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与和尚都是修行人,为什么却截然相反地一个留长发另一个剃光头?头发对修行有什么影响?
前文说过了头发是能量和信息的接收器与发射器,长头发会让人感知到更多的外界信息,所以佛家称头发为“三千烦恼丝”。佛家修行讲究四大皆空、六根清静,剃光头、出家代表“抛弃凡尘、静心修行”,唯有放下一切才能大彻大悟!
和尚也未必都是光头,如来佛祖和虚云和尚就有头发。但佛祖头上的其实并不是头发,而是成佛后长出的“肉髻”,是由头骨隆起,皮肉形如发髻,是吉利、尊贵之相,佛的三十二相之一“顶髻相”。在《大胜般若经》中就说这种肉髻并非释迦牟尼所独有,而是佛与菩萨所共有,这也就是为什么北魏时期的佛头都带有螺旋纹。
而对虚云和尚这种开悟高僧来说,已不必执着于是不是光头的外相,就和济公和尚“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样的道理!
长发对道家修行有很大的作用,把头发束在头顶能够让人达到精神集中、聚精会神的状态!
“聚精会神”、“凝神静气”是道家修行的基本,所会的神正好到我们头顶的位置,所以要把头发束在头顶。
头发连通毛细血管,而精气通过毛细血管运行,所以睡觉时头发也要束起来,这样能保持聚精会神、打通任督二脉。如果睡觉时把头发放下来,精气流通到头顶就发散了,没有束发时的效果。
而且,当把头发束在头顶“聚精会神”时,大脑的思维力和记忆力等也会得到提升。周金富道长讲过他的故事,“我过去盘头发的时候,看书是过目不忘的。等我还俗把头发剪了,三个月以后我发现记忆力开始慢慢下降。后来慢慢总结才知道是头发的原因。”
这个秘密是没有束发、没有道家修行的人体会不到的!
另外,道家崇尚道法自然,留长发是顺应自然规律。头发的日常梳理也起到疏通头部经络、活血养生的作用,体现仙道贵生。而修仙道必须从人道做起,留长发彰显“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孝道。
道家提倡天人合一,要时刻接收天地发出的信号并作出对策,长头发就发挥了作用。
瑜伽修行者和锡克教徒在头顶盘长头发是为了在冥想中协助收集和引导能量,并刺激大脑中枢的松果体,还可以帮助提升昆达里尼能量!
我感觉清朝时道士可以保留自己的衣冠发饰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都认为道士是神人,所以说没有人敢去碰触道士的霉头。
还有就是第一个说法:和清朝时候在人间流传的“十从十不从”规矩有关。在这个流传很长时间的民间歌曲里,就有一个“儒从释道不从”。也就是说,不是和尚的汉人都需要穿满族服装,并且削发留辫。但是,如果他们是出家人,就可以保留原来的汉族服饰和发饰,不用做出改变。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习俗,道教和佛教的服饰都未曾发生改变,而且道教继续可以将头发盘起来,和尚也依旧可以留光头。
还有就是第二个说法:和清朝皇帝的规矩有着亲密关系。在清朝建立以前,他们本就对中原土著宗教的重视感觉远不如入关之后,然而当清朝皇帝建立规矩的时候,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了宗教对于百姓的影响力。而且早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就已经深受佛教影响,满清八旗正式入主中原以后,他们也已经开始插手佛、道二教的管理。当时清朝统治者为了拉拢这些在民间影响力巨大的宗教,他们并没有采取强硬的被迫归降手段,反而是对这些人礼遇有加,采取包容怀柔政策。
还有就是道教之所以没有更改道士衣冠,一是由于以前的民间习惯影响,二是由于皇帝对于道士的管理更加松。让这些道士保留他们原来的特别,其实就是清朝皇帝,安稳自己统治地位的一种办法。
任何行为都有着与其精神相符的目的,和尚是修“佛”之人,佛理讲“四大皆空”修心养性,消除欲望,头发 是头的延生物质,与主体比是多余的,头发飘动,都会让人分心,还是剃掉更静心,所以出家人为了心静修佛, 在行为上也有所应合。道士则是修“道”之人,道家修练目的是长寿,所以是“性、命”双修,即然头发是身体 的一部分,就留起来,为什么不披发而束发呢?我们如果仔细观察芭蕾舞演员和体操运动员,不难发现,这两种 职业的女性,几乎都是束发于头顶的。原因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要克服地球的引力,把重心向上提起,力求弹 跳更高,更轻。必须要保持一种悬顶的感觉,头发束紧,自然就会有悬顶的感觉。中国武术,大多来源于“道” 字,习武之人,也同样有要求悬顶的感觉,所以道士则束发于头顶。从事不同职业的人有其特殊的行为要求,细 心的人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有趣的知识。 体胖的人和体瘦的人在行为上有什么不同? 首先这里指的体胖和体瘦的人是正常人,而不是因疾病引起的肥胖和消瘦。 体胖的人: 意识从是从外向内,意念是向心的,例如:贪吃、爱睡觉是自我的行为。 不爱动“懒”,即使做运动也是开放的动作不够,向内的动作多,不适应快节奏,所以体能自然消耗的少。中医 认为久之会阳虚。 体瘦的人: 思维开放,好奇多动,做事节奏快,动作开放的多,内收的少,给人感觉很不稳定,兴奋多于安静,睡眠相对 少,但神气十足,所以体能自然消耗的多。中医认为久之会阴虚。 无论是过胖还是过瘦长久下去都有不利于健康,除了其它因素,在行为上应该加以调整。体胖的人要用行为促使 生理节奏加快,例如:用加快走路的速度增加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和深度。体瘦的人多用一些安静的行为促使生理 节奏变慢,包括说话。用这种方法逐渐适应并得到改善,不可急于求成。未完待续,欲知后事如何,请登录新浪原创订阅更多章节。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这里先给大家介绍道经《太清天皇至道玉册》之中对道士皇冠的解释。《黄帝内传》中说:“凡奉天道者,曰道士。”周穆王时关伊子在楼观台数草楼之观,招幽逸人祀其香火,以奉天帝,谓之道士。后世道士于宫观之中祭祀天帝,始于此时。
我们道士穿的衣冠皆为黄帝之衣冠,所以叫黄冠。因道士行黄老之道,弘黄帝之事,故名道士。因道士传承文化,所以不是黄帝衣冠道士不穿,因传承文化,所以非先贤之言不说。因不忘六亲,所以道士出家不改姓。因相信孝道,所以道士出家不削发,不烫疤。(人受伤后,他的父母总会伤心,因此道士出家不伤肉身,反而保身,全孝道而已。)
道教以道为教不违天理,不奉外教,不违皇王水土之恩。以中国人之身逢中国人之道,是天之道,因地形之利,修养身心。
《太清天皇至道玉册》一书是由明朝皇室朱权编撰,此时中华大地才在百年胡腥之中复苏,外来衣冠已入中华,大家在清宫剧中经常看到的蜈蚣扣衣等已有。待到清朝之后剃发易俗,民间唯道士不改衣冠,黄冠之名对道士来说意义更重,因为中华大地之上还穿华夏衣冠的只剩道士,所以说大家看到道士穿衣服,留头发就别问了!在清朝之前你不穿这样的衣服,不留长发才是异类了!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与佛教在中国同时存在了数千年,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两大教派之间也存在着融合与纷争。它们之间的教义与处事理念存在着区别,同样是出家之人,为什么和尚要剃度修行,而道士却留长发呢?
道教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自上古时期至明朝末年,炎黄子孙一直都是有蓄发的传统。儒家经典《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道士们修行追求的是仙道贵生,证道成仙。而要达到仙道必须要从人道做起,尊老爱幼,礼义智信仁等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都属于人道范畴。所以道士在修道之时也要有孝道,要蓄发出家。
道教的教义是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人与世间万物皆有“道”,道教认为修行要顺应自然规律,蓄发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同时蓄发需要日常的梳理,也起到了疏通头皮经络,活血养身的作用,这也是仙道贵生的一种体现。
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野蛮“剃发令”政策,强制汉人剃发留辫,改穿满族服饰。这对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是一次沉重打击。在严苛的“剃发令”面前,满清规定有几类人可以蓄发,即所谓的“十从十不从”的规则。
其中就有一条是“儒从释道不从”:参加科考的儒生必须剃发留辫,而遁入空门的和尚、道士则可以保持原来的发式、服装。许多有气节之士纷纷加入玄门,蓄发出家,冠服不改,就是为了可以延续华夏文化。
道教分为两大派系,即全真派和正一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正一派对于蓄发的戒律不作强制要求,大部分的正一派道士在发型上与常人无异。而全真派依然严格遵守蓄发制度,全真出家道士必须进行冠巾仪式才可以,在仪式上行冠巾礼,有冠巾师、度师、拢发师、引礼师等。全真派的道士与现代人的装束格格不入,但是却是保留了千年华夏的文化传统。
佛认为剃头就是梯去3000烦恼丝。是一种宗教传统。道教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宗教。继承古代中国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伤的思想。所以都是长发。不过也不是披头散发呀。哪里的道士披头散发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