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区别

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区别,第1张

  1、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的不同点是:前者是将药液注射到皮下组织内,后者是将药液注射到肌肉组织内。

 2、肌肉注射

 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是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肌肉注射通常选用肌肉较厚,远离大神经大血管的臀部,或者还可以打在上臂的三角肌处。首选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上臂三角肌,由于臀大肌附近是坐骨神经,稍不注意会损伤到坐骨神经,不建议自行注射。肌肉注射经常被我们通俗的讲说“打屁股针”。

 3、皮下注射

 是将药液注入皮下组织,即穿过皮肤,打在皮肤与肌肉之间,进针角度不超过45度。常用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我们常说的“打胳膊”;腹部,我们常说的“打肚子”,是以肚脐为中心,离肚脐3-5cm左右范围外可以注射,避开疤痕、皮肤创伤部位,建议轮流交替注射部位,过瘦者捏起注射部位皮肤进行注射。除此之外,还可以打在上臂的外侧、大腿前侧及大腿外侧等。

臀部注射最常用的注射部分为臀大肌,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定位从髂前上棘到尾骨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为注射部位。臀中肌、臀小肌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皮下注射常选用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大腿前侧、大腿外侧、下腹部及肩脚下方等。

臀部肌肉注射与皮注的区别在于,所注射的药液刺激性较强,药量较大,使用更大的针头和针管(皮注用1毫升针管,肌注用2~5毫升的针管),进针更深且针管与皮肤表面垂直。

IM(肌肉注射)

打在肌肉组织内,常用肌注部位为三角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等。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注射部位皮肤呈90度迅速进针,埋入针头约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回抽无回血缓推药液,肌内注射发生疗效时间比静注发生的疗效时间长,是所有注射方法中,除静脉注射外,药物显效最快的途径。

IV(静脉注射)

打在静脉里面,凡便于穿刺,血流丰富,且离静脉瓣较远的静脉均可用于静脉注射。注射方式为常规消毒后,跟找到的血管呈15-20度角进入,见到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缓慢注入药液。静脉注射是所有注射方法内,药物发生疗效最快的途径。

IC(皮内注射)

它位于表皮和真皮之间。常用于前臂掌侧的中部。它通常用于皮肤试验(药物过敏试验),也是局部麻醉的前兆。注射方法为;与乙醇消毒后,皮肤穿刺到5度的角度或平行于皮肤,注入0.1毫升的液体,拔针时注射部位的皮肤角质层,形式,不擦后局部皮肤或按当地拔针。

如有药物过敏试验,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并准备2ml注射器和盐酸肾上腺素1枚。注射到皮肤内部不能用碘酊消毒,如果病人对乙醇过敏,可以换用生理盐水消毒。

IH(皮下注射)

适用于皮下组织,常用于上臂三角肌下缘、腹部、大腿内侧。常用于预防接种。注射方法(以上臂三角肌下缘注射为例,先对皮肤常规消毒,然后用注射器抽出好的液体并与皮肤以30-40度角快速刺穿,刺入针蒂1/3至2/3处,无血回泵,缓慢注射液体。

用棉球压住针眼,迅速拔针。

扩展资料:

安全用药警告

静脉注射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静脉注射也有其缺点。不良反应通常更严重,发生更频繁。”“吊针”虽然纯度很高,但仍难免存在不溶性小体,小体通过“吊针”终末过滤装置进入人体,轻者引起血管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

重者可引起血管局部堵塞供血不足,导致组织缺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更重要的是,异物可以从血管侵入组织。

安全用药的四项原则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所以如果你可以口服药物,最好不要注射,如果你可以肌肉注射,最好不要静脉注射。尽量减少注射次数(如果有的话)和使用的组合类型。“医生不要开过多的静脉注射处方,病人对待治疗要有客观的态度,不要盲目求快。”

-打针

-屁股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4665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