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条件不允许。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驾崩。满洲的贵族王公迅速地分成两党,参与争夺新的皇帝宝座:一方以睿亲王多尔衮为首领,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主要军事势力为正白、镶白旗,成员有多尔衮的同母兄弟英王阿济格及豫王多铎等人。
另一方的首领则是肃亲王豪格,他是皇太极的长子,掌握正黄、镶黄两旗的军事实力,同党诸王有索尼、鳌拜等人,在人心所向及军事实力方面占压倒优势。还有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及资历很深的郑亲王济尔哈朗,他们都是没有争位之心的中间势力。
索尼等人提出要立豪格为新皇帝,发誓死生一处。豪格托人拜访尚在摇摆的济尔哈朗,说:“两旗大臣决定立我为君,需要你发话支持!”济尔哈朗当即表示:“我也是这个意思,但要与九王(多尔衮)商议。”代善老谋深算,默不作声。
阿济格则向多尔衮下跪说:“你应该马上登临皇帝大位。”足智多谋的多尔衮长于审时度势,没有立即应允。
皇太极死后的第四天,多尔衮召集诸王大臣在沈阳的崇政殿议立新君。当天黎明,皇太极当年统帅的两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派精锐护军包围宫殿,如遇情势变化,准备立即动手。
宫内气氛紧张,多尔衮向黄旗大臣索尼征询嗣君人选,索尼非常干脆地说:“先帝有皇子在,必须立其中的一个,其他我就不知道了!”
礼亲王代善突然举荐豪格说:“先帝的长子,理当继承大统。”济尔哈朗赞成代善的提议。一介勇夫豪格想起他父亲皇太极登基时的往事,表演我辞众劝的把戏,谦让推辞说:“我福小德薄,不能担此重任。”
多尔衮随机应变,马上抢过话题说:“诸位王爷说得都有道理,但虎口王(豪格)情愿退出,没有继承大统的心愿。”阿济格、多铎一看时机已到,马上进言:“请睿亲王登临帝位。”
代善一看情势不好,接着说:“睿王要是答应接任帝位,那是我们国家的大福,要不就该拥立皇子。”代善话中的重心是要拥立皇子,但两白旗的王爷一见代善不再坚持拥立豪格,马上提出附和:“肃王当位,我们这班人就没法活了!”
多铎也乘机提出:“立我也行,要不请礼亲王承继大统。”多尔衮还是希望自己掌权,否定了多铎自立的建议。这时代善说:“我已是白发苍苍,哪有这番心思。”说着退出议事厅。
在这关键时刻,皇太极的心腹将领们,佩剑闯进议事大厅,向着多尔衮嚷道:“我们这班人,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要是不让先帝之子承继大业,我们宁愿跟着先帝一起走!”以命相拼,剑拔弩张,随时有血流成河的可能。
多尔衮权衡得失,采取稳定局势、分步揽权的策略:排斥豪格,自掌实权,找个陪衬。他向诸位王爷宣布说:“立先帝的第九子(福临)为嗣君,我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兵力,左右辅政,(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福临为孝庄皇后所生,当时只有六岁。这虽是个折中方案,但多尔衮实际掌握朝政大权,而双方再也没有理由兴起大浪。
扩展资料:
顺治七年秋天,多尔衮患病。据说是膝盖受了伤,他用了不该使用的石膏敷治,结果使病情加剧(《北游录》)。为了调治疾病,也为了改善心情,十一月中旬他率领诸王贝勒及大批八旗官兵到塞外打猎行乐。
塞北寒冷的气候和行猎时过度的劳累,使多尔衮此行再也没能回到北京。十二月初九日,他病死在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多尔衮死后,在他摄政时期用强权压制下去的各种矛盾一下子暴露出来。首先是皇帝本人与摄政王的矛盾。多尔衮摄政时,顺治帝福临尚小,而到顺治七年时,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了。身为皇帝却无权力,这对福临来说,当然是件无法长期容忍之事。
摄政王一死,福临必然要真正操起皇帝的权力。其次是以济尔哈朗为首的一批在摄政期受压的诸王与多尔衮的矛盾。那时他们慑于多尔衮的威望和权力,不敢有所表现,然而却从没有放弃他们那种保守落后的政见。多尔衮之死无疑是他们聚集起来,夺回失去的权力的绝好机会。
另外,深受多尔衮信任与重用的一些大臣,此时也会为保住自己在摄政期间得到的权力而拼搏。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相互冲突,相互利用,清王朝的政局在多尔衮死后一个多月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多尔衮一死,他的亲信罗什、额克苏、鳌拜等人,即利用他的葬事大做文章。先是安排了隆重的迎灵仪式。十二月十七日,多尔衮的灵车运回京城。顺治帝与诸王大臣身着丧服到东直门五里以外迎候。从东直门到玉河桥,凡是灵车经过的地方,都有跪着哭丧的官员。
公主福晋以下的命妇,则身着丧服聚集在睿王府大门内跪哭。灵车到达东直门外,顺治帝亲执玉爵为灵车敬酒,奠祭摄政王。这天夜里,满朝文武又都受命到睿王府中去守灵。接着,罗什等人又要求以皇帝的葬礼安葬了多尔衮。
即使这样,他们还怕多尔衮死后的地位不牢,十二月二十五日,又通过顺治帝之口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其元妃为“义皇后”,并把他们的牌位供在太庙。他们以为这样一来,就能使多尔衮这个护身符永远存在了。
与此同时,保守派的济尔哈朗等人,利用顺治帝要亲掌大权的迫切心情,也开始了一连串的活动。他们首先命大学士刚林等到摄政王府收回了象征权力的印符、赏功册,接着就开始削减多尔衮的军事实力。
摄政时期,多尔衮将清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同母兄弟英亲王阿济格与豫亲王多铎。他们是多尔衮推行其政策的重要军事支柱。当时多铎已先多尔衮一年病死,对济尔哈朗等人威胁最大的,就只有阿济格。
阿济格是一个妄自尊大的莽夫,摄政时期,自恃有战功,曾向多尔衮提出封自己为“叔王”的要求,但被拒绝。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又想扩充自己的势力与诸王抗衡。他以多尔衮生前曾说过“不满养子多尔博,而想让阿济格之子人自己亲辖乙正白旗”为由,企图吞并正白旗。
阿济格的这些思想和行为,遭到正白旗多尔衮旧部的反对。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寻找机会铲除阿济格的济尔哈朗等人看在眼里。
于是他们联名上疏,告阿济格对摄政王不敬,轻而易举地给他定了罪,剥夺了他手中的军权,将他逮捕、削爵、幽禁、抄家,并将其诸子皆黜除宗室,赏给仇家为奴。
人民网—多尔衮为何从皇父跌入罪渊
人民网—多尔衮为何死后遭清算:逼死顺治成导火索
如下:
我有孕的那日,从大殿前的台阶上摔了下去,皇上连忙护住了身后的贤王妃。
我就知道,皇帝这个狗男人和贤王妃有一腿,好在我肚子里的孩子也不是他的,不然可真糟心。
还好,一旁的贤王及时拉住了我,果然是谁的孩子谁心疼。
贤王不动声色放开我,右手趁机捏了一下我的腰,皇帝装模作样问我有没有事,呵,渣男。
当天夜里,皇帝以天晚路滑为理由,留贤王夫妻在宫里留宿,我照常给贤王留了一扇窗。
自从,大家都互相戴了绿帽子之后,贤王翻窗的本事就越来越好。
我问他什么时候能搞死皇帝和贤王妃,我受够这样的日子了。
明面上我是皇后,三宫六院只有我一个人,可实际上,洞房花烛夜皇帝都没留下,他心里只有贤王妃。
若不是我装模作样给他下药,假装他酒后乱性碰了我,这孩子还赖不上他。
“潋儿别急,快了快了。”
“你再不快点,到时候大家都知道你头顶绿油油的帽子了。”
毕竟,皇帝钟情贤王妃这件事,贵圈里大家都知道,只是我和贤王,成了大家同情的对象。却不知,我俩也惺惺相惜,暗度陈仓。
绿人者人恒绿之。
只是,以前没有孩子我也就忍了,但万一哪天皇帝犯毛病又让贤王妃肚子里的孩子坐上皇位,我怎么办?
贤王妃的孩子没了,在怀孕六个月的时候,是个成型的男胎。她和皇帝在御花园散步时,不小心滑倒。
皇帝下令彻查,结果竟然是因为贤王妃随身香囊里的一味香料和皇帝寝宫里用的熏香药味相冲,对胎儿不利。
皇帝想把锅甩到我身上,但很可惜,成婚三年来,我这个皇后从来没资格去过他寝宫。而贤王妃的香囊是皇帝自己送的,听说是他们定情之物。
当真是上天保佑。
可贤王却告诉我,一切都是他动的手脚。听闻真相,我心里不安。
若追根溯源,这应该是很久之前贤王的谋划了,他对皇帝与贤王妃的不满比我想象中得多太多。
贤王妃一边养身子一边发疯,皇帝心里愧疚也容了她。但是,谁能想到这个天天嘴里情情爱爱的女人竟然真的下狠心为了一个孩子致皇帝于死地。
一时之间,朝堂大乱,贤王想趁机上位但老臣们却觉得,我肚子里的孩子若是皇子,那才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
博弈的结果就是,贤王为摄政王,等我的孩子生下来再做分晓。
我深知,这个孩子必须要是个男孩,不然,我不相信贤王会为了我,让自己受千夫所指。
但上天保佑了我一次,岂会一而再再而三眷顾我,孩子是个女孩,我很失望。
到底是闭上眼,忍痛让嬷嬷换了孩子。
碍于之前的言辞,摄政王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我劝他说,反正这孩子也流着他的血,先帝的血脉再他死的那一刻就绝了。
此后,千秋万载流传的都是他摄政王的血脉,他便是正统。
我不知道算不算慕容家都有喜欢给人戴绿帽子的心理,他竟然同意了。我总算放心了些,剩下的就慢慢来。
待我身子好了些,便同摄政王一起临朝听政,面上我对这些朝政都交于摄政王,并反复言说我们是一样的。但背地里,我也偷偷学着如何处理。
皇帝也慢慢长大了,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幸运,竟然眉眼之间与摄政王还真有几分相似。
可真是上天保佑,若说这几年有没有什么大事,我思来想去可能只是我二哥养外室 吧,差点闹得人尽皆知。
二哥这人,不坏,就是花心。但偏偏二嫂蛮横,两个人三天一打五天一闹。
可谁能想到,二哥竟然偷偷养了两三年的外室,还有一个私生女。要不是那外室得了病,怕二哥日后不认孩子,也不会上门。
虽然二嫂到底认了那个孩子,却对她不好,二哥也惧怕二嫂,只能将孩子托付与我,对外说这个孩子自小身子弱养着庙里与我投缘
反正就一个女孩,我能怎么办,就养了。
孩子比皇帝小差不多一岁,叫阿阮。
不知道是不是女孩的缘故,倒是贴心。摄政王还曾说,皇帝与阿阮像是金童玉女。我仔细打量了一下,是有些像,看着都胖嘟嘟很有福气。
皇帝慢慢大了,有时候也会和摄政王争吵,我调和了几次,也抓住了他身边几个不安分守己的太监,通通处理了。
但皇帝似乎认为我做的不对,头疼。
如今的摄政王,早已娶妻生子,这些年下来,手段也越发狠厉了。
皇帝说到底还是孩子气,就是看不惯也不能明面上给他脸色瞧
蠢东西,但是阿阮聪慧,养在我身边久了,言行举止都多了一丝贵气。
十四岁时,皇帝闹着要亲政,摄政王不同意。两个人僵持了很久,最后到底是接受了先成家后立业的说法。
轰轰烈烈的选秀开始了,准备了大半年,挑一个什么样的皇后呢,我还暗自问过摄政王,他打趣道,“不如把阿阮那丫头指给他。”
我笑着推了他一下,“阿阮的出身到底是不好。”
他扯我入怀,“哪里不好?她和皇帝青梅竹马,本王瞧着就很好。”
我明白,他中意阿阮,大抵是因为阿阮的父亲是我那个不着调的二哥,再加上妻族与母族若是同一族,那皇帝不有少了一次笼络人心的法子。
但我心里却是愿意的,把摄政王的想法和皇帝说了,他闷闷不乐,“荒唐!”
“阿阮也不错,日后你喜欢别人再纳了就是。”
“母后,这些年咱们受他桎梏难道还不够吗?”
我摸摸他的脑袋,“小不忍则乱大谋。”
“可朕不想忍了。”
“傻孩子。”
然而,我没想到问题竟然出在阿阮身上,她喜欢上了恒王世子,我问她是不是非嫁不可,她决定地点点头,“姑母,我喜欢他。”
“那你去问问他,要不要娶你,他若同意,这亲事哀家就准了。”
阿阮兴冲冲地去,可怜巴巴回来。我想都不用想,恒王世子怎么可能会娶这样一个姑娘,毕竟,阿阮的出身不光彩。
如果不是摄政王的私心,大概她得再投一次胎才成,也不知道摄政王日后会不会为了这件事后悔。
皇帝大婚,普天同庆。
不开心的人大概不是,起码这小夫妻俩都心怀鬼胎。
成婚后,就是亲政了。摄政王虽然交了权,但皇帝毕竟还年幼,有些事情也需要仰仗摄政王。
我借着宫里寂寞的缘由,请来幼安郡主过来小住。这幼安郡主也不是别人,正是摄政王的女儿。
幼安的性子霸道,我便让人让着她,只是没想到她竟然会和阿阮起了冲突。幼安寸步不让的态度让我头疼,好在最后还是皇帝出来,坚硬地护着阿阮。
我才能继续做个和稀泥的老好人,只是下一次见摄政王,我含沙射影说了这件事,并问他,幼安的性子是不是该掰一掰。
“那有什么?”摄政王毫不在乎道。
“皇帝未必知道这是他亲妹妹”
“皇帝也应该大气点。”
成婚三年,阿阮终于有了身孕,这期间,皇帝与摄政王的关系越发紧张了。随着皇帝长大,我也知道,我应该做一个决定。
自然是保住皇帝。
毕竟,有皇帝,我才是名正言顺的太后。如果摄政王上位,那我算什么。
皇帝对我的自觉也很满意,“还是母后心疼儿臣。”
母后不心疼你,还能心疼谁,母后呀,就希望你好好的。”
“母后不也心疼皇后吗?”
“她能和你比吗?你才是母后的亲儿子,是母后的指望。”
摄政王的倒台,是在皇后生产前。用的不是什么光彩的法子,是下毒。
那酒是我亲自端给摄政王的,这些年他对我一直都没什么防备,所以,正好方便了我。
毒发作的很快,他到死都不曾瞑目。
随着他的死,也开始新一轮的大清算,大皇子的诞生似乎冲淡了这一个月的血腥。
接着就是选秀,阿阮不满,我只是安慰她,这是常态。
“姑母。”
“听话。”
这次的选秀,完全按着皇帝的心意来,我和阿阮都不曾插手。入宫的秀女,身份都不错,这一点最让阿阮心烦,她和我抱怨了不止一次,“你怕什么,哀家活着一日,她们就越不过你。”
“那若哪天您不在了,阿阮可怎么办啊?”
“那你想怎么办?”
她踌躇半天,也没能想出办法。毕竟,我二哥那日虽然看着一表人才,实际上,文不成武不就,她几个兄弟也都像极了二哥。
皇帝如今大了,我也可以开启养老模式,宫里的孩子也渐渐多了起来,我只是提醒皇帝,注意嫡庶之分。
皇帝只是让我放心,但他对纯贵妃母女的态度过于好了些,哪日若纯贵妃生下皇子,阿阮母子的地位怕就不稳了。
我不在乎皇帝喜欢谁,但下一任帝王,必须是阿阮的孩子。
这是必须的。
所以,我给皇帝下了药,只要他不能生就好了。毕竟,我不相信,帝王真心。与其防备一个宠妃,不如从源头下手。
只是,阿阮似乎是陷进去了,明明当年她也不想嫁。我时常开导她,让她好好做个皇后,贤惠一点。
日后,再好好做太后。但她却道,“我与陛下乃是名正言顺的夫妻,他凭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落我的面子?”
不等我说话,她又道,“姑母,为什么女人就必须贤惠,我不想。”
为什么?
我也不知道。当年,被指婚,我老老实实的嫁了。可惜,我夫君喜欢自己的弟媳,喜欢到人尽皆知的地方。我宁愿他是个好心的男人,也不想他那般爱护一个他得不到的女子。
为了贤王妃,也是这般对我,所以,才有了后来的事情。这世上,一饮一啄,皆有因果。
大皇子七岁的时候,前朝开始讨论立太子。大皇子居嫡居长,明明就是板上钉钉的人选,可皇帝他一拖再拖。
我想他大概是想让纯贵妃生下一个皇子,可惜,就是纯贵妃可以生,他又不能生。
但我没想到,又过了两年,他竟然心意芳妃的二皇子。
“皇帝,太子之位向来是嫡长子的。”
“母后,皇后她何德何能?当年朕娶她是迫不得已,朕念着母后的缘故,这些年一直忍着她,难不成如今母后也不帮儿臣了吗?”
我自然要帮皇后啊,尽管,我做了皇帝这么多年的母后,但别忘了,他不过是我派人找来的一个替代品,一个父不详的野种。
我待他好,也不过是他可以让我得到足够的利益。我愿意让权,但他得听话啊。
如果,不听话,那留着还有什么用?
大皇子也大了,我虽然老了,但临朝听政这事儿也熟悉。
所以,我开始想办法让皇帝驾崩。
其实,也不难。毕竟,深宫二十几年,我这双手早就不干净了。
弑君,又不是第一次,都是轻车熟路的事情了。
只是,这一次让谁去顶罪呢?我要好好选选,很快,我就有了人选,幼安郡主。
虽然自从摄政王死后,他那些手下也树倒猢狲散。但我还是劝着皇帝留些情面给天下人看。
而幼安郡主就成了这个摆设,毕竟,一个姑娘家能做什么呢?
她还是如当年那样,没脑子,几句话就动了心。顺着我的意,去亲近纯贵妃,也不知道纯贵妃是真善良还是假善良,但我还是很佩服她,这些年的面子工程做的都很好。
哪怕遇到幼安这样的人,也能感化,还可以做朋友因为这事,阿阮又来和我诉苦,“你把心思放在孩子上。”我道。
她看着不满,但不敢顶嘴。
孩子都大了,一个一个都不贴心,一点也不如小时候乖巧。可能是我说得重了些,阿阮老老实实缩了些日子。
这段日子里,我也布置好人手,只等幼安动手了。她是摄政王的女儿,也算有正当理由了。
至于她的下场,我就不管了,反正一定意义上,我这也是帮了她。
如我所愿,皇帝死在众目睽睽之下。幼安动手正好是除夕宴上,满座震惊。
而她也被侍卫杀死,没留下活口。阿阮和一众妃嫔还有孩子都哭得稀里哗啦。我含着泪让人准备后事,宫女扶着我摇摇欲坠的身子。
“姑母,你说陛下怎么就去了呢?”
“哀家会查清楚的。”
她扑进我的怀里哭得稀里哗啦,我也只能抱着她哭。
哭够了,该做的还是要做,比如说扶持大皇子登基。我看着大皇子坐在龙椅上,突然想起当年皇帝也是这样,小小的一个人儿,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
因为权力,还有我心底那一点点的良知。可能是因为女儿做了太后,二哥一家子也张狂起来,大错小错没少犯。
我看着奏折,只觉得头疼。让人宣他入宫,他还是一副老样子,有所依仗。我说他几句,他还顶嘴。
最后,还是阿阮说了他,不知道两个人说了什么,反正是安分下来。
我想着,等皇帝大了,我这一次就可以真正歇下来。没想到,阿阮和我闹出矛盾。
她要掌权。
“昔日先皇年幼,姑母身为太后,不也临朝听政,如今换了我们母子,我怎么就不行。”她振振有词和我说道。
我看着她这幅样子,真不像前些日子因为先皇的死哭哭啼啼,一副要死要活的模样。
“那你想怎么办?”
“自然是效仿姑母。”
“你什么都不懂。”
“我可以学。”她掷地有声道。果然,这个孩子像极了我。明白了情情爱爱不可靠,转眼就投入权力的怀抱。
和我当年一模一样。
“皇帝怎么说?”
小皇帝看看阿阮,再看看我,“我听母后和皇祖母的”说着又低下了头,像个鹌鹑。
我懒得和她争,随了她的意,只是派人抓紧了皇帝的教育。反正也就几年的功夫,出不了岔子。
不知为何,阿阮一心想拉扯我那不成器的二哥。但问题是,有舍才有得,她既舍不得让我二哥去偏远地方挣功绩,又想让他加官进爵。
“父亲为了我与姑母做了这么多,难道就不值得吗?”
“没有什么值不值得,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她听后久久不语。
不知道是不是年纪渐渐大了,只觉得日子过得飞快,转眼间皇帝大了,又应该选皇后了。
当年的一幕幕似乎才过去不久,只是,故人已去。
我不想插手,但阿阮却动了心思,最后到底是让她得逞了。只是,皇帝看着就和先皇一样,对皇后并不满意。
你看,一代一代,都重复着相同的事情。
皇帝亲政,我彻底放权,硬拉着阿阮去五台山祈福。阿阮自然不想去,但架不住我与皇帝通了气。他如今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了,自然不希望有人沾染属于他的权势。
所以,我带着阿阮出宫。
我活不了多久了,我只是不希望,阿阮与皇帝最后闹得母子离心。
细想我这些年,看着风光无限,但哪一步 不是走得心惊胆战。那些曾经碍了我路的人,都被我一个一个扯下来。只是,我也是一个人,心里也会痛。
人物生平 建功封侯
窦婴是汉文帝窦皇后堂兄的儿子。他的父辈以上世世代代是观津人。他喜欢宾客。汉文帝时,窦婴任吴国国相,因病免职。汉景帝刚刚即位时,他任詹事。
梁孝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他的母亲窦太后很疼爱他。有一次梁孝王入朝,汉景帝以兄弟的身份与他一起宴饮,这时汉景帝还没有立太子。酒兴正浓时,汉景帝随便地说:“我死之后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听了非常高兴。这时窦婴端起一杯酒献给汉景帝,说道:“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立下的制度规定,陛下凭什么要擅自传给梁王!”窦太后因此憎恨窦婴。窦婴也嫌詹事的官职太小,就借口生病辞职。窦太后于是开除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每逢节日也不准许他进宫朝见。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反叛,汉景帝考察到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谁像窦婴那样贤能的了,于是就召见窦婴。窦婴入宫拜见,坚决推辞,借口有病,不能胜任。窦太后至此也感到惭愧。于是汉景帝就说:“天下正有急难,你怎么可以推辞呢?”于是便任命窦婴为大将军,赏赐给他黄金千斤。这时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都退职闲居在家,窦婴就向汉景帝推荐起用他们。汉景帝所赏赐给的黄金,都摆列在走廊穿堂里,属下的小军官经过时,就让他们酌量取用,皇帝赏赐的黄金一点儿也没有拿回家。窦婴驻守荥阳时,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等到七国的叛乱全部被平定之后,汉景帝就赐封窦婴为魏其侯。这时那些游士宾客都争相归附魏其侯。汉景帝时每次朝廷讨论军政大事,所有列侯都不敢与条侯周亚夫、魏其侯窦婴平起平坐。
宦海沉浮汉景帝四年(前153年),汉景帝立刘荣太子,派窦婴担任太子的太傅。
汉景帝七年(前150年),刘荣被废,窦婴多次为刘荣争辩都没有效果。窦婴就推说有病,隐居在蓝田县南山下好几个月,许多宾客、辩士都来劝说他,但没有人能说服他回到京城来。梁地人高遂于是来劝解窦婴说:“能使您富贵的是皇上,能使您成为朝廷亲信的是太后。现在您担任太子的师傅,太子被废黜而不能力争,力争又不能成功,又不能去殉职。自己托病引退,拥抱着歌姬美女,退隐闲居而不参加朝会。把这些情况互相比照起来看,这是您自己表明要张扬皇帝的过失。假如皇上和太后都要加害于您,那您的妻子儿女都会一个不剩地被杀害。”窦婴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就出山回朝,朝见汉景帝像过去一样。
在桃侯刘舍被免去丞相职务时,窦太后多次推荐窦婴当丞相。汉景帝说:“太后难道认为我有所吝啬而不让魏其侯当丞相吗?魏其侯这个人骄傲自满,容易自我欣赏,做事草率轻浮,难以出任丞相,担当重任。”终于没有任用他,任用了建陵侯卫绾作丞相。
武安侯田`是汉景帝皇后王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窦婴当了大将军,正当显赫的时候,田`还是个郎官,没有显贵,来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饮,跪拜起立像窦婴的子孙辈一样。等到汉景帝的晚年,田`也显贵起来,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王腿衔他有才能。
汉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汉景帝驾崩,太子刘彻继位,王统浦疲她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门下宾客的策略,田`被封为武安侯。
田`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出来做官,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
建元新政建元元年(年140年),丞相卫绾因病免职,汉武帝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劝田`说:“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田`于是就委婉地告诉王太后暗示汉武帝,于是汉武帝便任命窦婴当丞相,田`当太尉。
籍福去向窦婴道贺,就便提醒他说:“您的天性是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窦婴不听从他的话。
窦婴和田`都爱好儒家学说,推荐赵绾当了御史大夫,王臧担任郎中令。把鲁国人申培迎到长安来,准备设立明堂,命令列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废除关禁,按照礼法来规定吉凶的服饰和制度,以此来表明太平的气象。同时检举谴责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这时诸外戚中的列侯,大多娶公主为妻,都不想回到各自的封地中去,因为这个缘故,毁谤魏其侯等人的言语每天都传到窦太后的耳中。窦太后喜欢黄老学说,而窦婴、田`、赵绾、王臧等人则努力推崇儒家学说,贬低道家的学说,因此窦太后更加不喜欢窦婴等人。
建元二年(前139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汉武帝不要把政事禀奏给太后。窦太后大怒,便罢免并驱逐了赵绾、王臧等人,还解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任命柏至侯许昌当了丞相,武强侯庄青翟当了御史大夫。窦婴、田`从此以列侯的身份闲居家中。田`虽然不担任官职,但因为王太后的缘故,仍然受到汉武帝的宠信,多次议论政事,建议大多见效,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窦婴而归附了田`,田`日益骄横起来。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任用田`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有郡守和诸侯王,就更加依附田`了。
祸起小事窦婴自从窦太后去世后,被汉武帝更加疏远不受重用,没有权势,诸宾客渐渐自动离去,甚至对他懈怠傲慢,只有灌夫一人没有改变原来的态度。窦婴天天闷闷不乐,唯独对灌夫格外厚待。
窦婴失去权势,想依靠灌夫去报复那些平日仰慕自己,失势后又抛弃了自己的人。灌夫也想依靠窦婴去结交列侯和皇族以抬高自己的名声。两人互相援引借重,他们的交往就如同父子之间那样密切。彼此情投意合,没有嫌忌,只恨相知太晚了。
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田`,田`随口说:”我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恰值你现在服丧不便前往。”灌夫说:“您竟肯屈驾光临魏其侯,我灌夫怎敢因为服丧而推辞呢!请允许我告诉魏其侯设置帷帐,备办酒席,您明天早点光临。”田`答应了。灌夫详细地告诉了窦婴,就像他对田`所说的那样。窦婴和他的夫人特地多买了肉和酒,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天刚亮,就让府中管事的人在宅前伺侯。等到中午,不见田`到来。窦婴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灌夫很不高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应该来。”于是便驾车,亲自前往迎接田`。田`之前只不过开玩笑似地答应了灌夫,实在没有打算来赴宴的意思。等到灌夫来到门前,田`还在睡觉。于是灌夫进门去见他,说:“将军昨天幸蒙答应拜访魏其侯,魏其侯夫妇备办了酒食,从早晨到现在,没敢吃一点东西。”田`装作惊讶地道歉说:“我昨天喝醉了,忘记了跟你说的话。”便驾车前往,但又走得很慢,灌夫更加生气。等到喝酒喝醉了,灌夫舞蹈了一番,舞毕邀请田`,田`竟不起身,灌夫在酒宴上用话讽刺他。窦婴便扶灌夫离去,向田`表示了歉意。田`一直喝到天黑,尽欢才离去。
田`曾经派籍福去索取魏其侯在城南的田地。窦婴大为怨恨地说:“我虽然被废弃不用,将军虽然显贵,怎么可以仗势硬夺我的田地呢!”不答应。灌夫听说后,也生气,大骂籍福。籍福不愿两人有隔阂,就自己编造了好话向田`道歉说:“魏其侯年事已高,就快死了,还不能忍耐吗,姑且等待着吧!”不久,田`听说窦婴和灌夫实际是愤怒而不肯让给田地,也很生气地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我服事魏其侯没有不听从他的,为什么他竟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灌夫为什么要干预呢?我不敢再要这块田地了!”田`从此十分怨恨灌夫、窦婴。
田窦之争元光四年(前131年)的春天,田`向汉武帝说灌夫家住颍川,十分横行,百姓都受其苦。请求汉武帝查办。汉武帝说:“这是丞相的职责,何必请示。”灌夫也抓住了田`的秘事,用非法手段谋取利益,接受了淮南王的金钱并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宾客们从中调解。双方才停止互相攻击,彼此和解。
同年夏天,田`迎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太王后下了诏令,叫列侯和皇族都去祝贺。窦婴拜访灌夫,打算同他一起去。灌夫推辞说:“我多次因为酒醉失礼而得罪了丞相,丞相近来又和我有嫌隙。”窦婴说:“事情已经和解了。”硬拉他一道去。酒喝到差不多时,田`起身敬酒祝寿,在坐的宾客都离开席位,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过了一会儿,窦婴起身为大家敬酒祝寿,只有那些窦婴的老朋友离开了席位,其余半数的人照常坐在那里,只是稍微欠了欠上身。灌夫不高兴。他起身依次敬酒,敬到武安侯时,武安侯照常坐在那里,只稍欠了一下上身说:“不能喝满杯。”灌夫火了,便苦笑着说:“您是个贵人,这杯就托付给你了!”田`不肯答应。敬酒敬到临汝侯灌贤,灌贤正在跟程不识附耳说话,又不离开席位。灌夫没有地方发泄怒气,便骂灌贤说:“平时诋毁程不识不值一钱,今天长辈给你敬酒祝寿,你却学女孩子一样在那儿同程不识咬耳说话!”田`对灌夫说:“程将军和李将军都是东西两官的卫尉,现在当众侮辱程将军,仲孺难道不给你所尊敬的李将军留有余地吗?”灌夫说:“今天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都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座客们便起身上厕所,渐渐离去。窦婴也离去,挥手示意让灌夫出去。田`于是发火道:“这是我宠惯灌夫的过错。”便命令骑士扣留灌夫。灌夫想出去又出不去。籍福起身替灌夫道了歉,并按着灌夫的脖子让他道歉。灌夫越发火了,不肯道歉。武安侯便指挥骑士们捆绑灌夫放在客房中,叫来长史说:“今天请宗室宾客来参加宴会,是有太后诏令的。”弹劾灌夫,说他在宴席上辱骂宾客,侮辱诏令,犯了不敬之罪,把他囚禁在特别监狱里。于是追查他以前的事情,派遣差吏分头追捕所有灌氏的分支亲属,都判决为杀头示众的罪名。窦婴感到非常惭愧。出钱让宾客向田`求情,也不能使灌夫获释。田`的属吏都是他的耳目,所有灌氏的人都逃跑、躲藏起来了,灌夫被拘禁,于是无法告发田`的秘事。
窦婴挺身而出营救灌夫。他的夫人劝他说:“灌将军得罪了丞相,和太后家的人作对,怎么能营救得了呢?”魏其侯说:“侯爵是我挣来的,现在由我把它丢掉,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再说我总不能让灌仲孺自己去死,而我独自活着。”于是就瞒着家人,私自出来上书给汉武帝。汉武帝马上把他召进宫去,窦婴就把灌夫因为喝醉了而失言的情况详细地说了一遍,认为不足以判处死刑。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赏赐窦婴一同进餐,说道:“到东朝去公开辩论这件事。”
东朝廷辩窦婴到东宫,极力夸赞灌夫的长处,说他酗酒获罪,而田`却拿别的罪来诬陷灌夫。田`接着又竭力诋毁灌夫骄横放纵,犯了大逆不道的罪。窦婴思忖没有别的办法对付,便攻击田`的短处。田`说:“天下幸而太平无事,我才得以做皇上的心腹,爱好音乐、狗马和田宅。我所喜欢的不过是歌伎艺人、巧匠这一些人,不像魏其侯和灌夫那样,招集天下的豪杰壮士,不分白天黑夜地商量讨论,腹诽心谤深怀对朝廷的不满,不是抬头观天象,就是低头在地上画,窥测于东、西两宫之间,希望天下发生变故,好让他们立功成事。我倒不明白魏其侯他们到底要做些什么?”于是汉武帝向在朝的大臣问道:“他们两人的话谁的对呢?”御史大夫韩安国说:“魏其侯说灌夫的父亲为国而死,灌夫手持戈戟冲入到强大的吴军中,身受创伤几十处,名声在全军数第一,这是天下的勇士,如果不是有特别大的罪恶,只是因为喝了酒而引起口舌之争,是不值得援引其他的罪状来判处死刑的。魏其侯的话是对的。丞相又说灌夫同大奸巨猾结交,欺压平民百姓,积累家产数万万,横行颍川, 侵犯皇族,这是所谓‘树枝比树干大,小腿比大腿粗’,其后果不是折断,就是分裂。丞相的话也不错。希望英明的主上自己裁决这件事吧。”主爵都尉汲黯认为窦婴对。内史郑当时也认为窦婴对,但后来又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去回答汉武帝。其余的人都不敢回答。汉武帝怒斥郑当时说:“你平日多次说到魏其侯、武安侯的长处和短处,今天当廷辩论,畏首畏尾地像驾在车辕下的马驹,我将一并杀掉你们这些人。”于是起身罢朝,进入宫内侍俸王太后进餐。
王太后也已经派人在朝廷上探听消息,他们把廷辩的情况详细地报告了王太后。王太后发火了,不吃饭,说:“现在我还活着,别人竟敢都作践我的弟弟,假若我死了以后,都会像宰割鱼肉那样宰割他了。再说皇帝怎么能像石头人一样自己不做主张呢!现在幸亏皇帝还在,这班大臣就随声附和,假设皇帝死了以后,这些人还有可以信赖吗?”汉武帝道歉说:“都是皇室的外家,所以在朝廷上辩论他们的事。不然的话,只要一个狱吏就可以解决了。”这时郎中令石建向汉武帝分别陈述了窦婴、田`两个人的事情。
惨遭斩首汉武帝派御史按照文簿记载的灌夫的罪行进行追查,与窦婴所说的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犯了欺君之罪行。被弹劾,拘禁在名叫都司空的特别监狱里。
汉景帝时,窦婴曾接收过他临死时的诏书,那上面写道:“假如遇到对你有什么不方便的事情,你可以随机应变,把你的意见呈报给皇帝。”等到自己被拘禁,灌夫定罪要灭族,情况一天比一天紧急,大臣们谁也不敢再向汉武帝说明这件事。窦婴便让侄子上书向皇帝报告接受遗诏的事,希望再次得到汉武帝的召见。奏书呈送汉武帝,可是查对尚书保管的档案,却没有景帝临终的这份遗诏。这道诏书只封藏在窦婴家中,是由窦婴的家臣盖印加封的。于是便弹劾窦婴伪造先帝的诏书,应该判处斩首示众的罪。
元光四年(前131年)冬天,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了。窦婴过了许久才听到这个消息,听到后愤慨万分,患了中风病,饭也不吃了,打算死。有人听说汉武帝没有杀窦婴的意思,窦婴又开始吃饭了,开始医治疾病,讨论决定不处死刑了。意然有流言蜚语,制造了许多诽谤窦婴的话让汉武帝听到,因此就在当年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将窦婴在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
历史评价刘启:“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
司马迁:“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k而名显。魏其之举以吴楚,武安之贵在日月之际。然魏其诚不知时变,灌夫无术而不逊,两人相翼,乃成祸乱。武安负贵而好权,杯酒责望,陷彼两贤。呜呼哀哉!迁怒及人,命亦不延。众庶不载,竟被恶言。呜呼哀哉!祸所从来矣!”
班固:“窦婴、田`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时决策,而各名显,并位卿相,大业定矣。然婴不知时变,夫亡术而不逊,田`贵而骄溢。凶德参会,待时而发,藉福区区其间,恶能救斯败哉!”
曹操:“赵奢、窦婴之为将也,受赐千金,一朝散之,故能济成大功,永世流声,吾读其文,未尝不慕其为人也。”
司马贞:“窦婴、田`,势利相雄。咸倚外戚,或恃军功。灌夫自喜,引重其中。意气杯酒,辟睨两宫。事竟不直,冤哉二公!”
胡承诺:”凶德之人,并生一时,辏集一处,则杀身之谋迅不及备、结不可解。春秋辕涛涂、申侯,汉田、窦,晋杨骏、贾谧、皆其徒也。“
丁耀亢:“窦婴以椒房之亲,僭位列侯,亲替不衰,不能杜门谢士,以观世变,悻悻然与贵戚侮,亦过矣。田恃权快愤,逞凶德而谁何,卒至梦呓呼服,以偿以魄,何道之速也。若夫好勇不好学,履虎而噬人,灌夫岂可宗乎?”
蔡东藩:“窦婴既免相职,正可退居林下,安享天年,乃犹溷迹都中,流连不去,果胡为者!且灌夫好酒使性,引与为友,益少损多,无端而亲田`,无端而忤田`,又无端而仇田`,卒至招尤取辱,同归于尽,天下之刚愎自用者,皆可作灌夫观!天下之游移无主者,亦何不可作窦婴观也?田`不足责,窦婴、灌夫,其亦自贻伊戚乎!”
史书记载《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第》
《汉书·汉书 窦田灌韩传》
多尔衮为什么要跟豪格集团对立,争夺皇位到
皇位不争是不会自己掉到头上的。
皇太极生前极力打压两红旗和镶蓝旗,阿敏死后济尔哈郎只有一小部分镶蓝的牛录,其余的牛录属于阿敏的儿子和其他兄弟。这一旗直到清末属于舒尔哈齐血脉系统,没有染指皇位的可能,只能靠投机保持自己的利益,这就是济尔哈郎倾向豪格却不明确支持的原因:还没得到明确的更多好处,谁给你卖力?代善不支持多尔衮兄弟上位是因为它欠着血债:绞死大福晋的帮凶唯一尚存的一个。但是他的儿孙阿达利和硕托分别控制了两红旗的大部分,他们是多兄弟的铁杆支持者:所以代善也不能坚决支持豪格。实际上双方实力是多尔衮占优势:两白旗98牛录同仇敌忾,两红旗的大部分,两黄旗的小部分——譬如此后多尔衮的死党何洛会等,其实力大约占五旗,130多个牛录,而豪格只有自己的正蓝旗是基本实力,42牛录。但是他本人占有武力优势——也就是在选举大会会场上打架动刀子他占优势,多尔衮和多铎计谋见长,动手还未必是豪格的对手,代善和吉尔哈郎岁数大了。若投票,7个王爷,多尔衮已经占了四票,稳胜了,打架却还差口气。 代善是两红旗领袖,爱新觉罗皇族族长,地位,声望极高。没有代善的支持,阿达利和硕托不可能实际控制两红旗。而且代善随时都有可能倒向豪格。豪格亲掌正蓝,外有两黄旗支持,在军事实力上是不输给多尔衮的。多尔衮实际能掌控的军力也就是两白旗,当然啦,不得不说两白旗的实力在当时八旗中最强的,这也是多尔衮可以强势的资本。多尔衮之所以退让帝位就是考虑到了代善的因素,不过就算两红旗中立,豪格凭借手中的三旗和多尔衮还是有的打的,并不像老兄你说的多尔衮稳胜。 何洛会是正黄旗都统,索尼是什么?二人地位谁高?你的观点是把一旗当成一个铁板,但是八旗的分封制度否定了这个望文生义的结论。多尔衮三兄弟的实力强,在于老努死掉之前把两黄旗都给了三兄弟平分,最初一人15牛录,后来多铎变成35牛录,而其他的旗主也么有一人这么多的牛录,老努死掉后仅算个人实力,除了阿敏,多尔衮的个人牛录数差不多就是和阿及格并列第三,多躲第一,阿敏第二。代善的牛录已经大部分分给岳托硕托和萨哈连,这也是多尔衮自傲的原因,要知道搭背了莽古尔泰正蓝旗不过21牛录,还是莽古而泰,得格类,昂阿拉,费扬古和莽古济共分的。多尔衮的舅舅对他说两黄旗的相当部分倾向多尔衮,那是在夺权前夜,你乱说要影响形势判断的,历史记载简略,但当时它必然是把反对豪格的牛录给外甥说清楚地。多尔衮敢于单身赴会,而不是带兵来,就是觉得自己胜卷在握实力强大,没想到豪格及其死党来个动武。事后索尼鳌拜等人并非死忠豪格,而是叛向多尔衮,以致豪格痛骂它们背叛:伊等率两黄旗去附睿亲王。 为什么顺治在多尔衮死后为豪格 ,然后一百年后乾隆也为多尔衮 ?个人推测:顺治是有多尔衮扶植上台的皇帝,也是多尔衮替他打下江山携他入主中原的,他这个皇帝当的实在是有些气短,还有多尔衮与自己母亲之间的私情,他实际上对多尔衮是极度不满但又没有办法的,所以在多尔衮死后马上就被抄家灭族,他大权在握之后,当然是凡事多尔衮决定的事都要反过天来,才能彰显自己的权威。再者,豪格与自己是兄弟,而他与多尔衮是叔侄,这血缘又远了一截,所以给豪格 了。而乾隆为多尔衮 都百年以后的事了,他作为一代明君,也不是当时利益有关者,从后人的角度看历史更清楚和中肯,多尔衮是满清入主中原最大的功臣和奠基者,这是没有办法抹杀掉的事实,也许还有当时各种政治上的考虑,所以给多尔衮 了
多尔衮为什么被鞭尸多尔衮对拥立顺治贡献极大,但一次次对顺治的加强控制让顺治忍无可忍,更不用说民间他和自己母亲孝庄的传说,所以在多尔衮死后对其掘坟鞭尸。
请问豪格为什么不当皇帝清朝当时的立储制度是 八王议政
是需要得到大部分亲王贵族的认可才可以继位的 而且,最后选择福临 就是为了平衡各方面的利益 豪格虽然是多尔衮的侄子,但是他比多尔衮大四岁 而且从军也比他早 手上也有不弱的实力 多尔衮肯定不可能同意让他继位 而豪格也不能让多尔衮继位 双方僵持之下 就立下协议 立新皇帝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 而且必须未成年 这是双方妥协的一个结果 豪格为什么没当上皇帝豪格广有战功,因其功勋卓著而不断进封。
但豪格又素与睿亲王多尔衮不合。皇太极驾崩后,因未指定继承人,引起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又有皇太极留下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以及众多大臣们的支持,略优于有正白、镶白两旗以及多铎支持的多尔衮。但是,豪格在关键时刻未能果断行事,在有大臣提出豪格具备继位资格并要求其继位的时候表示自己不行,被多尔衮顺水推舟从而未能入承大统。最终由其弟,皇太极九子爱新觉罗·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辅政。 此后,豪格虽仍颇多战功,但受多尔衮打压。顺治五年,因其隐瞒其部将冒功及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狱,当年三月死去,年仅三十九岁。豪格死后,其福晋为多尔衮所纳。 皇太极死后,豪格和多尔衮争帝位都没成功,豪格怎么会同意多尔衮当摄政王?
豪格心里当然是一万个不愿意多尔衮当摄政王阿,但是他从实力上说不如多尔衮,从辅政经验上也不如多尔滚,甚至在大臣们的支持上,也觉得多尔衮辅政这大清前景会更有盼头…
当然吧,从豪格的心里肯定是觉着,那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双摄政王行不行,也不是没人站在豪格的这一边,只是那会大清刚入关,民心未稳政局未定,那会的大臣都是以这江山社稷为先的。看这豪格跟多尔衮在之前争夺那位置上就已经是面红耳赤势成水火,都是恨不得把对方掐死的样子了,那在政见上搞不好带着自己的私心为了灭对方的威风而提出或者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那我们拼死拼活打下来的江山不能就为了这两人的私心争斗而白白断送在这吧。
①、从战功上来说,多尔衮的战功卓越,那豪格的战功都几乎是在多尔衮的帐下所立下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有真本事。
②、多尔衮那边即使不谈外援那身后的双白旗实力就比豪格正蓝旗双黄旗什么的加起来都要强;
③、多尔衮在皇太极在世期间就一直有协助皇太极处理政务,经验比豪格老道,现在初入关正是需要早日稳定的时候,没有太多的时间给豪格熟悉上手;
④、豪格背后的支援者更多的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儿子这个身份,甚至大部分的时候他们可以选择中立的话也不想要与多尔衮那边产生正面的冲突。
于是大臣们经过深思熟虑以及权力争斗之后,还是决定只把多尔衮推上摄政王的位置,所以豪格心里再不情愿吧,也于事无补。
多尔衮为什么不篡位啊多尔衮既是顺治的恩人,又是顺治的仇人,说多尔衮是顺治的恩人,因为顺治继承皇位,多尔衮起了一定的作用。皇太极是八月初九病故,过了六天,就是八月十四,要讨论皇位继承,当时主要有七个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四位亲王,还有三位郡王,就是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颖郡王阿达礼。努尔哈赤有遗诏,就是皇位决定的时候,要满洲贵族来讨论。七个人里面多尔衮兄弟占了三个,他再拉一票就过半数了。
当时这七个人争夺皇位可能性最大的就是两个人,第一个豪格,第二是多尔衮,豪格的有利条件是皇太极的长子,年35岁,屡立军功,有两黄旗支持。多尔衮的有利条件,他父亲努尔哈赤的时候,喜欢他,年龄32,战功卓著,有两白旗支持。会前多尔衮找索尼探口风,索尼说,说先帝有诸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多尔衮不是皇子,八月十四,开会讨论皇位问题的时候,两黄旗的清兵持枪,带着弓箭,环卫宫殿,会上索尼先发言,他建议立皇子,多尔衮说,说你这个资格不够,你出去,索尼就退席了。完了代善说,帝之长子,当承大统,很明确,就是豪格继位。豪格这时候自己觉得有两黄旗,两红旗支持他,觉得比较有把握,他就又故意谦辞了一下。他说福少德薄,非堪当任。他的意思是我客气一下,大家再一推我不就行了嘛。这时候多尔衮弟弟就说了,说既然你推辞,那就请睿亲王多尔衮做皇帝。多尔衮赶紧就说,说这个事情还得再讨论。于是多铎又提出来了,既然多尔衮谦辞的话,那就请代善来继位,代善说我年纪老了,身体也不好,我不堪大任,代善也推辞,这样继位的事情变成一个僵局了。济尔哈朗因为是属于侄子辈,皇太极的堂兄弟,他没有继承皇位这种可能,就在中间协调。多尔衮考虑了,他如果强行登极的话,势必遭到两黄旗,两红旗和一个蓝旗的反对,就是五个旗的反对,那让豪格继位他又不甘心,怕豪格反过来报复,最后就折衷了。多尔衮说我赞成黄旗的意见,由皇子继位,皇子当中豪格他提出,他不做了,那就请福临继位,福临年纪又小,我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我们俩辅政。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就是顺治继位,顺治继位之后,多尔衮就做摄政王,多尔衮和顺治之间就发生了矛盾。 第一,多尔衮是居功骄傲,独擅威权,顺治不满意了。第二,就是多尔衮把豪格给杀了,这个豪格带兵打仗,为清朝立下了功劳,下西安,战陕西,定四川,都是豪格。张献忠是豪格射死的,豪格带了大军凯旋的时候,到了卢沟桥,豪格死了,怎么死的?《清史稿 为什么多尔衮不自立你好
关于多尔衮为何不自立的问题,从当时第一次争夺皇位失败,到最后不得已推福临继位,2次与皇帝位失之交臂,多尔衮的内心一定是非常痛苦和无奈的。 第一次继位失败就不多讲了(有史书说,努尔哈赤死前已将帝位传于多尔衮)究其原因是因为多尔衮方面当时自身实力不足,年纪尚小,没有军功。且竞争对手过于强大,皇太极当时40岁左右,正是政治经验和军事才能最鼎盛的时期,且皇太极当时威信颇高,且有军功在手。 第二次皇位争夺战来说,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已经是实际上的满清最高军事决策人,当时能和他叫板的仅有三人,皇太极长子豪格,大贝勒代善,以及蓝旗的吉尔哈朗。其中吉尔哈朗是舒尔哈气的儿子(舒尔哈气就是被努尔哈赤杀掉的,但是因为怜惜其子故留在身边效力)从血统上讲吉尔哈朗就不可能继位,因为他不姓爱新觉罗。所以此人率先被淘汰。第二位:大贝勒代善,他在第一次争夺战中,知道实力不如皇太极,故自动退出,转而支持皇太极。事隔十余年后,代善的精力和能力以不及当年,试问他又有什么自信能战胜如日中天的多尔衮呢,要知道如果争位失败,等待他的将是多尔衮接踵而来的打击与报复,所以倒不如安心作稳他现在的位置,做个老好人,两不相帮。最后来说豪格,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从理论上来说,皇太极死后豪格应该是名正言顺的继位人,而且豪格在军功上虽然不及他的十四叔,但是在军中也是颇有威信的。至少2个黄旗是铁了心支持豪格的。但是争夺皇位不单单是谁军功大就能赢的,豪格和多尔衮相比,最致命的就是豪格不会玩心机,其政治手腕和多尔衮差了十万八千里。所以该去拉拢谁去支持自己,该去打击谁来消减多尔衮的势力,这点他完全搞不清楚,脑子里面一团浆糊。可以说豪格手里有的也仅仅是先帝爷长子和2黄旗这2个有力武器。 那么多尔衮方面呢,多尔衮自从跟随皇太极东征西讨,军功无数,且在多次战役中表现的非常成熟稳重,故皇太极也封其为睿亲王。顾名思义睿乃睿智的意思。赞其聪明,睿智之意。皇太极死后,从多方的支持率和多尔衮的出生来说继承帝位也是顺理成章。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完全过渡到之后的子承父业的传承制度。兄终弟继的制度,还普遍存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所以作为四哥小弟弟的多尔衮而言,继承帝位也本无可厚非。但是最终 多尔衮为何没能如愿以偿呢。原因主要有四点。 第一点:豪格的两个武器,威力巨大。 豪格虽然只有2个武器,但几乎都是杀手锏,其一,皇太极死的突然(脑血栓,爆血管)死前没有明确的接班人,但是 世人都知道,老子是公司大老板,死了后总想把自己的产业留给自己的嫡亲儿子,你兄弟在怎么亲都不及儿子亲。所以从现实的角度讲,豪格应该是第一继承人。 其二,豪格虽然只有得到2个黄旗的支持,但是这2个黄旗无论从战斗力上讲,还是从政治影响力来讲,毫不夸张的说抵得上4个旗的能量。因为自八旗制度建立以来,满洲人一向以**为尊,所以黄旗向来都是皇帝的直属部队,相当于亲卫队,禁卫军的感觉。里面个个是精英,且对皇帝忠心不二。更重要的是两黄旗的总兵力要远远超出正常的编制。如正黄旗的总兵力竟然和正蓝和镶蓝的总和差不多。直到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才把自己和弟弟多铎所在的2个白旗的地位硬拉上来,压制了两黄旗。这也导致黄旗和白旗经常打架,相互仇视已久。试想如果多尔衮强行继位,那些受够了白旗欺负的黄旗将士们,一定会怂恿他们的主子豪格和多尔衮硬碰硬,可能他们不怂恿自己,豪格也一定会和多尔衮大干一场。 第二点:代善稳重,顾全大局。 前面讲到代善自身没有竞争皇位继承权的能力,故退而求其次,两不相帮。从主观上说,代善是因自身实力不行,而退出的。但是从客观上讲,代善也起到了顾全大局,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从代善方面是绝不愿意看到豪格干多尔衮,或者多尔衮干豪格的局面发生的。因为如果谁要强行继位,那代善的红旗势力也不是吃素的,一定会从中立方转为支持豪格或者多尔衮的一方。但是支持谁才是真正站对了阵营呢?以当时的时局来说很难判断,所以代善要不选择中立,要不选择帮助那个被欺负的一方。因此代善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因素,这也是让多尔衮和豪格谁都不敢主动挑事的重要原因。 第三点:多尔衮依旧不够强大。 先前已经说了多尔衮在第一次皇位争夺战中败下阵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自己过于弱小,敌不过实力强劲有三大贝勒支持的皇太极一方。那么经过这十几年之后,多尔衮是否已经拥有了舍我其谁的绝对实力呢?答案是否定的,多尔衮方面依旧没有那么大的能量。 原因如下,皇太极当政期间,为了加固皇权,有意识的排挤和冷落三大贝勒(代善还被整的少点),重用年轻的弟弟门,其中被皇太极期望最深的就是多尔衮。所以但凡大小战役,皇太极总把这位小弟弟带在身边,悉心教导。这也让多尔衮能够迅速成长起来,无论是军事才能还是政治才能,多尔衮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且在军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可能是皇太极晚年慢慢发现多尔衮的成长,超出了自己的控制。这对自己死后的接班人是否能够驾驭这位十四叔而感到莫名的担忧。故 皇太极之后又大力培养豪格,让他参与诸多战役,以此来提高豪格的威望与能力。可以说,多尔衮和豪格都是好样的。他们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在残酷的战争中迅速成长起来。但是不得不说,多尔衮在先天上要强出豪格不少,这就是先前说到的多尔衮不但会打仗而且懂政治,能从全体的战略局面去考虑,去规划。而豪格,冲锋陷阵虽是一把好手,但其他方面却远不及多尔衮。自然这些皇太极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相信如果皇太极在晚死个3年,他一定能够消弱多尔衮方面的影响,同时继续提高豪格的能力和威信。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皇太极就这么突然死了。这也给了多尔衮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即便如此,沉稳老辣的皇太极在自己这段不算长的执政期间,依然作了许多铺垫。其中最明显的即是继续加强两黄旗在八旗中的绝对地位,而且增加其兵力,让其成为八旗中的巨无霸。豪格也正是因为有这2个巨无霸,才敢和有勇气和他聪明睿智的十四叔叫板。反观多尔衮方面,虽有三旗在手(正白是他自己的,镶白是多铎的,镶红是他哥哥阿济格的)但是在兵力上和豪格的两个黄旗相比较,却占不到什么便宜。也就是说从军事角度上说,多尔衮最多也就有60%的把握,不能在比这高了。那么从政治上讲呢,多尔衮的支持者又有多少?代善前面已经讲过,他不会主动去联系任何一方。那么多尔衮是否有主动去找过代善,表明让他支持自己的意图呢?我相信,肯定有。不单单是多尔衮找过,豪格也肯定找过他。但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代善肯定巧妙的给敷衍过去了。为什么代善不肯坚定的支持自己或者豪格呢?原因也非常简单。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是所有皇亲贵气中辈分最高的,谁看到他都要叫他一生大哥,或者大伯。可以说已经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除非自己作皇帝,否则无论给他安排什么新职位和他现在的待遇都差不了多少。既然如此代善又何必冒着压错宝的风险去支持多尔衮或者豪格呢。这一点代善很清楚,多尔衮和豪格其实也很明白。至于其他人如吉尔哈朗等,这帮人一样是政治的投机者,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成不了多尔衮坚定的盟友。 第四点:多尔衮,豪格顾全大局,从整体出发。 基于以上的三点,多尔衮和豪格都知道。双方都没有绝对把握以军事行动,坐上皇位。那么此时就不得不说,这些清朝的老祖宗们自身的质素和觉悟了。相比200多年后的腐败子孙们,他们的确能算得上顾全大局,出类拔萃。 要知道,多尔衮和豪格在争夺皇帝位的背景是处于满清皇朝和大明朝以及李自成决战的关键时刻。而打进关内,是整个清王朝的终极战略目标,并且经过了三代人的努力(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且当时局面对满清有利,他们只需要在咬一咬牙,再需要一个坚实的领路人,就能够完成百年的梦想。所以在这个当口,如果双方真的火拼起来,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并且会严重影响并妨碍到清王朝近百年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实现。这么简单的道理,多尔衮也好,豪格也罢,他们不会不懂。谁都不敢也不想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去成为一个满清的罪人。所以为了大局,为了祖宗的理想。他们都放弃了。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福临也就是顺治成为了那个幸运儿。至于为什么是顺治我就不讲了。 第五点:孝庄??? 因为多尔衮和孝庄的暧昧关系?所以多尔衮推举孝庄的儿子作皇帝?小说家言尔,不能当真!因为多尔衮是政治家,不是琼瑶的粉丝。 也正是因为以上的四点,满清王朝最终完成了他们的百年梦。成了 的主人。开始了长达275年的封建统治。至于多尔衮和豪格的最终结局也都是以悲剧收场。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后,开始了对豪格的报复以打击,豪格最终死在狱中,而多尔衮虽然风光了几年,并且率领满清八旗入主紫荆城,凭借其非凡的才干迅速安定了社会各个阶层,以雷厉风行的手腕实行铁腕统治。顺利帮助满清 完成了过渡期,可以说他的功劳是无可比拟的。而且终其一生他都没有废立小皇帝,虽然多少有些不臣之举,但人家毕竟有那么大的功劳,而且小皇帝实在年幼。有点过分的举动也不是不能理解。可怜死后被顺治鞭尸,除去宗籍。直到乾隆时才为他 昭雪。由此也能证明他确实没有废立顺治,自己做皇帝的野心。否则乾隆皇帝也不敢这样明目张胆的为他说话,帮他 。以下是乾隆对多尔衮的评价。 “睿亲王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我是一个字一个字打的,不是网页上复制的。可能有错别字,语句不通畅等,还请原谅哈~ 皇位(20)要跟(1)
秦始皇兵马俑
简介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颂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能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攻灭了他的最后一个对手齐国,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始皇13岁登基,23岁亲理国政,39岁征服六国,从而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公元前210年9月,秦始皇逝世下葬在陕西临潼县城东10里的骊山,他的陵墓北临渭水,气势雄伟,规模宏大。
1974年3月,当地农民在打井施工中挖到一件陶俑,他们立即停工,向有关部门作了报告,经考古专家、科技人员的鉴定,确定为秦朝之物。随后,在附近又先后发现了3个大坑,获得了惊人的收获,终于揭开了人类历史文化宝藏的一大秘密。原来这里有一座规模巨大、举世罕见的兵马俑坑,这8000多兵马俑,在地下足足沉睡了2000多年。
1976年,有关部门在这里盖了座大厅,以利于挖掘和修复工作,后来,又把这座建筑物定名为: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博物馆
博物馆是一座高22米,长230米,拱顶跨度72米,总面积达1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展览大厅。博物馆展厅以一号兵马俑坑为主体,向观众展出兵马俑坑发掘现场和坑内的出土文物,以及秦陵出土的部分重要文物。
俑
那么,俑是什么东西呢?古时代,奴隶主死了,往往要把活的奴隶和死人一起埋葬,以为这样一来,奴隶主在阴曹地府也能叫奴隶替他赶车、做饭、劳动。后来,不用活人陪葬了,改用木制或泥制、陶制的人形偶像,这就是俑。以后俑也包括葬品中的其他动物偶像,如马俑、牛俑、鸡俑、狗俑等等。
一号兵马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面积约为14260平方米,是最大的一个俑坑。坑的东部为南北长60米,东西宽3.45米的长廊,里面横着站立有3排陶俑,每排68个,组成一个横队。横队后面筑有隔墙,将坑分为东西向的11个过洞,38路武士俑排成纵队,一律向东。每 4路武士之间有战车4辆。第一号坑的南、北两个较为狭窄的过洞中各站2排兵俑,中间较宽,则各站4排兵俑,均纵队排列,威武整齐,背西面东,毫不含糊地直指来自东方的敌人。这是秦军“常阵”形式的一种“外向型”军阵。这些兵俑也叫武士俑,身高都在l.75米以上,披铠甲或战袍,面呈古铜色。他们个个凝目聆听、镇静机智、仪态英武,有一种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一排排齐整威武的武士俑,宛如一支由几千名真人组成的“秦之三军”,气势磅礴。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灭六国,天下一”的雄壮军容,令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
这里的兵俑有步兵、骑兵、车兵三大类。根据实战需要,不同兵种的武士装备各异。担任前锋冲锋的和跟在车后面的步兵都是轻装,不穿铠甲,短袍束带,还打着绑腿,便于奔跑。驾驭战车的武士手上都有护手甲。从身份上分,有兵士与军吏两大类,军吏又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别。一般士兵是不戴冠的,而军吏是戴冠的,普通军吏的冠与将军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铠销甲也有区别。
陶俑中间的木质战车,每乘前都有4匹体形健壮,骁勇善战的骏马,均雕镂精致,鎏金错银、金碧辉煌,使人联想起金戈铁马,中原逐鹿的激烈战斗场面。车后并排站立3个铠甲俑,分别是车上的甲首、参乘和驭者。这些陶俑都携弓挎箭,执长兵器。坑中出土的戈、矛、剑、吴钩、弓、戟等武器都是经过铬处理的青铜制品,至今还寒光逼人,锋利如新,显示出2000多年前的秦朝的冶炼技术已达到了很高水平。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陶人陶马在神情上的区别和脸型的不同。军吏一般表情严肃,岁数也大一些,有的额头还有皱纹。武士的表情是担当个性化的,不仅让人看出他们不同的性格,甚至有的还可大体猜想出他们是哪地区的人。那方脸盘、宽额头、高颧骨、浓眉大眼、阔口宽腮,纯朴憨厚的,大概是关中人;那个头略矮,圆脸,尖下巴,薄嘴唇,显得十分机智,好像是四川人;这个高颧骨,宽厚的耳轮,薄眼皮、小眼睛,结实强悍的,可能是陇东人吧;这个方脸盘,阔口厚唇,额头很宽,强壮有力的,也许是陇东的羌族人吧;还有那下巴扁阔、圈腮大胡,圆口薄唇的,说不定是西北的少数民族。还有那陶马,这是以真马为模特儿塑造的,陶马身长 2米,肩高 129米,通首高 154米。它们有的双眼前视,长嘴微张,四肢腾空,似乎正在待命,奔赴战场;有的前腿如一柱,后腿如弓,蹄踝细,具有跑马的特征。据畜牧专家鉴定,这些陶马的形象,很像是洮河马种。直到今天,它还是我国著名马种之一。
几年来,一号坑已挖掘了5个探方,总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出土陶俑1087件,陶马32匹,战车8乘,鼓3面。根据已挖出的这些陶俑排列密度推算,一号坑全部挖掘后的陶俑、陶马当在6000件以上,足见规模之宏大。
一号坑仅仅是“地下御林军”的一个部分,一号坑的东端北侧和西端北侧,分别还有二号坑和三号坑。
呈曲尺状的二号坑位于一号坑东部往北20米处,面积约6000平方米,它东西最长为124米,南北最宽为98米,深5米。坑内主要是战车和数百个骑兵俑和射手俑。这是一支由步、弩、车、骑4个兵种组成的“特种部队”。
三号兵马俑坑呈凹字形,东西长17.6米,南北宽4.8米,面积约520平方米。坑内有陶俑68件,豪华型驷马战车1乘,长冠甲俑4名,另有64名侍卫分立两侧。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揭开了中国雕塑史上的重要一页。也反映了秦朝军事编制和装备情况,对我国军事研究也有助益。秦朝的雕塑上承殷周,下启汉唐,表现了其着重细节刻划的特征。这几个兵俑如仔细观察,可见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它从神态、表情、容貌、动作、姿势、服饰等方面,细致入微地刻划了不同年龄、经历、兵种、职位的人物所特有的神情举止,精神风貌和内心感受。而战马则形体高大、劲健有力,均张口衔镳,剪鬃缚尾,双耳前倾,显示了它们的机警敏捷、强壮善驰。这些逼真而给人以巨大艺术感染的秦俑雕塑,是古代艺术大师技术和心血的结晶。
从已挖掘的情形来看,一号坑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车步相间。而二号坑则车兵占了很大部分,步骑也有一定数量,呈混编形式。三号坑似乎是秦军的“军事指挥部”。那么,这些由兵马俑组成的这支象征性军队,是属于什么样性质的部队呢?据考古学家鉴定:一号俑坑是右军,以战车和步兵相间,以步兵为主,明显地分出前锋、后卫、主体、侧翼;二号俑坑是左军,有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是一个多兵种的联合编合组,明显地分出4个单元,正如古代兵书中的大阵套小阵的模样;三号坑是指挥部,虽然很小,只有战车1辆,但旁边是护卫的80名武士,武士手持的不同弓弩、矛、戈、戟这些实战的武器,而是更多地体现仪仗性的表现威武气派的殳。这3个坑,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阵编列体系。这些由一队队身穿铠甲、战袍的武士和威武的马队、车队组成的森严的军队,似乎是再现了秦始皇当年的战功和军威。
据考古学家们分析:秦代的咸阳宫和咸阳城是驻有几万军队的。他们可以分为3种:宫城内的叫侍卫军;宫城外的叫屯卫军;京城外的叫宿卫军。3种军队的人员组成和使命是不一样的。对照之下,兵俑俑象征着宿卫军,它的人员是各郡国征调来的,任务是保卫京师,也可以调出征战。但是,这些宿卫军是不能随便进出皇宫的。它生动地体现了秦国兵强马壮、横扫六合、北劫匈奴、南平百越,统一海内的壮丽图案。
再有,陶俑的制作工艺也有其独到之处,秦代的制陶工匠和雕塑工匠用以模为主,塑模结合,分件制作,逐步套合,并采用八窑烧制和出窑彩绘的方法,烧制出这些大形陶俑和俑马。陶俑的头部主要采用了合模法塑制,俑腿和俑身是采用模制或泥条盘成,臂和手则用模制或手制。
秦始皇确实是个雄才大略的封建统治者,统一中国后他希望建造这座地下王国,来使自己及子孙万世不朽。可是,真正不朽的不是秦始皇,而是他的奴隶们留下的灿烂辉煌的工艺精品。许多外国元首、政府首脑、考古学家看了这个博物馆,感慨万千,赞叹不已。有的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到过中国。1979年初,叶剑英元帅参观这座举世无双的博物馆后,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汉朝楚王陵
1995年岁末,新华社的一条消息说:一件最完美的“绝品”金缕玉衣在徐州狮子山楚王陵被发现。这种古代君王方可享用,据说可以使尸体不腐、灵魂不灭因而能让人“永垂不朽”的特殊葬衣,是用4000多片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片用金丝串连起来的。
徐州是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边界的交通、经济、文化中心和军事重镇。有史以来,围绕徐州进行的战争多达200多次,抗日战争时期的台儿庄战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均为争夺徐州进行的。徐州又名彭城,历史上就有“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之说。这里是汉高祖刘邦起家的地方。西汉建立后,刘邦分封诸王,将徐州周围36个县划为楚国,分给他的弟弟刘交楚元王,史称楚王,此后共延续了12代楚国,他们死后都葬在环绕徐州的山丘之中。至今考古学家已发现了8位楚王的陵寝。可惜的是,这些陵寝已被盗掘过不止一次,真是十墓九空。徐州周围有很多以“洞”为名的山,如山洞山、南洞山、东洞山等,其实,这些洞就是被洗劫一空的古墓。
徐州东郊的狮子山就是这样一座不起眼的,海拔只有60米高的小山包。
徐州已发掘的汉墓群、兵马俑和位于北郊茅村附近的东汉画像石墓被并称为“汉代三绝”。然而狮子山楚王陵的发现,还要从汉兵马俑的出土引起考古学家们的重视说起。
1984年冬天,一部推土机在狮子山的西南部取土时偶然地铲出了一批汉兵马俑,这是继1965年夏季陕西咸阳发现汉兵马俑、1974年春季在西安临潼发现秦始皇兵马俑之后我国出土的第三批兵马俑。徐州兵马俑博物馆于1985年建成对外开放后,考古学家们并没有停止他们的工作,而在思考着一个问题:这样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为何葬在这里?从已经发现的咸阳兵马俑和临潼秦始皇兵马俑来看,这里一定是汉代某个王陵的陪葬物。考古学家们开始寻找,目光渐渐地集中在这座状如卧狮的山丘上,他们草拟了各种有关陵墓形状的模拟图,利用各种仪器进行探测,还请来了地质勘查队钻孔探究,然而却一无所获。勘探工作进展的非常困难,当时由于山丘上已生息繁衍着几百户人家,民房鳞次栉比,不能采用大规模的普探,而是采用梅花桩的勘探方法。尽管如此,探察还是要受到干扰,花钱征用民房由于经费和各种原因也未能全面展开,这种漫无边际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的做法只得作罢。有一次考古人员在征用了一户民房打下的探沟距楚王墓的外墓道仅10米之远,就此失之交臂一晃6年过去了。
考古队员就是这样在小小的山丘上一找就是6年。1990年的一天,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王恺在狮子山村里找线索与老人闲聊时,听了86岁老人张立业说,他家祖辈挖过很深很深的大地窖,其中最大一个能放1万多千克红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与老人的交谈使这位考古学家心里一动,他想狮子山上都是石头,怎么可能挖出这么大的地窖,职业的敏感驱使王恺即刻意识到这是一条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考古队员在张立业老人的配合下在张家已废弃的地窖里开始了寻找历史的遗迹。当探沟挖到地下3米时,发现了外墓道上人工开凿的痕迹,这一消息传出,人们欣喜若狂,多年的盼望,终于来了。为了弄清陵墓的具体位置和外围结构,他们又作了勘探和探沟,化了整整2年时间,直到1992年才最后确定楚王陵的位置,它距离陪葬的兵马俑队阵只有500米远。
上报和论证徐州狮子山发现楚王陵的报告很快就转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狮子山的居民陆续开始搬迁。一切挖掘和准备工作在紧锣密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1994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发掘狮子山楚王陵,并将徐州狮子山楚王墓的开掘列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建议在那里建造一座以汉代文物为主的博物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等6名专家和6位年轻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开始了楚王陵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这对每一位参加考古工作的成员来说实在是太幸运了。年长的专家欣慰于自己有幸亲历这样大墓葬的发掘,而对年轻队员来讲则是庆幸得到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楚王陵是座坐北朝南的陵墓,有12间房,使用面积达850多平方米,它将狮子山掏空了半座。陵墓采用的是汉代流行的横穴岩洞式,却又开凿了一个巨大而方正的天井,这在以往开掘的汉墓中从未有过,为了清理天井中的夯土和填石,人们用铲车、吊车作业也花去了3个多月时间。然而狮子山并不是一座土山,和徐州周围不少山丘一样,它是座石头山。可想而知,在当时条件下开凿这个硕大的天井,凿石、夯土量约5000立方米,靠的全是人工一斫一錾,不知要耗尽多少人的生命,实在是令人吃惊。专家们推测,这座规模宏大的楚王墓在当时至少也得化20年才能完工。据史料记载古代皇帝与王侯从即位起就为自己造墓,并且把每年从府库中挑选的财宝放进墓里,以致死后也陪伴他荣华富贵。这座天井就像奢华而美丽的大厅,高达 11米之多,长达117米的墓道就是穿过天井通向山体深处神秘的地下世界。
对于考古工作者来说,也许考古的最大魅力在于,你有机会亲手打开通往历史的大门,让时光倒流。然而,对于大门后是一座宝库还是空空如也或破坏的荡然无存,你全然无知,每个人的心底都是七上八下的说不尽的忧虑,十墓九空,这一次会不会也是一座被洗劫殆尽的空陵呢?
规模巨大、结构独特、设计颇费心机的狮子山汉墓也是在劫难逃。发掘之初,考古人员就在天井中部的填土中找到了一个盗洞,它斜向西北方向,没有丝毫偏差地直通向塞门。盗洞外口小仅能容身,里面的直径却有9米多。内墓道是由4块一组共4组塞石严密地堵着,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盗墓人在一组塞石上凿成“牛鼻扣”,穿了绳子连撬带拖将4块各重达6吨的塞石硬拉出墓道,这种全凭人工的作为令现代人难以想像。当他们走时,也不是仓惶逃窜,而是将盗洞填上、堵住,这一堵就堵过了2000多年。可见当时盗墓者的组织严密、做事谨慎,一般被盗过的墓葬里总会留下点痕迹,可是这里竟一点儿也没有。
考古是一项极其艰苦而枯燥的工作。常年工作在野外,发掘时要选择干燥少雨的冬季,多数现场狭窄,为了保护文物不受人为的损坏,加上安全等因素,不可能使用人海战术,挖掘者每天仅用一块塑料布铺垫在地上,或蹲或跪在湿冷的泥土上,用竹签小心翼翼地清理文物,有时几小时保持着同一个姿势,连直一下腰也不行。因此,关节炎、动脉硬化、静脉曲张等是考古队员的职业病。
继2000多年前盗墓者之后第一个进入楚王陵的是邱永生,虽说考古人员都称得上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可是真正要一个人爬入那封闭了2000多年的阴森世界,谁的心里都难免会有点发怵。1995年2月28日,主墓道内淤泥被清理完毕。那天晚饭时,如今已日狮子山楚王陵公园管理处处长的邱永生副研究员忍不住喝了点酒,这不仅是为了驱寒防湿,也是为了壮胆。当时他和队友在湿漉漉的地上爬呀爬,准备了50米长的照明路线还不够,只得再加长。当墓穴深处骤然放出光芒时,景象实在令人难以忘怀。地上淤泥有50~60厘米厚,泥土里间有碎玉闪着幽幽的光,那些也许已生长了几千年,至今
“活着”的草根、树根穿透了厚厚的山体,在潮湿的地宫里长大,显示出了惊人的生命力。考古队员们就是在这神秘的地下宫殿里亲手触摸着2000多年前楚王的宝物,那种足以使人忘记所有疲劳与艰辛的激动,激励着他们忘我地工作,一蹲、一跪就是半天。然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楚王安睡的一只镶嵌着1600多块玉片拼合成各种图案、空白部位则绘着汉代漆画,长28米、宽104米的玉椁已被盗墓者砸开,玉片碎了一地,裹着金缕玉衣的楚王已失去昔日的威风,被盗墓者毫无顾忌地拉了出来,全缕玉衣也被剥去,七孔中塞着的金玉和身上佩着的金印都被搜去。楚王的遣骨已被渗进地宫的水冲得四分五裂,尸首分离、肋骨四散,夹杂在一片碎玉和泥土中间,那场景真是惨不忍睹,令人感慨万千。但是职业责任感的驱动和对考古的敬业精神,使他们忘记了恐惧,在清理文物时,时时猜想那会不会是一件举世无双的国宝,这种期待实在令人心焦。好在盗墓者仅在主墓室内进行扫荡,主墓室外的 3间耳室,当年没有被盗,在这几间耳室里留下了可观的文物和完整的现场。如果当年盗墓者在拖出塞石和挖土时只要再进人10厘米或者20厘米,那么这几间耳室也会被扫荡一空,回想起来真是令人不寒而怵,幸好他们没有发现。
楚王的金缕玉衣虽被剥了下来,但从散落的4000多片玉片的种种迹象表明,盗墓者只是为拿走金银,却没有动那些质地上乘、工艺精致、光彩照人的玉磺、玉壁、玉杯、玉牙冲、玉龙等,而这件件是国宝。经清查共有200多件套完整的玉器。因为汉代对使用玉器是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普通人是不会有名贵的玉器,若有则等于告诉别人这些东西来路不明,不是偷来就是盗来,会招来杀头之祸。正因如此,墓中的这些玉器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真是不幸中的大幸。但是,他们拆下了金缕玉衣的金丝,这些串起玉片的金线足有2~3千克重,一件世代“绝品”的金缕玉衣从此金玉分家。从散落的玉片来看,每片玉上都有4只以上钻孔,这些钻孔细小的只有如今最小号的缝衣针大小,且紧依着边角工整地排列着。可以想见当年的手工艺已达到了何等程度,更何况那用来串缀的金丝又是缕得这么精细,这在2000年后的今天也是绝对精品。
狮子山楚王陵的挖掘工作已近尾声,在考古学家眼里用4000多片和阗
(今新疆和田县)玉制作的金缕玉衣不是唯一也不算最重要的“宝贝”,这项修复玉衣的工作已着手进行。而真正重要的是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墓葬之一,它集中出土文物1500多件套,是完整而难得的研究资料,它有力地促进了我们对汉代文化的研究,同时也丰富了徐州汉文化的内涵。楚王墓的发掘像许多遗迹一样,打开古墓只是窥视了历史的一角,有待我们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去研究探索其中的奥秘。根据出土的文物,专家们推测徐州狮子山的墓主人是西汉第三代楚王、刘邦的侄孙刘戊。由于金印被盗流失,推测便难以确证。据史料记载,刘戊是汉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的反王之一,兵败后自杀。为此疑问便起,兵败后的楚王还能这样风光地穿着御赐的金缕玉衣下葬吗?侧室里还会有陪葬者?这些都有待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和考证。
但是考古人员与医学专家以楚王完整的骸骨来推断,这位楚王身高172米,死时年约35岁,在复制后的人像来看,他身材魁梧,下颚宽阔,强悍中似带着一种不可一世的自负,确实能使人联想到第三代楚王刘戊。
还有令人感兴趣的是,狮子山楚王墓里时有阵阵香味飘来。考古专家猜测,在这附近也许还有座爱用香料的王后或王妃的墓葬,因为汉代不少王侯都采用夫妇同茔异穴的方式合葬。也许用不了多久,狮子山上还会有新的发现。
令人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和群众对这座古墓的发掘和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和支持,一座新建的狮子山楚王陵公园和遗址博物馆已经建成,并向游人开放。同时正在筹措建造一座珍宝馆来摆放墓中的文物,让人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珍惜中华文明的5000年。
肯尼亚人类化石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宣布,1984年2月23日一批科学家在巴林戈湖以西的塔巴林发现了500万年前的一块人科成员化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的化石。这块化石是一块带有两个臼齿的下颌的碎片。它在形状和大小上同南方古猿阿法种相似,南方古猿阿法种距今约300万至400万年。发现这块化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填补了约1700万年前至约370万年前人类起源化石记录的空白,这是人类从类人猿中分出来的时期。在这块人科成员下颌化石的附近还发现了羚羊、犀牛和象等动物的化石,这说明现在这块干旱的地区大约在500万年前雨水充足,草木茂盛。在肯尼亚发现的这块化石比在坦桑尼亚的拉埃托利和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发现的化石约早100万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因发现了对研究人类进化有价值的人科成员化石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人类的摇篮”。
1984年10月18日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利基博士宣布,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西岸发现了160万年前一具最完整的直立人骨骼化石。直立人是早期人类的祖先。发现的这具骨骼化石是一个12岁的男孩,高163米。这就证明直立人实际上同现代人一样高。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的,后来在中国发现北京猿人。北京猿人估计是在50万年到70万年前,而这次新发现的化石要早大约100万年。更重要的是,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只少左臂和右手、右臂肘关节以下部分以及双脚的大部分。除了直立人化石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其中许多是现在已经灭绝的动物,例如巨大的短脖子长颈鹿和长着锐利的长犬牙的老虎。
水下岩洞中的发现
1975年,美国的海洋学家坐着汽艇来到了墨西哥湾附近的海区,他们带着先进的自携式水下呼吸器,潜入到岩洞深处去探险,洞内的奇观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他们遨游在倒悬的钟乳石和密密的石林中,各种造型奇特的钟乳石千姿百态,峥嵘巍峨,使人觉得真是到了神话中的海底龙宫、水晶世界。原来这里的岩洞属于喀斯特地貌,自然是别有洞天。
“天人感应”论,把天人格化了,把自然界原本与人间无关的灾异,硬拉在一起。他说,作皇帝的,须要时时刻刻注意这些“变异”。每当遇上“变异”的出现,变要检查自己的德行,看一看有哪些地方违背了“天意”,借此“改过自新”,争取挽回“天意”。
为了进一步将“变异”和皇帝的行动联系起来,他把若干自然现象同皇帝的某些行为,作了一个系统的类比。如阴雨象征什么,天旱象征什么,四时失时象征什么,日月失序象片什么,山崩地裂象征什么,凡此种种,仿佛列表一般,都依一定的次序排列出来。反正遇到这些“变异”,皇帝就要“修省”。如果“修省”之后,“变异”不消,皇帝就要受“天”之罚。但是,皇帝是“天子”,又不能因为惩罚而轻易去位,所以要借假“灾异”而转移到策免三公之制,甚至还有因“灾异”而诛杀三公的。理由是三公之官,代皇帝行使政权,应当任皇帝之咎。
董仲舒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遣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将天道人和事牵强比附,企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
所以,一点也不科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