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男子的发型通常都是四方髻,只不过不同朝代有着所不同变化,到满清时期就全部变成了辫子。战国、秦、西汉是前面类似中分,头上的发髻略向左偏。再就是不同的时期可能有些人上面的发髻高低有所不同,对头发的装饰也是不同的。大多数男子的头发都应该是束起来的,无论贵族、官吏,还是良民。
只有江湖上的流浪汉,或者部分被称为游侠的家伙以及乞丐,会披头散发,落得一身潇洒。还有就是未成年的少年,可能前面的头发束起来了,后面的还没长太长,不容易束到一起,于是暂时披散。
真正的古代男子的发型也不可能像大家说的一样标准规范,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男生也不例外,所以多多少少都一有些不同。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头发不能轻易剃掉,如果随意的剪头发会被当作不吉利的象征。并且随意剪头发会被当成对家中长辈的大不敬。
虽然不许剪头发,但是绝不可能所有人为了装酷而披散着头发。并且古代男子头饰为束发冠笄。冠的形制有高冠、弁、梁冠、笼冠、小冠、等等。还有各种冠帽之名,如委貌冠、通天冠等等,可达数十种。也戴各式头巾如四方头巾、万字巾、云巾、软巾、幅巾、葛巾、华阳巾等。
所以古代男子的发型大多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时尚不时尚的说法。如果是说古代男子帅气,那一定是他的长相和气质。
这是大家因为一些历史剧造成许多误解。其实,古代男子发髻是很有讲究的,没有半束半散的成年人,孩子的话倒是因为“垂髫小儿”头发太短梳不上去,可以散下后半部分。所以,这种的发式是错误的。从兵马俑上就能看出来,男子的头发是没有披着的。就算有也相当于是现代那些洗剪吹的非主流。“披发左衽”在孔子看来更是蛮夷所为(微管仲吾被发左衽矣)
具体你可以搜百度视频
在古代,头发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一个人头发的蓄养方式和造型选择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种反映。在许多文化中,妇女的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性感魅力,以致于结婚以后,头发都要被遮掩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欲望。
中国古代女子不一定是结婚后才盘发的,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古代把十五岁称为“及笄”到后来,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束发结簪表示已为人妇,为处女生涯的完结,为之结束,这是“结束”一词的由来。 中国儒家传统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精母血,焉可弃乎"所以,人们一生是不理头发的懂的这些就可以理解:1、为什么和尚剃度就算是出家、遁世,表示他已经不是这个世界上的人了。2、为什么明末清军要求汉人剃发引起那么大的反抗,并造成那么大的屠杀。3、曹操用割发代替砍头,史家并不认为是敷衍了事。
妇女盘发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妇女一生不理发,头发越来越常,大约到15岁的时候,就必须盘起来,才不至于妨碍行动。后来,人们就赋予这个事情一个特殊的意义。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成为她的成年礼。在古代,头发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一个人头发的蓄养方式和造型选择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种反映。在许多文化中,妇女的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性感魅力,以致于结婚以后,头发都要被遮掩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欲望。
古代女子一到十五岁就把头发盘起来,表示成年了,到出嫁的年龄了,词语“及笄年华”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而一般说来,女子在“及笄”之间,父母就已经给她定下婚事的了,一般在“及笄”那一年出嫁,所以,结婚的妇女都是盘发的。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子成年的标志是“加冠”。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前言
有人说: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论男女,人们大多更喜欢美丽的事物,从原始社会人们用捡来的贝壳做饰品,到现在各种装饰用品数不胜数,人类的进化史可以说就是人类的一部爱美史。美丽对于人类来说是如此重要,对于女人来说则更是如此。
不论是古代女子还是现代女生,女人们都会花不少时间在穿衣打扮上,尽最大程度的运用各种方法来让自己看起来更加靓丽。而头发作为直接影响整体形象的关键一环,自然是不容忽视的。女子短发最易打理,但长发就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了。在现代,女子盘发,往往会采用发胶等用品来帮忙固定,但古代并没有发胶,那么古代女子用什么盘发呢?
一、古代女子的盘发工具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古代女子一生从不落发,这就造成了她们都拥有一头极其茂密的长发,所以盘发也成为了女子必不可少的“日常烦恼”。 而心灵手巧的姑娘则凭借簪、钗、栉三种盘发工具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看看这个三个工具在盘发史上的作用吧。
簪就三千繁华梦 —— 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的笄因为样式简单粗陋,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因此人们开始对笄进行改良,这才逐渐发展成了簪。
《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簪的主要原料为金属,骨头,玉石等物,然后在其成品上加上珠宝等装饰物,让它看起来更加美观,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
关于簪,还有一个玉簪搔头的典故:西汉武帝有一宠妃李氏,后世人称之为李夫人,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追封的汉武帝皇后。汉武帝刘彻对其十分宠爱,经常在她宫中留宿。
史书记载:有次,汉武帝前来看望李夫人,突然头皮瘙痒难耐,就取下李夫人头上玉簪用来搔头。这一典故成为一段佳话,后世之人每每提起玉簪,大都会想起玉簪搔头的典故,想起千年前一位帝王与自己美丽妻子的爱情故事。
想必在如今大多数人的认知中,簪这种束发用品一直都是女人的专属饰品,男人从来不用。但其实不然,除了给女人做装束外,簪作为一种用途广泛的束发产品也被古代男子使用。 因为古代男子大多需要配冠,所以这时簪子就发挥了作用——用来固定男子所带的发冠。
这种男子佩戴的簪与女子佩戴的簪在设计上大不相同,女子的玉簪除了固定头发外更加注重装饰,所以外形大多比较精致。 而男子的簪则更加注重实用性,所以簪子上边的装饰就相对比较简洁,且长度也比女子簪子要长。
清代以前男子需要束发,所以使用簪子的现象比较普遍,但清代后,由于清政府规定男子必须留阴阳头,头发都用发绳束成辫子,不需使用簪子,所以簪子就逐渐发展成女子专属。
云髻凤钗——钗自簪之后,为满足人们对装饰品的需求,我国劳动人们又发明了钗。钗是由两股簪子组成的一种新型头饰,由珠翠与金银制成各种造型的花钿,钗的尾部常常会由流苏吊坠来衬托,外形十分美丽,因此也受到人们的追捧。
钗,在很多古典文献中都有被提及,由此可见钗的受欢迎程度以及普遍度。 钗在古代还会被恋人,夫妻当作信物。具体做法是女子将头上钗子一分为二,男女双方各拿一半,作为二人恋情的信物。
在白居易 《长恨歌》 中就曾提到唐明皇与杨贵妃就有相似做法。有关典故还有陆游与其表妹唐婉,陆游与唐婉从小青梅竹马,长大时便结成夫妻,二人婚后生活十分恩爱,但却因陆母阻挠而被迫分离,陆游悲痛万分,遂写下著名词作——钗头凤。
有关钗的典故还有很多,钗在古时的重要程度可见一般。
梳篦为栉——栉说过了簪和钗,接下来继续向大家说下一种固定头发的饰品——栉。 栉是梳子与 篦 子的总称,它和我们如今的梳子一样具有梳发功能,但造型却与现在所用梳子大不相同。
栉外形可分上下两部分来介绍,一个完整的栉上半部分是个半圆,下半部分则与梳子梳齿相同,只不过分布更加密集,数量更加繁多。栉出现时间较早,所以栉可以说其拥有极其浓厚的历史气息。
在当时,由于生产技术比较落后,装饰用品稀少,所以栉除了被当时的古代女子用来梳发外,还被充作装饰物束在脑后。 这种发型虽没有用簪,钗梳的发型精致,但却有种特别之美,所以亦是一种不错的造型。
栉在当时用途广泛,但由于生产水平逐渐上升,生产技术不断改进,人们能够发明出更加精致的盘发饰品,相比于其它美丽好看的饰品,栉就显得有些简陋,所以逐渐被人类淘汰,栉逐渐消失在我们眼中。
现在的我们梳发都用改良过的梳子,也很难再用栉做装饰品,这就造成了我们很难在身边见到栉这种我国传统工艺。但随着如今保护传统文化的观念的盛行,相信栉作为极具历史气息的工具一定会再次盛行。
簪,钗,栉三种盘发工具在我国古代用途十分广泛,最常见的就是用它们来盘发。但除了被用来固定头发外,因为自身外形美观性,簪钗等饰品也常被人们用来装饰头发。 每当重大节日等场合,人们都会在发中戴上自己精心准备簪钗等饰品,再配上精致的妆容,一个完美的节日就这样度过。
二、古代版的发胶
众所周知,发胶产生于国外,但其实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亦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发胶,它就是盛行于我国古代的刨花水。古代女子除了用簪,钗,栉等工艺产品盘发外,还会用刨花水来固定头发,使其不易松散。
刨花水是用榆木刨出来的木花通过热水浸泡而形成的粘液,具有定型作用。在梳发时,用手蘸些刨花水涂抹在头上,能够起到很好的定型作用。
刨花水简单易做,价钱适当,因此成为古代女子盘发必不可少的固发道具。且因为制作过程采用纯天然原料,无添加任何化学成分,刨花水也是一款天然无污产品,涂在头上不仅能够固定发型,还能增加头发光泽,令头发散发出淡淡的榆木香气。
刨花水在古代极为盛行,就连慈禧太后都是它的忠实爱好者,每日护理头发都要加些刨花水,这也让她的头发常年保持光滑柔顺的状态。
三、西洋发胶开始引入
簪,钗,栉,刨花水对女子盘发的影响贯穿我国历史几千年,但至晚清时期,欧洲商品大量流入中国,这些传统工艺被逐渐替代 。其中,对簪,钗,栉以及刨花水的消失起到重要推动作用的当属由欧洲人发明的发胶。
发胶由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欧洲人发明,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资本家将发胶装入瓶中出口售卖,发胶因此传入我国。受当时社会环境影响,发胶刚开始流入中国时只有少数人有能力购买,清朝最后一代皇帝溥仪及皇后婉容都曾在当时穿西装涂发胶。
但后来随着欧洲商品输入越来越多,发胶逐渐趋向平民化,普通百姓亦会购买发胶来修饰头发。 发胶因为自身好用方便以及便宜的特点受到人们广泛喜爱,再加上当时崇洋风气的盛行,发胶取代了传统的簪,钗,栉以及刨花水,令这些我国传统盘发工具的使用不再如晚清之前普遍。
西洋发胶的出现虽然逐渐替代了我国传统盘发工具,但其对现代人发型的修饰亦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洋发胶也在不断优化改良。如今的西洋发胶使用更加方便,对人们发型的修饰也更加完美。市面上的大多数西洋发胶都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盘发产品无法做到这点。
总结
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自身的优点,我们不能因为它某一小小的缺点就坚决否定,要看到他们的闪光之处,对于簪钗等传统盘发工具与发胶等新式盘发工具,我们都不能过于肯定或过于否定,取长补短才是最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后汉书》
《西京杂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