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老四为什么不顾邬先生感受,非要娶年秋月为侧福晋呢?

雍正王朝:老四为什么不顾邬先生感受,非要娶年秋月为侧福晋呢?,第1张

老四并不是直接不顾邬先生的感受,一步到位娶秋月的。而是通过封赏秋月,进而为年家抬旗,之后才娶的秋月。这个整个操作中,展现了老四作为一个政治家老谋深算的一面。其中,秋月受伤最深,其次是坞先生,而老四则实现了一箭三雕的效果。

封赏秋月和让秋月抬旗入籍是整个操作的核心,最后娶秋月只是个结果。封赏秋月是娶秋月的前提,因此有必要说清楚。下面,一起来看看老四的操作过程吧。

一、封赏秋月的整个操作过程

雍正王朝》中有一个场景,大家应该很熟悉,那就是弘历在热河狩猎场上对康熙说了一番话,让康熙十分满意,使得康熙几度开怀大笑,并把意义非凡的如意破例赏给了弘历,给老四挣足了脸面。

老四心情大好,回到府邸后,正好看到邬先生和秋月两人略显亲密的举动。邬先生看到老四后,问了下狩猎的情况。老四落座后面对邬先生的询问,只是面带微笑地点了一下头。然后,突然表示要重赏秋月,并让人端来一盘子玉石珠宝,对秋月说这些都是你的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封赏,秋月有点懵,一时间没反应过来。但人们面对未知的事物通常会有恐惧的心理,秋月看老四一下子给她这么多珍贵东西,吓得赶紧跪在地上不敢要。

人们不只会对突然而来的危险感到恐惧,还会对那些超出自己预期太多的馈赠感到恐惧,因为想不明白为什么可以得到这些。

可是这些东西跟老四接下来的赏赐相比又算不了什么。老四接着说,要给秋月和所有年家人抬旗入籍,让她们一家都脱离奴才身份。这可不是钱能买到,这是一种身份和荣耀。

当老四说出要给秋月抬旗入籍的时候,邬先生和秋月就都知道,他们两个这辈子就无缘了。因为,旗人是不能跟汉人通婚的。老四以这样的方式拆散了邬先生和秋月。

二、四爷突然赏赐秋月,并给她全家抬旗入籍,我认为至少有如下三层考虑。

1通过赏赐秋月来表示对邬先生的重视。

弘历之所以能在狩猎场上表现如此出色,都是身为老师的邬先生教的。没有邬先生的教导,就没有弘历的优秀表现,当然也不可能给老四长脸面。

老四通过这件事,看出了邬先生的实力,自然也就是要重视他的。但邬先生清高,对钱财名利这些身外之物不感兴趣。那怎么样做才能让邬先生感受到老四的重视呢?

那就是通过赏赐秋月。因为秋月是照顾邬先生的人。正如老十三说的,“你(秋月)伺候邬先生这么好就是最大的功劳。” 这里面的逻辑是:因为秋月把邬先生伺候得很好,所以才应该受这些赏赐。给邬先生的感觉就是,我老四是看你的面子才赏赐她的,从而表达自己对邬先生的重视。

这种赏赐很高明,让邬先生没法拒绝,但也能感受到被重视。毕竟这不是直接对邬先生的赏赐,而是赏赐他身边的人,邬先生当然也没法替秋月拒绝。

2通过让秋月抬旗入籍来提醒邬先生远离秋月。

老四对秋月的赏赐中隐含着对邬先生的情谊,但这份情谊里不仅有重视,更有提醒。这个提醒就是通过让秋月抬旗入籍来展现的,因为旗人是无法跟汉人通婚的。

老四很精明,在撞见邬先生和秋月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他们俩早已互生情愫了。但秋月并不是普通的丫鬟,她是年羹尧的妹妹。

年羹尧是一员大将,身居要职;而邬先生善于谋略,有大智慧。如果秋月嫁给了邬先生,那么年羹尧与邬先生必然就会结成一党。一个是神鬼莫测的谋士,一个是手握重兵的虎将,这两个人如果一条心了。老四估计连觉都睡不踏实了。

所以,老四未雨绸缪,在这时候通过让秋月入旗籍绝了邬先生的念想。如果不这么做,之后邬先生情到深入不能自已,向老四讨要秋月,老四就不好拒绝了。

3通过秋月牵制和安抚她哥哥年羹尧。

那一面通过安排秋月摆平了邬先生。这一面也通过秋月来牵制和安抚年羹尧。秋月入了旗籍,就只能嫁给旗人了,为了牵制年羹尧,老四更是直接收了秋月。

另外,之前老四清查户部欠款的时候,被老八设套,将年羹尧从自己身边撤走。老八推举年羹尧任四川提督,因而年羹尧对老八有感激之情。之后,年羹尧更是有了不安心的心思,私底下与老八频频往来。

雍正王朝电视剧至今已有二十年之久,身为一代人心中的经典之作,历经市场多年考验,可谓是经久不衰。尤其是在当下的快节奏时代背景下,雍正王朝这样用心打磨的经典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这部经典之作虽然很多剧情并不符合历史,但就刻画古代的宫廷政治斗争来说,可谓是入木三分。所以说虽说不是真实历史的重现,但所表达的古代宫廷政治斗争,却是相当真实的。

而且这部电视剧可谓是人精云集,基本上什么样的人精都可以见到。诸如职场达人图里琛和张廷玉。古代家族政治的代表人物老狐狸佟国维。还有谋士的代表人物之神机妙算的邬先生等等。

邬先生在潜邸辅佐老四15年之久,为其出谋划策无数,可谓是老四登基的隐性第一功臣。结果差点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虽然得以保命,而且最后在田文镜处拿着四千两的巨款,带着侍女如月逃跑以此彻底归隐,但相比于他的巨大功劳,邬先生等于是什么也没有得到,那么神机妙算的邬先生到底图个什么?

邬先生就如同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纯粹人物一般,他不是不图什么,而是所图甚大,就是想通过将有治国能力的老四推上皇位,完成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

在这里依旧老生常谈的说一次哈,本分析文章只谈剧不说史,并非是将电视剧当成正史的说,所有分析都基于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剧情而言。

首先来说说为什么说邬先生差点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老四在康熙驾崩当晚,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斗争以后,随着老十三夺取了丰台大营兵权带兵到了畅春园护驾而大局已定,可以说是继位初步成功。

而在这个敏感时刻,老四并没有待在宫中守灵,而是急匆匆的返回王府并且第一时间见了邬先生。老四为什么要见邬先生呢,看似是要厚赏邬先生,其实是已经起了杀心,毕竟十五年的朝夕相处,邬先生知道他太多的秘密,所以老四有了杀心。而且动作多少有些不自然,但邬先生很理智,马上提出自己三不可用的理由,并且提出既方便老四监视他,还可以继续为老四效力的半隐方式,所以才得以保命。

再结合第二天邬先生要离开北京的时候,对送行的老十三建议道要拼死辞掉铁帽子王,并且说道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意思让老十三以后要收敛锋芒低调点,老十三刚开始不相信,说道不信老四是那种人。

邬先生继续对老十三提醒道:“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意思是知道秘密的肯定要被杀人灭口。而老十三从此以后性格大变,从此变得小心翼翼,说明邬先生说的很对,所以自己就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因此可以看出老四在登基当晚,的确对邬先生起了杀心,不过还好邬先生及时急流勇退,老四又念着旧情,才避免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下场。

当然可能有人认为这是过度解读,但其实古代的宫廷政治斗争就是这般残酷,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诸如历史上邬先生的原型人物戴铎,替雍正出谋划策不少,结果在雍正登基以后什么也没捞到,反而被雍正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处死。电视剧中这般演绎,其实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雍正没有对邬先生起杀心,那是不可能的。

再来说说为什么说邬先生是一个纯粹的人。

邬先生离开北京的时候,老十三特意过来送行,这个中滋味恐怕老十三最清楚。同样辅佐老四多年,如今他老十三马上成为铁帽子王,而邬先生却落幕的离开了北京,所以老十三很是愧疚,甚至对邬先生说道:“我们对不起你呐”。

天下第一师爷——邬思道

——从电视剧《雍正王朝》看“邬先生”的生存哲学

一、邬先生何许人也。邬思道,字玉露,清代浙江绍兴人。自幼喜好读书,但科举不得意,为生存计,以游幕为生。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邬思道是以雍正府中少主子老师的身份出场的。由于雍正尊称其为邬先生,包括当皇帝后仍然使用这一称呼,所以书中所有人物都尊称其为邬先生。(详情可查看二月河著的《雍正皇帝》一书)

二、邬先生摆谱。邬思道是在年羹尧家的后院登上荧幕的。年羹尧向雍正汇报,这个邬先生性格怪异,来了后一直不声不吭,虽然有点才华,但是恐怕也难以担任少主子的老师。雍正微微一笑,说:“他若是性情太好,我还不请了呢。”然后安排年羹尧,将其送到北京府上去。待办完事后,再同他见面。并且指定由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一路侍候。雍正为什么这么安排?就是因为雍正知道。大凡有大才华的人,性格必然怪异。否则怎么会有“恃才傲物”这一说?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一个人到别人府上当老师,一定会尽快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主人家感到自己没有聘错人。邬思道却反其道而行之,到了府上既不教少主子的念书,又不同别人说话。福晋也拿他没办法,想把他辞退掉,但又不敢,毕竟他是雍正请来的。就只能安排两个人侍候他,打算等雍正回来后,再把他辞掉。

邬思道为什么这么做?目的有两个:一是故作神秘;二是传达一种态度——你们没资格同我说话。说是两个目的,其实就是一个——自抬身价。邬思道这一策略应用的非常成功,雍正专门为弘时和弘历搞了一个拜师仪式,表达了十足的诚意。这让邬思道很受感动。

三、邬先生借尸还魂。古时的读书人,都有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邬思道也不例外。但由于其科举失意,不能取得功名,实现人生抱负,只好屈居幕府。与其说邬思道做幕僚,为雍正帝出谋划策,帮助其登帝位是为生存计,不如说是邬思道“借尸还魂”,曲线施展自己的政治策略。

第一策,支持雍正接任追比国库欠款的差事。邬思道为雍正详细分析了借款官员的情形,建议雍正接下这个差事,即便做一名“孤臣”,也要为康熙分忧,以此加重在康熙心目中的位置。雍正认同了他的观点,并采纳了这一策。

第二策,教雍正子弘时和弘历背康熙书作和一生功绩。邬思道让弘时和弘历背康熙写的《日讲易经》,在康熙打猎前背康熙一生猎杀的猎物数目。乍一看是在拍康熙马屁,实则不然。成大事者以寻求接班人为第一。康熙一直为自己的“文治武功”感到自负,雍正让自己的儿子学习康熙的著作,实际上是表明雍正肯定康熙的“文治”,认同康熙的政治主张,认同就一定会不打折扣的贯彻实施;熟记康熙一生猎杀的猎物数目,实指肯定康熙一生的“武功”。两者结合,继承认了康熙是大清“第一巴图鲁”,是英雄伟人,又表明自己是在深学康熙的“文治武功”,让康熙认为雍正就是自己最合适的“接班人”。这一策借弘时和弘历之手为雍正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再次加重砝码。

第三策,教雍正安排李卫监视年羹尧。年羹尧火烧江夏镇后,雍正担心尾大不掉,起了杀心。这个时候,邬思道建议雍正留下此人,年羹尧的杀伐果断将来还会有大用场,不能自断臂膀。火烧《百官行述》后,康熙升年羹尧为四川巡抚,并进行接见。这时,邬思道又未雨绸缪,提醒雍正警示年羹尧,防止年在放任封疆大吏、大权在握后乱说话,泄露剿灭江夏镇的事,给雍正带来被动。并暗示雍正派李卫监视年羹尧,为以后平西北乱事保留了人才。

第四策,建议雍正顾全大局力保胤褆出任大将军。西北战事吃紧,雍正准备推荐老十三胤祥担任大将军,出来带兵。这时,邬思道为雍正详细分析西北战事情况,并且点明,西北用兵,看起来打的是兵马,实际打的是钱粮和后援。傅尔丹的兵败实际是由于朝廷逼迫冒进和胤祀、胤褆为了争夺兵权而撤肘。康熙正是看明了这一点,心里已经默认由胤褆出任大将军王。建议雍正为朝廷大局考虑,力保胤褆担任大将军,打赢西北战事;同时,让年羹尧担任陕甘总督,调配粮草,制约胤褆大军。这一策攻守兼备,既为雍正在康熙心目中的分量再加砝码,也控制了胤褆,让其远离康熙,落在自己掌控之中。也是从现在起,雍正感到邬思道可怕,连康熙这样深不可测的人都在机算之中,起了杀心。

第五策,为生存抛弃儿女私情。邬思道喜欢年秋月,年秋月也喜欢他。当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后,雍正为加强对他的控制,纳年秋月为妻。邬思道知道自己不能左右这个结果,也不能去向雍正提出自己意见,只能以月亮挂在天上,无法触及为喻,暗示年秋月,心离月很近,却无法在一起,凄然的选择了放弃。

第六策,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借“老爷子与一大家儿子” 的故事为雍正提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策略,最终为雍正赢得了康熙的信任,将皇帝之位传给了雍正。

四、邬先生全身而退。雍正当上皇帝后,邬思道料定自己知道的事情太多,又过于精明,遭雍正皇帝忌,性命难保。于是在雍正假意挽留自己时,向雍正陈述自己的“三忌三不可用”,借以说明自己是个废人罪人,蒙雍正对自己言听计从,自己的才智已全部耗光,无一用处,打消雍正顾忌。

聚光灯下。邬思道暗示雍正将自己安排到李卫那,表面上看是为了生活无忧,实际是因为他知道只有在李卫那,才能让雍正放心。李卫是雍正最信任的人,一定会将自己的情况时刻报知雍正。雍正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同意让邬思道退隐,既让自己不背上“兔死狗烹”的千古骂名,又通过李卫监视了邬思道,让他时刻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中,继续为自己出谋划策,一举多得。在西北战事再次吃紧时,李卫采纳邬思道的意见,推荐年羹尧当大将军,证明了雍正决策的英明。

金蝉脱壳。第一步,在田文镜清点库银遇到麻烦时,为田文镜出主意,并开出每年8000两银子的幕酬,让田文镜觉得自己就是个急功好利的势利小人,打消田文镜的顾虑。借为田文镜当幕僚之机脱离李卫的视线。第二步,在田文镜因黄河发大水,抗洪忙的不可开交之际,寻田文镜要所欠幕酬,故意惹恼田文镜下逐客令。然后就坡下驴,逃之夭夭。此后,在雍正在世时,再也没有出现。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精明无过邬思道。

(完)

雍正王朝邬思道结局是被皇上准许半隐,离开京城后做了李卫的幕僚。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入幕,邬思道为田文镜写密折由此声名远播,田文镜去世后他成了胤禛的谋士,胤禛当上皇上成为雍正帝后,邬思道选择半隐。邬思道喜爱读书,但是屡次科举不中,只得以游幕为生,被河南巡抚田文镜聘请为邬入幕,辅佐田文镜期间让田文镜得到雍正的恩宠,他著有的诗集《游粮草》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他才华横溢是雍正求之不得的谋士,不过雍正登上皇位之后邬思道选择急流勇退。邬思道是一个落榜的书生,但是胸怀大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只能进某个官府做个军师,邬思道为世子教书,不过邬思道做了雍正十几年的谋臣,知道他太多的秘密,当上皇上后也曾担心邬思道对自己不利,邬思道说了一些感人的话,说自己有三点不能用,第一是残疾人,第二是前朝罪臣,第三舍不得皇上,邬思道提出半隐,在皇上的视线范围内而且隐在官场以自保,最后雍正顾念旧情放他一马。

在胤禛的夺嫡过程中,皇十三子胤祥、邬思道、年羹尧还有康熙皇帝专门授意的隆科多,都让胤禛逐渐摆脱劣势,成功走入康熙皇帝选择皇位继承人的视线。但可以肯定的,康熙皇帝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虽然将皇四子胤禛纳入了继承人的范围,但却并没有百分百的肯定。

按照邬思道的说法:

我料定皇上已经认定了皇位继承人,只是还想暗中继续观察,就是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具有人君气宇,胸怀天下!”

所以,在胤礽首次被废,胤禛正式成为康熙皇帝的考察对象以后,那些在康熙皇帝身边的“助攻”人员就成为了胤禛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

张五哥、图里琛、张廷玉甚至康熙皇帝身边的太监总管李德全,都“无意间”让胤禛逐渐走入了康熙皇帝的内心,让康熙皇帝看到了胤禛“坚刚不可夺其志”的刚毅性格和匡扶过失、整顿吏治的决心。本文就以张五哥和张廷玉为例,做出说明!

张五哥,从一个普通百姓到康熙皇帝的御前侍卫,他几乎贯穿了胤禛所经历的所有重大事件,江南募捐、花钱买命案、胤礽两次被废、康熙皇帝临终传位甚至在皇十三子胤祥病逝以后,都有张五哥的身影。个人认为这个出身平民的张五哥,虽然不能和张廷玉、佟国维等上书房大臣就政治智慧、权谋手段相提并论,但其能够察言观色、急流勇退的智慧也觉得能够列入《雍正王朝》的智慧人物榜。

张五哥对于胤禛的助攻在康熙皇帝下达“推举新太子人选”命令,皇八子胤禩“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江湖术士以“天命所归”、“命里注定”的说法认定胤禩才是皇位继承人的戏码。“八大王”、“八王大”的荒唐之言,康熙皇帝并没有严加斥责,反而给出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其实,朕还有一层意思没有明说,那就是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一部分民意。”

按照邬思道的分析,康熙皇帝乃系明智之君,他肯定知道胤禩“一边装鬼、一边捉鬼”的小把戏,那么他为何还要允许甚至鼓励“江湖术士”的说法呢?

1、太胤礽首次被废以后,众位皇子对于皇位的争夺逐渐公开化、明朗化,皇八子胤禩主动将江湖术士送到宫中请康熙皇帝处置的时候,康熙皇帝在处于是否恢复胤礽太子之位,以压制和缓解众位皇子当前争斗的犹豫之中。所以,对于这种雕虫小技,康熙皇帝不屑于追究,更不屑于放在上书房级别讨论。

2、众位皇子之所以一直争斗不断,同他们背后支持的朝臣有着直接关系,如果一直放任朝臣的“各自站位”,皇子之间的夺嫡之争就会迅速升级,甚至可以威胁到康熙皇帝的皇权稳定。所以,康熙皇帝必须找机会敲打敲打这些不醒事的朝臣了。支持皇八子胤禩的佟国维和马齐就是康熙皇帝选定的“倒霉鬼”。

胤禛之意不在酒!

《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坐过牢的人,腿脚行动不方便。然而胤禛下江南筹款的时候,特意吩咐年羹尧寻访此人,并好生伺候。

在二月河的原著中,邬思道年轻的时候就是名扬一方的才子,秀才举人连中连捷。应天府的春闱考试中,因考官徇私舞弊,邬思道名落孙山。不甘心失败的邬思道,联合一批落榜举人高调举报考官。

案件惊动了朝野,差点连累明珠、索额图,从这件事也能看邬先生爆发出惊天的能量。事后,考官被严惩,当事人邬思道也成了朝廷的钦犯。在逃跑的过程中,邬思道的腿被路上的劫匪打折,最后隐居福建深山。等到太后殡天,天下大赦,邬思道也终见天日。

胤禛平时对国事比较留意,邬思道这样的人才当年一定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夺嫡之争早已拉开帷幕,胤禛对皇位有觊觎之心却孤掌难鸣,只能挂靠在太子身边做小跟班。江南之行,物色人才也是主要工作。

要争皇位,就要有自己的智囊。智囊的作用是洞悉朝廷势力的走向、分析派系的此消彼长、观察朝中的风吹草动、揣摩皇帝的帝王心术……最后提炼出最有效的信息供自己决策参考。胤禛在朝廷博弈,玩的是高智商游戏,总会有江郎才尽的时候,时常也会感叹智术浅短,身边太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智囊为自己出谋划策。

邬先生当年就威震天下,才华自然不在话下。他的文章痛陈朝廷弊端,说得有板有眼,这一点也足够说明他对朝廷的洞察力是入木三分的。胤禛读了他的文章,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一个是心忧天下的知识分子,一个是心系百姓的皇子,两人同路又同道。

康熙平时严格禁止皇子结交大臣,拉帮结派。此时,邬先生已经是一位民间人士,没有任何的公共职务。胤禛请邬先生到自己府上,不但没有违反朝廷禁令,而且能够长期合作(邬先生也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解决温饱),随时提供咨询服务(如果是官员,就不方便,也不能随叫随到)。

胤禛家的几个儿子(弘时、弘历、弘昼)到了读书的年龄,需要请先生。邬先生又是一位饱学之士,才华不在进士之下,正好可以教世子们读书写字。把康熙的孙子调教好了,适当的表现一下,也是胤禛夺嫡的加分项。后来弘历受到康熙青睐,就是邬先生教导有方。

邬先生的首要工作是为胤禛的上位提供咨询。胤禛安排他给世子们上课,对外宣称是世子们的先生,为的是掩人耳目。总不能对外说这是幕僚吧,那就是司马昭之心了,自己会变成活靶子。邬思道来到四爷府,先是一位顾问,其次才是先生。

邬先生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待在雍王府十五年,成了雍正上位的张子房。最后为了求生,以“半隐”的名义才险象环生。当雍正的智囊需要智商,想长期合作需要情商,想功成身退需要的是智慧。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也多次提到过邬思道,作为助老四胤禛登上皇位的第一功臣,总感觉他的一生充满着疑点,所以还是要再说一说他,以及最终他的下落。

他最终消失在剧中是在田文镜处,他带着四千两银子伙同侍女如月,在雍正帝到来的前一刻,火速逃跑,从此再无踪迹。

那么为什么雍正帝还要见邬思道,见不到了后,为什么还制止田文镜的追赶呢?

一、拜师邬思道

邬思道是老四胤禛派年羹尧从大狱中接出,并在回京后,带领全家老小行跪拜礼,正式成为自己以及弘历他们的老师。

从骨子里来讲,邬思道是一个孤傲之人,虽然身犯残疾,但也心存远大志向,一开始他并不看好老四胤禛。

而为什么最后又接受了这个事实,并正式成为老四胤禛的幕僚呢?

这就在于老四胤禛的为人,以及对邬思道所做的几件诚心事了:

当然,这方面也有年羹尧的功劳,一开始就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年秋月照顾这个糟老头子。伺候他洗脚,给他做护膝,伺候他的吃喝拉撒睡,作为一个坐了十年大牢的人,一下子有这待遇,确实也感受到了老四胤禛的诚意。

其次,老四胤禛回京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全家老小以汉人的礼仪拜师,当时邬思道还在屋里没有出来。一出来,老四胤禛就先行行了鞠躬大礼,这在邬思道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也急忙下跪还礼。

最后,邬思道也纳闷,自己一个戴罪之人,为什么深受老四胤禛的厚待呢?

老四胤禛背了篇文章:

“朝廷待彼不为薄矣,二君设心何其谬哉!独不念天听若雷,神目如电……”

其实老四胤禛犯忌了,这是邬思道十年前写的《士子揭世文》,也正是因为这篇文章,才导致了他的十年大狱。

但是给邬思道的感觉就是,终于遇到知己了,打蛇打到了邬思道的七寸上,给他的感觉就是:

你的委屈我明白,你的抱负我也清楚,我是懂你的人,珍惜你的人,只要跟着我干,我能帮你实现抱负。

这就是为什么邬思道一心一意辅佐老四胤禛的原因!

二、功臣邬思道

拜师邬思道之后,他一共帮老四胤禛出过很多主意,这里简单的列举一下:

第一次出谋划策就是追缴户部欠款,力劝老四胤禛接下来,并归纳了三类欠款人的特点,毕竟这次两个人是试探,老四胤禛并没有完全听他的,最终结果是虽然康熙帝满意,但也透漏一些问题。

第二次出谋划策则是拒绝查刑部冤案一事,老四胤禛仍然没有直接答应他,有了第一次的铺垫,这次邬思道要收拾东西走人,还好,老四胤禛把自己折腾病了,等于是听了邬思道的话。而事实证明,邬思道这次说对了。

第三次出谋划策是替弘历,让他在热河狩猎场出尽了风头,并最终把象征储君的金如意纳入手中。这时才燃起老四胤禛的雄心,开始为夺嫡做准备,同时抬了年秋月一家的旗,目的显而易见。

第四次举荐新太子,力劝老四胤禛继续举荐废太子,这时候老四胤禛已经完全信任邬思道,并一举夺得康熙帝的芳心。

后面还有设计让年羹尧去血洗江夏镇,设计让李卫监督年羹尧,设计让坎儿送信给老八胤禩,设计让老四胤禛举荐老十四胤禵当大将军王……

最后夺嫡之时,邬思道又通过“死鹰事件”给老四胤禛分析时局,最终得出康熙帝即将传位老四胤禛的结论。

夺嫡之夜,邬思道坐镇雍亲王府,利用老四胤禛的关防大印,连同张五哥带来的金牌令箭,放出了老十三胤祥,并成功接管丰台大营,为最终雍正帝的顺利即位打下了基础!

可以说,自从邬思道到了老四胤禛身边,才使得他具备了夺嫡的基础,并最终夺得了皇位,这一点上邬思道功不可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077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