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女娲?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女娲?,第1张

现实历史是有女娲的。

现实中的女娲:

一说女娲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主要活动于黄土高原,她的陵寝位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东的侯村。女娲陵的存在时间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黄帝陵一样,也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当地在每年农历三月初十前后,均举行长达7天的大型庙会和祭祀活动。

在位起讫:前7707—前7653年。

  生卒年:前7759—前7653年。

  出生地:凤州(今陕西宝鸡市凤县)。

  立都:凤城(令河南济源市西北)。

  年号:女皇元年(乙未,前7706年)。 

女娲是伏羲氏族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于壬寅年(公元前7759年)出生在凤州。她16岁时,伏羲以一双精致的狐皮为聘礼向她求婚,二人结成了夫妻。此后他们便住在了凤州,先后生下了四个儿子,长曰羲仲,次曰羲叔,三曰和仲,四曰和叔。

  罗奉元年(前7724年)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仍留守凤州。

  罗奉六年(前7719年)夏天,凤州发生了大洪水。当时伏羲、女娲都住在凤州,他们组织族人乘葫芦舟逃亡到秦岭的太白山下。后来,他们在太白族人的帮助下又重建家园。

  罗奉十二年(前7713年),她与伏羲带部分族人迁居于中原的王屋山(今河南济源市城区西北约90公里),在那里开辟新的领地。

  罗奉十五年(前7710年),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市汝阳县),统领中州。

  罗奉十八年(前7707年)伏羲去世,女娲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以乙未年(前7706年)为女皇元年。这一年女娲53岁。

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部分调整。

  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

  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

  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

  命朱襄氏为史官,居襄城(今河南许昌市西南),主造书契。

  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主修甲历。

  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夏邑县),负责水利建设。

  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共同主管农业生产。

  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主管化俗。

  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主管建福。

  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主管灾恶。

  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市),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市),主管海陆;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市南),主管江湖;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市西),主管海盐。

  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南沧州市青县)。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东)。

  另外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女皇二年(丙申,前7705年),共工氏不肯听命于女娲,欲自立为帝,女娲怒而命火正祝融率南方部族北伐共工氏。这是中国远古史上最早的一次大规模群体战争。

  双方大战的结局是共工氏失败,率部族西奔,怒而袭击祭天圣地不周山(今甘肃兰州市榆中县),共工率部族攻上山顶,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女娲又命骊连氏率族人与祝融氏族联合攻打共工氏,将共工氏一族赶往祁连山以北。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都不能正常进行;结果这年夏天大洪水来临,人们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被突然而来的洪水吞没,许多族人都葬身于大洪水中。

  当时女娲等人居住在高地得以幸免。她立刻组织族人砍伐树木,绑制简易木排,下水迎救被困的人。他们奋战了三天三夜,救出了数百名青年男女,这些获救的青年都向她磕头致谢,尊称她为圣母。

  女娲率族人与洪水搏斗的这段历史,后来在民间广为流传,逐渐被神化了,被演绎成了神话故事。

神话中的女娲:

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传说她与伏羲是兄妹,她与伏羲结婚而产生人类,后来女娲禁止兄妹相婚,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由血缘婚进步到族外婚的情况。又传说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还有传说女娲补天,即自然界发生了一场特大灾害,天塌地陷,猛禽恶兽都出来残害百姓,女娲熔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又杀死恶兽猛禽。另传说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于是人们又奉女娲是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关于女娲的传说很多,一直流传至今,影响甚为广泛深远。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还将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按武曌遗愿改称“则天大圣皇后”)。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 据说她有《垂拱集》百卷、《金轮集》六卷。今存诗歌仅四十余首。

英国似乎是一个阴盛阳衰的国家,从1553年至今,美丽富饶的大不列颠孕育出6位女王。她们是:玛丽第一、伊丽莎白一世、玛丽第二、安妮、维多利亚和伊丽莎白二世。其中伊丽莎白一世和维多利亚两位女王,对英国的兴盛与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贡献。 自从16世纪开始,英国王室的女嗣就获得了王位继承权。 都铎王朝(House of Tudo)涌现出了两位女王: 玛丽第一和伊丽莎白一世 玛丽第一(Mary 1 of England)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王,在位时间仅5年(1553~1558)。她是风流英王亨利八世与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之女,自幼受母亲教育,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最初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的查理一世)订婚。查理五世要求她携带大量现金前去西班牙完婚。由于未能满足其要求,查理五世撕毁了婚约。 她的父亲亨利八世早就想与其母凯瑟琳离婚,欲与安妮·博琳(Anne Boleyn)结合,但遭到罗马教皇反对。1533年1月亨利八世与安妮·博琳秘密结婚,9月生下一女,即伊丽莎白。1534年,亨利八世与罗马教皇绝交,自立英国国教。 新王后安妮·博琳剥夺了玛丽的公主称号,并迫使她为自己所生的女儿伊丽莎白充当侍女。安妮·博琳于1536年5月19日因通奸罪被砍头之后,玛丽才重获公正待遇。亨利八世一生共娶6妻,到45岁时才得一子,其余均为女儿。 独生儿子爱德华六世继承王位(1547),6年后死于当时的不治之症——结核病。简·格雷郡主夺得王位仅9天便被英格兰人推翻。玛丽登上王位时已经37岁。然而,玛丽反其父之道而行之,强迫英格兰人重新信奉天主教,并且大量屠杀叛乱的新教徒,竟然把300名信徒送上了火刑柱。所以,后来人们称她为“血腥玛丽”(Bloody Mary)。玛丽一世在位5年后病死。她无子嗣,所以伊丽莎白继承了王位。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之一。她在位45年(1558~1603),奉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大力发展航海业,1577~1580年进行了震惊世界的环球航行,使英国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1588年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1600年成立了掠夺殖民地的东印度公司。 伊丽莎白在位的最后15年,英国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文学艺术百花齐放,涌现出莎士比亚和培根等文学艺术大师,伊丽莎白成为人们敬仰的君主。她在位最后几年,英国出现通货膨胀,伊丽莎白曾卖掉王室的土地和自己的珠宝以弥补宫中的开支。她献身于国家,45年的成功统治,使英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伊丽莎白一世思想开放,生活浪漫,先后与数位大臣密切无间,风流韵事频传。但她不肯结婚,膝下无子,举国上下都急切地盼望她尽快婚配,生育子嗣,后继有人。议会甚至表示,她同所爱的任何人结婚均可。但是,如果她与法国或西班牙的君主们联姻,英国必然会因为支持另一个大国而卷入战争。她为了国家利益,只得不结婚。 伊丽莎白继承了祖父亨利7世的理财本领,厉行节约,严于管理,树立起俭朴国风。她不愿发生战争,因而使英国稳步地走向繁荣。伊丽莎白一世为英国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uart)涌现出两位女王: 玛丽第二和安妮 玛丽第二(Mary 11)是英国的第三位女王,系英王詹姆斯二世之女,1677年11月与荷兰统治家族的奥伦治亲王威廉结婚。1688年6月,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国王老年得子,为阻止天主教教徒继承王位,辉格和托利两党联合行动,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来英国即位,11月威廉率舰队在英国登陆,推翻了复辟王朝。1689年2月,威廉和妻子玛丽同登王位。英国人最初拟迎玛丽一人登位,但是威廉不同意,结果由威廉单独掌权,只有在威廉出国期间才由玛丽以自己的名义主持朝政。威廉称三世(1689~1702),玛丽称二世(1689~1694在位)。这次政变史称“光荣革命”。它所宣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扩大了议会的权力,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此后,英国议会君主制逐步形成和发展。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枢密院发展成为内阁。内阁首脑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内阁对议会负责。 安妮(Anne)是玛丽第二之妹,英国第四位女王,在位时间12年(1702~1714)。她与丹麦王子乔治结婚。乔治是她的忠实恩爱伴侣。1702年,玛丽第二的丈夫威廉去世后安妮成为女王。她的智商有限,并且长期患病,主要依靠大臣们执政。1707年,她促成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使英国国王首次获得“大不列颠”国王称号,结束了英国75年的动乱局面。 英国女皇——维多利亚 汉诺威王朝(House of Hanover)出现过一位名声显赫的女王——亚历山大丽娜·维多利亚(Victoria)。维多利亚是英国第五位女王,在位64年(1837~1901),她是英国历史上的盛世女王。在她执政期间,英国工业空前发展,对外扩张势头强劲,在科学、文学艺术方面也出现了崭新局面;国际贸易处于世界垄断地位,成为英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进口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以上,伦敦成为国际金融、贸易中心。1872年,英国改革教育、文官、司法和军队制度,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1876年,维多利亚加冕成为印度女皇。此后,英国又被称为大英帝国或英帝国(1931年,大英帝国改称“英联邦”)。自1851年之后,英国被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维多利亚女皇也成了英国繁荣昌盛的代名词。 1837年她成为女王时,年仅18岁。在位初年,她多是按照大臣们的意见办事。成长起来之后,大臣们多听从她的意见。据说,维多利亚不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人。但是,令她十分幸运的是,在她执政期间,始终获得良相辅佐。 1840年,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结婚。维多利亚经常与他一道批阅文件。维多利亚与他共生育了9个孩子,其中有7个分别与西班牙、德国、希腊、挪威和俄国王室联姻。长女成为德国皇后。维多利亚共有35个孙儿,到了19世纪末,维多利亚在欧洲各国的王室拥有大批皇亲国戚,被称为“欧洲的老奶奶”。其中一个孙女儿,名为阿里克桑德拉(Alexandra)成为俄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之妻,于1918年7月在西伯利亚与尼古拉二世和子女一道被枪杀。所以,当维多利亚于1901年去世时,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曾经风趣地说:“今天,我们都像成了没娘的孩子”。 维多利亚的丈夫阿尔伯特于1861年辞世。维多利亚与伊丽莎白一世截然相反,她思想保守,严守妇道,过隐居生活,守寡40年。她甚至不允许医生检查她的身体,只能隔着一定距离问话。所以,“维多利亚时代”又有“英国保守时代”的说法。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维多利亚时代使大英帝国达到了极盛,但也是英国从巅峰跌落的开始。维多利亚去世后13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大英帝国如同漂流到热带海域的一座冰山,逐步解体。 温莎王朝的第一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始于1910年的温莎王朝(House of Windsor)迄今涌现出的第一位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是英国历史上的第六位女王。 伊丽莎白二世生于1926年4月21日,是维多利亚女王的玄孙女。其父乔治六世于1952年2月6日去世后,她继承了王位并于1953年6月20日加冕成为女王。 1947年11月20日与远房表兄、希腊和丹麦亲王菲利普结婚。他们生有3男1女,即王储查尔斯、安德鲁王子、爱德华王子以及安妮公主。

参考资料:

http://wwwfaosxgovcn/html/2006-12/200612172022111shtml

  凯瑟琳大帝(英语:Catherine II the Great;俄语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 Вели́кая;拉丁语:Yekaterína II Alekséyevna Velíkaya),又称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大帝,原名索菲娅•奥古丝妲•弗蕾德丽卡(德语:Sophie Augusta Fredericka),1729年4月21日出生于普鲁士斯德丁(今波兰什切青),1796年11月6日逝世于普希金,是俄罗斯帝国女皇,在位时间1762年至1796年。(前任:彼得三世,继任:保罗一世)

  在俄国历史上,凯瑟琳大帝与彼得大帝齐名,她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

  她的政绩卓越,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更成为一代代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政绩卓越,但后人最关注的还是她那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她在一场政治婚姻中嫁给了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的侄子彼得,但彼得因为生理上的原因成了性无能。于是,凯瑟琳耐心等待着时机,一边放纵情欲,一边暗中寻觅着夺取政权的良机…… 凯瑟琳出身于一个德国小公爵家庭,父亲是德意志安霍尔特-策尔布斯特王族的职业军官,母亲是德意志霍尔施坦戈多普王族的公主。凯瑟琳自小曾随其母游历过欧洲许多城市,并到过不少德国诸侯的宫廷,她命运的转折发生在1744年,这一年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为她的继承人彼得(即后来的彼得三世)挑选妻子,凯瑟琳作为候选人被邀请到俄国宫廷之中。 当凯瑟琳与其母的马车奔驰在东欧平原的驿道上时,可能对未来充满了期望,当从小熟悉宫廷倾轧的她,对未来将要面对的复杂的宫廷生活显然也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到莫斯科之后,凯瑟琳很快就被定为皇储的配偶,但接下来的18年对她来说并不轻松。叶丽萨维塔女皇对她时冷时热,使她更加痛苦的是她的丈夫彼得是个身体羸弱,意志薄弱而又怪戾的人,宠爱自己的情妇,经常羞辱凯瑟琳。在这期间,凯瑟琳自称“无时没有书本,无时没有痛苦,但永远没有快乐”,在书本中积累知识,同时偷偷组织了一个小团体,以她的情夫格里哥利•奥尔洛夫五兄弟为首的近卫军青年军官,成为支持她的铁腕力量。 1762年,女皇叶丽萨维塔去世,正在怀孕的凯瑟琳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地看着她的丈夫兼死敌彼得登上了皇位,成为沙皇彼得三世。彼得三世执行亲普鲁士方针,损害俄国利益,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其上台之后一系列令人目瞪口呆的行动,终于将自己逼上了绝路。他下令在“七年战争”中形势大好,胜利在望的俄罗斯军队停止战斗,退出所占的普鲁士土地,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签订和约,只因他是腓特烈二世的崇拜者,还准备“亲自率领一部分军队,听从腓特烈二世的指挥”。在国内,他要俄罗斯人改信路德教,宣布信东正教的人为异教徒,没收东正教会的财产。结果,自然是人心思变。在奥尔洛夫兄弟和哥萨克首领拉祖莫夫斯基的帮助下,凯瑟琳发动政变,成功夺取皇位,囚禁了彼得三世,几天后,彼得三世神秘死亡。 经过18年的忍辱负重,凯瑟琳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大帝国的主人。凯瑟琳自此大刀阔斧,力行革新,掌控与操纵这个以男性为主的世界达三十多年之久。因治国有方、功绩显赫,其才干与名气闻名海内外,成为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

  政策方面

  凯瑟琳大帝在对内政策方面,力图加强贵族官僚的国家机器,扩大贵族特权,维护和发展农奴制度。60年代,自诩“开明君主”,实行开明专制,同伏尔泰、D狄德罗等西欧启蒙思想家保持通信联系。1767年,她召开了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并为这个委员会写了《圣谕》,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镇压普加乔夫起义后,转向公开的反动统治。1775年,颁布“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敕令”,加强了贵族在各地的权力。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强制的俄罗斯化政策。1785年颁布《御赐贵族特权诏书》和《御赐城市特权诏书》,使贵族成为社会上的特权阶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在位期间,她将农奴制度强加给乌克兰人;赐给贵族以大批土地和农奴;先后颁布地主有权放逐农民,农民必须服从地主的诏书,使农奴制度发展到顶点。 在对外政策方面,为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对土耳其发动了两次战争(1768~1779、1787~1791),打通了黑海口,侵占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1788~1790年同瑞典进行了战争。伙同普鲁士、奥地利,于1772、1793和1795年3次瓜分波兰。侵占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的大部分土地,置格鲁吉亚为保护国,俄国版图由此扩大了67万平方千米。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力图组织反法联盟,积极参与欧洲君主国镇压法国革命,在俄国历史上开创了干涉欧洲革命的先例,使俄国成为欧洲宪兵。凯瑟琳大帝最大的成就在俄国的领土扩张上,这也是她对历史的主要影响。

  历史决策

  在波兰问题上,凯瑟琳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首先在1763年操纵波兰选王会议,将她的情夫波尼亚托夫斯基扶上波兰王位。1772年,俄国与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瓜分波兰,得到了白俄罗斯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波兰爱国人士进行了灭亡前的反抗,1791年,爱国党通过了《五三宪法》,宣布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结果遭到俄普两国的联合打压,凯瑟琳的军队攻占华沙,宣布《五三宪法》无效,并与普鲁士一起签订了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议,得到西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立陶宛的一部分,在1793年波兰的最后一次议会上,在凯瑟琳军队的刺刀下,以“沉默表示同意”的形式通过了这个被宰割的协约。凯瑟琳本来可能想为她的情夫保留一个傀儡王国,但1794年波兰救亡起义风起云涌,在联合普奥两国镇压了波兰起义后,为免夜长梦多,决定第三次瓜分波兰,使这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消失。三次瓜分波兰,贪婪的北极熊共分得4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彼得大帝在位时期没能完成打通黑海出海口的愿望,土耳其始终是沙俄的头号假想敌。但凯瑟琳时代对土耳其的战争进行得出人意料的顺利。1768年,在俄国挑逗下,土耳其对俄宣战,本来被认为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却呈现出俄国一边倒的优势,在多瑙河、克里木、高加索和爱琴海四条战线大获全胜,在1774年的和约中,土耳其除了割地赔款之外,还被迫承认克里木汗国独立(后为俄国吞并),并承认俄国商船可以自由出入黑海的出海口。 土耳其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双方都在备战。1787年两国战争再次爆发。这一次,俄军在苏沃洛夫(此君后来在与拿破仑的战争中还要大显身手)率领下赢得更加彻底,著名的伊兹梅尔一战中歼敌2万多。土耳其再次以失败者的身份签订和约,割让南布格河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的土地,并承认克里木纳入俄国版图。曾经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沦为任人宰割的西亚病夫过程中,凯瑟琳是最大的催化剂。 在第二次俄土战争中还有个小插曲,瑞典“演员国王”古斯塔夫想乘机偷袭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结果大败而归。瑞典、波兰和土耳其一直是俄国在欧洲扩张的三个主要对象,在凯瑟琳大帝时期取得全胜。 望着大大扩张了的俄国版图,凯瑟琳大帝豪情万丈地说:“假如我能够活到二百岁,全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人物影响

  凯瑟琳赞助和支持俄国艺术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比西欧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慷慨的资助哲学家和艺术家。早年曾读过许多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作品,在流行“开明专制”的时代,她也使自己成为这一时髦的追逐者,即位之后与伏尔泰有过密切的书信联系,还曾资助过狄德罗。她兴办各类学校,提倡文学创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采取鼓励的政策,取消对贸易的限制等,但在沙皇这个专制主义宝座上坐热之后,她的思想逐渐改变了。

  1773年由假扮沙皇彼得三世的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持续了一年多就被镇压了下去,而且未占领过战略意义重要的大城市,但还是使女皇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她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如改“省,州,县”三级制为“省,县”二级制,并给予贵族更多更大的权力,1787年颁布的《俄国贵族、自由和特权诏书》是集中体现,她也因此被称为“贵族女皇”。对此,虽然短期内有利于巩固统治,但从长期来看加剧了贵族农奴主和农奴两个阶级的矛盾对立,农奴所受的剥削和压迫进一步加深。农奴制一直是俄国社会的一大痼疾,凯瑟琳大帝加剧了它并将这个棘手的难题推给她的后代去解决。 另一方面,由于给予了贵族更多的自由,使其中的先进分子能够充分接触西欧的自由主义思想,为俄国的现代化打开了一道门缝。俄国推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第一声呐喊就是从进步贵族中发出的。 在日常生活方面,女皇十分有规律,而且待人和善。几乎所有伺候过她的内命妇都对她的人品交口称赞。凯瑟琳有一位外国厨师,他做的饭菜并不适合女皇的胃口,但女皇不忍心辞退他,因此忍受了好长时间他的饭菜。还有一次,她到大厅找人帮她送信,结果发现侍从们正在大厅打牌,结果她吩咐其中一个去送信,然后自己坐下来继续打。 女皇的身体一向不错,但她丰富的夜生活很可能消耗了她太多的体力,1796年11月初的一天,女皇像往常一样享用了五分之一斤的咖啡豆煮出来的浓咖啡之后独自到换衣间去更衣。很长时间之后,宫女打开大门,发现女皇倒在地上不省人事——她中风了。 1796年11月6日,凯瑟琳在极度痛苦中结束了她辉煌的一生。她死前吩咐把一份诏书藏在首饰盒中,这份诏书很可能写着她死后王位的归属(那自然是亚历山大了),但这份遗诏被随即赶来的保罗大公烧毁。后者成了俄国的新皇帝。 1801年,不得人心的保罗一世•彼得洛维奇被刺杀,亚历山大大公继位,就是号称“北方的斯芬克斯”的亚历山大一世。看来,女皇的最后一个寓言也实现了。 总而言之,凯瑟琳大帝对历史的影响主要还是体现在使国际格局和版图发生的变化。她使波兰消失和土耳其迅速衰落的同时,使俄国更加强大,统治力量进一步逼近欧洲心脏地带,并在即将到来的拿破仑战争时代立于不败之地。[1]

  人物评价

  从1762年登基到1796年去世,她是俄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凯瑟琳大帝

  她的一生扮演了很多角色——在公众面前,她是精力旺盛的统治者,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庞大帝国;她政绩卓越,治国有方,才干与名气闻名海内外,是俄国人心目中仅次于彼得大帝的一代英主;她支持俄国艺术和哲学的发展,反对愚昧和落后,比西欧任何一位君主都更慷慨地资助哲学家和艺术家;在私生活中,她是孝顺的女儿、威严的母亲、溺爱儿孙的祖母、忠诚的朋友;作为妻子的她是失败的,而作为情人的她又是如此多情。这就是凯瑟琳大帝(又称叶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谢耶芙娜大帝),十八世纪欧洲最有权力的女人,同时也是一个优雅迷人、极具同情心和爱心的魅力女性。 凯瑟琳大帝的故事。出身于一个德国小公爵家庭的她,并非通过合法途径登上王位的——由于昏庸的彼得三世执行损害俄国利益的亲普鲁士方针,凯瑟琳大帝被推举为帝,取其夫而代之。在凯瑟琳大帝执政的34年中,俄国变得更加强大,统治力量进一步逼近欧洲心脏地带。迁都圣彼得堡后,更是将圣彼得堡变成了一个可与巴黎、伦敦媲美的城市——美轮美奂的建筑、金碧辉煌的宫廷和那令人叹为观止的众多艺术收藏。而作为一个女人,她不满足于仅拥有权力,她还渴望有爱情、亲情、友情以及愉悦的心情。为此,她与朋友保持着频繁的信件联系,溺爱她的儿孙们,对艺术、建筑投入了极大的热情。此外,她还有一连串的情人和一段段令人目不暇接的情史,曾经宠爱过82个男人,最后一个情人比她整整小40岁。这些艳事使她的好色之名传遍整个欧洲,更成为一代代史学家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你知道吗,真实的凯瑟琳,要比那些流传坊间的故事还有意思得多。

1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

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

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

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2 《狄仁杰》文言文 注释及翻译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3 狄仁杰荐贤文言文翻译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秋,女皇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命各位宰相各举荐尚书郎一名。

各位宰相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荐人才。令大家吃惊的是,狄仁杰把自己的儿子司府承狄光嗣举荐上去,居然被女皇陛下提拔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干得很出色,十分称职,乐得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可谓是第二个祈奚啊!”

祈奚是春秋时晋国的中军尉,因年老请求退休。晋国国君晋悼公问他:“你退下来以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呢?”祈奚毫不犹豫地说:“解狐可以接替臣的职务。”其实,解狐是他的仇人。为了国家利益,祈奚放弃了私仇,公正地举荐能够胜任的人才。很遗憾,国君虽然同意了祈奚举荐的解狐,刚要让他上任,他却不幸死了。晋悼公又问祈奚:“还有谁能接替你的职位?”祈奚回答说:“子午可以。”子午是祈奚的儿子。于是,就以祈奚的儿子祈午为中军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

武则天以祈奚比喻狄仁杰,这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

娄师德在河陇40年,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很敬仰他、钦佩他。他性格敦厚,待人宽容,大家都很喜欢他。狄仁杰能够当上宰相,是娄师德的举荐,而狄仁杰对此事一无所知,他并为看重娄师德,甚至不愿让他当京官。

这一切,武则天心里清清楚楚,所以他用这个机会想向狄仁杰说清楚。狄仁杰并未感到女皇陛下的问话有什么特别,随口答道:“娄师德为将能守卫边陲,至于他个人如何,臣实不知。”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善于知人吗?”

狄仁杰回答说:“臣与他同朝为官,并不知道他能识人。”

女皇武则天微微一笑,说:“朕能知卿,是娄师德所荐,难道这还不算知人吗!”

武则天的话,出乎狄仁杰所料,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当宰相,是他所看不起的娄师德所荐。

狄仁杰带着惭愧的心情出宫,边走边叹气,心想:“楼公道德高深,像大海,我只是被大海包容的一个水滴,我看不到他的边际!”

一直到死,狄仁杰也没有机会报答娄师德,甚至连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机会说。

实际上,娄师德根本不求狄仁杰的报答,他只不过为国家举荐人才而已。

4 文言文 狄仁杰 翻译

译文: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后来俩人又和睦相处。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总评价: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狄仁杰

5 宽厚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怨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

翻译:

狄仁杰,凤仪(年号,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任命为大理丞(官名,秩从六品上)一年断的沉年积案,涉及人员达一万七千人,没有冤案,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犯了误砍昭陵柏树的罪,狄仁杰去上奏请求罪当免职(免死),高宗下令立刻执行死刑,狄仁杰又上奏罪不当死,皇上做出生气的样子:“权善才砍伐昭陵柏树,是陷我与不孝,必须死。”让他不要再说了,狄仁杰:“我听说逆龙鳞,忤逆君王,自古都被认为是艰难的恐惧的,我不这样想,这种事在 桀、纣这样的昏君、暴君中是令人恐惧的,在尧、舜这样的明君上这时则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我今天遇上了明君就不用担心像比干一样失去,以前汉朝是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和皇上据理力争,最后汉武帝采纳了意见。这说明明君是可以据理力争的,忠心的大臣不能惧怕,今天皇上不采纳我的意见,以后会后悔的,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处理办法,(徒流死罪,俱有等差),为什么一定要用死刑?国家的法律说便即便,治下的百姓会手足无措的,皇上想改变法条,从今天开始(以前不追究),古人说“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现在皇上因为昭陵上一株柏树杀死一名将军,千载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所以我不敢奉命杀善才,从而陷皇上于不道。”皇上听了,才不生气了。善才也因为这活下来了。

6 狄仁杰文言文译文

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翻译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

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

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7 狄仁杰荐弟 文言文翻译

原文;

狄仁杰之为相也,有卢氏堂姨,居于于都城南郊,姨只有一子,而未尝来都成亲戚家。梁公每遇伏腊晦朔,修礼甚谨。尝经甚雪,多休暇,因候卢姨安否。适见表弟挟弓失,携稚兔来归,膳味进与北堂,顾梁公,意甚轻简,公因启姨曰:“某今为相,表弟有何乐从,愿悉力以丛其旨。”姨曰:“相自贵耳,只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公大惨而退。

译文;

狄仁杰身为则天女皇的宰相时,有个姓卢的堂姨住在午桥南面的庄园里。堂姨有个独生

儿子,从来没来过都城的亲戚家。仁杰为皇上办事勤勤恳恳,十分认真,直到年末才能休息

几天。休假之日,仁杰便到庄园看望卢姨,正赶上表弟腋下挟着弓箭手里拎着山雉野兔从外

面回家。他进屋后就侍候母亲用饭,一面向旁边的狄仁杰随便地打招呼致意,并不把这位当

朝宰相十分放在心上。仁杰便向堂姨说:“我现在是朝廷宰相,表弟喜欢干什么,我一定尽

力让他如愿以偿。”卢姨说:“宰相的权势自然是极为显贵的。你姨只有这么个独生儿子,

我不想叫他去侍候女皇。”狄仁杰听了心里十分羞愧而归。

8 文言文《新唐书狄仁杰传》翻译

狄仁杰, 字怀英, 并州太原人氏。

小时候, 门人中有被杀害的, 吏就此事前来盘问, 众门人争辩、讨论。仁杰仍诵读书文不放下,吏责备他,他回答说“: 正在书卷中与圣贤对话, 哪有空闲同时与俗吏说话呢?”后被推举为通晓经术的人才,升调做汴州参军。

受到吏的诬告, 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 觉得狄仁杰的才能不同一般, 带有歉意说:“ 圣人仲尼称观过知仁, 你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啊!”极力推荐他, 使他得授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的父母亲住在河阳, 他登上太行山, 回头远望, 见白云孤飞, 对左右说:“我的父母亲就住在它的下面。”

望了很久、很久, 直到白云移了位置, 他才离去。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多病,又碰上郑崇质被派出使边远之地。

仁杰对他说“: 你能够让母亲因您远在万里而忧愁吗?”于是, 向长史蔺仁基建议代替郑前去, 仁基嗟叹赞美狄、郑的情谊, 这时, 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不和, 有感而对李说:“ 咱们不觉得惭愧了。”蔺、李二人相处得如当初那样好了。

每一提及, 就说:“ 狄公贤德, 北斗以南, 仅此一人而已。” 过了不久, 狄仁杰升迁为大理丞, 一年之中, 判完了积压的案件达一万七千人之多, 被当时的人称颂为“平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误砍昭陵的柏树, 按律定罪应当免死, 唐高宗却下诏书要杀他们。仁杰上奏章申述他们不应当论死, 高宗发脾气说:“ 这是使我背不孝子孙的罪名, 一定要杀。”

仁杰说:“ 西汉有偷盗高庙玉环之事, 汉文帝想要灭其族, 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 假如**了长陵一把土, 将如何按律加其罪?’于是罪只杀一人。陛下的法律悬挂在宫外阙门上,法律规定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的, 罪不至于死而让他们去死, 这是什么缘故呢?现在误砍一株柏树, 就杀掉二位大臣, 后世之人将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宗的心里疙瘩解开了, 于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

过了几天, 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以为得宠而放纵自己, 肆无忌惮, 仁杰上奏弹劾, 列其罪恶。

诏书下, 意在宽宥。仁杰说:“ 朝廷如果借缺乏贤才而宽恕他们, 那像本立这样的人倒不少。

陛下怜惜有罪, 而让成文的法律有亏损, 怎么办呢? 我愿率先被斥, 让满朝文武大臣有所警戒。”于是, 本立抵罪。

由于这, 朝廷纪纲肃然。仁杰出使岐州时, 有数百逃亡的士兵, 抢劫过往行人财物, 致路不畅通。

官府捕捉盗党并严加审讯, 余党则四处作乱而又制止不住。仁杰说“: 这是他们走投无路而成了祸患。”

于是公开说明自首的待遇。凡捕捉到的告诉他们后就放了, 使他们相互知晓。

结果, 这些盗徒都来归案自首。高宗赞叹仁杰权宜达变得当。

仁杰升迁为度支郎中。高宗驾幸汾阳宫, 仁杰为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氵中玄以路必经妒女祠, 民间传言盛服经过, 会招致风雷交加为由, 征发数万士卒改修皇帝经过的驰道。仁杰说:“ 天子出行,风伯为之清尘, 雨师前来洒道, 为什么要回避妒女呢?”于是, 制止了这次徭役。

高宗嘉奖仁杰说“: 真正的大丈夫啊!”仁杰出任宁州刺史, 安抚各戎部落, 深得他们的欢心, 宁州郡人立碑颂扬这件事。仁杰调入朝廷, 拜为冬官侍郎, 任江南巡抚使出使。

吴、楚一带民间习俗, 滥设祠堂。仁杰下令禁止, 毁掉祠堂一千七百余座, 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的祠堂四座。

仁杰转调文昌右丞, 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的兵被打败, 剩下党羽二千多人论罪当死。

仁杰收缴了他们的兵器,上密奏说:“臣想有所陈奏, 又似乎在替叛逆之人说理; 不说, 将连累陛下没有体恤之意, 奏章写好了又毁掉了, 我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都不是本意要作乱, 而是被胁迫、连累成这样的。”

不久, 诏令下,全都被贬到边疆戍卫。他们被押解出宁州时, 父老乡亲迎着并安慰他们说:“ 狄使君使你们活着啊!”因而, 他们都相聚在碑下哭泣。

这些囚徒斋戒三日后才离开宁州, 到了被流放的处所, 又为狄仁杰立碑。当初, 宰相张光辅讨伐越王, 仗军功自傲, 多有过分的索取, 被仁杰拒绝。

光辅发怒说“: 州府难道轻视元帅不成?”狄仁杰说:“乱河南的只是越王一人, 您率领三十万之众来平息叛乱却放纵他们残暴横行, 使无辜的百姓都坠入涂炭之中, 这是死了一个越王, 却生出了一百个越王。况且, 王师一到, 百姓的归顺数以万计, 从城上缒下的人, 把城外的四面都走成了小路。

您为什么放纵邀功请赏的人以杀害投降之人来作为功劳, 使得喊冤的痛哭之声响彻上天? 假如我能得到上方斩马之剑加到您的脖子上, 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张光辅还朝, 上奏报狄仁杰不谦虚谨慎, 狄仁杰被贬谪为复州刺史, 后又被谪迁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 狄仁杰以地官侍郎的身份, 同时领风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对他说“: 你在汝南有政绩, 但也有诋毁你的人, 要想知道他吗?”仁杰辞谢说:“ 陛下您认为是错的, 臣一定改正错; 认为我没有错, 那就是臣的幸运。

诋毁之人是谁,我不愿意知道。”武后赞叹他为忠厚长者。

当时太学生紧急求见, 武后闻报认为可以。仁杰说“: 人君只有生杀权柄不能借给他人, 至于签署。

9 《狄仁杰》这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形式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10 文言文 狄仁杰 翻译

译文: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后来俩人又和睦相处。

: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

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

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总评价: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

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提起一代女皇武则天,人人都知道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女人,其实,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比武则天成就更高的女人。然而,这位女人在朝中大臣推举她效仿武则天做女皇的情况下,却不愿意坐上女皇的宝座,被人称为胜过武则天却不做武则天的高端女人。这个高端女人就是北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位临朝摄政的皇太后刘娥。

刘娥是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女人,虽然她出身于虎捷都指挥使的家庭,但后来不幸家道中落,母亲庞氏无力抚养,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幼女寄居娘家。刘娥自幼在读书识字的同时,却学会一手击鼗的谋生技艺,善说鼓儿词。她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庞家就把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刘娥嫁夫随夫,跟着丈夫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不想在京城里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襄王,而这个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不久,这位远道而来的街头卖艺女就和大宋王朝的皇子坠入了情网。

1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

有同僚郑崇质。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

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

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2 狄仁杰荐贤文言文翻译

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秋,女皇武则天为了选拔人才,命各位宰相各举荐尚书郎一名。

各位宰相都行动起来,积极推荐人才。令大家吃惊的是,狄仁杰把自己的儿子司府承狄光嗣举荐上去,居然被女皇陛下提拔为地官员外郎。狄光嗣干得很出色,十分称职,乐得武则天对狄仁杰说:“卿可谓是第二个祈奚啊!”

祈奚是春秋时晋国的中军尉,因年老请求退休。晋国国君晋悼公问他:“你退下来以后,谁可以接替你的位置呢?”祈奚毫不犹豫地说:“解狐可以接替臣的职务。”其实,解狐是他的仇人。为了国家利益,祈奚放弃了私仇,公正地举荐能够胜任的人才。很遗憾,国君虽然同意了祈奚举荐的解狐,刚要让他上任,他却不幸死了。晋悼公又问祈奚:“还有谁能接替你的职位?”祈奚回答说:“子午可以。”子午是祈奚的儿子。于是,就以祈奚的儿子祈午为中军尉。

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

武则天以祈奚比喻狄仁杰,这是对他最高的奖赏。

武则天又问狄仁杰:“娄师德这个人怎么样?”

娄师德在河陇40年,勤勤恳恳,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把那里治理的井井有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很敬仰他、钦佩他。他性格敦厚,待人宽容,大家都很喜欢他。狄仁杰能够当上宰相,是娄师德的举荐,而狄仁杰对此事一无所知,他并为看重娄师德,甚至不愿让他当京官。

这一切,武则天心里清清楚楚,所以他用这个机会想向狄仁杰说清楚。狄仁杰并未感到女皇陛下的问话有什么特别,随口答道:“娄师德为将能守卫边陲,至于他个人如何,臣实不知。”

武则天又问:“娄师德善于知人吗?”

狄仁杰回答说:“臣与他同朝为官,并不知道他能识人。”

女皇武则天微微一笑,说:“朕能知卿,是娄师德所荐,难道这还不算知人吗!”

武则天的话,出乎狄仁杰所料,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当宰相,是他所看不起的娄师德所荐。

狄仁杰带着惭愧的心情出宫,边走边叹气,心想:“楼公道德高深,像大海,我只是被大海包容的一个水滴,我看不到他的边际!”

一直到死,狄仁杰也没有机会报答娄师德,甚至连句感激的话都没有机会说。

实际上,娄师德根本不求狄仁杰的报答,他只不过为国家举荐人才而已。

3 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原发布者: 亚

文言文狄仁杰翻译篇一:文言文狄仁杰翻译原文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译文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事郑崇质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又有病,狄仁杰说:“他母亲的情况如此,怎么可以让她有万里离别的忧愁!”于是找到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承担出使的任务。蔺仁基一贯与司马李孝廉不和,这时候两人不禁相对说:“我们难道自己不感到羞愧么?”以后两人和睦相处。练习1解释文中画线的词语。(1)当使绝域()(2)乃诣长史蔺仁基()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3文章后半部分写仁基与司马李孝廉“相待如初”的作用是什么?4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体会?答案1、(1)派往(2)到……去2、(蔺仁基)因此对李孝廉说:“我们难道不感到惭愧吗?”3、表现出狄仁杰的品行影响了他人,侧面衬托出狄仁杰品性的高尚4、人与人之间要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尽力帮助他人更多有关的资料篇二:文言文狄仁杰翻译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4 《狄仁杰》文言文 注释及翻译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孔平仲《续世说》)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相待如初。(孔平仲《续世说》)

5 文言文 狄仁杰 翻译

译文:

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亲年老又有病,应当出使遥远的地区狄仁杰说:“母亲有病而公远使,怎么能给亲人留下万里之忧”于是到长史蔺仁基,请代高质行当时裴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便对他说:“我们只是不惭愧吗”后来俩人又和睦相处。

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

狄仁杰出身于太原狄氏 ,早年以明经及第,历任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度支郎中、宁州刺史、冬官侍郎、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职,以不畏权贵著称。

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升任宰相,担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在相位仅四个月便被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夺职下狱,平反后贬为彭泽县令。他在营州之乱时被起复,并于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担任鸾台侍郎、同平章事,进拜纳言。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续。

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进拜内史,于同年九月病逝,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唐朝复辟后,追赠司空、梁国公。

总评价: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狄仁杰

6 宽厚狄仁杰文言文翻译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也。

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怨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仁杰令出,仁杰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愚以为不然。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易。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昔汉文时有盗高庙玉环,张释之廷诤,罪止弃市。魏文将徙其人,辛毗引裾而谏,亦见纳用。且明主可以理夺,忠臣不可以威惧。今陛下不纳臣言,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陛下作法,悬之象魏,徒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古人云:‘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

翻译:

狄仁杰,凤仪(年号,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任命为大理丞(官名,秩从六品上)一年断的沉年积案,涉及人员达一万七千人,没有冤案,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犯了误砍昭陵柏树的罪,狄仁杰去上奏请求罪当免职(免死),高宗下令立刻执行死刑,狄仁杰又上奏罪不当死,皇上做出生气的样子:“权善才砍伐昭陵柏树,是陷我与不孝,必须死。”让他不要再说了,狄仁杰:“我听说逆龙鳞,忤逆君王,自古都被认为是艰难的恐惧的,我不这样想,这种事在 桀、纣这样的昏君、暴君中是令人恐惧的,在尧、舜这样的明君上这时则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我今天遇上了明君就不用担心像比干一样失去,以前汉朝是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判处死刑。和皇上据理力争,最后汉武帝采纳了意见。这说明明君是可以据理力争的,忠心的大臣不能惧怕,今天皇上不采纳我的意见,以后会后悔的,这样的情况,有很多的处理办法,(徒流死罪,俱有等差),为什么一定要用死刑?国家的法律说便即便,治下的百姓会手足无措的,皇上想改变法条,从今天开始(以前不追究),古人说“假使盗长陵一 土,陛下何以加之?'现在皇上因为昭陵上一株柏树杀死一名将军,千载之后,后人会如何评价?所以我不敢奉命杀善才,从而陷皇上于不道。”皇上听了,才不生气了。善才也因为这活下来了。

7 文言文《新唐书狄仁杰传》翻译

狄仁杰, 字怀英, 并州太原人氏。

小时候, 门人中有被杀害的, 吏就此事前来盘问, 众门人争辩、讨论。仁杰仍诵读书文不放下,吏责备他,他回答说“: 正在书卷中与圣贤对话, 哪有空闲同时与俗吏说话呢?”后被推举为通晓经术的人才,升调做汴州参军。

受到吏的诬告, 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 觉得狄仁杰的才能不同一般, 带有歉意说:“ 圣人仲尼称观过知仁, 你可以说是沧海遗珠啊!”极力推荐他, 使他得授并州法曹参军。狄仁杰的父母亲住在河阳, 他登上太行山, 回头远望, 见白云孤飞, 对左右说:“我的父母亲就住在它的下面。”

望了很久、很久, 直到白云移了位置, 他才离去。同一知府的参军郑崇质的母亲年老多病,又碰上郑崇质被派出使边远之地。

仁杰对他说“: 你能够让母亲因您远在万里而忧愁吗?”于是, 向长史蔺仁基建议代替郑前去, 仁基嗟叹赞美狄、郑的情谊, 这时, 仁基正与司马李孝廉不和, 有感而对李说:“ 咱们不觉得惭愧了。”蔺、李二人相处得如当初那样好了。

每一提及, 就说:“ 狄公贤德, 北斗以南, 仅此一人而已。” 过了不久, 狄仁杰升迁为大理丞, 一年之中, 判完了积压的案件达一万七千人之多, 被当时的人称颂为“平恕”。

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范怀义由于用斧误砍昭陵的柏树, 按律定罪应当免死, 唐高宗却下诏书要杀他们。仁杰上奏章申述他们不应当论死, 高宗发脾气说:“ 这是使我背不孝子孙的罪名, 一定要杀。”

仁杰说:“ 西汉有偷盗高庙玉环之事, 汉文帝想要灭其族, 张释之在朝廷直言规劝说‘: 假如**了长陵一把土, 将如何按律加其罪?’于是罪只杀一人。陛下的法律悬挂在宫外阙门上,法律规定本来就有差别等次的, 罪不至于死而让他们去死, 这是什么缘故呢?现在误砍一株柏树, 就杀掉二位大臣, 后世之人将说陛下是什么样的君主呢?”高宗的心里疙瘩解开了, 于是免去了二人的死罪。

过了几天, 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左司郎中王本立以为得宠而放纵自己, 肆无忌惮, 仁杰上奏弹劾, 列其罪恶。

诏书下, 意在宽宥。仁杰说:“ 朝廷如果借缺乏贤才而宽恕他们, 那像本立这样的人倒不少。

陛下怜惜有罪, 而让成文的法律有亏损, 怎么办呢? 我愿率先被斥, 让满朝文武大臣有所警戒。”于是, 本立抵罪。

由于这, 朝廷纪纲肃然。仁杰出使岐州时, 有数百逃亡的士兵, 抢劫过往行人财物, 致路不畅通。

官府捕捉盗党并严加审讯, 余党则四处作乱而又制止不住。仁杰说“: 这是他们走投无路而成了祸患。”

于是公开说明自首的待遇。凡捕捉到的告诉他们后就放了, 使他们相互知晓。

结果, 这些盗徒都来归案自首。高宗赞叹仁杰权宜达变得当。

仁杰升迁为度支郎中。高宗驾幸汾阳宫, 仁杰为知顿使。

并州长史李氵中玄以路必经妒女祠, 民间传言盛服经过, 会招致风雷交加为由, 征发数万士卒改修皇帝经过的驰道。仁杰说:“ 天子出行,风伯为之清尘, 雨师前来洒道, 为什么要回避妒女呢?”于是, 制止了这次徭役。

高宗嘉奖仁杰说“: 真正的大丈夫啊!”仁杰出任宁州刺史, 安抚各戎部落, 深得他们的欢心, 宁州郡人立碑颂扬这件事。仁杰调入朝廷, 拜为冬官侍郎, 任江南巡抚使出使。

吴、楚一带民间习俗, 滥设祠堂。仁杰下令禁止, 毁掉祠堂一千七百余座, 只留下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员的祠堂四座。

仁杰转调文昌右丞, 出任豫州刺史。当时越王的兵被打败, 剩下党羽二千多人论罪当死。

仁杰收缴了他们的兵器,上密奏说:“臣想有所陈奏, 又似乎在替叛逆之人说理; 不说, 将连累陛下没有体恤之意, 奏章写好了又毁掉了, 我拿不定主意。这些人都不是本意要作乱, 而是被胁迫、连累成这样的。”

不久, 诏令下,全都被贬到边疆戍卫。他们被押解出宁州时, 父老乡亲迎着并安慰他们说:“ 狄使君使你们活着啊!”因而, 他们都相聚在碑下哭泣。

这些囚徒斋戒三日后才离开宁州, 到了被流放的处所, 又为狄仁杰立碑。当初, 宰相张光辅讨伐越王, 仗军功自傲, 多有过分的索取, 被仁杰拒绝。

光辅发怒说“: 州府难道轻视元帅不成?”狄仁杰说:“乱河南的只是越王一人, 您率领三十万之众来平息叛乱却放纵他们残暴横行, 使无辜的百姓都坠入涂炭之中, 这是死了一个越王, 却生出了一百个越王。况且, 王师一到, 百姓的归顺数以万计, 从城上缒下的人, 把城外的四面都走成了小路。

您为什么放纵邀功请赏的人以杀害投降之人来作为功劳, 使得喊冤的痛哭之声响彻上天? 假如我能得到上方斩马之剑加到您的脖子上, 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张光辅还朝, 上奏报狄仁杰不谦虚谨慎, 狄仁杰被贬谪为复州刺史, 后又被谪迁为洛州司马。

天授二年, 狄仁杰以地官侍郎的身份, 同时领风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对他说“: 你在汝南有政绩, 但也有诋毁你的人, 要想知道他吗?”仁杰辞谢说:“ 陛下您认为是错的, 臣一定改正错; 认为我没有错, 那就是臣的幸运。

诋毁之人是谁,我不愿意知道。”武后赞叹他为忠厚长者。

当时太学生紧急求见, 武后闻报认为可以。仁杰说“: 人君只有生杀权柄不能借给他人, 至于签署。

8 狄仁杰荐弟 文言文翻译

原文;

狄仁杰之为相也,有卢氏堂姨,居于于都城南郊,姨只有一子,而未尝来都成亲戚家。梁公每遇伏腊晦朔,修礼甚谨。尝经甚雪,多休暇,因候卢姨安否。适见表弟挟弓失,携稚兔来归,膳味进与北堂,顾梁公,意甚轻简,公因启姨曰:“某今为相,表弟有何乐从,愿悉力以丛其旨。”姨曰:“相自贵耳,只一子,不欲令其事女主。”公大惨而退。

译文;

狄仁杰身为则天女皇的宰相时,有个姓卢的堂姨住在午桥南面的庄园里。堂姨有个独生

儿子,从来没来过都城的亲戚家。仁杰为皇上办事勤勤恳恳,十分认真,直到年末才能休息

几天。休假之日,仁杰便到庄园看望卢姨,正赶上表弟腋下挟着弓箭手里拎着山雉野兔从外

面回家。他进屋后就侍候母亲用饭,一面向旁边的狄仁杰随便地打招呼致意,并不把这位当

朝宰相十分放在心上。仁杰便向堂姨说:“我现在是朝廷宰相,表弟喜欢干什么,我一定尽

力让他如愿以偿。”卢姨说:“宰相的权势自然是极为显贵的。你姨只有这么个独生儿子,

我不想叫他去侍候女皇。”狄仁杰听了心里十分羞愧而归。

9 狄仁杰文言文译文

狄仁杰狄仁杰为并州法曹,有同府法曹郑崇质,母老且病,当使绝域。

仁杰曰:“太夫人有疾而公远使,岂可贻亲万里之忧。”乃诣长史蔺仁基,请代崇质行。

时仁基与司马李孝廉不协,因谓曰:“吾等独无愧耶。”相待如初。

翻译狄仁杰做并州(地名)的法曹(官名)。有同僚郑崇质。

郑崇质的母亲很老了,而且有病。郑崇质被派遣到很偏僻的边疆当使者。

狄仁杰说:“您的母亲有病,但是您却要去很远的地方公干,这不个给您的母亲留下了思恋您的忧愁吗?”于是到长史(官名)蔺仁基,跟他说想让自己代替郑崇质去边疆公干。当时,蔺仁基和司马(官名)李孝廉不和,于是他们相互说:“(狄仁杰人格的高尚)难道不使我们感到羞愧吗?”于是,他们和好如初了。

(按:后面的事迹是说,蔺仁基和李孝廉被狄仁杰高尚人格感动,于是反思自己,认为自己不应该破坏同僚的和谐关系。

10 文言文(狄仁杰)

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人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guà)误。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勃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注]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钜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士?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当北面请命,死犹生也。”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为比。

(选自唐•刘肃《大唐新语》有删改)

注戎旃:本指赤色的军旗,此处代指军队。

参考译文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汝南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走到宁州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狄仁杰一概不听。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那时我再向朝廷请罪,即便(我)死了,也跟活着一样。”(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后来他又)担任内史,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

维多利亚女皇之所以被称为欧洲的女皇,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皇在欧洲拥有众多的皇亲国戚,也被人称为“欧洲的祖母”。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生于伦敦。1837年继位成为女王。1838年6月28日在维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

1876年成为印度女皇。1897年英国为她在位60周年举行庆典,成为英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女王。由于这一时期英国迅速地向外扩张,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地,因此,被称为“日不落帝国”。1901年1月22日,维多利亚女王去世,但“维多利亚时代”却一直延续到1914年“一战”开始。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3年。维多利亚女王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3年期间(1837年6月20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在位期间直到她去世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14年,英国都称为维多利亚时代,1914年以后,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维多利亚女王肯特公爵爱德华之女。1837年登基,时年十八岁。即位初年,她积极参与朝政,和首相墨尔本子爵拉姆(1779~1848)配合默契,倾向于辉格党人,与托利党人格格不入。1846年以后,女王和丈夫艾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坚决反对外交大臣帕默斯顿的对外政策,逼使帕默斯顿辞职。在位后期,转向保守党并同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结为至交,积极支持他的殖民侵略政策。

1887年及1897年,英国举行隆重大典,庆祝女王即位50周年和60周年,并借帝国各属地代表聚集伦敦之机,举行帝国殖民地会议,利用女王声誉,巩固大英帝国的统治和内部团结。在维多利亚统治期间,英国从一个普通的欧洲国家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186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