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有哪些按摩方法?

肩部有哪些按摩方法?,第1张

  01

按压

肩部如果是落枕了需要用手掌对肩部损伤的部位进行按压,不要用击打的方式,而是下压来活动扭伤的经络。

02

捏按

肩部如果是用力过猛造成了拉伤,按摩的时候最好适用手指进行捏按,适当的对穴位进行刺激。

03

揉按

肩部如果是挫伤则最好使用揉按的方式,配合万红花油等外用药物进行揉搓,让药液渗入皮肤组织内。

04

混合按摩

如果是对肩部进行保养按摩则是多种方式进行混合按摩,以身体的承受能力为限,甚至可以专业的使用脚压来放松肩部。

05

按压时根据不同的环境可以选择坐立按压或者背躺按压,以方便按摩时的力作用于肩部取得更好的效果。

肩膀按摩手法教学视频教程如下:

第一种方法:

视频链接:网页链接

(1)按摩斜方肌,手指捏紧缓慢肩线滑动

(2)打圈按摩,大拇指指腹施力按压重复画圈运动

(3)揉捏疲劳肌,俩拇指在同侧肩膀往上揉捏按压

(4)肩膀压力点,大拇指指腹施力点状按压

(5)用拇指沿脖子两侧直线滑动

第二种方法:

视频链接:网页链接

(1)用右手掌心置于左肩上方,自上而下摩动,再用左手置于右肩上方,交替摩动50次,这种方法具有通经活络的作用,有防止肩关节炎,凝结肩的作用。

(2)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开,置于肩部三角肌处,向上提起15次。此方法具有剥离粘连,补气补血的作用。

(3)把手握成空拳,在肩部和手腕部通过手臂来回叩击30次。这种方法具有疏通气血,消除疲劳的作用。

(4)按摩时,可能会感到疼痛,那一定要忍痛按摩,这样才有效果。

(5)肩部功能恢复较慢,需要我们持之以恒,长期做才有效果。

(6)保护好我们肩部需要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更需要我们的坚持。

肩膀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iānbǎng,指人的胳膊上部与躯干相连的部分,比喻勇于或能够承担的责任,亦有同名歌曲等。

有的老年人,严重到连穿衣服都困难,早上起床时,甚至肩膀都抬不起来。对于因受寒导致的肩周炎,还有因长期使用电脑导致的肩膀酸痛、僵硬,以及偏瘫患者上肢活动不利,揉按肩_穴都能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

当您抬起肩膀时,沿着锁骨往上推,会摸到一个高起的点,这里是肩峰,在它的前下方,有个凹陷的地方,这就是肩_穴。

按摩最好的方法就是躺在床上,放松肩膀,让别人轻轻揉按这个穴位3 ~ 5 分钟。自己也可以做,先将右手搭到左肩,四指尽量展开,抓牢肩部,掌心紧贴肌肉,用大拇指做旋转按摩,同时其余四指做抓提按摩。较为严重的患者,可找个道具,一堵墙或一棵树都行,将肩部贴紧墙或树,然后以肩部为轴心,做旋转按摩。

5 个小动作“赶走”烦人的肩周炎。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 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手指爬墙。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缓缓向上爬动,使上肢尽量高举,到最大限度,在墙上做一记号,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 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近些年来中医按摩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保健养生方法,邀个三五好友一起去按摩是件很享受的事情。那么,中医按摩养生有什么方法呢下面跟着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中医按摩养生的方法

1、十指梳搔头皮法

头为“诸阳之会”,脑为髓之海,乃诸阳经气的汇聚处。每日早晚以十指向后梳搔前额发际至枕后发际各60次。本法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脑血管病变等。

2、搓掌揉脸法

人们到了老年经脉气血不足,面色少华。每天早晚双手搓掌至发热,揉面部各60次,激发面部气血,使面部充盈红润,面肌富有弹性,有防老祛皱、精神焕发之功能。

3、搓揉耳廓法

“耳为肾之窍”,肾开窍于耳,耳为六条阳经经脉所聚。每日早晚搓揉耳廓各60次,使耳部发热有烧灼感为宜。本法有防治耳聋、耳鸣和耳源性疾病等功能(有耳病、化脓性中耳炎者禁用)。

4、扣齿弹舌法

齿属肾,“肾主骨,肾气虚,齿不健,八八则齿发去”。老年者常扣齿则健齿,齿健则福。每日早晚扣齿各60次,可健齿防牙病和牙齿脱落等。“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每日早晚弹舌各60次,弹舌是对脑的良性按摩,有健脑护脑之功。

5、颈项部按摩法

颈项部是人体经脉通往头部和肢体的重要通道。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颈椎病、血管性头痛、脑血管病的功能。

6、肩胛部按摩法

肩胛部是手足之三阳经脉交会之处,每日早晚按摩各60次,有防治肩周炎、颈椎病的功能。

7、上肢部按摩法

上肢部位为“手三阴手三阳之脉”的要道,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重要部位。每日早晚按揉各60次,即从上内侧腋下(极泉穴)至腕部内侧(内关穴);从外侧腕部(外关穴)至肩部(肩井穴)。此法有疏通上肢经脉、调和气血之功能,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上肢病痛有良效。

8、胁肋部按摩法

胁肋部位为肝胆经脉(期门、章门)所交会,每日早晚按揉60次,有舒肝理气、清肝利胆之效。对治疗肝胆疾病和岔气、肋间神经痛有效。

 中医按摩对身体的好处

1、缓解压力是首先浮现在脑海中想按摩治疗时的好处之一。这也是一个人试图实现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研究表明,即使是单一1个半小时的按摩,可以显着降低心跳率,皮质醇水平和胰岛素水平,其中通过按摩疗法帮助减轻压力。

2、身体可以产生不健康的激素积累,当我们在拥挤的车流,或满足工作的最后期限。压抑已久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水平,可导致失眠,头痛,甚至消化问题。按摩已被证明,以减少身体的皮质醇。这使身体进入一个轻松的休息和恢复模式。事实上,按摩触发了大脑的化学反应,可能导致持久的松弛的感情,降低了压力和改善情绪。

3、按摩可以放松,放松不良姿势导致疼痛的肌肉,让你的身体本身定位在其自然的和痛苦的自由姿态。与正在进行的按摩肌肉的放松,放松关节有更大的自由和压力点。这让身体自己定位在一个健康的和自然的姿势,从而避免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运动和对疼痛的反应的立场。

4、比皮肤更深层的按摩疗法的长期效果。更好的血液循环是定期接受按摩治疗的结果,在体内发生的连锁反应的一部分。

5、按摩疗法是一种有利于保持和提高灵活性和运动治疗。通过对肌肉,结缔组织,肌腱,韧带及关节的工作,经常按摩可以提高你的灵活性和范围的议案,让你的关节更流畅,使他们不太容易受伤。

6、临床研究已表明,经常按摩不仅有助于减轻压力,但可以自然增加免疫系统的杀伤能力(对人体的天然“杀手细胞”活动的水平)和降低的T细胞,数量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功能的整体。

猜你感兴趣的文章:

1经络按摩养生的方法

2按摩养生方法有哪些

3中医经络按摩养生

4经络按摩如何养生

5养生穴位按摩的手法

6上火的中医按摩方法

7经络按摩养生的注意事项

8养生保健自我按摩的方法

引言:对于一些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抵抗力会变弱,而且身体疼痛的部位也比较多,所以掌握一些需要按摩的部位是十分必要的。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也可以起到健身的作用。不管是内关穴,合谷穴穴等,都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还有比较常见的足三里穴,对老人的身体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老人在掌握这些穴位后,就可以经常性的按摩。

一、内关穴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两寸的位置,也就是手腕上横纹后面的二横指,其穴位就在两青筋之间。不管按摩、针刺等,都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心脏病的作用。有一些专业人士表示,内关穴是属于心包经,对其按摩、针刺等,不仅可以缓解哮喘,而且也可以缓解其他呼吸类的疾病,其按摩方法就是用大拇指垂直按压在该穴位上,有力而且有节奏地进行揉动,每分钟进行30多次。

二、合谷穴

在找取合谷穴时,需要用手拇指的第一关节横纹对着另一只手的虎口,再将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的位置也就是合谷穴。对于一些发热、头疼、流鼻血等面部上的病,就可以通过按压这一穴位得到缓解以及治疗。在进行按摩的过程中,用一只手的拇指放在垂直放在这个穴位上,用一松一紧的动作进行按压,每分钟进行30次左右,直到出现酸、麻的感觉。

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主要是位于外腰眼下四横指的位置,对于一些肠胃和腹部不是的人来说,按压足三里穴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除此之外,有头疼、牙疼和神经疼等症状,也可以通过按压足三里穴得到缓解。对于一些更年期障碍,腰腿疲惫的症状,也有很好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多按压这三个穴位,使自身的身体能够更好的保障。

拍打肩部有什么好处

拍打身体不同部位的作用和功效

 

1、头部:

头部穴位非常丰富,拍打头部可使振动深入传导,扩散到整个脑部,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调节血流量,改善大脑的营养供给。起到清脑爽神、解除疲劳的作用。可治疗头痛、头晕、耳鸣、耳聋、视力减退、失眠、健忘、面瘫、中风偏瘫、脑瘫、脱发、感冒等许多疾病。

2、面部:

用轻柔的手法拍打面部或摩擦干浴面部,可促进面部新陈代谢,消皱祛斑,保持颜面红润光泽和皮肤之弹性。还具有益神醒脑,调护五官的作用。可用于美容护肤及治疗面瘫、视力减退、斜视、耳鸣耳聋、鼻炎、鼻塞、牙痛、失眠、头痛等。也可以两手指按压推拿两眼四周、鼻子两侧、嘴巴四周,以保养视觉神经、嗅觉神经、味觉神经。

3、颈部:

颈部是头部与胸腹的桥梁,有六条阳经经过,是许多重要器官所在之处。拍打时应注意手法轻柔和缓。颈部施以合理的拍打,可调理气机,舒筋活络,滑利关节,解痉止痛。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落枕、头痛、头晕等症。

4、拍打大椎穴:

可防治感冒、发烧、落枕、颈椎病等。

5、脊背和腰部:

拍打脊背和腰部具有调理五脏六腑,改善腰背肌劳损,增强脊柱功能等作用。用于治疗腰背酸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还用于身体保健和增强免疫力。

拍打脊背部可通经络、行气血、调百脉、宽胸膈、止背痛、调肾气、抗衰老。具有增强内脏功能,消积化瘀以及灵活关节的功能,对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分泌系统以及内脏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6、腋下和胁部:

拍打腋部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排除肝胆的邪气,使全身各器官得到更多的养分和氧气。拍打胁部可以改善肝胆等内脏的功能,使胁部肌肉、骨骼坚实、有力。并对胸胁胀满,臂不举,腰、胁、腹疼痛,腋下肿痛等病症有防治作用。

7、胸部:

胸部由胸廓、胸肌保护着胸腔里的心、肺等脏器。拍打胸部可促进呼吸,增强心肺功能,主要是拍打中府、云门和锁骨部位,膻中周围也可以拍。可治疗心肺疾患、岔气、乳腺疾患等。

8、腹部:

适宜轻拍,也会出痧,为消化、泌尿、生殖器官所在之处。拍打腹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中、化气利尿、培元固本等作用。可治疗腹痛、泻泄、便秘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等。

9、肩部和手臂:

肩井穴位于肩上凹陷中,属足少阳胆经穴,手足少阳、足阳明、阳维之会,连人五脏。故其对高血压、脑溢血、头项疼痛、乳腺炎、子宫出血、甲状腺机能亢进均有较好疗效。拍打肩部可防治肩背痛、落枕、肩周炎等;拍打手臂具有疏通气血,滑利关节等作用,可治疗肩周炎,手臂麻木、网球肘等疾病。手臂内侧有肺、心包和三条心阴经,手臂外侧有大肠、三焦和小肠三条阳经。可提高免疫功能,防治心肺、胃部疾患及头、颈、肩部疼痛和感冒。

10、拍打八髎、尾椎骨、左右臀部外侧:

八髎大家都知道的,妇科必须拍的,尾椎本身无穴位,不属任何经脉,但属全身龙骨之起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加之其周围穴道罗列密布,故拍打尾椎不但能起到极好的保健作用,而且可震动其附近穴位(如长强穴、腰奇穴等),从而起到通经活络,强健机体的作用。尾椎末端,道家叫“尾闾”,乃是打通督脉的起点。拍打此处可以加强督脉的气,从而促进排便,排便亦即是排毒,对人体健康至关紧要。

拍打膀胱经有助于利尿,利尿也是人体排毒的重要机制。最后要拍打的是左右臀部的外侧,这是足少阳胆经所经过之处,目的在促进胆汁分泌。胆汁有助于消化、排便,对健康也很重要。拍打左右臀部外侧,刺激足少阳胆经,则可以让肝胆相照,提升肝胆的消化、供血和解毒功能。足少阳胆经通畅,体内的毒素就会通过肠道及时排出。因此,足少阳胆经与足太阳膀胱经都是排毒最关键的经脉。

11、下肢部:

拍打下肢部可改善其肌肉的张力和韧带的弹性,增强腿部和防治腿部衰老以及关节炎等功能,可治疗下肢瘫痪,坐骨神经痛,下肢肌肉疲劳,腓肠肌痉挛,踝关节扭伤等疾病。

    下肢有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即胃经、膀胱经、胆经、脾经、肾经、肝经,可防治肾、肝胆、胃、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提高免疫力和肾功能。

12、轻拍腰肾:

腰是肾脏所在部位,最喜暖恶寒。轻拍腰肾不仅温暖了腰部,而且增强肾脏机能,疏通带脉,并且可防腰痛。而且还能起到聪耳明目、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作用。此法还有助于防治遗精、早泄、痛经和月经失调等病。

13、轻拍和按揉脘腹:

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血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而加强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大小肠的蠕动功能,可起到排泄作用,防止和消除便秘,这对老年人尤其需要。

    经常巧妙地按揉腹部,能有效地防止胃酸分泌过多,并能预防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揉腹还可以减少腹部脂肪的堆积。通过轻重快慢不同力度的按摩,使腹壁毛细血管畅通无阻,促进脂肪的吸收和运走,防止人体大腹便便,收到满意的减肥效果。

    经常按揉腹部,还有利于人体保持精神愉悦。睡觉前按揉腹部,有助于入睡,防止失眠。对于患有动脉硬化、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揉腹部能平熄肝火,心平气和,血脉流通,可起到辅助治疗的良好作用。

14、拍打命门、肾俞穴:

先拍打命门穴,命门与肚脐相对应,命门就是命火之门。命门火上下贯通脊柱,左右联络肾脏,命门是个强壮穴位。经常拍打命门有培补命门真火,振奋人体阳气,扶助肾阳功能,保持青春活力的功效。命门火旺,增强全身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促进机体对营养物质地吸收和水液代谢,加速血液循环,保持性机能持续有力,总之,就是打命门壮活力。此外,拍打命门,还能防治多种腰痛、遗精、遗尿、阳痿、早泄、赤白带下等多种病患。

然后再拍打肾俞穴,肾看作“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储藏着五脏的精气。肾脏部位,俗称“腰眼”。打肾俞也可以叫做打“腰眼”。打肾俞能激发肾气,健肾壮阳,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代谢力,有益健康长寿。打肾俞能刺激膀胱经的脉气。对五脏六腑的功能都有振奋作用。

这里指的是五十肩、冻结肩、凝结肩。如果是颈肩综合征所选穴是不同的。

肩前部的疼痛取鱼际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

抬不上的取肩髃穴

后背不了的取天宗穴

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

肩重不能举取肩髎穴

按摩肩髃穴的作用与好处

缓解治疗肩臂疼、肩关节周围炎、上肢不遂、项强、瘰疬、瘾疹等,肩髃穴位的位置具体在哪里呢,怎么找? 本文图解肩髃穴位位置图和具体按摩手法。

肩髃穴(Jianyuxue)经穴名。 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蹻之会。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

名解 “髃”,骨间凹陷的意思。因为此穴位于间端关节的凹陷处,故名“肩髃穴”。

主治病症 肩周炎、中风、偏瘫、高血压、多汗症、手臂无力、肩臂疼痛,手臂挛急,肩痛,上肢不遂等。

中医病症: 肩臂痛,半身不遂,手臂挛痛,不能上举,手背红肿,四肢热,瘿气,乳痈等。

西医病症: 急性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病,肩周炎,乳腺炎,荨麻疹等。

配伍应用

背及肩臂肿痛: 肩髃、风门、中渚、大杼(《针灸大成》)。

臂细无力,手不得向头:肩髃、臂臑(《针灸大成》)。

半身不遂: 肩髃、曲池、列缺、合谷、手三里、环跳、风市、委中、绝骨、丘墟、阳陵泉、昆仑、照海(《神应经》)。

隐疹: 肩髃、曲池、合谷、曲泽、手三里、环跳(《针灸逢源》)。

瘰疬: 肩髃、支沟、足三里、手三里(《简易普济良方》)。

瘿气: 肩髃、大空(《世医得效方》)。

保健 养生 : 平时多用手掌大鱼际处搓搓肩髃或者用中指指腹点揉肩髃,可预防关节炎。

作用功效肩髃穴,通利关节 疏散风热、舒筋活络,祛风活血,消肿散结。疏散经络风湿,清泄阳明气火,祛邪解热。

保健原理肩髃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坚持按压,可疏风活络、调和气血。疏经利节,祛风通络、理气化痰 此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肩关节,并与阳跷脉相交会,故疏经活络、通利关节的作用甚强,为治疗上肢痛、麻、凉、瘫诸疾要穴;此穴还具有祛风通络、清热止痒 的作用,可治疗外感风邪或风与血分之热相搏于肌肤之间所致的风热瘾疹;此穴的通经理气、化痰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瘰疬、瘿气。

天宗穴位位置图

图解天宗穴位的位置

天宗穴的位置: 位于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四胸椎相平

取穴方法: 左手搭上右肩,左手掌贴在右肩膀二分之一处,中指指尖位置即是。

穴位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神经。

:同身寸法》》1寸、2寸、3寸取穴比量方法示范图

穴名解说:

天宗穴,出处《针灸甲乙经》、《灵枢·经脉》, 属: 手太阳小肠经。 作用: 散风、舒筋、止痛。

天宗穴: 天,穴内气血运行的部位为天部也。宗,祖庙、宗仰、朝见之意。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由此气化上行天部。本穴物质为臑俞穴传来的冷降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复又气化上行天部,如向天部朝见之状,故名

穴位含义: 小肠经地部经水在此气化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发阳气。

按摩天宗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1、治疗肩膀酸痛、五十肩、气喘、乳痈、肩部疾病等;

2、缓解肩关节周围肌肉劳累、促进气血运行,丰胸美乳、对于预防乳腺增生效果很好。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胛部疼痛、肩关节周围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穴位配伍: 配肩外俞穴治肩胛痛;配膻中穴、足三里穴治乳痈。配秉风主治肩胛疼痛。

1、《针灸甲乙经》:"肩重,肘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肩胛痛,臂肘外后廉痛,颊颔肿。"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按摩天宗穴的手法: 用双手,由颈下过肩,以中指的指腹按揉天宗穴位,如果可以正坐或者俯卧,可以请他人用双手大拇指的指腹垂直按揉穴位,穴位处有胀、酸,痛感,先左后右,每次各按揉穴位大约1—3分钟,也可以双侧穴位同时按揉。刮痧也是可以的。

疗法原则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刺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局部酸胀,针感穿过肩胛传导至手指。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灸法: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15分钟。

肩髎穴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髎穴位于肩部,肩关节的后方,当胳膊向外展开时在肩部前后各有一个“小窝”,后面那个位置就相当于肩髎的位置。

在肩峰的后下方,三角肌中,深部有小圆肌、大圆

肌和背阔肌腱;有旋肱后动、静脉分布;布有锁骨上外侧神经、腋神经、肩胛下神经。

主治疾病

①臂痛,肩重不能举。

②胁肋疼痛。

肩髎穴隶属手少阳三焦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有祛风湿,同经络的功效。肩髎穴还可以治疗肩周炎。

推拿手法: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墙站立,或仰卧在床上,上臂贴身,屈肘,以肘点作为支点,进行外旋活动。

2,体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健侧手拉患侧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侧并向上牵拉。

3,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双臂伸直,手心向下缓缓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钟,然后回原处,反复进行。

4,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侧上肢内旋并向后伸的姿势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触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渐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动,2分钟后再缓缓向下回原处,反复进行,逐渐增加高度。

5,头枕双手,患者仰卧位,两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头后部(枕部),先使两肘尽量内收,然后再尽量外展。

6,悬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划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遍。

上面6个动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交替锻炼,每天3~5次,一般每个动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对肩周炎的防治会大有益处。

肩髎-体表图(点击放大)

[定位] 在肩部,肩髃后方,肩峰后下方,当臂外展时,于肩髃穴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解剖] 在肩峰的后下缘,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肌支;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 臂痛,肩重不能举。

[操作] 直刺05~15寸。

[配伍] 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操作方法:

向肩关节直刺1-15寸。

现代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中风偏瘫等。配曲池、肩髃主治肩臂痛;配外关、章门主治肋间神经痛。

静脉所过,主治所及,荥输治外径,合治内腑,肩前部位疼痛取鱼际穴,肩前部是肺经的循行线路。鱼际穴是太阴肺经荥穴。

肩外侧的疼痛取三间穴,肩外侧是大肠经的循行线路,三间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经的输穴,

肩后侧的疼痛取后溪穴,肩后侧是手太阳经小肠经的循行线路,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

还有:肩外后侧的疼痛取中渚穴,肩外后侧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路。中渚是少阳经的输穴。

中渚穴(zhōng zhǔ xué), 是手少阳三焦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手背部,当第4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下为第4骨间背侧肌;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分布;布有尺神经皮支和尺神经肌支。

主治: 头痛、目赤、耳鸣、耳鸣、耳聋、喉痹等头面五官疾患;肩、背、肘、臂疼痛麻木,手指不能屈伸;热病。

操作方法: 直刺03~05寸。

肩中俞穴:治视力减退、咳嗽、气喘、肩背疼痛

准确位置

肩中俞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取穴方法

低头,在后颈部最突起的椎体往下数第7颈椎棘突,在其下方旁开2寸处即是。

功效主治

清热解表,宣肺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肩背疼痛,目视不明。

按摩方法

以拇指按压肩中俞穴,其余四指捏揉肩部,每次3~5分钟,长期坚持按摩,可舒缓颈肩血脉,使肩背气血循环舒畅,还可以预防呼吸道疾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2573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