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原文与赏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原文与赏析,第1张

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天宝元年(742),李白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供奉翰林。因不满朝廷腐朽,又傲视权贵,放诞不羁,遭谗毁,于天宝三年(744)被玄宗“赐金还山”,离开长安,到达东鲁(今山东省南部)。次年(745),他准备南游越中(今浙江一带),将与东鲁的友人们分别,写了这首诗,留赠给友人。

诗借梦中游历天姥山的神奇境界,表达对自由、光明的渴望、追求,同时也写出诗人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浙江的天姥山,本非著名大山,但在李白笔下,却写得特别雄伟、高大、壮丽、奇特,这是诗人把他平生游历许多名山大川所获得的印象、感受,加以提炼,发挥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结果。诗中的美好境界,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对上层社会中种种卑微、庸俗、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他在幻境中纵情山水,正说明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内心苦闷。

诗分三段。越人讲述天姥山的形势,作为入梦的诱因(自起头至“对此欲倒东南倾”)为第一段。梦游天姥的经历(自“我欲因之梦吴越”至“仙之人兮列如麻”)为第二段,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醒后的感慨、心意,作为梦游的余波(自“忽魂悸以魄动”至结束)为第三段,是揭明主题的部分。在段落中又有自然层次。首段,先以“海客谈瀛洲”说起,引入本题。中段,起句承前启后,度入梦境,不露痕迹。梦中所历,忽喜忽惊,景象万变。自霹雳声中石扉洞开,另现神奇天地,又如梦中说梦,幻而又幻,令人惊讶莫测。末段,先写惊觉流连,回映梦境,然后慨叹述志,归到留别。最后以反诘冷语,说出主旨,就此歇拍,诗人对趋附权贵之类庸俗卑琐行为不屑一顾的高傲神情、倜傥风度历历如见。

此诗充分地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诗人把神话传说中事和对自然山川的真实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创造了新奇的艺术境界,寄托自己的奔放热情。全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的节奏感。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一句中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就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则更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的幻境,形象既取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亦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但因句中用“之”、“兮”、“而”等虚词,节奏是舒缓的;一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情态,反而因口语式的长句而显得更加决绝。凡此种种,都可看出李白诗的艺术性是很高的。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远离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七言歌行,本出楚骚乐府。至于太白,然后穷极笔力,优入圣城。昔人谓其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咏之使人飘扬欲仙。而尤推其《天姥吟》、《远别离》等篇,以为虽子美不能道。盖其才横绝一世,故兴会标举,非学可及,正不必执此谓子美不能及也。此篇夭矫离奇,不可方物,然因语而梦,因梦而悟,因悟而别,节次相生,丝毫不乱,若中间梦境迷离,不过词意伟怪耳。胡应麟以为,“无首无尾,窈冥昏默”,是真不可以说梦也。特谓非其才力,学之立见颠踣,则诚然耳。(《唐宋诗醇》)

陪起、令人迷。“我欲”以下正叙梦,愈唱愈高,愈出愈奇,“失向”句收住。“世间”两句入作意,因梦游推开,见世事皆成虚幻也,不如此则作诗之旨无归宿。留别意只末后一点。(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

此篇即屈子《远游》之旨,亦即太白《梁甫吟》“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冥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扣关阍者怒”之旨也。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托天姥以寄意……题曰“留别”,盖寄去国离都之思,非徒酬赠握手之什。(陈沆《诗比兴笺》)

原文

初五日暂憩悉檀寺。莘野乃翁沈君,具柬邀余同悉檀诸禅侣,以初六日供斋狮林,是日遂不及出。

初六日悉檀四长老饭后约赴沈君斋:沈君亦以献岁周花年初满六十岁,余乃录除夕下榻四诗为祝。仍五里,至天香庐侧,又蹑niè登峻二里而登莘

野楼,则白云、翠月、玄明诸静侣皆在。进餐后,遂同四长老遍探林中诸静室。宛转翠微间,天气清媚,茶花鲜娇,云关翠隙,无所不到。先过隐

空,为留盒茗。过兰宗、野愚,俱下山。过玄明,啜茗传松实品着茶,嗑着松籽。过白云,啜茗传茶实。

茶实大如芡实,中有肉白如榛,分两片而长,入口有一阵凉味甚异。即吾地之茗实,而此独可食。闻感通寺最佳,不易得也。间有油者棘口。过体

极静庐,预备茶盒以待。下午,仍饭于莘野楼。四长老强余骑,从西垂下二里,过兰陀寺西,从其前东转,乃由幻住前下坡,四里,归悉檀。

初七日晨起,大觉寺遍周令其徒折柬来招,余将赴之,适艮一、兰宗至,又有本寺复吾师自摩尼寺至,复吾,鹤庆人,以庠士为本无高徒。今主摩

尼,间归本刹,乃四长老之兄行也。有子现在鹤庠。野愚师又至,遂共斋本刹。下午,野愚、兰宗由塔盘往大士,余赴大觉之招。小食后,腹果

甚,遂乘间往寂光,录前所未竟碑。仍饭于大觉,而还悉檀宿。

初八日饭后,四长老候往本无塔院,盖先期以是日祭扫也,余从之。由寺左龙潭东下一里,又过一东腋水南行半里,则龙砂内支,自东而西突,与

中支大士之峰,夹持于悉檀之前,其势甚紧。悉檀左右前后诸水,俱由此出。路由岭坳南度,余同弘辨、莘野特西探其岭。隔峡西眺,中支南

突,至此而尽,大士倚其下,乃天然锁钥,为悉檀而设者也。

仍还由大路,循东岭而南,半里,为静闻瘗yì掩埋骨处,乃登拜之。

又南一里,则龙砂古代神话中的四方神中的青龙,代表东方。东边左砂即龙砂,此指山势外支,又自东岭分突而西,与西支传衣之峰对,亦夹持于

悉檀之前,其势甚雄。大士东龙潭诸水,西瀑布诸水,悉由此而出。此岭为一山之龙砂,而在悉檀为尤近,即鸡足前三距鸡脚爪中之东南支也。

其脉自绝顶东亘,屏立空中,为罗汉壁、狮子林、点头峰、九重崖后脊。中支由罗汉壁下坠而止于大士,东支由九重崖东南环为此岭,若臂之内

抱,先分一层为内砂,与中支大士对,又纡此层为外砂,与西支传衣后峰对。

其势自东而西突,其度脊少坳如马鞍,故昔以马鞍岭名之。余初入鸡山抵大觉,四顾山势,重重回合,丛林净室,处处中悬,无不恰称,独此处欠

一塔,为山中缺陷。及至悉檀,遥顾此峰尤奇,以为焉得阿育王大现神通于八万四千中,分一灵光于此。既晤弘辨,问仙陀何在曰:“在塔

盘。”问塔盘何在则正指此山也。时尚未竖塔心,不能遥瞩,自后则瞻顾如对矣。人谓鸡山前伸三距,惟西支长,而中东二支俱短,非也。中支

不短,不能独悬于中,令外支环拱。西支固长,然其势较低,盖虎砂正欲其低也。若东支之所谓短者,自其环抱下坠处言之,则短,自其横脊后拥

处言之,则甚长而崇,非西支之可并也。

盖西支缭绕而卑低,虎砂也,而即以为前案;东支夭屈伸自如矫而尊,龙砂也,而兼以为后屏,皆天设地造,自然之奇,拟议所不及者也。塔盘当峰

头,在马鞍中坳之西,有大路在马鞍之间,则东南下鸡坪关者;有岐路在马鞍之东,则东北向本无塔院者。时塔盘工作百余人,而峰头无水,其东峰

有水甚高,以中坳不能西达,乃竖木柱数排于拗中,架桥其上以接之。

柱高四丈余,刳木为沟,横接松杪。昔闻霄汉鹊桥,以渡水也,今反为水渡,抑更奇矣。

大觉则抑之地中以倒,此则浮之空中使交通,皆所谓颠倒造化也。

由坳东向循峰,则鸡山大脊之南尽处也。其前复开大洋,分支环抱,又成一向,可谓灵山面面奇矣。

共二里,登谒本无塔。塔甚伟,三塔并峙,中奉本公舍利佛骨,左右则诸弟子普、同二塔也。左为塔院僧侣基地,有亭有庑,而无守者。可憩可

栖。诸静侣及三番僧皆助祭,余则享jùn剩余的食物焉。时同祭者,四长老外,则白云、复吾、沈公及莘野诸后裔俱集。若兰宗、艮一,则本公雁

行háng兄弟长幼,故不至云。

祭后,仙陀、纯白又携祭品往祭马鞍岭北三塔,遂及静闻。下午,还过塔盘,叩仙陀,谢其祭静闻也。初九日晨餐后,余即携杖西行。

三里,过息轩。

轩在中支之脊,大觉寺之前案也,为本无师静摄养生处。额为佥宪冯元成时可所书。

筇竹轩,亦曰息,以本无从筇竹披剃也。其前有三岐:从左渡涧,趋大觉、寂光;从右渡涧,趋传衣,下接待;从后直上,则分渡右涧,或由慧林而

上对峰,或陟西支而抵华严焉。余乃先半里从右渡,转而东上南岭,半里,盘其东崖之上,即瀑布之西峰也。于是循之南行,东瞩中支之大士在

其下,东支之塔盘岭对其上。平行三里,乃东转随坡下,一里,则传衣寺东向倚山之半。其北先有止止庵,嘿庵真语所建,传衣大机禅师之友也。

又南为净云,彻空真炳所建。

又南有弥陀、圆通、八角三庵,皆连附于传衣寺者,而八角名之最著,以昔有八角亭,今改创矣。八角开创于嘉靖间,为吉空上人所建。其南即为

传衣寺,寺基开爽,规模宏拓,前有大坊,题曰“竹林清隐”,乃直指毛堪苏州毛具茨也。所命,颇不称。上又一直指大标所题古松诗,止署曰

“白岳”。古松当坊前,本大三围,乃龙鳞,非五鬣liè兽类颈上的毛,此指枕针也。

山间巨松皆五鬣,耸干参天,而老龙鳞颇无大者,遂以纠拿见奇。干丈五以上,辄四面横枝而出,枝大侔于干,其端又倒垂斜攫jué像爪抓取,尾

大不掉,干几。今筑台拥干,高六七尺,又植木支其横枝,仅免于裂,亦幸矣。由梯登台,四面横枝倒悬于外,或自中跃起,或自巅垂yáng飘

扬,其纷纠翔舞之态,不一而足,与天台翥zhù飞凤,其一类耶

坊联曰:“花为传心开锦绣,松知护法作虬龙。”为王元翰聚洲笔。门联曰:“峰影遥看云盖结,松涛静听海潮生。”为罗汝芳近溪笔。差可人

意。然罗联涛潮二字连用,不免叠床之病,何不以“声”字易“涛”字乎寺昔为圆信庵,嘉靖间,李中xī元阳为大机禅师宏创成寺,其徒印光、

孙法界,戒律法规一如大机。

万历丑(公元1601年)元日毁于火,法界复鼎建之,视昔有加。先是余过止止庵,一病僧留饭,坐久之,见其方淅米xī淘洗米,乃去,饭于净云僧觉

心处,遂入参寺中,入其经。前山茶树小而花甚盛,为折两枝而出。乃东北下峡中,一里,有垣围一区,fjùn疏通山为池,畜金鱼于中,结茅

龛于上者,亦传衣之裔僧也。

云影山光,以一泓印之,不觉潭影空心。又东北下半里,抵峡底,则瀑布之下流也,去瀑布已一曲。昔从瀑上瞰,不见其底,今从峡底涉,亦不见

其瀑。峡西有草庐菜畦,则犹传衣之蔬圃也。峡中水至是如引丝,反不如悬瀑之势巨矣。

渡涧,乃东上坡,一里而至大道,则大士之侧也。倚中支南突之半,其前有坊有楼,历级甚峻,后为,飞甍méng屋脊叠栋,上供大士,左右各

有楼,其制亦敞。乃万历午(公元1606年),直指沈公所建,选老僧拙愚者居之,命曰三摩寺。余录碑下,忽一僧殷勤款曲,问之,乃拙公之徒虚

宇也。

虚宇又为兰宗之派,今拙公没,虚宇当事。

昨野愚、兰宗宿此,想先道余,故虚宇一见uán诚恳而深切,且留宿。

余以日暮碑长,许之。令顾仆返悉檀,乃下榻于西楼之奥室位于西南的房间。

初十日晨起盥栉,而顾仆至,言弘辨师遣僧往丽已行,盖为余前茅者打前战。

余乃候饭,即从寺右大道北上,二里,陟中支之脊,有庵踞其上,曰牟尼庵。

其前松影桃花,恍有异致。庵后即观瀑亭,回瞰瀑布,真有观不足之意。仍溯中支二里,过息轩,从其后直西一里,又南下渡涧西行,已在大觉

寺蔬圃之南矣。盖大觉蔬圃当中支之后,中支至是自北转东,其西有二流交会,即瀑布之上流也。一自罗汉壁东南下,一自华严东北流,二水之

交,中夹一支,其上为慧林庵,乃西南支东出之旁派,圣峰白云寺所倚者也。华严之路,又从圃东渡其下流。乃从涧南溯之西上,一里半,渐逾支

脊。

其南复有一涧,与西支东走之脊隔。又从其涧北溯之西上,一里余,见脊上有冢坟墓三四,后有轩楼遗构,与冢俱颓。此脊乃西支余派,直送而出,无有环护,宜其然也。由冢西复下

峡,其峡复有二:在南者,自西支法照寺南发源,东下经华严寺北,至此而与北涧合;在北者,自西支法照寺北发源,东下经毗卢寺北,至此而与南

涧合。二水之交,中夹一支,为华严寺北向之案,亦西南支东出之旁派,毗卢、祝国二寺所倚者也。涉北涧,有二岐:随涧西行者,为祝国、毗卢

道;由支端登脊而上,溯南涧之北西行者,为华严道。

余乃登脊,瞰南涧行。

一里,有亭桥横跨涧上,乃华严藉为下流之钥也。

度桥,始为西南本支,又西半里而得华严寺。寺当西南支之脊,东北向九层崖而峙,地迥向异,又山中一胜也。盖鸡山中东二支,及绝顶诸刹,皆

东南二向,曾无北拱者,惟此寺回首返照,北大山诸林刹,历历倒涌,亦觉改观。规模亦整,与传衣伯仲。嘉靖间,南都古德月堂开建,其徒月

轮,以讲演名,万历初,圣母赐藏。

后遭回禄火灾。今虽重建,绀宇依然,而法范寂寥矣。寺东有路,东行山脊,乃直达传衣者。由寺前峡上西行,半里,复有亭桥横跨涧上,即东桥

上流也。寺左右各有桥有亭,山中之所仅见。

过桥,又陟其北向余支,蹑冈半里,旋冈脊,过毗卢寺,寺前为祝国寺,俱东向踞冈。寺北有涧东下,即前所涉之北涧也。又由其南崖溯之西上,

一里半,有寺踞冈脊,是为法照寺。盖西南支自铜佛殿下南坠,至此东转,当转折处,又东抽一支以为毗卢、祝国之脉,而横亘于华严之前者也,

是为西南余支之第一。法照之北,又分一冈相夹,无住庵倚之,即下为颓冢之支,是为西南余支之第二。屡有路直北逾冈渡峡而横去,皆向圣峰、

会灯之大道。余欲析其分支之原,遂从峡中溯之而上,于是南舍法照,北绕无住之后,峡路渐翳,丛箐横柯,遂成幽阒qù静,然已渐逼绝顶之下

矣。

时路无行人,随一桃花箐村氓méng民行。一里,北循峡中,又一里,北蹑坠脊,又一里,遂逾脊而西。乃西见香木坪之前山外拥,华首门之绝壁

高悬,桃花箐之过腋西环,而此脊上自铜佛殿,下抵法照寺,转而东去,界此脊西一壑,另成一境,则放光寺所倚也。逾脊,更西北盘壑上行,又

一里半而得大路,已直逼华首门下崖矣。其路东自圣峰来,西由放光出桃花箐,抵川州,为大道。余西随之,半里而放光寺在焉。

其寺南向,后倚绝壁,前临盘壑,以桃花箐为右关,以西南首支为左护,其地虽在三距之外,而实当绝顶之下,发光钟异,良有以也。余初自曹溪

华首门下瞰之,见其寺沉沉直坠壑底,以为光从yǎo深远阒中上腾,乃鼯栖虺毒蛇伏之窟。

及至而犹然在万壑盘拱之上,而上眺华首,则一削万仞,横拓甚阔,其间虽有翠纹缕,若绣痕然,疑无可披陟,孰知其上乃西自曹溪,东连铜佛

殿,固自有凌云之路,横缘于华首之前也。然当身历华首时,止仰上崖之穹崇,不觉下壁之峻拔,至是而上下又合为一幅,其巍廓又何如也然则

鸡山虽不乏层崖,如华首、罗汉、九重诸处,其境界固高,而雄杰之观,莫以逾此矣。寺前以大坊为门,门下石金刚立于寺院门前的天王像二座,

镂刻甚异,狰狞之状,恍与云同活。其内为前楼,楼之前有巨石峙于左,高丈五,而大如之;上擎下削,构亭于上,蒋宾川题曰:“四壁无然。”

其北面正可仰瞻华首,而独为楼脊所障,四壁之中,独翳此绝胜一面,不为无憾。寺建于嘉靖间,陕西僧圆惺所构。万历初,毁而复兴。

李元阳有碑,范铜而镌之,然镌字不能无讹。其后嗣归空更建毗卢,成而神庙赐藏。

余录铜碑,殿中甚暗,而腹亦馁。时主僧俱出,止一小沙弥在,余畀之青蚨钱,乃kru点燃竹为炬,煮蔬为供。

既饭,东遵大道一里,逾垂支之脊又一里余,盘坠峡之上,得分岐焉。一过峡直东者,为圣峰路;一蹑岭北上者,为会灯路,始为登顶正道。余乃北

蹑上岭,数曲而至会灯寺。寺南向,昔为廓然师静室,今其嗣创为寺。由寺西更转而北上,复数曲,一里余而过迦叶寺。

寺东向,此古迦叶殿也。

今张按君建迦叶殿于绝顶,因改此为寺。由其前北向入峡,其峡乃西自绝顶,东自罗汉壁,两崖相夹而成,中垂磴道。少上有坊,为罗、李二先生

游处。罗为近溪先生汝芳,李为见罗先生材,皆西人,同为司道游此。又上有亭,为仰高亭,中有碑,为万历间按君周懋相所立,纪登山及景仰二先生

意。

周亦西人也。

余前过此,见亭中颓,不及录其文而去,故此来先录之。风撼两崖间,寒凛倍于他处,文长字冗,手屡为风所僵。录竟,日西倾。望其上兜率

庵,即前所从下,而其东横缘之路出罗汉壁者,前又曾抵此而返,顶头未了之事,未可以余晷guǐ时光尽也。

乃返出下,仍过迦叶寺前,见有岐东下壑中,其壑底一庵在圣峰北者,必补处庵也,乃取道峡中随壑下,盖缘脊下经会灯者为正道,随壑东下趋补

处者为间道。下二里,过补处庵。

亦稍荒落,恐日暮不入。

由其前渡峡涧南,遂上坡,过圣峰寺。

寺东向,前有大坊。

由坊外东行里余,冈脊甚狭,南北俱深坑逼之。度脊又东里余,有寺新构,当坡之中垂,是为白云寺。余欲穷此支尽处,遂东下行南涧之上,二

里,则慧林庵踞坡尽处。缘庵前转下北涧,渡之,始陟中支行,北涧与南涧乃合于路南,其东即大觉蔬圃矣。东半里,过蔬圃北,又东一里,过息

轩南,又东一里,过瀑布北,遂去中支,北涉西竺寺涧,而行中东二支盘壑中矣。又二里,薄暮,入悉檀寺。

译文

初五日暂住在悉檀寺。萃野的父亲沈君,备好柬帖邀请我和悉檀寺众禅侣,初六日在狮子林供斋食,这天就没来得及出去。初六日悉檀寺四位长老

饭后约着去赴沈君的斋会,沈君也在一年之始满六十岁,我于是录下除夕夜住宿时的四首诗作为祝贺。仍然走五里,到天香的居室旁边,又攀登二

里陡坡而上萃野的山楼,白云、翠月、玄明等各位静侣都在。进餐后,就同四位长老一齐拜访林中各静室。环绕于青山之中,空气清新阳光明媚,

茶花鲜艳娇美,云关翠隙,无所不到。先拜访隐空,用茶盒款待。拜访兰宗、野愚,都下山了。拜访玄明,喝茶吃松籽。拜访白云,喝茶吃茶实。

〔茶实和芡实一样大,其中的肉如同棒子,分成两片但长,入口有一阵很奇特的凉味。就是我家乡的茗实,但只有这里的能吃。听说感通寺的最

佳,不容易得到。偶尔有含油的会棘口。〕拜访体极的静室,他预备了茶盒来招待。下午,仍然在萃野楼吃饭。四位长老硬要我骑马走,顺西垂下

二里,经过兰陀寺西,从寺前往东转,于是经幻住庵前下坡,四里,回到悉檀寺。

初七日早晨起床,大觉寺的遍周让他的徒弟用柬帖来邀请,我打算去时,恰巧良一、兰宗来到,又有本寺的复吾法师从摩尼寺来,〔复吾是鹤庆府

人,以摩生的身份作为本无的高徒。如今作摩尼寺住持,间或回到本寺,排行是四位长老的师兄。有儿子,现在鹤庆府学校。〕野愚法师又来,于

是一同在本寺吃斋。下午,野愚、兰宗经过塔盘去大士,我去赴大觉寺的邀请。小吃后,腹中很饱,于是乘空去寂光寺,录以前所没录完的碑

文。仍然在大觉寺吃饭,然后返回悉檀寺住宿。

初八日饭后,四位长老等着去本无塔院,因为事先约定今天祭奠扫墓,我跟随他们去。沿寺左边的龙潭往东下一里,又经过一股东边的水,往南走

半里,则内支龙砂,从东向西突起,与中支大士所在的山峰,从两边对峙在悉檀寺之前,地势十分紧凑。悉檀寺前后左右的各股水流,都从这里

流出去。道路从岭坳往南穿过。我同弘辨、萃野特地往西探岭,隔着峡谷往西眺望,中支向南突起,延伸到这里结束,大士傍靠在山下,是天然

的险要之地,为悉檀寺而设置的。仍然返回沿大路走,顺东岭往南,半里,到埋静闻遗骨之处,于是上去祭拜。

又往南一里,则龙砂外支,又从东岭分出、突起,往西延伸,与西支传衣寺之峰相对,也从两边对峙于悉檀寺之前,形势十分雄伟。大士东边龙

潭等水,西边曝布等水,都从这里流出。此岭为整座山的龙砂,而距离悉檀寺尤其近,就是鸡足山前面三距之中的东南支。山脉从绝顶往东横

贯,屏立于空中,为罗汉壁、狮子林、点头峰、九重崖的后脊。中支从罗汉壁往下坠延到大士结束,东支从九重崖往东南环绕为此岭,像手臂向

内环抱那样,先分出的一层是内砂,与中支大士相对,又绕此层为外砂,与西支传衣寺后峰相对。整个地势从东向西突起,那延神的山脊稍稍下

陷,如同马鞍,所以从前用马鞍岭为名。我刚进鸡足山到大觉寺时,环顾四周山势,重重环绕叠合,僧徒聚集的静室,处处悬在正中,没有不恰当、不相称之处,唯独这里缺一座塔,成为山中的缺陷。等到了悉檀寺,遥看此峰尤为神奇,不知是否能得阿育王大现神通于八万四千光明之中,

分一灵光于此地。和弘辨见面后,问仙陀在哪里回答说:“在塔盘。”间塔盘在哪里则指的正是这座山。当时还没竖塔心,不能远看,从后面看

则如同在对面。人们说鸡足山前面伸出的三距,是西支长,而中、东二支都短,不对。中支如短,不可能独自高悬在正中,让外支环绕。西支固然

长,但其地势较低,因为作为虎砂正希望其低。至于东支的所谓短,从环抱下坠之处评论,是短,从横贯山脊、簇拥于后之处评论,则是很长而且

高,不是西支所能相提并论的。因为西支环绕而势低,是虎砂,因而就作为前面的案山;东支屈伸自如而势尊,是龙砂,因而兼作为背后的屏障,都

是天设地造的自然奇观,是人工设计所无法比拟的。塔盘位处峰头,在马鞍岭正中的坳地西边,有大路在马鞍的中间,是从东南通往鸡坪关,有岔

路在马鞍的东边,是往东北通向本无塔院。当时在塔盘作工的有一百多人,但峰头没有水,马鞍岭东峰很高处有水,因中间的坳地而不能流到西

峰,于是在坳地中竖起数排木柱,在木柱上架桥接水。木柱有四丈多高,树木剖开挖空为沟,横接在松柱末端。从前听说天河上的鹊桥,是为了渡

过水,如今此桥反而是让水渡过来,也许这更加奇妙啊。〔大觉寺是压水入地中以便让水倒喷,这里则是浮在空中让水流通,都是所说的颠倒自然

造化。〕沿坳地向东顺峰走,是鸡足山主脊的南边尽头处。前面又十分开阔,分支山脉环抱,又成为一种趋向,可以称得上灵山面面奇观了。

共走二里,上去拜本无塔。塔很雄伟,三塔并立,中间供奉本公的骨灰,左右是弟子普、同二塔。左面为塔院,〔有亭有廊,但没有守院人。〕可

以休息和居住。各位静侣以及外族的僧人都来助祭,我则享用了剩余的食物。当时一同来祭祀的,除四位长老外,则白云、复吾、沈公以及萃野等

众后裔都会集了。至于兰宗、良一,是本公的弟兄辈,所以没有来。祭祀后,仙陀、纯白又携带祭品去祭祀马鞍岭北的三塔,于是连带祭祀静闻。

下午,返回经过塔盘,叩拜仙陀,感谢他对静闻的祭祀。

初九日早饭后,我熟携带手杖往西行。三里,经过息轩。息轩在中支的脊上,是大觉寺的前案,为本无法师静修的地方。匾额为左副都御史冯元

成〔时可〕所题写的。〔年竹轩,又名息轩,因为本无在炸竹寺出家为僧。〕轩前有三条岔路:从左边渡过沟洞,到大觉寺、寂光寺;从右边渡过

沟涧,到传衣寺,下到接待寺;从后面直上,则渡过另一道右边的沟涧,或者经过慧林庵然后上圣峰寺,或者登西支然后到华严寺。我于是先走半里

往右渡过沟涧,然后转东上南岭,半里,绕到南岭东崖之上,就是瀑布西边的山峰。于是顺峰往南行,往东看到中支的大士在下面,东支的塔盘

岭正对上面。平行三里,于是转东沿坡下,一里,则传衣寺朝东靠在山腰上。寺北早先有止止庵,嘿庵真语所建,他是传衣寺大机禅师的朋友。又

南为净云庵,彻空真炳所建。又南有弥陀、圆通、八角三庵,都和传衣寺相关联,而八角庵最著名,因为从前有八角亭,如今改建为庵。

《先秦散文·墨子·节用中》原文鉴赏

子墨子言曰: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彼其爱民谨忠,利民谨厚,忠信相连,又示之以利,是以终身不餍,殁世而不卷①。古者明王圣人,其所以王天下正诸侯者,此也。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匏②,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饮食之法,曰:足以充虚继气,强股肱,耳目聪明则止,不极五味之调,芬香之和,不致远国珍怪异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尧治天下,南抚交趾③,北降幽都④,东西至日所出入,莫不宾服。逮至其厚爱,黍稷不二,羹胾不重⑤,饭于土簋⑥,啜于土形⑦,斗以酌⑧。俯仰周旋威仪之礼⑨,圣王弗为。古者圣王制为衣服之法,曰:冬服绀緅之衣⑩,轻且暖;夏服絺绤之衣(11@,轻且清,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古者圣人为猛禽狡兽,暴人害民,于是教民以兵行,日带剑,为刺则入。击则断,旁击而不折,此剑之利也。甲为衣则轻且利,动则兵且从(12),此甲之利也。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安以不伤人,利以速至。此车之利也。古者圣王,为大川广谷之不可济,于是利为舟楫(13),足以将之则止。虽上者三公诸侯至,舟楫不易,津入不饰。此舟之利也。古者圣王制为节葬之法,曰:衣三领,足以朽肉;棺三寸,足以朽骸。窟穴深不通于泉(14),气不发泄(15),则止。死者既葬,生者毋久丧用哀。古者人之始生,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窟穴,曰冬可以辟风寒;逮夏,下润湿,上熏蒸(16),恐伤民之气,于是作为宫室而利。然则为宫室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其旁可以幸(17)风寒,上可以幸雪霜雨露,其中蠲洁(18),可以祭祀,宫墙足以为男女之别,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

注释 ①卷:同倦,疲倦。 ②轮车:指制轮造车的工匠。鞼匏:音kui pao (匮袍),指制作皮革用品的工匠。 ③交趾:南方的国家,即现在的越南。 ④降:当是“际”之误:际,接续。幽都:即幽州,在今山西省北部地区。 ⑤羹胾不重:指尧生活节俭,饮食简单。羹,肉汤; 胾(zi音自),肉。 ⑥土簋:土制成的陶器,作盛饭用。 ⑦啜:饮。形:是一种饮具。土形就是土烧制而成的瓦器。 ⑧斗以酌:酌,即勺,舀酒器。斗,作动词,舀取的意思。 ⑨俯仰:指低头行礼和抬头受礼。 ⑩绀:gan音赣,以帛染成深青透红的颜色。鲰:(zou音邹):以帛染成近似雀头的颜色。 (11)��绤之衣:(chi x i音痴细)。指葛布做成的衣服,织得精细的为��,织得粗的为绤。 (12)兵:当是“弁”字之误,弁通变。变且从,指屈伸自如。 (13)利为舟楫:应为“制为舟楫”。隶书“制”或写作“��”,与“利”形近而误(从王念孙说)。 (14)窟穴:埋棺材的坑穴。 (15)气不发泄:气,原作流,疑误。按《节葬下》:“气无发泄于上”。是“流”当为“气”之误,今据以改(据毕沅说)。 (16)熏蒸:指太阳烤晒,室内闷热如熏如蒸。 (17)圉:通“御”,抵挡。 (18)蠲洁:清洁。蠲,(juan音娟)洁。

今译 墨子说:古代的明王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是因为他们非常忠实地爱护人民,非常丰厚地为人民谋利,非但忠实信义,而且使人民看到有利可图,所以人民对于圣王,终身都不会感到厌恶,至死都不会感到厌倦。古代的明王圣人,他们之所以能做天下的帝王,做诸侯的首领,原因就在于此。因此古代的圣王制订出节约用度的法令说: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举如制造轮车的、制作皮件的、烧制陶器的、冶铸五金的、当木匠的,使他们各自从事所专长的技艺。还说:凡事只要已足够供给民用就适可而止,各种徒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什么好处的事,圣王就不做。古代的圣王,制订出饮食的法规说:饮食但求能够充实饥肠,增添气力,强壮四肢,使耳聪目明,不讲求各种美味的烹调和气味芳香的食品,不罗致远域的珍馐异馔。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古时候尧治理天下,南边安抚交趾,北边接近幽都,他的势力东西边到达太阳升起和落下的地方,没有谁不归服的。至于他自身所享用的:粮食不同时吃两种,肉和汤不同时吃两样,用瓦器盛饭,用瓦盆饮水,用木勺子斟酒喝。俯仰周旋等繁琐的礼节,圣王是不做的。古时候圣王制定出穿衣服的法规,说:冬天穿深颜色的衣服,取其轻暖;夏天穿葛布做的衣裳,取其凉爽。仅此而已。各种徒增费用,对民生不能带来什么益处的事,圣王就不做。古时候圣人因为有凶猛的禽兽伤害人民,于是教导人民带着武器行走,平日带着剑,出剑刺击就能刺入野兽的躯体,挥剑斫击必能斩断,即使向旁边砍劈也不致折断,这就是剑的好处。以铠甲作戎装,又轻又便利,活动时屈伸自如,这就是甲的好处。车子用来载驮重物到达远方,乘在车子上很安稳,驾驭车子很便利。安稳就不伤人,便利就可以迅速到达,这是车子的好处。古代的圣王,因为大河宽谷不能通过,于是制造了船只,但求能够渡河而巳。虽然是三公诸侯等尊贵的人来了,船桨不用更换,摆渡的船工也不用打扮。这就是船的好处。古时候的圣王,制定了简化丧葬的法规说:葬死者只用三套衣服,但求死者的躯体易于腐烂;棺木厚三寸,但求死者的骸骨易于腐朽;墓穴的深度不达到有泉水的地方,但求臭气不致散发出来而已。死者既以下葬,生者不要长久地服丧哀恸。古时候,在人类刚刚产生,还没有房屋的时候,依傍着山丘挖洞穴居住。圣王为此而忧虑,以为挖洞穴居住,虽说冬天可以避风寒;但到了夏季,地下潮湿,上面暑热熏蒸,恐怕会损害人们的健康,于是建造了房屋,使居住得到改善。那么建造房屋的做法如何呢墨子说:房屋的四周可以抵御风寒,屋顶可以承受雪霜雨露,室内清洁,可以祭礼,房屋的垣壁足以分隔男女,使之有别,这样就可以了。各种徒增费用,对民生没有增添益处的事,圣王是不做的。

总案 “节用”是墨子的基本生活观念之一,是在与儒家的论辩中提出来的。《节用》共三篇,下篇有目无文。本篇是中篇。墨子针对儒家的繁文缛节铺张浪费,提倡节用。墨子认为,古代的明王圣人,只为人民谋利,他们的生活都是十分节俭的。因此他主张,在饮食、穿戴、武装、车船、葬礼、宫室等方面都要讲求实用,反对奢侈。墨家的这种主张,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愿望。在写法上,全篇贯之以“圣王”的经验和风范。一开始就强调古代的“明王圣人”只图奉献,不讲享受。在这个基础上,假借“圣王”名义托出“节用之法”:原则是凡事足够供人民用就适可而止,对民生无利的事就不做。有了这个原则,再一一针对与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几项要事加以申说。作为重点,首先讲了饮食,定出饮食的限度,并举出人人敬爱的尧帝的生活作例证:尧治天下辛苦备至,饮食却极为简单,“饭于土簋,啜于土形”。尧的作风当然有权威性、典范性。接下去,再逐项讲服装、剑甲、舟车、葬礼、宫室应以什么限度为标准,就有了相当的说服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13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