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夺嫡之争白热化,佟家叔侄演双簧,这出戏你看懂了吗?

雍正王朝:夺嫡之争白热化,佟家叔侄演双簧,这出戏你看懂了吗?,第1张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中,相信很多朋友都看了不止一遍,实在是太经典了,这部戏虽然讲的是雍正皇帝,但是却花了大量的剧情来演绎康熙晚年九子夺嫡的情节,而在九子夺嫡的高潮阶段,有一个段非常值得深思的剧情,那就是隆科多刚刚升任九门提督的要职,转身就出卖了提携他的本家六叔佟国维。

在议举新太子时,隆科多当众检举揭发他的六叔佟国维,直接断送了佟国维的仕途,表面上看隆科多做出这种恩将仇报的小人行径,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出卖自己的亲叔叔,但是细品一下就会发现,这里边其实大有文章,隆科多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出自佟国维的主意!

这段戏发生在九子夺嫡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在胤礽的皇太子之位被废黜以后,新太子人选悬而未决,由于皇子争储引发斗争已经严重影响到朝局的稳定。而且,在张廷玉的提点之下,康熙恍然察觉废太子胤礽实有冤屈,背后陷害胤礽的人就是参与争储的某位皇子。于是,康熙让百官议举新太子的人选,目的就是为了引蛇出洞,借机查清楚到底是谁陷害废太子。

其实,在废立太子这件事上,康熙废黜太子的时候都没给百官们商议,重新立太子的事儿也不可能会由百官们的意志所决定,康熙心目中早有最佳的太子人选,让百官推举新太子这件事原本就是康熙所设下的陷阱,它让争夺储位的斗争由暗地里正式摆上台面,参与争储的皇子们和他们所代表的势力会彻底的跳出来,正所谓对谁有利,谁的嫌疑就最大。同时,这件事也传达了一个比较隐蔽信号,那就是康熙已经在认真的考虑接班人的事情了。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佟国维在康熙朝位高权重,但是康熙老了,他也老了,都需要为以后做打算。为了佟氏一门的荣耀能继续辉煌下去,他需要把后辈们推到前边来,接替他扛起佟氏家族的重任,而隆科多就是最佳的人选,于是,他为了能把隆科多扶上去,精心布了一个大局。

由于隆科多当初私自从边关跑了回来,导致他在仕途上一蹶不振,几乎没在担任过任何职务,即便是多次向佟国维求情,佟国维也没有为他谋得任何差事,从佟国维与隆科多的两次单独谈话就会发现,佟国维这样做并非是看不上隆科多,相反,他恰恰是很看中隆科多,但觉得隆科多性情不稳,还需要磨砺,过早的让他混迹官场,反而可能会折了他,而且,他不仅需要磨砺,更需要一个机会,所以,当太子被废,人人都想巴结上新太子的时候,隆科多的机会就来了。

那么,佟国维是如何抓住这次机会,将隆科多从一个身无官职的纨绔子弟,一步步变成皇帝器重的宠臣呢?

从佟国维与隆科多的两次单独谈话内容以及前后所发生的事情,就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康熙帝在位期间为整个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他晚年的时候,因为在选择继承人这一事上,由于没有明确的定下继承人,结果导致九子夺嫡的悲剧发生。康熙帝的35个儿子中,在胤礽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康熙帝立为皇太子。但是在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由于皇太子胤礽有弑逆的嫌疑,所以康熙帝一怒之下将胤礽废了,并且囚禁于咸安宫。而当时的八阿哥受到群臣的赞扬,想要举荐八阿哥为太子,结果康熙帝大发雷霆,这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首先就是康熙帝说八阿哥年的年纪太小不适合成为太子。其实在废了太子胤礽后,康熙帝就后悔了,所以就用这个理由来拒绝八阿哥成为太子。在康熙帝的心中,八阿哥年纪小,不能成为储君,那么意思就是对年纪大的胤礽还抱有希望。

其次就是因为八阿哥的人缘好,还拉拢了兄弟三人,并且与朝中的大臣交好,但是八阿哥这样的行为却让康熙帝很忌惮。毕竟对于皇帝而言,根本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的势力要大过自己,并且八阿哥的这个小集团让康熙帝觉得自己的政权受到了威胁。尤其是发现在立太子的时候,有这么多的大臣推举八阿哥为太子,这就让康熙帝对八阿哥更不放心了,所以之后的八阿哥一直被打压。

其实八阿哥的本人确实是有才华,可惜生在了帝王家,这样的能力反而带来了灾祸。

古人说“笨鸟先飞”,但笨鸟尽量别先飞,因为笨鸟不知前面是刀山火海还是天罗地网,遇见猎手就成了回不来的“出头鸟”。聪明的鸟先不飞,让先飞的鸟儿探路。《雍正王朝》中,大阿哥就成了先飞的笨鸟,八阿哥不吸取教训,继续高高飞起,结果同样被康熙狙击。

胤礽第一次被废后,几路人马各怀鬼胎,其中以胤禩最为活跃,不仅导演一出“八王大”的戏剧,还到处串联百官。但胤禛这边动作就小得多,只是在邬思道的建议下,举荐了废太子。邬先生此举,有何用意?

议举新太子时,站在胤禛的立场,可选择的人表面很多,但经过层层排除,其实只有一个

首先排除的是胤禩,因为他有三个方面,让人无法接受:

一、胤禩这个人,沽名钓誉、假仁假义、心术不正,实事一件不干,笼络人心、给对手挖坑的事比谁都积极。

胤禩是上层既得利益者的代言人,若当太子甚至继位,那是大清的灾难,天下黎民百姓只会更加糟糕,比如,黄河发大水,胤禩等人为了给胤禛挖坑,就能不顾千万百姓死活,阻拦筹款赈灾。邬思道、胤禛这种为生民立命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与胤禩“志同道合”。

二、胤禛与胤禩有直接竞争关系,而且私下互相算计。

从黄河发大水开始,两人就已经在明争暗斗。先是胤禛清查户部账款,当着康熙的面戳穿了胤禩的谎言;接着胤禩摆了胤禛一道,阻拦胤禛办差;然后胤禛又抓着八爷党的“把柄”,以此威胁……

大家都是想当太子的人,只是彼此表现方式不一样,但要指望胤禛推荐胤禩,那肯定比登天还难。

三、胤禩的势头有点过猛,过犹不及。

在古代,皇帝最担心都就是皇权旁落,谁要是有“另起炉灶”的苗头,谁就是皇帝的眼中钉。胤禩为了取代胤礽,诱骗肖国兴;在推举新太子时的高调作为,无疑暴露了自己的野心,也让康熙看到他的实力。这种危险人物,康熙不仅不会让其当太子,甚至还会刻意打压。

至于三阿哥,在议立太子的过程中,只能充当陪太子读书的角色。

一方面,他是一个文人,身边聚集的是一群只会高谈阔论的清流,这些人打口水仗、舞文弄墨比较内行,治国起来就是下一个南唐后主、宋徽宗;

另一方面,康熙在八大山庄,当着诸皇子的面,已经给了三阿哥一句批语,“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句话也间接宣告他的夺嫡之路已经走到尽头。这个时候如果还去推举他,完全就是浪费选票。

九爷、十爷、十四爷都是胤禩的小跟班,既没形成气候,也没治国理政的才干,更不是康熙心中的理想人选,所以胤禛没理由投他们;十三爷是忠臣良将,也是胤禛的小跟班,总不能要大哥让出心向往之的大位,让马仔上吧?

胤禛能不能用毛遂自荐的方式,为自己争取太子之位呢?

在古代官场,自告奋勇是大忌,给人感觉就是贪图大位,很有可能就成了“出头鸟”。胤禛如果这样做,就与他平时“孤臣”、“冷面王”、“富贵闲人”的标签格格不入,康熙就会察觉他的野心,看你胤禛平时干活挺卖力的,想不到是故意演戏,装出来的“伪孤臣”,太让人失望了。所以,胤禛宁可投弃权票,也不能自荐当出头鸟。

排除了胤禛以及其他阿哥,也就只剩下废太子一人了。

《雍正王朝》的内容。废隐耀后,康熙要求文武百官选举新太子。自习室的三位高官童国维、马奇,都是支持八公的。为什么张支持废印瑶,而四弟有争位的想法,还选废印瑶?

(本文只谈戏剧,不谈历史!)

读懂帝王心术的高手

《雍正王朝》“九王夺位”实际上分为两个派系:太子党和八王党,第四个胤禛和第三个哥哥是太子的一党,而老八、老九、第十和第十四个是一党,当时朝鲜最高的声音是八老爷一党。

另一方面,同为书斋高官的佟国维、马奇,都曾上书保护老八,而只有张猜到了康熙的心思。他独自写了一封密函,救了废物王子。康熙此时虽然对三维仁失去了信任,但被抛弃的太子还不能倒。康熙这个时候要求大臣们选太子,其实是试探朝臣的风向。所谓公开选举新太子,不过是抛出来试探各路势力态度的诱饵,并没有真正打算废太子。

除了张,还有一个懂康熙心态的帝王心学大师,那就是吴思道。于是他提前写下了推荐三维仁的奏章来重置太子,并让胤禛和四弟黄宏发各抄一份,让他们依旧推荐三维仁为废太子。

吴思道的举动可谓一箭三雕,堪称大师中的大师。他给老四讲了一个老人分家产的故事,大意是有一个老人想在儿子老的时候把家产给儿子,但是家产只有一点,有很多儿子想要。老人左右为难,儿子们为之奋斗,但他的财富最终落在一个从不争抢,却默默做事的儿子手里。他作为“争是不争,不争是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意图非常明显。而老四显然明白他意愿的内涵。

推举废太子胤礽的目的

第一:当时朝廷分为太子派和八王派,形成了三方对抗。这时候一旦太子废了,太子党的权力必然会瓦解,到时候八夷党就没人能平衡了。这个结果对朝局不好,对四爷也不好,所以太子暂时不能倒。康熙和老四都需要太子。

第二,老四老十三从小被太子照顾,当初站队很明确。这时候推荐被抛弃的太子,既能表示自己的忠诚,又能善待太子,同时也能给康熙留下一个关爱兄弟情分的名声。而且,太子与妾有染是重罪,不可能再重用。

第三:此时老四势力远远落后于老八和太子。与其急着打,不如退而求其次。即使形势对太子极为不利,也一定能讨康熙欢心,留下忠君报国的好印象。毕竟康熙说了算。一旦康熙认为胤禛是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这个“无可争议”可能就赢不了。

事实证明,吴思道的判断是正确的。胤禛和黄宏发选了被抛弃的伊尹王子后,康熙接连说了三个“好”字,说“我很安慰,很安慰”,可见吴思道真的很世故。

康熙复位胤礽的目的

做了38年的王子,背后的势力盘根错节。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康熙和老四从大局出发,在这一点上意见一致,张也正确猜到了康熙的想法,所以上次推荐了。

当第二种立体魅力被废除时,只有他的主人王千出来说话,而满清则沉默不语,这表明朝臣们第一次推动了立体魅力的重置。

表面上是老四推荐三维重置,实际上是他自己推荐的。他的手法是隐藏的,他不接受党羽,他不与大臣交朋友

因为张廷玉很清楚若是重新立储,一定会引起其他皇子们的激烈争夺,为了国家考虑,便继续让废太子胤礽当太子。而真实的历史上并没有张廷玉向康熙举荐废太子之事,事实上这件事情只是出现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片段。

当时太子胤礽被人举报犯罪,涉及到案件的官员都被拉去审问了。后来八阿哥将罪臣们的证词呈给了康熙皇帝亲命的监审张廷玉,而张廷玉给康熙看完后便烧掉了证词;对于张廷玉的行为康熙并没有说什么,因此,康熙其实也不希望太子的事情被揭露出去,一来影响皇家名声,二来是影响太子胤礽日后的发展。

张廷玉是最能洞悉康熙心思的人,他知道康熙其实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这个不争气的太子,因此,张廷玉后来才会继续推荐胤礽做太子。张廷玉这个建议其实用心良苦,一方面是给了胤礽一个机会,毕竟康熙皇帝自己也说:“不知道太子的病究竟还能不能好。”由此可见,其实康熙对太子还是抱有一定期望的。

而张廷玉之所以会继续推荐胤礽最大的原因还是为了国家安宁。当初太子在位之时,其他皇子纷纷虎视眈眈,作出了许多伤害兄弟感情的事情,康熙自己也很清楚若是重新立太子的话,无异于让九子夺嫡的事情重演一遍,因此,继续让胤礽当太子其实是一个最折衷的办法了。况且,日后若有变故,完全可以由重臣保管皇帝的遗诏,将继承人的名字写在里面,这样既能避免皇子们互相残杀,也能保证江山是交给康熙最信任的皇子手里了。

康熙王朝里,周培公让康熙立襁褓中的孩子为太子,康熙为什么急忙答应?

胤颐是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生下胤U摩的时候发生难产,结果因为医疗条件所限,保全了胤礽,而其母亲赫舍里却死了。赫舍里的娘家可不简单,爷爷是康熙四位辅政大臣之一索尼,父亲则是索尼的儿子索额图,显赫的家族背景是赫舍里登上皇后的先决条件。当然,有史料证明,康熙帝与这位赫舍里的感情也十分不错。

康熙在皇后赫舍里将要生育之时,竟然多次夜出偷腥,恰逢赫舍里难产,太皇太后孝庄令太医在万不得已之时选择保住皇上的大业,不料赫舍里刚产下皇子胤礽便出现大红,太医们束手无策,派人叫来康熙见赫舍里最后一面。

康熙皇后赫舍里,因难产而死,胤礽一出生便被立为太子,康熙对赫舍里有愧疚之情,加之康熙本就喜欢赫舍里,爱屋及乌,自然也喜欢胤礽,立胤礽为皇太子也算是为了安慰赫舍里,确实,在康熙宣布的那一刻后,赫舍里含笑而终,事实证明,康熙非常喜欢胤礽,对胤礽的教育非常看重。

康熙皇后赫舍里,因难产而死,胤礽一出生便被立为太子,康熙对赫舍里有愧疚之情,加之康熙本就喜欢赫舍里,爱屋及乌,自然也喜欢胤礽,立胤礽为皇太子也算是为了安慰赫舍里,确实,在康熙宣布的那一刻后,赫舍里含笑而终,事实证明,康熙非常喜欢胤礽,对胤礽的教育非常看重。

周培公在皇后难产之时的大胆“建议”可谓是一石二鸟,即拉拢了重臣索额图,又抬升了在康熙心目中的形象,稳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只可惜长大后的胤礽,贪图美色,不务正事,在两立两废之后,终没有成就大事

周培公的精明之处,秒懂康熙的意图,善于揣摩康熙的战略意图。

第一,索额图此时势力极大,康熙必须加紧拉拢和安抚。

索额图本来就是不主张剿灭吴三桂,如果康熙不拉拢索额图,索额图很有可能不积极出力。索额图的力量很大,康熙需要索额图的支持。因此,康熙必须要立胤礽为皇太子

康熙最厉害的招术就是制衡,在明珠和索额图的争斗中,康熙始终能把握住一个制衡点,让明珠和索额图的势力均衡。如果康熙立大阿哥为太子,则很有可能造成明珠独大。将来打败吴三桂以后,康熙有可能掌控不了明珠。

在《雍正王朝》中,在公议太子人选的时候,张廷玉选择了举荐废太子胤礽,既非张廷玉是胤礽的拥趸,也不是猜透了康熙的意图而投机,而是从大清利益出发的结果。

剧中,张廷玉这个角色绝对是一个“公忠体国”的典范。他最大的优点在于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其他人不一样。

他时刻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因而在很多情况下,他这种“不因私而与领导意图合拍”的思路与康熙和雍正不谋而合,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为他们解围,因而深得领导信任。这事实上非常值得现代职场学习借鉴的。

康熙当初废了胤礽的时候,的确是事态紧急,不得不做出的独断乾纲的举措。但是深层次而言,面对日益突出的帝国晚景的困境,康熙已经对胤礽产生了严重的不满。在剧中,胤礽的确才德皆不配位。但是最大的困境还在于,此刻胤礽做太子已经30多年,在皇子竞争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环境。此刻胤礽被废,这种平衡局面就被彻底打破。

再加之康熙为了处理紧急问题,给四位皇子晋封了亲王爵,当场就出现了剑拔弩张的态势,皇长子的得意忘形,要替父代行不宜之事以及皇三子的告密。把康熙气得差点一口气上不来。

这个潘多拉魔盒一经打开,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就完全摆在了明面上,此刻就不要说大清的国体了,这是随时都可能会祸起萧墙的。

为了平息这种事态,康熙提出来要“共议太子人选”。实际上就是为了查出背后最不稳定的因素是谁。很快就有了结果,最快暴露的那自然是得票最多的皇八子胤禩。

但是胤禩并不是合适人选,原因在康熙临终前有所交代,胤禩处处在学康熙,但是却有学不像,为人宽纵,处处邀买人心,人称“八贤王”。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的愿更多。大清交到他的手里,迟早药丸。

所以当公布胤禩获票最多的时候,佟国维站出来力保胤禩,甚至不惜顶撞康熙,目的就是要在自己这头实现还愿。当然这头失败了,还有隆科多另一头作为保障。佟国维最终败就败在了私心太重,眼里只有佟佳氏的利益,

但是张廷玉站的角度不一样,最终导致了他深得康熙的圣心。那就是张廷玉从局势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希望恢复到胤礽被废前的状态,打消各位皇子的夺嫡之心。

康熙年纪大了,此刻任何闪失都可能导致祸起萧墙,大清的分裂。八达山庄被围,康熙被气晕的时候,张廷玉吓得跌了一个跟头。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让胤礽重新做回太子。向其他皇子宣告,名分已定,皇位没你们什么事情,你们该干嘛干嘛,不要再互斗了。虽然这不是最终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这是在当下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这么考虑问题的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个是为了帝国不的不考虑的康熙。另一个是深知“帝王心术”的邬思道。因而推举胤礽的除了张廷玉之外,还有两类人,但都有私心。

一类是胤禛和胤祥,不能否认,他们这有投机成分存在。因为一开始他们根本想不通这事,是邬思道给的建议,目的是在康熙心目中加分。

另一类是胤礽的旧班底,如胤礽老师王掞等人。这没办法,身家利益所系,胤礽如果上位,王掞就有资格以帝师身份入阁,执掌朝局,因为身份太明确,所以他们事实上与胤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

张廷玉的做法实际上也是在替康熙解围,给康熙“借刀”。

张廷玉的密折另奏,导致了内阁出现了“分裂”。这就给了康熙“借刀”否决胤禩,复立胤礽的机会。因为如果内阁一致推举胤禩,铁板一块,那么康熙就真的被动了。

从领导艺术的角度而言,康熙必须要有依靠的对象和可争取的对象,才能打到反对自己的对象。那么在这件事情上,在皇子内部至少胤禛和胤祥可“依靠”,在朝堂上有王掞等人可“依靠”,在内阁有张廷玉可“依靠”,争取那些见风使舵的“吃瓜群众”,彻底打倒佟国维,实际上也就宣布了胤禩的政治死刑。

但是如果没有张廷玉的站队,康熙会相当被动,因为内阁代表整个朝堂,一致反对胤礽,而一致支持胤禩。而胤禛和胤祥王掞等人支持胤礽,则一点说服力都没有了,因为内阁随时可以给他们扣个大帽子,那就是你们本来就是胤礽一党的。

而真的那样,康熙可能就没有那三个“好”了,大声说出自己也是推举胤礽的了,更不能一棒子把佟国维打懵,最终实现这就的目的了。

所以张廷玉因为从来只从大局去考虑问题,而从未从自己私利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最终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被称为“国器”。这其实和《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只追求真理和正确,却无意帮水头夺回领导权,让企业走向了更加正确的方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4830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