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基本功动作有竖叉抱后腿、站下腰抱腿、燕式胸倒立、胸倒立+腰背肌、绷脚背站下腰、胸倒立、站姿抱后腿等。
中国舞介绍:
中国舞是中国古典舞与中国民族舞、民间舞的一个“泛称”,也被用来指代还未细分前的中国相关舞蹈学科的统称。
节奏特点:
古典舞在节奏上特点也很突出,这与我们民族音乐的特点是分不开的,我们民族音乐很少象西洋音乐那样强弱相同、有规律的匀速、脉动式的节奏,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的特点。体现在节奏上多为附点(抻——赶)或切分(赶——抻)或是两头抻中间赶;
或是两头赶中间抻,或是紧打慢做,或是慢打紧做等等。因此,所形成的动作的内在节奏,诸如则柔、动静、缓急、放收、吞吐……抑扬顿挫、点线结合等,从而产生我们特定的动律特点和韵律感。
身段课提炼的身法韵律是基训课必须加以贯穿的,而且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在基训课中加以结合和运用,并逐渐形成基训教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如在动作中贯穿提、沉、冲、靠、含、腆、移的动律元素;
贯穿呼吸的要求;贯穿节奏特点的要求;贯穿手、眼、身、法、步的要求。例如对手的要求包括指、腕、肘、臂、肩的训练;一个是能力、幅度上的提、拉、抻、拔的功能素质训练;一个是意念、感受上的艺术素质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提现古典舞的“神、气、韵”,才能打破基训课的芭蕾化倾向及体操、杂技化的倾向;才能改变基训课在训练上的纯功能化和僵、死、板的倾向。同时也解决了组合的语言性,以及让身法与民族技术、技巧的能力、素质训练结合起来。
基本点是包括骨盆左右的向上和向下以及骨盆前后的向上和向下,可分解为右上提跨——收肚子——左上提跨——翘臀;胯在发力,注意力放在跨上,然后把分解动作从右、前、左、后依次连接起来。
要把圆弧线画流畅,膝盖前后移动以调节胯部动作的变化,同时上半身保持稳定,慢慢体会上半身和胯部的分离。
练习时以2次慢速3次快速的节奏交替,可以训练舞者在重心变化时能够流畅的完成动作。
扩展资料:
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而舞蹈语言是由若干舞蹈动作所组成的。为了进一步说清舞蹈动作和舞蹈语言的关联和区别,还必须要弄清楚从舞蹈动作形成舞蹈语言过程中,两个具有中介性质的概念——舞蹈组合与舞蹈语言。
舞蹈组合是舞蹈动作组合的简称,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相联接组合在一起的称谓。按舞蹈组合的功能,可分为两种工:一种是为了进行舞蹈基本训练的动作组合,如手部和上身的舞蹈动作组合、跳跃舞蹈动作组合、旋转舞蹈动作组合等;
一种是表现一定情感或意念的舞蹈动作组合,如表现欢乐情绪的舞蹈动作组合、表现失望或懊悔等情绪的舞蹈动作组合等。前者一般不具有舞蹈语言的作用,后者则可能成为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舞蹈语汇是构成舞蹈语言材料的总称,它包含了一切具有传情达意的舞蹈动作组合,以及舞蹈构图、舞蹈场面、舞蹈中的生活场景等。各个民族和各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如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各个流派的现代舞、各个民族的民间舞等)都有各自的舞蹈语汇系统。
-舞蹈动作
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要点
舞蹈肢体动作的强弱影响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强弱,身体素质训练作为提高舞蹈专业能力的有效手段,又是专业训练的基础,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中国舞基本功训练要点,喜欢的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拓展阅读:
众所周知,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至,用语言与其它表达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情绪情感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舞蹈来源于生活,舞蹈动作的形成也就离不开对日常生活事物的模仿、模拟,人体自然形态动作的发展变化,人体内在动作潜能的深入挖掘和高度发挥,人体动作发展规律几个方面。
一、在舞蹈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舞蹈动作的形成
1对自然景物的动态形象进行提炼、加工而形成的舞蹈动作,是通过采用模拟和象征的方法,借动物、植物或其他景物的动态来表现人的一定的情感、思想或性格特征。例如在民族民间舞中蒙古族舞中模仿飞奔的骏马、在天空中翱翔的鹰的飞翔动作,都是用来表现蒙古族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而云南傣族的孔雀舞,则是通过对孔雀的细心观察、模拟而产生的舞蹈动作,则集中表现了傣族人民对吉祥、和平、幸福生活的审美追求等。
2人体的自然形态动作的发展变化形成的舞蹈动作,当然不是所有的人体自然形态动作都可以发展成为舞蹈动作,而是那些经过合规律性、目的性而成的动作才能发展为舞蹈动作。
3人体内在动作潜能的深入挖掘和高度发挥,形成的舞蹈动作,指的是人体动作各方面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而产生的高技能的舞蹈技巧动作。例如展示重心平衡能力的多圈单腿旋转;发挥跳跃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各种空中大跳和空中翻滚;发挥身体柔软能力的“后下腰”、“涮腰”等;还有展示各种能力的高难度技巧,如“绞柱变身接抢脸”、“串翻身接跳斜探海翻身”、“旋子360度”等等。
4从人体动作规律发展出的舞蹈动作,指的是匈牙利人拉班在“人体动律学”中将人体在空间中上下、前后、左右三个面所组成的球体空间的十二个点,形成“人体动律的十二方位”和由空间、时间、重量、流畅度,所构成的“运动四大要素”,以及从中引伸出来的“动作八大元素”,即砍、压、冲、扭、滑动、闪动、点打、漂浮。各种不同的组织和变化会产生具有不同“力效”的各种动作。
二、认知舞蹈动作的标准
1舞蹈动作必须具备规范性和技巧性。芭蕾舞的基本功中,对手、脚、跳、转有很严格的规范。各民族民间舞蹈动作都有各自的特定要求。艺术舞蹈动作还注重技巧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
2舞蹈动作必须有内涵。舞蹈作为艺术,不是基本动作的堆砌,也不是单纯技巧的展示,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一定的内容。舞蹈是以动作作为艺术语言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舞蹈语汇。
3舞蹈动作要讲究形式美。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它的美是从可视的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其中也包括服装、布景等,但主要的因素是形体动作。舞蹈动作是具有内涵的,美的形体动作中透射出美的精神气质以及人性、人情美的某些方面。所以,舞蹈动作的美是在内与外、神与形二者统一之中体现出来的。
4舞蹈动作要注重风格。理解动作的`风格特点对于舞蹈欣赏来说是很重要的,只有深入理解了一种舞蹈的动作的风格,才能深入体会到它的韵味。芭蕾舞的动作显得“开、绷、直、立”,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基本保持“圆”的状态;在民族民间舞中如傣族舞蹈,整个身体在运动中总是呈现着“三道弯”等等。每种舞蹈动作都有独特的要求,如果不掌握风格要领,动作是做不到家的。
三、丰富舞蹈动作的途径
要想在舞蹈作品反映繁复、多样的生活内容,塑造各样思想、性格的人物,表现丰富、细腻的情感,就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丰富的舞蹈艺术表现手段,而这是以掌握和储存大量的舞蹈动作为前提条件的。
1继承我国民族舞蹈文化遗产。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造就了我国各民族的古典和民间的舞蹈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虽然至今尚未能统计出有多少种舞蹈,有多少个舞蹈动作,但是其极为丰富多彩是有目共睹的。只要下决心深入地、踏实地向我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学习,掌握丰富的舞蹈动作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2学习、借鉴世界舞蹈文化。芭蕾舞和现代舞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专属于某一个国家,而成了国际性的舞蹈艺术。它们丰富、多样的舞蹈语汇对于进行舞蹈创作有很大的帮助。各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学习空间。所以,要把握一切可能得到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
3在继承、借鉴中不断创新。在舞蹈创作中,主要是根据所反映的生活和所表现的人物的情感、思想的需要去创作新的舞蹈动作。从舞蹈艺术的发展来看,最重要的是从生活中进行新的创造,而这种新的创造不是脱离过去传统的白手起家和凭空创造,而是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革新、发展和创造。
舞蹈教学是全方位的,技术技巧性非常重要,舞蹈动作的教学与舞蹈专业的其他课程的教学密切相关。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总结、创新。
;
小阿哥(苗族)
1、训练目的:
碎踏步训练脚下的灵活性,摆胯动作训练对胯的控制能力,初步认识苗族舞蹈。
2、主要动作及要求:
a、抖手碎步跑:对7点出场,上身转向1点目视1点左倾头,左手叉腰手,右手正上位阔指碎抖手,膝盖放松,脚下正步位左脚起左右交替半脚掌碎步跑,一拍两下。
b、双托手:双手旁斜上位,掌形(四指并拢,大拇指放松。)
c、单摆胯(以右为例):上身直立,右胯最大限度向右顶出同时右倾头,脚下打开与肩同宽,双脚脚尖向1点,重心放于右脚,膝盖放松微屈,左脚脚尖内侧点地,一拍到位。
3、节奏:
准备位置:
体对7点,上身转向1点目视1点左倾头,脚下正步位,叉腰手准备
准备音乐:
(1)1—8 体对7点,上身转向1点目视1点左倾头,脚下正步位,叉腰手
(2)1—4 保持姿态
5—8 保持姿态,右手从体旁慢起至正上位阔指
第一段:
(1)1—4 抖手碎步向7点方向跑出,左右交替8次
5—6 左脚向左旁打开,左单摆胯双托手,一拍到位
7—8 脚下位置不变,移重心至右单摆胯,双手经体旁直臂手心向下抹至旁按掌位, 一拍到位
(2)—(4) 重复(1)—1—8动作,三遍
(5)—1 目视1点,体对1点,收回左脚呈正步位,胸前击掌,同时膝盖放松颤膝
2 重复(5)—1动作
3—4 双手落至旁按掌,身体90度前倾半蹲,一拍到位
5—6 左脚向左旁打开,左单摆胯旁按掌,一拍到位
7—8 脚下位置不变,移重心至右单摆胯,一拍到位
(6)1—2 脚下位置不变,移重心至左单摆胯,双手经体旁直臂手心向上抹至双托手,一拍到位
3—4 脚下位置不变,移重心至右单摆胯,双手经体旁直臂手心向下抹至旁按掌位,一拍到位
5—8 重复(6)—1—4动作
(7)1—4 左脚起左右交替半脚掌碎步八步,同时左转身头随动,旁按掌,一拍两步
5—6 双脚跳落呈正步位,旁按掌,身体90度前倾半蹲,一拍到位
(8)1—6 重复(7)—1—6反面动作
(9)1—8 重复(5)—5—8动作,共四次
间奏音乐:
(10)—1 目视1点,左脚脚掌向1点方向点出,出左胯身体随动,同时右脚以脚掌为重心点转至体对3点,双手旁按掌
2 身体方向及脚下不变,收胯
3 重复(10)—1动作,转至目视3点,向3点方向点步,体对5点
4 身体方向及脚下不变,收胯
5 重复(10)—1—2动作,转至目视5点,向5点方向点步,体对7点
6 身体方向及脚下不变,收胯
7—8 重复(10)—1—2动作,转至目视7点,向7点方向点步,体对1点
(11)1—4 脚下位置不变目视1点,右单摆胯,双手经体旁直臂手心向上抹至双托手,一拍到位
5—8 脚下位置不变,移重心至左单摆胯,双手经体旁直臂手心向下抹至旁按掌位,一拍到位
(12)—(13) 重复(10)—(11)反面动作
第二段:
(14)—(15) 向1点方向,重复(1)—(2)动作
(16)1—4 抖手碎步跑,同时向左转身至5点
5—8 向5点方向抖手碎步跑
(17)1—4 重复(16)5—8
5—8 左转身至1点,重复(16)1—4
(18)—(22) 重复(5)—(9)动作
(23)1—2 重复(5)1—2动作
3 右脚向右旁打开,至右单摆胯旁按掌,一拍到位
2、 提示:
a、碎踏步时脚下要和节奏,一拍一步左右交替行进。
b、摆胯动作一拍到位,最大限度向旁顶出。
c、手位、舞姿明确。
5、歌词:
小阿哥,快乐多,
坐床上,唱儿歌。
妈妈见了笑呵呵,
爸爸出去买糖果,
回来给他吃几颗。
1、转圈平圆类:四位转,跨腿转,耶转,舞姿拧身转,平转,跳转,抱腿转,挥鞭转,旁腿转。
2、立圆翻身类:点翻身,串翻身(可以行进也可以原地)吸腿翻身,踏步翻身,翻身绞腿蹦子。
3、腰的技巧:前呛脸,后抢脸,前桥,云桥(云礼,前空)后桥,踹燕,顶脚背大涮腰,大回环。
一、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
1、形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 “子午相” “阴阳面” “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2、神
在中国舞身韵的基本动作要素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神是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就可以说无灵魂。在古典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感觉的。而且正是把握住了“神”,“形”才有生命力,才能体味舞蹈所包涵的真实意境。中国古典舞 “心、意、气”是“神韵”的具体化。在心这一概念中,强调内涵的气蕴、呼吸和意念。可以说,没了韵就没了中国古典舞。没了内心情感的激发和带动,也就失去了中国古典舞最重要的光彩。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传神的工具”,而眼神的“聚、放、凝、收、合”并不是指眼球自身的运动,而恰恰是受内涵的支配和心理的节奏所表达的结果,这正是说明神韵是支配一切的。“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这一口诀形象、准确的表达了形和神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联系。
3、劲
“劲”即赋予外部动作的内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与有规则的2/4,3/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往往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
4、律
“律”这个字它包涵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运动中依循的规律这两层含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过“顺”似乎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之感。“不顺则顺”的“反律”也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逢冲必靠、欲左先后、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运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的精奥之处。
中国舞技巧动作名称及图解如下:
1级(4-5岁):行走、音乐反射、手指扩张、手臂运动、弯曲、转身、前腿压、双吸、足位、头部运动、手臂摆动、跳跃、平步、游戏。2级(5-6岁):行走敬称、音乐反射、手位、钩伸、提腰、松腰、侧开腿、推、扭、头动、半蹲、跳蛙、走鸡、游戏、模仿、想象。
3级(6-7岁):吸收跳步和敬礼、音乐反射、波、弓、钩伸脚、吸伸腿、吸腿、手、松肩、半蹲、重脚走、鸭走、跳走、步走、模仿想像。
4级(7-9岁):二拍舞、三拍舞、单手位、挥手、交叉压身、张开嘴、前提、后提、抱腿、压腿、前踢、后踢、脚位、断步、断臂、小舞、打节拍练习、藏舞、东北秧歌、尾动作。
中国舞的基本动作要素
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仰、俯、翻、卷”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由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
如秦汉舞俑的“塌腰蹶臀”、“翘袖折腰”、唐代的“三道弯”、戏曲舞蹈中的“子午相”“阴阳面”“拧麻花”,中国民间舞的“辗、拧、转、韧”等无一不贯穿着人体的“拧、倾、圆、曲”之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