说无非两种类型,一种是梳在头顶的,还有一种就是梳在脑后的。比较经典的款式有:高髻、花髻、坠马髻、倭坠髻、闹扫妆髻等。
当时唐朝妇女的发型以雍容贵气、绮丽美艳、中西结合的风格为主,主要呈现出当时唐朝妇女的精神风貌与审美 时尚 ,充分表达了女性美,给人以清爽洒脱、柔美灵动、妩媚多娇的感觉 。大量的考古资料中更是记载了唐朝妇女发型的变化过程与其国家的兴衰有着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从而表达了唐朝当时的精神面貌,主要有三个阶段,分别为唐 朝初期的上梳发型、唐朝中期的平梳发型,还有晚唐时期的下梳发型 。
唐朝初期,刚刚停止战争,百废待兴,妇女们的发型流行于向上梳,也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呈现出积极向上、生机勃勃的 健康 、干练美。魏晋、隋朝时期妇女们的发型主要以简单、朴实为主要特征,而到唐朝时期,这妇女的发型却是愈加的繁华,发髻也是越梳越高。 下半部分扎实稳重,上半部分则高耸飞扬,半翻髻、惊鹄髻、反绾髻等发型都充分地表现了这点 。之后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人们效仿,逐渐形成了一种 社会 风气。
曾有官员请求唐太宗下令禁止此种发髻,但是唐太宗并没有同意,反而加以训斥了一番。不过他也好奇这妇女加高发髻的原因是何?令狐德告诉他,头在上面地位也显得重要,因此这高大一些不是没有理由的。也因他的这番言论,后来高髻便不再受到任何限制,反而是愈加的多样化,比如有飞髻、朝天髻等等。
这个时期,妇女一般都喜欢将发髻缠绕得很紧,让其高高地耸立在头颅之上,在视觉上营造出干净利落又紧实的美感,也是为了策马奔腾的时候一展英姿,而不会因颠簸造成头发散落。 “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 ,这是 元微之在《李娃行》 中对于当时唐朝妇女为追求发髻的高度所作出的描述。但是一般妇女的头发根本无法到达这个高度,也因此在当时的假发非常流行。
妇女在做造型时,会先在头发里面垫上木头所制成的假冠、发垫一些,将头发的高度拔高。当时的杨贵妃就特别喜爱用假发,称其为义髻。后来又出现了一种发型,称之为蝉翼,是将鬓角处的头发往外梳开,弄成极其薄而开阔的一层发丝,最后再在头顶之上做出一个高髻。后来又出现了球形双髻、扁形的斜髻、垂髻等等。
这个时期妇女的发型特征为上梳、将双耳露出,更多的表现了当时的人们积极向上又充满活力的生活状态。
公元前713年,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下,唐朝开启了开元盛世,也迎来了大唐最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由于这个时期极强的政治开放性,唐朝吸收了不少外来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也给当时的唐朝注入了新的血脉,新的气息。也因此当时的唐朝妇女的服饰发型妆容都充分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对当时的 社会 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当时的乌蛮髻、抛家髻等都是从胡人那里吸收借鉴过来的。
社会 和谐,人们生活安逸,在这样富足充裕的背景下,人们对美也产生了极高的要求。不同于初唐的上梳发型,在这个时期,妇女们的发型主要以平梳为主,体量也明显比唐朝初期之时大了许多,更显稳重端庄。 将耳朵半掩起来或者是稍微地掩盖一点,编织出各种不同的造型,以突出人物的面部特征为 主。不仅如此,她们还喜欢在头发上做各种各样的点缀,大多以珠宝为主。
要说最明显的例子要数中宗最疼爱的女儿乐公主莫属了。传闻她极其奢华,对发型服饰的搭配还有妆容都是极其地讲究的,她光是美容美发师就有数十来人,每一天都做穿不同的衣服做各种不同的造型,可谓是十分的 时尚 。也引得当时的达官贵妇、富商巨贾之家的妇女们争相模仿。 体现出了当时唐朝的强大繁荣,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人们生活富足的时代特征,还有人们成熟的审美 。
在唐玄宗的统治下,唐朝历经了一段长达44年的繁荣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局势稳定,国家也日渐昌盛,可是这种 社会 状态也在历经了时间的迁移后发生了改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形容当时的唐朝再合适不过 。
官员们的意志开始消沉,也越来越沉迷酒色,利欲熏心。自天宝以后,天下因为分裂而没有规则纪律,导致官场内部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整个 社会 都处于一种好高骛远、沽名钓誉、杯盘狼藉,只有利欲的状态。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给人们的心理上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因此在心态上发生了改变,没有了先前的自信洒脱,越是颓唐、懒散。这种变化也彻底地反应在了妇女的发型上。
在这个时期,妇女们的发型由平梳转化为下梳,给人以一种慵懒又有些许颓废的感觉。下梳的发型将耳朵完全遮盖了起来,发型的体量更是夸张,蓬松之中又带着些许慵懒的平髻成了当时特别流行的一种 “重叠繁复的髻式 ”,在打造手法上也越来越繁杂,闹扫妆髻这个发型就是以繁重出名的。不止发型繁琐难以打造,妇女们还喜欢在上面点缀各式各样华丽昂贵的珠宝,极其奢靡。
这个时期的女子的发型并没有随着国家的衰弱而重回简单朴素的风格,却比之前的盛唐要更加的繁杂华丽。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当时的人们对现状的无力和消极的态度。肥硕的体态再加上厚重的发型,哪里还能像之前一般快意人间,想来也不能策马奔腾了吧?
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 社会 人心浮躁,不求上进又十分散漫。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免让人联想到逐渐走向下坡路的唐朝,已经不再处于那个鼎盛时期,正在风雨之中摇曳。而当时的人们的消极的态度也注定了唐朝的灭亡。
总的来看,唐朝初期妇女发型多向上梳,反应了当时 社会 的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 社会 现状。而在盛唐时期,妇女的发型则是以平梳为主,这是唐朝最鼎盛的时期,使得女子的发型也愈渐稳重成熟,而晚唐时期的下梳发型则表现了唐朝当时 社会 的消极沉闷的 社会 状态。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唐朝女子的发型演变与其朝代的兴衰变化息息相关,无论是在哪一个时期都充分地反映出了当时的 社会 状况 。其实这最主要的还是当时的人们的态度。积极向上的态度,奋发图强的 社会 风气,是唐走向鼎盛时期的根本原因,唐朝的鼎盛是人们的努力。而到了晚唐时期,唐人的奢靡颓废的态度也注定了唐朝的衰败。由此可见,一个 社会 的风气对国家的强盛是多么的重要。
参考文献:《中原女子服饰史稿》,《中国古代的女性》、《中国历代妆饰》
唐朝有很多流星的发髻,其中高髻就是其中一种。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
高髻的造型就是将头发高耸矗立于头顶上。
发髻的结构是:发(独体结构)髻(上下结构)。
发髻的结构是:发(独体结构)髻(上下结构)。拼音是:fàjì。注音是:ㄈㄚ_ㄐ一_。
发髻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发髻fàjì。(1)发式的一种,用真发或假发做成,盘于脑后或颈后。(2)通常卷在衬垫物上方并用别针别住的松软发卷。
二、引证解释
⒈一种发式。将头发挽成髻,盘在脑后或顶部两侧。引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叶圣陶《在民间》:“一阵妇女的声音应和着,在旷场的空中散布开来。挽着发髻的背影便一群群地移动。”巴金《家》十五:“只是额上的皱纹深了些,脑后的辫子改成了发髻。”
三、国语词典
一种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的发式。
四、网络解释
发髻发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是一种长发发式。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发髻也是戏曲中相关行当的角色使用的一种假发样式。
关于发髻的近义词
髻鬟螺髻髻丫
关于发髻的成语
大发谬论踔厉风发椎髻布衣发人深省踔厉骏发百中百发云程发轫从轻发落飙发电举断发纹身
关于发髻的词语
广袖高髻踔厉骏发不绝如发云程发轫衣香髻影大发谬论暴发户从轻发落飙发电举踔厉风发
关于发髻的造句
1、头上的发型,梳成不同的发髻,头上裹彩色包巾。
2、剧中春草是个机智可爱的小精灵,刘长瑜专门为她设计了一个娇俏灵巧的发髻,又在两边各梳一根小辫儿。
3、此后,中原崇尚的“秀骨清像”风格,表现为束发髻、戴道冠、眉目秀朗面带微笑的飞天,并逐渐取代了受印度和犍陀罗艺术影响的歌舞神形象。
4、淡雅的女人喜欢让自己的长发随风飘起,尤如纯真靓丽的少女;淡雅的女人也喜欢把自己的发髻高高盘起,尤如雕塑美丽的女神;淡雅的女人还喜欢把自己的短发精巧梳理,尤如爽朗潇洒的牧童。
5、两军阵前,身披轻甲、手持长戟的齐军步卒忽然潮水般退了开去,一大群身披葛衣、斜挽发髻、手持短刀的轻兵死士出现在了楚军面前。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发髻的详细信息
理发师见过的发型比较多,看过的发际线也多。理发师说你发际线高,那确实是有点高。发际线高现在在青年人中也可以见到,平常注意早睡早起,饮食清淡,避免发际线快速变高。为避免外观发际线看起来高可以变换发型,尽量不要头发后背,可以用头遮住一部分前额,看起来发际线就不会太高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