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46种疾病的单穴针灸秘诀

治疗46种疾病的单穴针灸秘诀,第1张

1急性咽痛 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 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 ”立竿见影”的效果。 2暴发火眼 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 针:患侧耳尖放血。 或太阳穴放血。 或内迎香放血。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 3偏头痛 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 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 4落枕 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 针:绝骨,用「 ”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著。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 5漏肩风 肩背部疼痛,有压重感及发冷感,不能高举及外展。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 急性针刺条口,慢性针刺膏肓。 6胸胁痛 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 针:丘墟透照海。 7心绞痛 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 针:内关(双穴)重补。或针极泉。不效加膻中、然谷。 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 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无手术指征。 针:至阳一穴即可。 9急性腰疼(包括风寒和外感) 其症腰部疼痛,动转困难,不能弯腰,不能后仰及翻身。 针:委中,缓刺放血。血色由深变浅即止。疗效往往都很突出,或刺养老。 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 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 针:环跳重 ,不留针。如慢性可刺气冲,确能助气血之运行,起到镇痛之作用,昆仑更佳。 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例如: 11慢性关节炎 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气候变化时加重,有时肿胀及关节作响。 针:阳关透曲泉或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即有效,如效果不显著,可刺风府,搜一身之风即可取效。 12网球肘 针冲阳。 13阳痿 柔靡不能勃起,或 顷刻泄精。常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脉细弱,有两组处方: (1)双环跳:针尖斜下内下方,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 (2)双大赫:针感直达 。 14输尿管结石 中封。 15胃肠炎 尺泽、委中。 16失语 哑门、通里。 17聋症 听宫、翳风、中渚。 18高血压 曲池。 针灸对传染病也有奇效。例如: 19痢疾 为外感病,有传染性,其症酸痛下痢赤白,有黏液,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天枢处有压痛。 针:曲池穴,有消炎止痢作用。 20疟疾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还有三日一发的。 针:以三棱针在大椎处点刺数下,拔一火罐于其上,吸出恶血,疗效甚佳。久疟灸脾俞。 针灸对神经、精神方面的疾患疗效更为满意,比一般镇静药的优点为多。例如: 21癫痫 其症陡然跌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白沫,目斜视,发作后移时而起。 针:长强周围(前后左右)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或针刺大椎、腰奇,均有抑制发作的功能。 22癔症 本病起于诸般精神功能障碍,故其症发作千差万别,发病前多有精神不快。 针:双内关同时进针,行强 ,可起到通心开窍之作用,必要时人中可刺。 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就更有意义,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以备急需。例如: 23鼻衄 鼻内出血,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也有两侧多量出血,常引起头疼、眩晕、耳鸣、面色苍白、肢体倦怠等。 针:上星穴,需 ,或刺少商出血。 24鼻炎 针飞扬。 25脑溢血(属于中风闭证者) 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并很严重的疾患,凡患此病,就有九死一生的危险。其症猝然仆倒,不省人事,痰盛,牙关紧闭,面色潮红、脉弦硬。 针:①四神聪放血,平肝息风。②十二井穴放血,通经开窍,止血。脱证:灸关元。 26先兆中风 四神聪、合谷、太冲。 针灸除治疗内科病以外,还能治疗皮外科方面的疾患,而且疗效也很满意。 27乳痈 其症 红肿,热痛。 针:足临泣,针尖向上刺, 量加大,使针感沿经向上窜至肋部。 28瘰疬 多生于颈下或腋下,小如粟,大如核桃,肿胀疼痛,破溃后经年累月难以收口,渐至骨蒸潮热,形体消瘦。 针:曲池透臂臑或火针点刺局部。 29湿疹 急性局部红斑,发生水疱,以后则成红痂,周围糜烂,瘙痒,多发于乳、面、肘、手足等部。 针:曲池。用烧山火疗法。 30痤疮 背部痣点。 31发际疟 大椎放血。 32肠痈 本症初发,突然腹痛,恶心、呕吐、恶寒、便秘或下痢,其痈初期多漫及全腹,但不久即固定于右下腹,右腿不能伸直,麦氏点出现压痛。 针:阑尾点。足三里和上巨虚之间的向外处,重 。 33 瘙痒 会阴及 剧烈瘙痒。 针:公孙。 34痔 阳溪、后溪。 35肛裂 孔最。 36牛皮癣 委中放血,坚持治疗有效。 37鹅掌风 手掌皮肤发硬、发干、刺痒、脱皮。 针:劳宫。 38发际疮 多于项后,形如黍豆,痛时如锥如燎,痒时坐卧不宁,顶生白头,破后流水,此起彼伏,俗名「 ”气不忿”。 针:大椎放血或委中放血,以泄太阳经湿热。 39串腰龙 水疱累累珠形,大小不等,灼热疼痛。 针:龙眼点刺出血。 有人污蔑针灸是精神作用,小儿科有许多疾病适宜用针灸治疗,用事实驳斥了说针灸是暗示作用的人。因为小儿思想尚未开展,还没有思维能力。但针灸疗效很突出,例如: 40小儿腹泻 乳食不节,下痢不止,有时腹痛,不欲饮食。 针:曲池、足三里,或刺会阳。 41小儿疳积 体瘦、腹胀大、毛发焦落,不欲食,大便异常秽臭,小便混浊,潮热,哭时涕泪皆少。 针:四缝。挤出少量黏液或血液。 42阴痒 阴门初感灼热,次即瘙痒难堪,重时影响睡眠。 针:蠡沟。 43崩漏 隐白。 44缺奶 少泽,回乳,光明。 45子宫肌瘤 灸痞根。 46断奶 因某种原因,乳儿不需哺母亲的乳汁,两 胀大,乳汁流溢。 针:光明。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世医得效方》中,灸法治疗占了针灸部分的十分之九。他受《肘后》、《千金》的影响较大,对阴证、阳证、寒证、热证,多采用灸法。灸治常根据病证和部位而用艾炷灸,艾炷有竹筋大、麦粒大、绿豆大、雀粪大等,并指出“大小以意斟量”。

所灸壮数并不多,多数为7 21壮,仅在俞、募穴和膏肓穴有灸至百壮者。同一穴位灸的壮数也因病而异,例如诸气灸膏肓百壮,而痨瘵灸膏肓仅9壮;又如反胃灸足三里7~9壮;而胃中积热灸足三里30壮。灸法除艾炷灸外,还有隔盐灸、隔蒜灸、隔物灸等。灸治有“以柳枝煎汤洗后灸之”,也有灸后“以温汤浸手帕拭之”等。

危氏施针刺,大多用于实热证。如喉病,“治颊肿及缠喉风等,又气急者,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又如治疟疾、腰痛、脚气等实邪为患,多用针刺或刺络泻血法。

他取穴少而精。在56个病症中,用穴计194个,其中经外奇穴(尺、臣觉、天凭、手疰注、疰市、气端、外陵、神光、天仓、交仪)9个。每个病症仅用1 2个穴。

他取穴按脏腑而分经取之。例如诸气:凡上气冷发、脐中雷鸣转叫、呕逆不食,灸太冲;心腹诸病坚满烦痛、忧思结气心痛、吐下食不消,灸太仓;脐下搅痛、流入阴中、发作无时,此冷气,灸关元、膏肓;短气不语,灸大椎、肺俞、脐中;乏气,灸神道。

另有“针灸伤”一节,用内托黄芪丸治针灸伤经络脓流不止。由黄芪、当归、肉桂、木香、乳香、沉香组成,研末糊丸内服。

临证经验

危氏对56个病症都载有针灸疗法,选录于下:

(一)头面疾患

头痛 :灸囟会。

鼻病 :灸囟会、通天,左臭灸右,右臭灸左。

口眼㖞斜 :灸耳垂下,左灸右,右灸左。

中风失音 :灸天仓(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穴后动应手)、百会。

目痛 :灸上星、风池。

目不明 :针承泣。

喉病 :针风府、少商、合谷、上星;如颊肿及缠喉风等症,实热针足三里,虚热灸足三里:如根脚咽喉常发者,于耳垂珠下半寸近腮骨灸,或灸足三里。

瘰疬 :灸肘骨尖,左灸右,右灸左,或蒜片贴疬上灸之。

项瘿 :灸大空穴、肩髃;或灸两耳后发际。

(二)胸腹疾患

奔豚 :灸气海、关元、期门;或灸章门;或灸中极。

症瘕 :灸太溪、气海;或灸天枢;或灸中脘。

心痛 :灸上脘;或灸中脘;或灸阴都。

呕吐 :灸尺(在肘约上动脉)、乳根;或灸神光(在两肋旁二寸),或灸石关。

霍乱 :隔盐灸神阙和灸气海。

咳逆 :灸乳根,男左女右。

反胃 :灸乳根、水分、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中脘、足三里。

咳嗽 :灸肺俞或乳根;或灸天突、膏肓俞。

喘急 :灸肺俞、天突。

下痢 :灸脾俞;或灸阴交、神阙、关元;或灸肓俞。

胀满 :灸脾俞;或灸肝俞;或灸水分;或灸气海;或灸大肠俞;或灸承满;或灸三焦俞。

吐血 :灸中脘;或灸肺俞;或灸大陵;或灸上星和足大指节横理三毛。

肠风下血 :灸二十椎;或灸命门、肾俞。

乳痈 :以灸炷四枚围着所作处,同时下火,各灸7 1壮;或隔蒜灸其中心。

肺痈 :灸肺俞。

(三)腰背四肢疾患

腰痛 :针委中出血;或灸命门、肾俞。

臂痛 :针肩髃。

脚气 :灸风市;或灸三里;或灸绝骨、犊鼻、肩髃;或灸曲池和气湍(足十趾端)。

(四)其他疾患

尸厥 :灸百会、气海、石门。

疝气 :灸足大指次指下中节横纹当中;或量口角为一边成等边三角形,上角于脐中,两边是穴,左偏灸右,右偏灸左;或灸风市、气海、外陵(脐旁一寸半)。

脱肛 :灸脐中;或灸横骨和长强。

诸痔:灸命门;或灸脊中;或灸长强。

痼冷肾虚 :灸肾俞;梦遗灸三阴交;虚极灸膏肓、气海。

心恙(神志病) :灸百会;或灸天凭(在颈大筋前曲颊下扶突后动应手);或灸天枢;或灸手逆注(在左右手腕后六寸);或灸中脘;或灸间使;或灸臣觉(在背上夹内侧,反手所不及者,骨芒穴上捻之);或灸上星;或灸合谷;或灸左右胁下对屈肋头两处;或灸人中、少商、隐白;或针足大指爪甲下。

痨瘵 :灸腰眼;或灸四花;或灸膏肓。

阴脱 :灸关元、大敦。

肿满 :灸足第二指上一寸半或两手大指缝头;或灸太冲、肾俞。

小儿龟背 :灸肺俞、膈俞。

横生逆产 :灸至阴。

产后小便不通 :于神阙穴隔盐和葱白,用艾炷灸。

崩漏 :灸小腹横纹当脐空直下和三阴交;或灸交仪(在内踝上五寸)。

疔疮 :灸掌后横纹后五指,男左女右。

针灸单穴治病36绝招

1、穴 名:下都(经外奇穴、八邪穴之一)

取穴方法:手背四、五指缝尖上五分处。

主 治:发烧。

手 法:连续不断掐按1—2分钟。

2、穴 名:少海(手少阴心经,合穴)

取穴方法:屈肘,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 治:心动过速。

手 法:揉按1-2分钟。(60-70/分)

3、穴 名:通里(手少阴心经、络穴)

取穴方法:神门穴上一寸。

主 治:心动过缓。

手 法:按揉1—3分钟,300-500次。

4、穴 名:大陵(手厥阴心包经、原穴)

取穴方法:腕关节掌侧第一横纹正中,两筋之间,

主 治:失眠症。

手 法:点按1—2分钟,直按斜上顶。

5、穴 名:神门(手少阴心经、原穴)

取穴方法:掌侧腕横纹尺侧上方凹陷处。

主 治:多汗症。

手 法:直按斜顶向内关1—2分钟。

6、穴 名:涌泉(足少阴肾经、井穴)

取穴方法:足底前、中三分之一交界处,屈足卷趾时呈凹陷处。

主 治:足心热。

手 法:揉按36次。

7、穴 名:盲俞(冲脉、足少阴之会穴)

取穴方法:肚脐旁开五分。

主 治:头痛。

手 法:拇、中指按后,斜向上顶,左治右,右治左。

8、穴 名:列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取穴方法:两手虎口相交叉,食指尖所指筋骨凹陷处。

主 治:头顶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上顶。

9、穴 名:悬钟(足少阳胆经、八会穴之髓会)

取穴方法:足外踝尖直上三寸,腓骨后缘。

主 治:偏头痛。

手 法:按揉3—6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0、穴 名:定喘(华佗夹脊)

取穴方法:在大椎旁开五分处。

主 治:哮喘。

手 法:斜向肩部顶1-2分钟。

11、穴 名:止泻(任脉上,关元、石门中间)

取穴方法:脐下二寸半取之。

主 治:腹泻。

手 法:直按稍斜上顶。

12、穴 名:降压(足厥阴肝经上)

取穴方法:在大敦与太冲之间,

主 治:高血压。

手 法:震颤点按1-2分钟。

13、穴 名: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下合穴)

取穴方法:外膝眼下三寸,四横指。

主 治:腹部疾患、高血脂症,止胃痛。

手 法:直按斜向下1-2分钟。胃痛时,用双拇指按揉患者双腿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待有酸麻胀感后 3一5分钟,胃痛可明显减轻。

14、穴 名:大骨空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拇指近节指骨与远节指骨连接横纹桡侧面中点赤白交界处。

主 治:白内障。

手 法:用力点刺,重手法效果好。

15、穴 名:神庭(督脉)

取穴方法: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 治:脑疲倦,(醒脑)

手 法:中指点按刺激。

16、穴 名:血海(足太阴脾经)

取穴方法:髌骨内上缘二寸。

主 治:眼皮浮肿。

手 法:拇指强力度按压。

17、穴 名:肩痛穴(足阳明胃经上)

取穴方法:足三里下约三寸左右,胫骨边缘。

主 治:肩周炎。

手 法:强力度按压1-2分钟,左治右,右治左。

18、穴 名:扭伤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曲池(手阳明大肠经)与阳池(手少阳三焦经)联线的上1/4与下3/4交点处。

主 治:急性腰扭伤。

手 法:强力度,同时按压两臂的扭伤穴。

19、穴 名:坐骨穴(新穴)

取穴方法:大转子与尾骨尖联线中点下一寸处。

主 治:坐骨神经痛。

手 法:拇指用力直按,斜向下顶。

20、穴 名:足跟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大陵穴与劳宫穴联线上找痛点。

主 治:足跟痛。

手 法:按揉1-2分钟。

21、穴 名:承浆(任脉)

取穴方法:唇沟之中央凹陷处。

主 治:小儿厌食症。

手 法:中力度按揉3-5分钟。

22、穴 名:遗尿点(手针穴位)

取穴方法:手小指末节横纹中点。

主 治:小儿遗尿(肾虚)

手 法:轻按揉1-3分钟。

23、穴 名:天柱(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颈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五分凹陷处,哑门旁开15寸。

主 治:喉头肿痛。

手 法:轻揉按2-4分钟。

24、穴 名:太冲(足厥阴肝经,腧穴、原穴)

取穴方法:足背一、二趾缝间上一寸五分处。

主 治:鼻出血。

手 法:垂直用力点按。

25、穴 名:上迎香(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在眼内眦下五分处。

主 治:鼻窦炎。

手 法:按揉1-2分钟。

26、穴 名:少泽(手太阳小肠经,井穴)

取穴方法:手小指尺侧,距指甲01寸。

主 治:急性结膜炎。

手 法:拇指重掐法。

27、穴 名:大抒(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方法: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主 治:麦粒肿。

手 法:直按斜向颈椎用力顶按。

28、穴 名:冠心穴

取穴方法:左足背解溪穴(足太阳膀胱经)至2、3趾骨联合处联线中点。

主 治:冠心痛,止痛。

手 法:指端或用圆珠笔芯按压5分钟。

29、穴 名:元骏穴

取穴方法:位于左手手掌心中指指关节下。

主 治:冠心病,心绞痛。

手 法:一指禅推法点揉。

30、穴 名:关元(任脉,小肠募穴)

取穴方法:脐下四横指,中线。

主 治:失眠。

手 法:半卧后揉100-200下,45 水泡足,按揉涌泉穴200下。

31、穴 名:四白(足阳明胃经)

取穴方法: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中。

主 治:便秘。

手 法:按揉腹部自右向左推200下;排便时按双侧四白加长强穴(长强尾骨端凹陷处)。

32、穴 名:安眠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翳风(手少阳三焦经)与风池穴(足少阳胆经)边线中点。

主 治:失眠、偏头痛。

手 法:中度点按。

33、穴 名:牵正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耳垂前5分至1寸。

主 治:面神经麻痹、口腔溃疡。

手 法:中度向前斜刺,(口腔溃疡加小肠反射区)。

34、穴 名:失眠穴(经外奇穴,足底)

取穴方法:足底足跟正中点。

主 治:失眠、足跟痛。

手 法:重度力点按。

35、穴 名:闪腰穴(足太阳膀胱经上)

取穴方法:在小腿肚上,承山穴(足太阳膀胱经)与昆仑穴(足太阳膀胱经)连线上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附近有一压痛点。

主 治:腰扭伤又称闪腰。

手 法:点按。患者俯卧,医者找出双侧“闪腰穴”后,用双手拇指猛然点按患者双侧穴位,压放三至五次后,再平揉一至三分钟,以患者忍受且微有出汗为度。接着轻柔、和缓地按摩腰部数分钟结束治疗。一次手法完毕后,患者多有明显好转,每日或隔日一次,一至四次治疗后,腰痛症状就会消失。

36、穴 名:落枕穴(经外奇穴)

取穴方法:位于手背侧,当第2、第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05寸处。

主 治:落枕。

手 法: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间,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有强烈压痛之处,就是落枕穴。用食指指腹,或圆珠笔头(不是笔尖)按在此穴上,稍微用力刺激它,落枕的脖子便会变得轻松多了。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再来是养老,诸位看这边,如果是这样子看,没有养老穴,养老穴只一个角度才有养老 穴。我现在是病人,手要翻起来,转过来,才有养老穴。所以手按这个穴道,用这个姿势按 到它,转过来后这个骨头会凹裂开,这个骨缝,就叫养老穴。要手按着这凸起弱骨头反过来, 才有养老穴。

平常下针的时候,我们手指去按它,再把它反过来,要从这个角度才可以找到养老穴, 别的角度都不行。

养老穴不是养老的病都可以扎。可治老年人眼睛不好。这也是我们第一个教到的治眼睛 的穴道,在治眼科的穴道中,养老穴很有名。养老可治视物不明 ,白内障 、近视眼 都可以。

养老穴要下浅,且要把手转过来下针,用一寸针,半寸就下到,这是针养老的方法。养 老穴呢,本身是小肠经的郄穴。我们有很有名的“养老透间使”。用透穴的方法,专治手肘 扭伤 、手不能扭毛巾。所以病人说手肘很痛,就问“能不能扭毛巾?”。回说:“不能啊!” 那就是西医讲手肘关节,主妇手,西医有很多病名,我们都无所谓,反正西医就是治不好。 因为治不好,所以我说的名称最正确,就是“手不能转巾,不能捻巾”就结束了。

西医制造的病名很多,但是都治不好,我不赞成这个,光说不练嘛。所以手不能扭毛巾 的时候,用养老透间使。

那间使穴在那呢,我先提一下,在心包经上面,由这个叫大陵的地方,再上三寸,它在 两筋中间。

所以我们下养老透间使的时候,手指头先按到间使,用三寸针把针提起来这个角度,从 里面穿刺到间使穴,手先按到间使穴这边来,会感觉到针尖到这边来了,你不要透出来,感 觉针到了就是到了。针穿过去以后,左右捻捻、平补平泻。左右捻捻叫平补平泻,平补平泻 完了后,不留针,针马上抽出来,这样就好啦!当场就好,几秒钟就好了。

所以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透针,几秒钟就结束了,另一个就是找西医开刀,开完刀完 还不见得会好。我有个病人,他来的时候,手上包个三角巾来找我,我问:“手干嘛?”,他 说是给西医开刀,他说:“我是学校的老师,我同事问我手怎么了?他说我怎么不告诉他, 因为针灸很快嘛”!

下星期另一只手又有问题,正好右手是西医,左手是中医。我心里知道我能做到什么阶 段,像龟兔赛跑一样。

我用养老透间使,扎同侧,这边痛透这边,另一边痛透另一边。几秒钟我透完后,病人 说“好舒服啊!”。像龟兔赛跑一样,乌龟后跑先到终点。

而且西医治的那只手,还是会痛啊。我就在对侧痛点取穴。比如说肺经痛我就扎肺经, 小肠经痛就扎小肠经,效果也很好。我不但治好了,还要把西医搞的那只手给治好了。

西医还叫他吃消炎药,因为他有伤口发炎,我叫他不要吃了,给他下曲池。这样痛也没 了,炎也不发了。这下子,那个太太大骂,把西医臭骂一顿:开刀要八千块美金,中医只要 五十块美金。现在常看到医疗资源赤字,如果大家把中医学起来,我们大家都可以退休,让 国家养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71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