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您好!
佛教中,禅大体上有两种含义:一是指禅定,二是指般若。
禅定是以收摄身心的练习达到制心一处的境界,有不同的种类与深度,即是平常所说“四禅八定”,也就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五:禅定波罗蜜。
般若是指开悟明心之后,因触证法界实相心的缘故,发起般若智慧。这是菩萨六度波罗蜜中的第六:般若波罗蜜。
佛教禅宗的“禅”,是指后面一种: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
禅定不仅佛教四众弟子修习,乃至外道也能修习并获得甚深定境;所以禅定是“共于外道”的。
般若却不仅外道不可能发起,乃至佛教二乘圣人(比如阿罗汉)也未能做到;所以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不仅“不共外道”,乃至“不共二乘”。
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就能在成佛之道上永不转退,就能真实进入“修道位”,就是大乘实义菩萨。因此,禅宗甚至说“见性成佛”。这是因为开悟明心并眼见佛性之后,成佛虽然还很遥远,却已经能够只进不退,步步增进。则成佛已成定局。因此,开悟明心在成佛之道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六道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止,无需“第七波罗蜜”。这是因为开悟明心之后,已经是门内修行,已经是实修。三无漏学(戒定慧)以“慧”(开悟明心发起般若智慧)为终结,无需“第四无漏学”。也是上述原因。
那么,什么是开悟明心呢?
这就是真实触证到法界实相心。这个“心”有很多名称:如来、法身、自性、真如、涅盘、如来藏、非心心、无念心、无住心、第八识、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等等。他是“佛法第一义谛”。
这个心,不是能知能觉,世世断灭的意识心。而是远离见闻觉知,远离六尘,乃至不能自知有我的,永不生灭的真实心。
这个心,一切有情本自具足。本自,是因为他不是缘起法:没有任何一法是他的缘起,他是本来而有的:无始劫以前他就存在。具足,是因为他具有究竟圆满的性质:身在地狱不会少一点,究竟成佛也不会多一点。所以《心经》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这个心,从来没有出现在一切凡夫及二乘人的任何经验之中,如果有过经验,就证明此人已经是悟者。
这个心,是一切法的本质,是一切有情无情的本质。是法界中唯余的真实相。一切万法由他辗转出生。所以经上讲:“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讲:“真常唯心”、“唯我独尊”。
开悟明心之后,就能现前观察到他出生万法的微妙运作。同时也能实际观察到我们的身心(意识心)乃至山河大地器世间,都是依于真心的生灭无常之法,本来虚妄不实。这样也就建立了“大乘无我观”,成就第一步的解脱功德(证初果)。
很多人将禅宗的“禅”误会为禅定的“禅”,以为打坐入定甚至练气脉等身体上的功夫就能开悟明心。其实这些所谓的“修行”根本与开悟明心毫不相干。
真学佛人,无论修行哪一种法门,都要以究竟成佛为目标,都要深入领会开悟明心的重要意义并以之为学佛的阶段性目标。若是以修福报为目标:诸如财资增广、健康平安等等,其实都落在外道法中。甚至以解脱生死为目标也仅仅是小乘人的心态。所以《华严经》说:“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有关开悟明心的问题,末学简略整理短文如下。不足为凭,仅供参考:
http://hibaiducom/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c7a4133577d2da8ca61e12aehtml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在网上常常看见这类讨论:我打坐有这种这种境界,这种这种感受,是不是得禅了呢?例如有人说,每次打坐,就像有人给按摩一样,舒服之极,是不是得禅了呢?
普通人自己在家修禅,会遇到很多问题,怎么办?不要紧,打开大藏经,智者大师的讲义都在呢。
隋朝智者大师,法号智顗,天台宗祖师,乃药王菩萨化身,来中土教导人们修法华经、修禅。当时,《楞严经》还没翻译到我国,已经翻译的禅经也不太多,智者大师留下了小止观、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六妙门》)、圆顿止观(《摩诃止观》)的讲义,实在是不可多得之瑰宝。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属于渐次止观,从修禅前的准备,到选择适合自己的禅定方法,修禅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魔事,修禅进阶,以及各种不同的禅定,都细细道来。智者大师的讲义,一般来说,文字较深,不好懂。但《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的字面却很易懂,非常难得。
但若直接翻开此书,很多人会发现第一、二卷理论太深,看不下去了,就不能发现宝藏原来在后头。所以我想,把现代人最关心的章节先摘录出来。
如文中说,禅有多种,每种禅的发相都不一样。先以根本禅的初禅来说明。安那般那(数息)是根本禅的修法。第五卷中说明了真正初禅的发相。初禅有八触:
“一动。二痒。三凉。四暖。五轻。六重。七澁。八滑。”
先说动触:
若行者“入定渐深。身心虚寂。不见内外。或经一日乃至七日。或一月乃至一年。若定心不坏。守护增长。于此定中。忽觉身心凝然。运运而动。当动之时。还觉渐渐有身如云如影动发……动触发时。功德无量。略说十种‘善法眷属’与动俱起。”
“其十者何?一定。二空。三明净。四喜悦。五乐。六善心生。七知见明了。八无累解脱。九境界现前。十心调柔软。如是十法。与动俱生。名动眷属胜妙功德庄严动法。若具分别则难可尽。此则略说初动触相。”
“如是或经一日。或经十日。或一月四月。如是一年。此事既过复有余触。次第而发。故名初禅。”
每一个触发时,都有这十种“善法眷属”一起发。 下面就提到病触、生五盖、或者魔触 了:
“行者于初坐中。未得定心。亦发如是冷暖动等触。既无如上所说功德之事……此是病法起。”
网上很多人说,自己一打坐,八种触都经历过了,以为是发禅。仔细看看《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可以自行分辨一下。尤其发热/发冷/发痒这些很常见的,很有可能是表示身体内部有某种不平衡,自己平常不知道,而通过打坐发了出来。
分辨一下是很重要的 ,我们回头看第三卷的下半部分:
“若于定中。发诸禅善根。是中有真有伪。不可谬生取舍。所以者何。若发诸禅三昧时。心不别识。或见魔定。谓是善根发。心生取着。因此邪僻。得病发狂。若是善根。谓是魔定。心疑舍离。即退失善利。是事难识。”
然后,智者大师继续以初禅的“动触”为例, 说明邪相 :
“随发一触。若有邪法。即是邪相。邪法众多。今约一触中。略出十双邪法。以明邪相。一者触体增减。二定乱。三空有。四明闇。五忧喜。六苦乐。七善恶。八愚智。九缚脱。十心强软。
一触体增减者。如动触发时。或身动手起脚亦随。然外人见其兀兀如睡。或如着鬼身手纷动。或坐时见诸异境。此为增相。减者动初发时。若上若下。未及遍身。即便渐渐灭坏。因此都失境界。打坐时萧索。无法持身。此为减相。
二定乱。定者。动触发时。识心及身。为定所缚。不得自在。或复因此便入邪定。乃至七日不出。乱者。动触发时。心意撩乱。攀缘不住。
三者空有。空者。触发之时。都不见身。谓证空定。有者。触发之时。觉身坚硬。犹如木石。
四明闇。明者。触发之时。见外种种光色。乃至日月星辰青黄赤白种种光明。闇者。触发之时。身心闇瞑。如入暗室。
五忧喜。忧者。触发之时。其心热恼。憔悴不悦。喜者。触发之时。心大庆悦。勇动不能自安。
六苦乐。苦者。触发之时。身心处处痛恼。乐者。触发之时。甚大快乐。贪着缠绵。
七善恶。善者。触发之时。念外散善觉观。破坏三昧。恶者。触发之时。即无惭无愧等诸恶心生。
八愚智。愚者。触发之时。心识愚惑。迷惛颠倒。智者。触发之时。利使知见心生邪觉。破坏三昧。
九缚脱。缚者。触发之时。五盖及诸烦恼覆蔽心识。脱者触发之时谓证空无相定得道得果。断结解脱。生憎上慢。
十心强软。强者。触发之时。其心刚强。出入不得自在。犹如瓦石难可回变。不顺善道。软者。触发之时。心志软弱。易可败坏。犹若软泥不堪为器。
如是等二十种恶触。扰乱坐心。破坏禅定。令心邪僻。是为邪定发相。”
如果知道是邪定,就要马上抛弃,否则,如文中说:
“二十邪法。随有所发。若不别邪伪心生爱著者。因或失心狂逸。或歌或哭。或笑或啼。或时惊狂漫走。或时得病。或时致死。或时自欲投巖赴火。自绞自害。如是障恼非一。”
以上内容来自大藏经《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第三到第五卷,强烈建议修禅的朋友找此论来看看。
肯定是啊~禅也就是中个人体验理解,是佛教里面的东西,这是详细的“禅”的由来,看一下吧~
http://articlewangsihancom/html/article_516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