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欢迎各位来到堂邑文庙参观。今天,由我为大家介绍文庙的相关情况。 堂邑文庙是过去堂邑县祭祀孔子的庙宇和封建官办学堂,因唐玄宗追封孔子为文宣王,故称文庙。 堂邑文庙座北朝南,占地十余亩,始建于金朝大定年间,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历史了。现存棂星门、泮 池、大成门、大成殿、乡贤祠、名宦祠等,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现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时,也是我们堂邑镇中心小学的德育教育基地。
1、棂星门 这就是文庙的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个门。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棂星, 凡祭天先祭棂星,古人认为棂星“主得仕之庆”,是专门管官、管文运的星。宋仁宗时候开始设置棂星 门,形状就像窗棂,所以叫棂星门,文庙设棂星门,意为“尊孔如尊天”。
2、照壁 前面是照壁,它就像我们家中的迎门墙。在文庙中叫照壁,据记载,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孔子后人 把一部分儒家经典书籍藏在照壁的夹墙中而得以保存,文庙中都建有照壁,对此事以示纪念。
3、古碑 过照壁,我们看到的是古碑、金柏、泮池、状元桥。古碑、金柏是堂邑文庙古老有力的证明。第一 通碑为“文明”碑,为康熙十八年的碑刻;原立于文庙大门外,一方面,文官到此下轿,武官见此下马; 另一方面说明文庙是文明之地、追求文明的处所。第二通碑是堂邑文庙第一次重修时所立的碑刻,金朝 大安二年“博州堂邑县庙学记”,现存堂邑文庙最古老的一通碑;第三通碑为元至正十三年所立,第四 通碑为清乾隆三十四年所立。
4、金柏 据《堂邑县志》记载,这株围径36 米的柏树,文庙始建时前后共植古柏40 株,现仅存此一株, 是文庙古老的象征。
5、泮池 我们看到的这个半圆形的池子叫泮池,也叫月牙池。“泮池”来源于《周礼》中的“辟雍”,原意是 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设池为圆形,如同玉璧,文庙用其圆形的一半,以示区别,故称“泮 池”。过去的文人举子在临考前,都要到文庙祭祀许愿,考取了秀才之后到泮池还愿,文庙建泮池主要 是为了纪念孔子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同时也有弘扬儒学崇尚教育的含义。泮池上面的桥 叫状元桥。过去的文人举子到文庙祭祀许愿时都会在状元桥上返回,以示金榜高中返回;现在又说“状 元桥上走一走,高考榜上中前首”。
过桥我们看到的后院中院门分三道,东西两侧各有持敬门,中间为大成门,又称戟门。古代作为金 声门,右为玉振门。大成门在宋代初年叫仪门,因大成殿得名大成门,颂扬“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集夏 商周三代文化之大成。在封建时代,每逢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府县官员、教谕和训导学教官由大成 门进,士子走持敬门,不得逾矩。 我的讲解到此结束,接下来请大家跟随我的同学参观乡贤祠。谢谢大家!
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中心小学始建于1945年,原址在城隍庙内。校名:堂邑高级小学,两个教学班,四位教师,第一任校长解平。1946年搬迁到堂邑文庙,1950年改名为堂邑完小,逐渐扩大规模发展至今现为堂邑镇中心小学。学校现有20个教学班,1年级3个班153名学生,二年级三个班126名学生,三年级三个班117名同学,四年级3个班89名学生,五年级四个班196名学生,六年级4个班149名学生,1-6年级学生1015人;教职工40人,学历达标100%,其中已有6人获本科学历,28人获专科学历,中师学历6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27人。学校占地面积15134平方米,操场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1823平方米,建筑面积4078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49平方米。
学校始终坚持“以德治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生”为目标,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2002年新建一座能容纳18个班的教学楼。学校现有一个微机室,共有微机48台。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等功能教室齐全。从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微机课,培养了大批合格小学毕业生。2006年新建教学综合楼一座。2002年承担两项课题,被列为东昌府区新课程改革试点小学,2005年春结题。2003年少先队工作一星级示范学校,2004年被确定为山东省教育科学重点课程实践试验基地,2004年聊城日报小记者站在该校成立,2005年春通过聊城市教育示范学校验收,并且连年被评为镇先进单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