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是一位政治智慧特别丰富的帝王,敏锐的政治嗅觉、对人性的把握以及深刻的洞察力让康熙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局面,始终都能稳坐钓鱼台。以康熙的才能,断然不会做出贻笑大方的荒唐事。康熙举荐新太子是公开的,与其说是阴谋,倒不如说是引蛇出洞的阳谋。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做出的临时决定。当时在热河行宫,康熙突然收到太子调兵的手谕大为震惊,仔细甄别后发现是有人模仿太子笔迹。外面一片混乱,为了防止出现政变,康熙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形下剥夺胤礽一切权利。太子位置空缺,几位阿哥都开始跃跃欲试。最先跳出来的是大阿哥,因对胤礽落井下石而被康熙直接淘汰出局。阿哥之间的明争暗斗让康熙头痛不已,甚至一府被气得晕倒。
回到京城,康熙下令公开推举新太子,但是心中的人员已经确定是复立胤礽。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想通过这件事引蛇出洞,试探几位阿哥的意图。没过几天,京城内外的举荐信如同雪花般的涌入朝廷,这次路出狐狸尾巴的是胤禩为首的八爷党。
胤禩为了登上太子之位,到处结党营私,串联百官,甚至请江湖术士为自己站台。胤禩的影响力让康熙感受到了威胁,他的行为让康熙产生反感(康熙看着百官联名举荐胤禩的奏折说,收起来,收起来,跟招魂似的)。康熙为了对付胤禩,不得不大费周章与佟国维交易。取得了佟国维的支持,康熙才对胤禩下手。
在朝堂上,康熙与佟国维唱双簧,等于是将胤禩放在火上烤。紧接着张廷玉、胤禛、胤祥纷纷力挺康熙,胤禩知难而退。在举荐新太子的过程中,康熙看到了朝中派系之间的力量对比,也看出了胤禩的夺嫡之心。经过这次事件,康熙眼里的四爷与十三爷无疑是加分的,而八爷彻底地被排除候选人的名单。
康熙火线调兵,狼覃进驻八大山庄,预示着一场“假”危机的落幕。
但此时的康熙帝,不会去想“凌普兵变”到底是真是假,即便是假他也要当真。因为这种突发的危机,有着许多的矛盾点,而他的当务之急是稳住众皇子。当时的夺嫡进展如火如荼,伪造太子手谕一事,更是触动了康熙帝的逆鳞,他远没有料到“某些人”会做出如此胆大妄为的丑事。
究竟是谁伪造了太子手谕,其中又有什么隐情,这些是关键问题。康熙帝知道,如此胆大妄为之人,如若不敲打,那便是巨大的隐患。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敲山震虎,得先看看谁最有可能是“夺嫡狂徒”,老十三是侠王,老四实心用事断不会如此,老三是个读书人,而老八和老十四最有可能。但究竟是老八还是老十四,康熙帝摸不准,毕竟八爷党的形式也是“晦暗不明”。
所以,废太子之后不久,百官议举新太子的闹剧悄然上映。铁腕康熙的帝王心术炉火纯青,议举新太子,其实就是铁腕康熙编导的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而且是全剧最大的骗局。
康熙举荐新太子的目的,其实并不是为了让胤礽复位。他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借着举荐新太子的名义,要消除朋党的危害。因为在太子胤礽废掉以后,佟国维就一直联合别的大臣威胁康熙。
康熙已经认识到,如果不能有效的遏制朋党的危害,他的皇权将会受到损害。同时康熙也为了能够让接班人有个安定的局势,他必须要除掉一帮老臣。
基于上述目的,康熙开始无声无息地布下一个大网,以议举新太子为目的,等着八阿哥、佟国维等一干人步入局中。
为了引得八阿哥、佟国维等人“上钩”,康熙甚至不惜“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比如八阿哥有意安排一个道士发表“八王大”的谣言,想试探康熙真实想法,康熙借力使力,对道士“宽大处理”,令八阿哥、佟国维看在眼里,都喜不自胜,更加蠢蠢欲动。
而且对于“议举新太子”,康熙原话是各位朝臣可以议举,但并没有强迫大家必须参与议举。康熙这么做是给那些非“八爷党”、非“佟国维党”的官员留了台阶和退路。
可以预见,只有那些真正有非分之想的人,才会不顾一切地推举八阿哥、向佟国维靠拢。
康熙废太子后,大阿哥首先跳出来,在康熙面前表达了自己想当储君的意思,他要替康熙把太子整死,康熙虽然废了太子,但太子是他和最亲爱的皇后赫舍里氏的爱情结晶,为了培养太子他付出了很大心血,他和太子的父子情分还是很深的。大阿哥的话很伤康熙,兄弟之间怎么可以这么无情无意。
伤心的康熙还发现,不光大阿哥,其他阿哥也明争暗斗,争起储位来。这是康熙没料到的。
康熙还不算老,身体也很好,原本想,废了太子,省得他闹腾,自己好安安心心当几年皇帝。至于让谁当储君他根本没想。
皇子们争储位让康熙心力交瘁,他后悔了,后悔当初草率废了太子。于是产生复立太子的想法。
康熙废了太子,现在又要复立太子,出尔反尔,这哪是皇帝该做的。皇帝应该说一不二,吐口吐沫是颗钉。这行为有损皇帝形象。
再者,皇帝是不能错的,废太子说明太子有错,现在人还是那个人,又回来当太子,说明什么?说明康熙废太子的做法错了。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和面子,复立太子之事是不便由康熙说出来的。于是康熙把他最信任的大臣李光地叫来,侧面透漏了复立太子的想法。康熙的意思是让李光地私下里向大臣们透漏皇帝有复立太子的意思。康熙认为大臣们知道了他的意思,都会按照他的意图行事,这样复立太子就没问题了。
过了一段时间,康熙觉得李光地应该把他的意思透漏得差不多了,于是开启了公推太子行动。
可是,李光地并没有把康熙的意思透漏出去,不是李光地没听出康熙的意思,而是李光地对复立太子不认可。李光地做过太子的老师,非常了解太子,他觉得这个太子不是当皇帝的好苗子。
当然,为了防止万一,康熙还做了另一手准备。行动之初,他说,公推太子,大阿哥胤禔除外,大学士马奇不须参加。马奇是支持八阿哥的带头人,康熙不让马奇参会,意思是通过掐掉马奇,排除八阿哥胤禩。当时最有竞争力的就是大阿哥和八阿哥,把这两个人去掉,废太子就自然显露出来。到这时,康熙觉得复立太子,万无一失。
大臣们不知道康熙想复立太子,只知道康熙要公推太子。公推太子那天,马奇装作不知道照样来到会场,而且在手心里写个八字,挨个给人看,相当于公开为八阿哥拉票,结果八阿哥全票被推举为太子。
当康熙看到推举结果时,先是吃惊,后是气愤,当即宣布,投票结果无效,重新投!
大臣们觉得,感情这皇帝说话也不算数啊!没办法,人家是皇帝。
康熙本来要维护自己的面子,但最终失了面子。至于公推太子是荒唐还是阴谋,您来判断。
一废太子后,康熙以牺牲佟国维为代价,狠狠敲打八爷党。按说,经过康熙如此打击之后,老八胤禩应该知难而退,放弃夺嫡,做个闲散王爷,平安富贵一生,岂不是好?
为什么八爷胤禩始终没有放弃死不服输呢?难道因为他真也具备“许三多”精神?
要充分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一废太子的时候,康熙启动推举新太子,到最终议举结果被康熙否决的这个过程,到底是康熙的胜利还是“八爷党”的胜利。
从明面上看,似乎是康熙取得了胜利,但是只要细细一想,未必见得。
要知道,康熙在启动推举新太子的时候说了一句话,“唯公议是从,绝无偏私。”在与佟国维一唱一和的时候,康熙摆明了结果不是议举新太子,而是想复立胤礽,打击八爷党。不管佟国维是否居中联络,康熙要复立太子的心意昭然若揭。
但是推举结果一边倒的情形让他难以接受,所以,康熙实质上是在耍赖。身为皇帝的康熙为什么要耍赖,因为他启动的这个推举政策并不是说的那么简单,这是要记入到史册的,更重要的是,这个议举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
什么是议政王大臣会议,简单比喻就像西方国家的“国会”,主要议决国家重大事物,议政王大臣会议是从满清“八旗制度”演变而来,就是一定数量的诸王大臣坐在一起决定大事。但是到了康熙年间,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逐渐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皇权。这次康熙通过启动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新太子这种形式也是逼得没有办法才实行的。
要知道,一旦议政王大臣会议议决形成结果之后,康熙除非有让人信服的理由,是不能变更结果的。换句话说,如果康熙从此不立遗诏,不另立继承人,或者没有合适理由说服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所有成员,那么这次推举结果八爷胤禩就会顺理成章的成为继承人。
因为康熙不喜欢老八,所以他要耍赖,他要否定老八,他要找到老八没有资格当继承人的铁证。但是,事与愿违,老八为人太好,支持他的人太多,康熙感到的只有压力。
这也成为老八胤禩始终不放弃夺嫡的最关键理由。下面,我们来看看议举新太子这场戏,到底是谁赢了。依我看,是八爷党赢了。为什么呢?
一是康熙的目的没有达到。康熙本来是想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复立太子胤礽,但是结果出乎人的意料,除了少数几个人举荐废太子之外,几乎一边倒的倒向了老八。所以,康熙实际上目的并没有达到,反而被议政王大臣会议所牵制,这不是他愿意看到的结果。
二是一边倒的情形,让八爷党的声望在中立派中起到了拉拢作用。在投票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一些人属于中立派,他们不过是像马齐一样走过场,但是结果一出,八爷党的声势显然对他们有所震动,从而坚定的倒向八爷党。史载李光地当时就处于中立派,经过这次投票,他打心眼儿里开始支持老八。
第三就是我前面所说,既然通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实际上是给了老八胤禩将来继位的机会。要知道,康熙的这次议举,涉及到的推举人数多达上千人,堪称一次十分民主的选举,要不然,康熙也不会如此恼火。
一句话,这次议举实际上的意义远远大于你看到的结果,只要康熙死的时候没有留下明确的诏书,胤禩就有机会继位,这才是老八不愿服输的最根本原因。
清朝太子被废原因:
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在四十七年九月以胤礽“赋性奢侈”、“暴虐*乱”、“语言颠倒,竟类狂易之疾”为由废黜。
第二次废太子是在五十年十月,终以“狂疾益增,暴戾僭越,迷惑转甚”的借口,再将胤礽废黜禁锢。因此,是一人被废两次。
步步惊心和历史不是完全相同。剧情借鉴了一下的史料。
爱新觉罗·允礽简介:
生时名为承瑞,幼名保成,本名胤礽,后避清世宗讳改名允礽。清朝宗室,康熙朝废太子,即皇次子。康熙嫡后孝诚仁皇后所生。其为康熙皇帝唯一的嫡长子,胤礽于康熙十四年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他也是清朝唯一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
胤礽不负众望,文武兼备,贤明谦恭,监国理政期间颇具令名嘉绩,深得赞誉;但因康熙对其太子的极度溺爱兼之朝中激烈的结党纷争,致太子心理扭曲,后期骄奢*逸,君储矛盾愈深,终致不可调和,引发废储,随之诸皇子展开激烈夺储之争,史称“九子夺嫡”。
步步惊心剧情简介:
繁华喧嚣的现代化大都市,生活着一个美丽聪颖的白领丽人张晓(刘诗诗 饰)。某天,她和男友争吵发生事故,而这一变故竟让他的灵魂穿越了数百年来到清朝,身份也变成了一名满族贵族少女—马尔泰•若曦。
时为康熙四十三年,正是天下已定,举世太平的时节。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暗潮涌动,杀机四伏,康熙大帝(刘松仁 饰)一生运筹帷幄,如今面临着最重要也是最凶险的抉择,那便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选。
四阿哥胤禛(吴奇隆 饰)深沉内敛,城府颇深;十四阿哥胤祯(林更新 饰)重情重义、且野心勃勃;八阿哥胤禩(郑嘉颖 饰)温润如玉、然身不由己。若曦和一众柔情女儿卷入其中,见证了九子夺嫡的历史时刻。
扩展资料:
清朝立储制度演变过程
清朝的政权从努尔哈赤开始,一开始立定的继承人就算嫡长子褚英,不过没多久褚英就被废,嫡次子代善上位,代善也没有当多久的储君也被废了,大家意识到这样不行,因此就想出了一个共同推举其中一个人为“汗”的办法,而这个“汗”也就是后来的皇帝。
大家推举的结果就是嫡子皇太极为皇帝,而皇太极死了之后,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这两个方式就开始矛盾了,因为当时的皇太极弟弟多尔衮和儿子豪格都是皇位有力竞选者,结果争来争去两人都没有当上皇帝,而是皇太极六岁的儿子福临即位。
福临虽然年小,但也是皇太极的儿子,因此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基本确定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法,福临当上皇帝之后,多尔衮就只能打辅助,到了顺治皇帝的时候,顺治也是想立嫡子为太子的,可惜嫡子命不好,死的早,但这个时候父死子继已经被大家认可。
所以顺治死前立了玄烨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到了康熙的时候,因为康熙儿子众多,又恰好是三藩之乱,储君是国家根本,康熙早早的就立下了嫡长子胤礽为太子,可惜康熙太好,不仅国家治理的好,寿命也长。
胤礽当了三十年太子还是太子,父子之间难免就会有矛盾,而当了三十年太子的胤礽自然是有着一批忠实的跟随者的,这样也就更加造就了胤礽的权利欲望,也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康熙在忍无可忍之下只好罢黜他的太子之位。
只是太子被废之后,康熙没有其他嫡子,这个时候庶出的皇子就都冒出来了,储位之争日益激烈,也就是大家所知的九龙夺嫡了,最终以皇四子胤禛胜出,至于他如何胜出,至今无人得知,而雍正上位之后根据自身经历来看深知皇储之争带来的影响。
因此决定秘密立储,具体方法就是皇帝把自己心中看重的人选写为密诏,然后当着文武百官所有人的面放到乾清宫里面最高的正大光明的牌匾后面,向所有人表示国本已经立下。然后再另外写一份一模一样的密诏自己收藏,这样在皇帝死前就将两份密诏一起宣示出来。
即便是发生意外,也可以有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的密诏为证,雍正皇帝就以这样的方式秘密立下了弘历为继承人,也就是乾隆皇帝了,而之后的嘉庆皇帝和道光以及咸丰帝都是这样被秘密立为太子的。
这样的好处就是彻底废除了嫡长制度,而是从优选择,适者生存,谁能力强谁就有资格当皇帝,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太子党没有其他人攀附,大家都是保皇党,会少了很多政治矛盾,清朝的立储制度也就这样进行演变到这个地步。
-步步惊心
-爱新觉罗·胤礽
《雍正王朝》中胤礽被废除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推选新太子,上书房三大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支持八爷,为何张廷玉支持废太子胤礽,而四阿哥胤禛有争位的想法,却也要推举废太子胤礽呢?
(此文只说剧,不说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在《雍正王朝》中,“九王夺嫡”实际上只分为两派:太子党和八王党,老四胤禛和老十三阿哥是太子一党,而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是一党,而当时朝中呼声最高的是八爷一党。
而上书房元老重臣佟国维、马齐都联合百官,上书保举老八,而只有张廷玉一人猜准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上了一封密折,他保举废太子胤礽。康熙此时虽然对胤礽失去了信任,但废太子胤礽暂时还不能倒下,康熙此时要求大臣们推选太子,其实就是试探一下朝臣风向,所谓公选新太子,只是抛出的一个诱饵,试探各方势力的态度,并没有真打算废掉太子。
而读懂康熙这一心态的除了张廷玉以外,还有一个帝王心术高手,那就是邬思道。所以他提前写好了推荐胤礽复位太子的奏折,让四阿哥胤禛和十三阿哥胤祥各自抄写了一份,让他们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
邬思道此招可谓一箭三雕,是高手中的高手。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爷子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爷子,年龄大了要把家产分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分,儿子众多,谁都想要,老爷子左右为难,儿子们争得你死我活,然而家产最终却落到了一个从未争夺家产,只是默默做事的儿子手中。他这个“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其用意非常明显。而老四明显也听懂了他这个愿意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二者形成鼎立之势,而此时太子一旦被废了,那太子党的势力必然就会被瓦解,那就再没有谁能制衡八爷党了,这种结果对朝局不利,同时也对四爷不利,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此时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和老十三从小都受太子照顾,而且一开始站队也是很明确的,此时推举废太子既能表明他们的忠心,又能施恩于太子,同时还能给康熙留下一个顾及兄弟情分的美名,而且太子与妃子私通是重罪,根本不可能再被重用。
第三:此时的老四势力远不及老八和太子,与其贸然去争,不如退而求其次,在局面对太子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仍然推举废太子胤礽,必定会讨得康熙的欢心,留下一个忠君为国的好印象,毕竟最后立谁为太子还是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合适的继承人,那么这个“不争”未必就争不到。
事实证明,邬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在胤禛和胤祥推举废太子胤礽后,康熙对此一连说出了三个“好”字,并表示“朕心甚慰,甚慰朕心”,可见邬思道果然老道。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胤礽当了38年的太子,背后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系朝廷的稳定,所以从大局出发,康熙与老四在此观点上是一致的,而张廷玉也正是猜中了康熙的这一心思,所以他才上奏推荐胤礽。
当第二次胤礽被废时,站出来说话的却只有他的师父王掞,而满朝文武都沉默了,这就说明朝臣们第一次推胤礽复位就是演戏。
老四表面上是推荐胤礽复位,而实际上他推荐的是他自己。他的手法隐,不收党羽、不结交大臣,对自己母亲家亲戚冷淡,与兄弟间关系稀松,这一切假象都让康熙对这个才华出众,而又不争不抢、默默做事的儿子另眼相看。
康熙的驾崩,让时而波涛汹涌、时而暗潮涌动的九王夺嫡,落下了帷幕。这出惊世骇俗的政治剧虽然谢幕,但是舞台上的人还没有走下台。还想着将帷幕拉开,或者就在帷幕里面上演烛影斧声抑或玄武门之变的戏剧。然而幸运之神偏爱赢家,输的人想翻盘,实在是太难了。
《慎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话: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意思是说,如果街上跑了一个野兔子,大家都去追逐,因为这是公共资源;但是街上卖兔子的市场中有很多兔子,大家视而不见,为什么呢?因为野兔子名分不定,兔子市场的兔子都是有产权的。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俊才捷足者先得。四阿哥胤禛虽有了皇帝的产权,加上平时显山露水的机会也不少,但是康熙的儿子英武的太多,要让一群兄弟信服他是俊才捷足者,不再追逐,实在是太难了。隆科多的一个人宣布遗旨,导致了更大的继承合法性危机。金銮殿上的座椅能不能安安稳稳地坐好,是摆在新君雍正面前的大问题。
十几年争斗的恩恩怨怨,随着新的年号颁布,进入了新的历程。大阿哥和二阿哥即废太子已经让康熙圈禁,不劳雍正费心;三阿哥夺嫡一击不中,退而追求学问,温和而中立,不拉帮结派,只需要稍加防范就可以了。除了抱团的老八、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其他的阿哥没有丝毫威胁。
就八爷党的四个人而言,老八允禩是四个人中的关键。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搞定允禩,就算成功了一半。欲擒故纵,欲抑先扬,康熙去世的第二天,遗照尚未发布,雍正就开始了他的人事布局: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
总理大臣之首的允禩,看似风光其实是为了牢牢拴住他。虽然是总理大臣,但是军国政要和他丝毫不相干,他兼管理藩院,后来改为兼管工部、上驷院。一人高升,是为了令剩下的三个八爷党成员形成对比,也让允禩难堪。
除了职位高,雍正还给允禩无穷无尽的恩赐。终康熙之朝,允禩只是一个贝勒,雍正继位数日,就晋封他为亲王,加爵号为和硕廉亲王。他儿子弘旺不久也加封贝勒衔。在弘字辈的人中,除了废太子的儿子弘皙因为康熙的喜爱而留下遗诏封为郡王外,就数弘旺的爵位最高了。
一废太子后推举新太子的时候,允禩的呼声最高,康熙以允禩母亲是辛者库(八旗之下的一个旗人组织)出身,地位低贱而不允许。雍正继位后,将其母舅一族放出辛者库,抬为一般旗人,并且由正黄旗都统操办,给允禩的母舅配足编制。
不只是允禩自己被雍正施恩,允禩的坚定支持者也被雍正施恩。这些人的位置都比康熙在世时还高。然而高处不胜寒,高高在上的职位限制了他们的活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人注意、监视,就是想搞一些小动作,也是难上加难。
雍正的施恩,对于在政治斗争中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的允禩一家而言,其真正用意都是心知肚明的。当有人祝贺允禩当了亲王时,允禩冷冷地回答道:今天的加恩,难道不是为了明天杀我找借口吗?允禩的妻子对前来祝贺的人说道:有什么可喜可贺的,保不齐哪天掉脑袋呢。
允禩因加恩被稳住,老九发往年羹尧军中效力,老十被圈禁,老十四去守陵。轰轰烈烈的八爷党被拆散了,翻不起了浪花,从舞台上走了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