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祉自取灭亡的原因,也有他生在帝王之家的原因。
胤祉当年曾经和太子走动过密,这引起雍正的怀疑,认为他是有心皇位的,只是迫于形势,韬光养晦。第二,允祉即使自己真的无心夺嫡,但曾经受到康熙帝的重用和宠爱,证明他的个人能力之强。这对于当时刚即位的雍正来说,也是一个威胁。
十三阿哥胤祥是雍正帝最信任、倚重的兄弟、臣子。胤祥的过世,已经大为打击雍正帝了。允祉还在葬礼上有所失礼的话,正正给了雍正帝一个处理他的理由。也正是因为这件事,允祉被雍正帝囚禁至死。这也是生在帝王家,可悲可叹的无奈。
怕有二心雍正既然能从九子夺嫡中胜出,可见其心思缜密和谨慎,这样的人除了身边的至交好友,对其他人都是不太相信的。胤祉无心朝政不假,但胤祉毕竟是太子胤礽的党羽,纵然他在整个夺嫡过程中表现的机会很少,但并不能证明没有。
皇长子胤褆想通过魇术谋害太子胤礽一事,其告发者便是一直平平无奇的胤祉,可见胤祉在皇宫中还是有自己眼线的。
这让一直小心为上的雍正怎么能对自己这个皇兄不起疑心呢雍正也曾感慨胤祉确实有过人的才能,但两人不同心所以并不能任用。雍正也明白重用胤祉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便利,胤祉的智慧一直都是比较高的,但同样,一旦胤祉出现点什么问题,那么损失最大的无疑是雍正。
在种种考虑之下最终雍正还是选择了不用怕有二心的胤祉,要么用人不疑,要么疑人不用,在如何用人这一块雍正一直都是态度明确。
交恶胤祥胤祥是雍正的铁哥们,虽说两人不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但却胜似亲兄弟,胤祥在雍正夺嫡中是没少帮忙,这样的兄弟雍正自然是要爱护一些了,可胤祉却偏偏跟胤祥交恶。就如前文所说,敏妃去世尚未百日这胤祉就剃发,对于满清的规矩来说,胤祉这是并不想让敏妃在地下好过啊。
事后康熙也惩罚了胤祉,把胤祉从王爷降为了贝勒,但这并不能平息胤祥的怒火,因为这敏妃便是胤祥的生母。再者就是胤祥去世的时候,胤祉不仅在葬礼上迟到,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一点悲伤的感觉,这算是彻底让雍正不开心了。
胤祥是雍正关系最好的兄弟是满朝皆知的事情,如今在胤祥的葬礼下你胤祉这样做,岂不是告诉所有人自己并不服雍正这种种原因让雍正明白胤祉不仅不能重用还不能留,当时正好胤祉被牵扯到一桩贪污案中,雍正便抓住这个机会囚禁了胤祉。
就这样胤祉一家被全部囚禁在景山永安亭,直到胤祉去世都再也没有走出禁所一步,不得不说雍正在这方面是真狠。
康熙晚期,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被称为历史上被激烈的夺嫡战争,而其中的老三胤祉虽然自身本就有才华,却投入了太子阵营,原因有二。康熙的众多皇子里面,当属老三胤祉的学问最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从胤祉写过一本共一万卷的书就能看得出来他十分有才华。但是,这样一个颇具文学素养的人,却没有选择毛遂自荐,而是不存私心地帮助太子胤礽。
胤祉投入太子阵营的第一个原因就是两人的兄弟情谊深厚。太子胤礽的母亲也就是赫舍里皇后,很早就去世了。康熙爱屋及乌,对胤礽很宠爱,把他立为了太子,并且为其寻找了一位妃子照顾他。这个妃子就是荣妃,是胤祉的母亲。分析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了,老三胤祉和太子胤礽的情谊可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两个人是真正把对方看做亲兄弟的。
胤祉对于太子胤扔的帮助是方方面面都到位的,即使后来胤礽被废,他也一直帮胤礽说话。太子被废的时候,大阿哥居然跳出来说要帮父亲康熙杀掉胤礽,胤祉立刻站出来列数了太子曾经做过的好事善事,打动了康熙,并且汇报了大阿哥曾经用魇镇试图加害胤礽的事情,保护了原本从云端跌落的胤礽,还借此让大阿哥被康熙圈禁,永生不能继承大统。
第二个原因是胤祉清楚自己的实力,并且也没有追逐继承人的心思。康熙对自己这个三儿子胤祉还是很青睐的,曾经甚至也有过想捧胤祉的念头,但后来他发现胤祉的性格还有在政局方面的见地并不适合坐上君主之位。胤祉自身同时非常清楚这一点,再加上他并不喜欢为了权力斗争,所以就甘愿帮助太子了。
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 为惠妃纳兰氏所生。 惠妃不算出名, 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 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 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 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 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 他迷信喇嘛, 为了当上皇帝, 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 命他守卫, 他上窜下跳, 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 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 让康熙极为寒心。 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 终其一生被囚禁。
康熙的二儿子, 废太子胤礽。 康熙的第一任皇后, 索尼孙女赫里舍所生。 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 皇后因为受了惊吓, 难产而死。 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 感情很是深厚。 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 效法汉人前朝。立嫡长子为太子。 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 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 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这样一来, 时间久了, 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 皇帝害怕被夺权, 二人矛盾日益激化。 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 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不甘心这个能力不见得比自己强甚至不如自己的哥哥当皇帝。 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 养成了暴戾的性格, 飞扬跋扈,奢侈骄横。 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 颇有怨言。 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 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 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 在一年之后, 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 但是经过调养, 已然恢复。 因此复立为太子。 只可惜这个太子实在是扶不上墙的烂泥,重新上台以后, 他非但不谨小慎微, 吸取教训, 反而变本加厉, 集结党羽,打击报复。 让康熙老头寒透了心, 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 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雍正朝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三儿子胤祉, 是个书生学究。 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 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 当时他聚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家, 诸如陈梦雷,李钹, 还有我们熟悉的方苞等人, 合力编书。这个傻哥哥以为可以因此讨得皇帝得欢心, 因此将皇位传给他。 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挺喜欢的, 康熙晚年的时候经常去儿子们的园子里游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园子。 而且去他的园子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去雍正的园子的次数。可能在康熙的眼里, 这个儿子是孝顺的, 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的吧。 但是这个书生气的胤祉绝对对储位心存想法,因为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 联络党羽。 他似乎也请过方人 , 替他算命。 这些事情康熙虽然看在眼里,却并没有责怪, 反而对他的门下说, 如果胤祉不小心被牵连, 你们要站出来为他辨白。可见他的孝道功夫做得很足, 康熙甚是喜欢他。 但是, 康熙也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就是了。雍正即位后,以“胤祉与太子素亲睦”为由,命“胤祉守护景陵”,发配到遵化为康熙守陵。胤祉心里不高兴,免不了私下发些牢骚。雍正知道后,干脆将胤祉夺爵,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皇四子胤禛, 就是后来的雍正帝。韬光养晦、城府深厚, 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 观其在康熙朝的作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为,两面派的作派,说白了就是哪边都不得罪, 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 将自己打扮成为富贵闲人的模样,吃斋念佛, 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 最终夺得大位。 在位十三年, 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康熙的五儿子胤祺,(是不是第五个儿子都要叫祺啊, 我想到了还珠里的五阿哥永琪了) 宜妃所生。 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传说中这宜妃性子直爽, 的确是很受康熙宠爱的一个妃子,但绝对不是专宠,康熙这个老小子老婆不要太多。 胤祺早年带兵, 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吧, 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 关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我似乎看到过有人说他因为打仗的缘故,破了相(本来应该是极帅的,说他老娘生的儿子都是男生女相,极为俊美)。破了相的人自然不可能当皇帝了,比如偶家孙策就是这样气死的。所以没有参与夺嫡就可以说得通了。雍正继位后, 还是不能容他, 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
第六个儿子胤祚, 也是德妃所生, 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 但是非常能生, 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示题),还有两个公主。想必也算是得宠过的妃子。
皇七子胤佑, 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 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
皇八子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能的一位。但是,“皇太子之废也,允禩谋继立,世宗深憾之”。身为下贱,心比天高(康熙曾说:他"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
雍正继位后,视允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允禩心里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继位,耍了个两面派手法:先封允禩为亲王——其福晋对来祝贺者说:“何贺为?虑不免首领耳!”这话传到雍正那里,命将福晋赶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庙前跪一昼夜。后命削允禩王爵,高墙圈禁,改其名为“阿其那”。“阿其那”一词,学者解释有所不同,过去多认为是“猪”的意思,近来有学者解释为“不要脸”。允禩又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
皇九子允禟,因同允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允禟心里明白,私下表示:“我行将出家离世!”雍正哪能容许允禟出家!他借故命将允禟革去黄带子、削宗籍,逮捕囚禁。改允禟名为“塞思黑”。“塞思黑”一词,过去多认为是“狗”的意思,近来有学者亦解释为“不要脸”。不久给允禟定28条罪状,送往保定,加以械锁,命直隶总督李绂幽禁之。允禟在保定狱所备受折磨,以“腹疾卒于幽所”,传说是被毒死的。
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哲布尊丹巴胡图克图来京病故,送灵龛(kān)还喀尔喀(今蒙古共和国),命胤赍(jī)印册赐奠。胤称有病不能前行,命居住在张家口。同年借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开释,后死。
十二弟胤祹,康熙末年任镶黄旗满洲都统,很受重用,也很有权,但没有结党谋位。雍正刚即位,封胤祹为履郡王。不久,借故将其降为“在固山贝子上行走”,就是从郡王降为比贝勒还低的贝子,且不给实爵,仅享受贝子待遇。不久,又将其降为镇国公。乾隆即位后被晋封为履亲王。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一直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十三阿哥胤祥:豪爽仗义、能文能武、识大体(全力支持四阿哥)!雍正登基后胤祥成为了怡亲王,算是兄弟中结局好的。
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因他党同胤禩,又传闻康熙临终前命传位“胤祯”而雍正党篡改为“胤禛”,所以二人成了不共戴天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先是不许抚远大将军胤禵进城吊丧,又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开释。
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康熙最后没有立太子。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康熙帝恢复胤礽太子地位。康熙五十年(1711年)末被告与刑部尚书齐世武、步军统领托合齐、兵部尚书耿额结党营私。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康熙帝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死。三阿哥胤祉见此乱局,主动退出竞争。
太子胤礽再度被废后,八阿哥胤禩转而支持十四阿哥胤祯(四阿哥同母弟,后改名允禵),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俄附庸八阿哥。十三阿哥胤祥附庸四阿哥胤禛。
直到康熙去世,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宣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
扩展资料
历史上最为激烈的帝王之争——九子夺嫡,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
当时康熙皇帝序齿的儿子有24个,其中有9个参与了皇位的争夺。九个儿子分别是:大阿哥爱新觉罗·胤禔、二阿哥胤礽、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十三阿哥胤祥、十四阿哥胤禵。最后四阿哥胤禛胜出,在康熙帝去世后继承皇位,成为雍正帝。
1、康熙的大儿子叫胤褆,为惠妃纳兰氏所生。惠妃不算出名,可是他哥哥纳兰明珠可是个名人,当年就是他力主撤藩灭掉吴三桂的。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就更是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了。不过这个大阿哥,可没有他舅舅以及表哥/表弟那么机灵。
虽然早年比较得宠,在康熙平定葛尔丹的时候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本人却可以说有些愚蠢。后一向不被康熙喜欢,自知无望,向康熙提议八阿哥胤禩,理由是“术士张明德尝相胤禩必大贵”,胤禩小时候被大阿哥的母亲惠妃抚养,故大阿哥对他感情较好。
他迷信喇嘛,为了当上皇帝,竟然想到了用魇镇的方法来谋害当时的皇太子--他的亲兄弟胤礽。康熙一废太子的时候,他甚至说出了要替父拭子的话,以为不立嫡则立长,他就可以当太子,让康熙极为寒心。最后被他的三弟胤祉揭发了魇镇的事情,终其一生被囚禁。
2、康熙的二儿子,废太子胤礽(réng)。康熙的第一任皇后,索尼孙女赫舍里所生。赫里舍产子的时候,恰逢吴三桂叛乱,皇后因为受了惊吓,难产而死。而康熙与皇后自幼青梅竹马,感情很是深厚。所以在胤礽两岁的时候,一改满人不立太子的习俗,效法汉人前朝。
立嫡长子为太子。这个胤礽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子,也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太子。然而虽然康熙皇帝效法前朝,前朝中皇太子是不可以干涉政权的,而满人的习俗却是皇子预政。
这样一来,时间久了,皇太子不甘心手中的权利,皇帝害怕被夺权,二人矛盾日益激化。而朝中的大臣也形成各个党派,互相倾轧。再有其他的阿哥们也长大了,他们自然也不甘心。
这个时候的皇太子,因为康熙从小的宠溺,养成了暴戾的性格,飞扬跋扈,奢侈骄横。不甘心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太子,颇有怨言。康熙杀索额图,父子关系趋于紧张。而其他的阿哥们虎视耽耽,巴不得挑出皇太子的一丁点小错。
最终造就了在康熙四十七年首度被废。可是康熙对这个儿子的感情还是很深的,借着大阿哥魇镇的事件,在一年之后,声称二阿哥因为迷失了心性,但是经过调养,已然恢复。
因此复立为太子。只可惜这个太子重新上台以后,他非但不谨小慎微,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集结党羽,打击报复。让康熙寒透了心,五十一年再次下诏废太子。从此废太子一直被圈禁到他死的那一刻,但是印象中雍正给他了一个理密亲王的封号。
3、三儿子胤祉(zhǐ),是个书生学究。我们知道的《康熙字典》,应该就是他主持编撰的。当时他聚集了社会上的一些名家,诸如陈梦雷,李钹,还有我们熟悉的方苞等人,合力编书。这个傻哥哥以为可以因此讨得皇帝得欢心,因此将皇位传给他。
事实证明康熙的确挺喜欢的,康熙晚年的时候经常去儿子们的园子里游玩,就是到他跟雍正的园子。而且去他的园子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去雍正的园子的次数。但是这个书生气的胤祉绝对对储位心存想法,因为他的门人曾经四处活动,联络党羽。
他似乎也请过方人,替他算命。这些事情康熙都看在眼里,但是,康熙也不可能将皇位传给他了。康熙朝的时候被封为亲王。雍正朝的时候是获了罪,削爵至死,雍正多疑的性格是不可能留他的。
4、皇四子胤禛(zhēn),就是后来的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整个夺嫡运动的胜利者。观其在康熙朝的作为,极尽察言观色之能,以诚孝示君父,吃斋念佛,标榜自己对皇位没有觊觎之心。暗地里结交人才,培养门人,最终夺得大位。在位十三年,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
5、康熙的五儿子胤祺(qí),宜妃所生。就是那个康熙微服私访里的宜妃。胤祺早年带兵,掌管某一个旗的兵力,他没有参与九子夺嫡之中,康熙年间也是被封为亲王。关于他的记载很少。雍正继位后,还是不能容他,所以结局也不算很好,也是死在雍正年间的。
6、第六个儿子胤祚(zuò),也是德妃所生,早殇。德妃虽然出身不高,宫女而已。但是非常能生,除了四子胤禛,六子胤祚,还有十四子胤祯,还有两个公主。
7、皇七子胤佑(yòu),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也是一个没有参加储位竞争的人。康熙三十七年被封为贝勒,五十一年封为郡王。雍正八年死。
8、胤禩(sì),康熙的第八个儿子,生母良妃,出身微贱,出身于辛者库。清朝的时候讲究子以母贵,在这一点上,八阿哥可以说是矮了其他兄弟一大截。但胤禩天资聪颖,才华优裕,待人宽和,广结人缘。朝堂上下交口称赞,称之为“八贤王”。
康熙一废太子后,命诸臣推举新太子,朝堂上下,公推胤禩,说明其人心所向。胤禩是阿哥党的首领人物,所谓阿哥党,是针对太子党所言。阿哥党中,有不少的朝廷重臣,也有胤禩的弟弟,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祯。算得朝廷中一股非常强大的势力集团。
然而相比四阿哥胤禛,胤禩集团太过于出风头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康熙连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皇太子的权利过甚都会心有不满,何况这个母亲出身微贱的儿子。
又因为相面人张明德替胤禩算命,言其贵不可言,被不怀好意的大阿哥告诉了康熙。康熙下令凌迟处死张明德,并削去胤禩爵位。可以说,一废太子的时候,胤禩希望最大,但是终究因为康熙对旧太子念念不忘,又因为张明德事件获罪,受到了打击。
二废太子之后,群臣还是支持胤禩的。然而康熙对这个儿子一直都是提防的。约莫康熙五十三年时候,康熙的寿日,胤禩因为母亲忌日的原因不能亲自拜寿,派人送去两只将死之鹰。康熙大怒,立刻骂胤禩不忠不孝,连带骂他为辛者库贱妇所生,并且声称父子之恩断绝。
并停爵停俸。以康熙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情事出蹊跷,但是他非但不命人调查,而是借题发挥,说明他已经毫不顾惜父子之情了。可能皇八子在朝廷上下的好名声对他来讲的确是个不小的威胁。
同年,胤禩感染了伤寒,几近毙命。康熙当时在承德,只是批复:勉力医治。后因康熙要御驾回畅春园,路上会经过胤禩居住的园子,此时的胤禩已经人事不省,然而康熙依然要让其他儿子将其移回京城。
原因竟然是,不希望路过的时候碰到不好的事情,康熙是个讲求迷信的帝王,他尽量远离这些可能带来晦气的事情。至于儿子的死活,他并没有放在心上。
然而胤禩还是活了过来,只是从此以后,他不再有希望继承康熙的大业了。后来康熙下诏恢复了胤禩的爵位俸禄。
但是,胤禩在康熙朝,只是贝勒而已。事实上,直到这个时候朝臣都还是支持胤禩的,大学士李光地(看过康熙王朝的人应该都知道,一个出名的人物)在康熙五十六年,还曾经说过:“目下诸王,八王最贤”。
雍正继位之初,为稳定人心,封胤禩为廉亲王。胤禩倒也没有犯什么错,然而却因为种种欲加之罪,最终被胤禛治罪。剥夺爵位,削除宗籍,被迫改名“阿其那”,大概是“俎上之鱼”的意思。雍正四年死于囚禁中。
9、皇九子胤禟(táng) ,宜妃所生,属于八阿哥党。胤禟自幼好学嗜读,性聪敏,喜发明,曾亲手设计战车式样, 并首开满族人其端用拉丁语转写满文。
胤禟十分热爱外国文化和西学,曾自学外语, 胤禟善于结交朋友, 为人慷慨大方, 重情重义,因为其是皇八子和皇十四子的大力支持者, 而被雍正深为忌恨。皇四子胤禛成为继承人后,胤禩集团的希望彻底落空了。从此胤禟开始连遭厄运。
雍正元年,奉命赴西宁驻扎。雍正三年七月革爵。雍正四年初,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 同年八月,定罪状二十八条,送往保定,加以械锁,暂交直隶总督李绂监禁,令改名塞思黑。其意一说为“猪”,另一说“讨厌的人”,胤禟在狱中被折磨而死, 也有传说是被毒死的。
10、第十个儿子胤䄉(é),生母是个皇贵妃。他也是八阿哥一党的人,雍正即位后,被圈禁革爵。乾隆二年被释放,授辅国公品级,乾隆六年病死。算是下场较好的了。
康熙的第十二个儿子胤裪(táo) 。是苏麻拉姑养大的,生性很是豁达,他也是没有参与夺嫡,雍正刚上台后给他封了个郡王,随后又予以打压,后来乾隆上台,又加封了亲王。
十三子胤祥,胤祥的生母敏妃章佳氏,但是在胤祥十三岁那年就死了,后来胤祥教给德妃抚养,所以跟四阿哥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
胤祥年少的时候,很受康熙的宠爱。康熙每次出巡,必将其带在身边。而且据说这位阿哥“诗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于骑射,发必命中,驰骤如飞”。典型的文武全才。康熙亦曾派他去泰山代父祭天,当时许多人认为十三阿哥的前途不可限量。
可惜康熙四十七年一废太子,胤祥遭受了牵连,被短暂囚禁,胤祥在这段时间得了一种叫做“鹤膝风”的病,大概是现在的“骨结核”。这在当时,算得上一种绝症,容易复发,不能劳累。
雍正继位以后,加封胤祥为怡亲王,恩宠有加,而且胤祥非常懂得君臣的分寸,丝毫没有恃宠而骄的做派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康熙第十四个儿子胤禵 (tí),是八爷党中的人物。随着胤禩为康熙所不喜,八爷党便将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康熙五十六年,封胤祯为大将军王,挂帅出征,去西藏平叛,得胜。
胤祯与四阿哥胤禛乃同父同母的兄弟,但是他们的感情却并不好,可能与他们生母德妃偏疼小儿子有关, 胤祯在雍正年间被打发去守皇陵,虽然郁郁不得志,但也算不得监禁,因为皇陵附近的风景还是很美的,却也还算过得舒服日子。
康熙十五子以后,都未曾参与储位斗争。约莫十六子十七子的待遇还算不错,尤其是十七阿哥允礼,在胤祥死后,是雍正最宠的弟弟。
-爱新觉罗·玄烨
在历史中,并没有出现老四推举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的情节。这个问题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之中发生的,所以我们用《雍正王朝》来解读这个问题,并非历史。
背景: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藏汗请求康熙帝发兵救援。此时,已是九子夺嫡的后期,长子胤禔被诚亲王胤祉检举诅咒太子被康熙帝圈禁,太子胤礽统兵作乱被圈禁,而第八子胤禩在推举新太子之时实力太盛为康熙所忌惮,因此第八子、第九子、第十子都遭受打击,夺嫡无望。所以九子夺嫡之中的五派争锋到最后演化为二王之争,就是第四子胤禛和第十四子胤禵,这二位可是康熙后期争储的中心。而且按常理雍正应该反对弟弟胤禵建功立业,但是雍正此时推举胤禵为大将军王是有以下几点好处的。
让胤禵远离京城,胤禛更好控制时局
准噶尔部的叛乱可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平定的,而准噶尔部先前的叛乱都是康熙御驾亲征亲自前去征讨,可如今康熙帝的身体每况愈下,说不定哪天就驾崩了,而平定准噶尔部的叛乱也是一个时间长的差事,所以,雍正皇帝此时保举胤禵出征,等于二王之争处于京城的胤禛就占据了先机。
胤禛在京,如果康熙帝驾崩传位不是自己,自己也可以篡改,就算传给了自己,自己在京城也可以更好控制时局,从后来的结局也可以看出。胤禛康熙身边接受遗诏,准备继承皇位,而胤禵没有在京城,胤祥顺利接管丰台大营的兵权,而八爷党因为胤禵没有在身边也回天乏术了。
趁此时拉拢胤禵,让年羹尧得到陕甘总督这位子
从一开始,十四爷就跟八爷党成员混在一起,与胤禛等人划清了界限,随着诸位皇子的势力倒台,二位更是水火不相容。但是胤禛借着给自己生母过寿的时候,乘机和胤禵这个骨肉兄弟谈一谈兄弟感情,也在自己母亲面前说了一下保举自己十四弟为大将军王的想法,这时候十四爷瞬间被胤禛打出的感情牌所迷惑,并表示自己坐上大将军王的宝座立即保举年羹尧做陕甘总督。因为胤禵知道年羹尧是胤禛的家奴,提拔胤禛的奴才,也就是为了报四哥胤禛的保举之恩。
但是陕甘总督这个位子是胤禛大杀器,也是胤禛提前布好的一枚大棋。因为这个位子管着西北大营的粮草供应,胤禛即位后,立即让年羹尧接管西北大营,胤禵乖乖就范就是因为年羹尧掌握着粮草,年羹尧又是胤禛家奴,所以等于胤禛控制了西北大营的命脉,胤禵纵有几十万大军也不敢造次,只得乖乖就范。
胤禛此举为了提升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增加自己的即位筹码
康熙帝晚年遭受九子夺嫡之乱,让其心力交瘁,所以康熙皇帝是非常喜欢看见皇子们之间和睦相处的。之前,三王爷胤祉因为与太子素来和睦,康熙帝就对这个儿子大加赞赏。
而康熙帝面对准格尔叛乱时,心里早就确定了胤禵这一人选,因为面对准格尔叛乱,之前康熙都是御驾亲征的,与蒙古王公们一起战斗,鼓舞人心,而今康熙自己年纪太大,只有选择一位皇子代表自己前去,而诸多皇子之中,能够为三军统帅的只有十三子胤祥和十四子胤禵,但是此时胤祥遭受圈禁,所以只有胤禵才能胜任。
所以康熙要诸位大臣推荐出任大将军王人选,也就是对胤禛的一个考验。幸好邬思道识破了康熙的小心思,让胤禛保举十四爷。一方面显出自己,不计前嫌,只为国家推荐贤能的无私之心。另一方面,也显出自己爱护兄弟的一面。
这样一来,康熙就更肯定胤禛是适合继承皇位的人选。所以,胤禛在康熙心里就是人品贵重之人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