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什么意思?

菩提是什么意思?,第1张

菩提的解释 [梵Bodhi] 佛教音译名,指 觉悟 的 境界 详细解释 (1)佛教 名词 。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 豁然 彻悟的境界,又指觉悟的 智慧 和觉悟的途径。 《百喻经·驼瓮俱失喻》 :“凡夫愚人,亦复如是,希心菩提,志求三乘。”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 :“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 :“堪笑世人懵懂,不识菩提路径。” (2)树名。即 菩提树 。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蜀无兔鸽》 :“娑婆树一名菩提,叶似白杨, 摩伽陀那国 所献也。” 张长 《泼水节·孔雀舞》 :“你营巢吧,公社礼堂前面,是一棵枝叶 茂盛 的菩提。” 参见 “ 菩提树 ”。 词语分解 菩的解释 菩 ú 〔菩提〕a.佛教指豁然开朗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途径;b.常绿 乔木 ,树上的汁液可制硬性橡胶。原产于印度。 〔 菩萨 〕a.佛教指 释迦牟尼 修行 尚未 成佛时的称号,后指修行到 一定 程度 ,地位仅次于佛 提的解释 提 í 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 东西 :提壶。提灯。提篮。提包。提盒。 提纲挈领 。 引领 (向上或向前等):提心吊胆。提升。提挈。提携。 说起,举出:提起。提出。提醒。提倡。提议。提名。提案。提要。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在英语里,“菩提树”一词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宽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类学中,菩提树的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osa,有神圣宗教之意。

“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参考资料:

菩提-

1、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

2、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3、《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真心本性里一法不立,菩提(无上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成佛的境界)亦无。

佛的境界,就是不生不灭的“涅槃”。什么都空了,就无所谓生,无所谓灭了。

阿罗汉,还没到真空,因为他还执着有个“空”存在,而佛教连“空”也空了。就是慧能大师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菩萨没成佛,是因为还有“妄想心”,佛家叫41品“无明”。等觉菩萨还有最后一品无明没破,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为什么、从何时变成“无明”了?

圆觉经

上说,佛没正面回答。只用了几个比喻解释。比如,我们的眼睛患病,看到空中出现一朵花,试问:这个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是谁创造的呢?

就没有花嘛,根本就没有,只是你眼睛毛病,才出现了幻觉嘛。根本没有的东西,你说它是怎么出现的,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故佛家说:一切法由心想生。

这就是六祖慧能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译音,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意即:能觉知一切“真理”,并能如实了知一切事物,从而达到无所不知的一种智慧,是佛之觉行圆满的无上智慧。《大智度论》言:“惟佛一人智慧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乘菩萨行的全部内容就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即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 梵语bod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 有关佛之菩提,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三载,有五种: (一)发心菩提,谓十信菩萨发心求菩提,其心则为至菩提果之因。 (二)伏心菩提,谓十住、十行、十回向等阶位之菩萨行诸波罗蜜,制伏烦恼,降伏其心。 (三)明心菩提,谓登地菩萨了悟诸法实相毕竟清净,即所谓般若波罗蜜相。 (四)出到菩提,谓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等三阶位之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得方便力,亦不执着般若波罗蜜,灭除系缚之烦恼,出离三界,到萨婆若(一切智),故称出到菩提。 (五)无上菩提,谓等觉妙觉证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果之觉智。 以上合称五种菩提。又法华经论卷下于佛之法、报、应三身,立法佛菩提(法身菩提)、报佛菩提(报身菩提)与应佛菩提(应身菩提)等三种菩提。 大乘义章卷十八区分无上菩提为方便菩提与性净菩提两种。此外,三菩提亦为天台宗之十种三法之一,即: (一)实相菩提,又作无上菩提。悟实相理之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又作清净菩提。悟契合理之智慧。 (三)方便菩提,又作究竟菩提。悟自在教化众生之作用。 上之三者与法身、般若、解脱三德无别。 据往生净土论载,远离:(一)执着自我,(二)不欲令一切众生得安稳,(三)仅求自己之利益等三种与菩提门相违之法。称为三远离心或三种离菩提障。同书又列举三清净心:(一)不为自己求安乐(无染清净心),(二)除众生苦而令其安乐(安清净心),(三)令众生赴菩提而予其永远之乐(乐清净心)。是为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之心。以上皆须依赖智慧、慈悲、方便等三门始可令远离或生起。 又求无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称作菩提萨埵,略称菩萨。求无上菩提之心,称作无上菩提心、无上道意或菩提心。顺趣菩提三十七种之行品,称菩提分法。佛成道之处所,称为菩提道场、菩提场,其道场树称菩提树。祈祖先等成佛,而修冥福,称为增上菩提。结讲念佛,广祈众生增进佛道,称为菩提讲。檀那所属之寺院,称为菩提寺、菩提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wu/4147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