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维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程机械维修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问题,第1张

1、不能正确判断分析故障,盲目大拆大卸的现象司空见惯

一些维修人员由于对工程机械结构、原理不清楚,不认真分析故障原因,不能准确判断故障部位,凭着“大概、差不多”的思想盲目对机械大拆大卸,结果不但原故障未排除,而且由于维修技能和工艺较差,又出现新的问题。因此,当机械出现故障后,要通过检测设备进行检测,如无检测设备,可通过“问、看、查、试”等传统的故障判断方法和手段,结合工程机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确定最可能发生故障的部位。在判定工程机械故障时,一般常用“排除法”和“比较法”,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先外表后内部、先总成再部件的顺序进行,切忌“不问青红皂白,盲目大拆大卸”。

2、盲目更换零部件,一味“换件修理”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工程机械故障的判断和排除相对困难一些,有些维修人员一贯采用换件试验的方法,不论大件小件,只要认为可能是导致故障的零部件,一个一个更换试验,结果非但故障没排除,且把不该更换的零部件随意更换了,增加了消费者的开支。还有些故障零部件完全可以通过修理恢复其技术性能,不需要复杂修理工艺即可修复,但维修人员却要求用户更换新件,一味采取“换件修理”的方法,造成严重的浪费。上述盲目换件试验和一味更换可修复零件的做法在一些修理单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维修时,应根据故障现象认真分析判断故障原因及部位,对能修复的零部件要采取修理的方法恢复技术性能,杜绝盲目更换零部件的做法。

3、不检查新件质量,装配后出现故障的问题比较常见

在更换配件前,有些维修人员对新配件不做技术检查,拿来后直接安装到工程机械上,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零配件质量良莠不均,一些假冒伪劣配件鱼目混珠;还有一些配件由于库存时间过长,性能发生变化,如不经检测,装配后常常引起故障的发生。在更换新配件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测试,检测包括外观及性能测试,确保新配件无故障,杜绝其引起的不必要麻烦。

4、不注意配件型号,配件代用或错用的现象较普遍

在维修工程机械时,配件代用或错用的现象仍然较普遍,有些配件应急代用是可行的,但长时间使用却有害无益,影响机械的安全和技术性能。有些维修人员对机械结构、原理了解较少,很多零配件型号不符,但却认为只要能装上就行,不考虑能否发挥机械的技术性能。因此在维修工程机械时,应尽量使用原装型号的配件,不可用其它型号配件代用,更不能错用。

5、不重视螺栓的选用,螺栓使用混乱的现象较突出

在维修工程机械时,乱用螺栓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因螺栓性能、质量不符合技术要求,导致维修后机械故障频出。工程机械使用的专用螺栓,如传动轴螺栓、缸盖螺栓、连杆螺栓、飞轮螺栓、喷油器固定螺栓等是用特殊材质经过特殊加工制成的,其强度大、抗剪切力强,确保联接、固定可靠。实际维修作业中,有些维修人员发现这些螺栓损坏或缺失时,一时找不到标准螺栓,有的随意取来其它螺栓代替,有的自行加工代用,这些螺栓因材质差或加工工艺不合格,给工程机械的后期使用留下故障隐患。有些部位需用“小螺距”的“细扣自紧”螺栓、铜螺栓、镀铜螺栓,却使用普通螺栓代替,导致出现螺栓自行松脱、拆卸困难等现象;有些螺栓经使用后会出现拉伸、变形等缺陷,有些技术要求规定拆装几次后必须换新的螺栓,因维修人员不了解这些情况,多次重复使用不合格的螺栓,也易导致机械故障或事故的发生。因此,在维修工程机械时,当螺栓损坏或丢失要及时更换符合要求的螺栓,切忌乱用螺栓。

6、螺栓拧紧方法不当的情况较严重

工程机械各部位固定或联接螺栓多数有拧紧力矩要求,如喷油器固定螺栓、缸盖螺栓、连杆螺栓、飞轮螺栓等,有些规定了拧紧力矩,有些规定了拧紧角度,同时还规定了拧紧顺序。一些维修人员,认为拧紧螺栓谁都会做,无关紧要,不按规定力矩及顺序拧紧(有的根本不了解有拧紧力矩和顺序要求),不使用扭力(公斤)扳手,或随意使用加力杆,凭感觉拧紧,导致拧紧力矩相差很大。力矩不足,螺栓易发生松脱,导致冲坏气缸衬垫、轴瓦松动、漏油、漏气;力矩过大,螺栓易拉伸变形,甚至断裂,有时还会损坏螺纹孔,影响了修理质量。因此,在维修工程机械时,一定要按规定力矩和顺序拧紧螺栓,防止因螺栓拧紧力矩过大、过小或顺序不当而导致机械发生故障。

7、不注意检测零部件配合间隙的现象为数不少

柴油机活塞与缸套配合间隙、活塞环“三隙”、活塞顶隙、气门间隙、柱塞余隙、制动蹄片间隙、主从动齿轮啮合间隙、轴承轴向和径向间隙、气门杆与气门导管配合间隙等,各类机型都有严格的要求,在维修时必须进行测量,对不符合间隙要求的零部件要进行调整或更换。实际维修工作中,不测量配合间隙而盲目装配零部件的现象为数不少,导致轴承早期磨损或烧蚀、柴油机烧机油、起动困难或爆燃、活塞环折断、机件撞击、漏油、漏气等故障,有时甚至会因零部件配合间隙不当,导致机械严重损坏事故的发生。

8、不成对、成套更换偶件或组件的情况也不少见

工程机械上有很多偶件,如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柱塞副、出油阀副、喷油嘴针阀副偶件;驱动桥主减速器内的主、从动齿轮;液压操纵阀中的阀块与阀杆;全液压转向器中的阀芯与阀套等,这些配合偶件在工厂制造时经过特殊加工,成对研磨而成,配合十分精密,在使用的寿命期内始终成对使用,切不可互换;一些相互配合组件,如活塞与缸套、轴瓦与轴颈、气门与气门座、连杆大头瓦盖与杆身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使用,相对配合较好,在维修时,也应注意成对装配,不要弄串;柴油机连杆、活塞、风扇皮带、高压油管、挖掘机中央回转接头油封、推土机主离合器胶布节等,这些一台机械同时使用一套的配件,发生损坏一定要成套更换,否则由于配件质量差别大、新旧程度不同、长短尺寸不一,会导致柴油机运转不稳、液压系统漏油、载荷集中现象严重、更换的配件易早期损坏等。在实际维修工作中,有人为了减少开支、有人不了解技术要求,不成对或成套更换上述零部件的情况还不少见,降低了工程机械的维修质量,缩短了机件寿命,增加了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9、装配时零部件装反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维修工程机械时,一些零部件装配有着严格的方向要求,只有正确安装,才能保证零部件正常工作。有些零部件外部特征不明显,正反都可以安装,在实际工作中时常出现装反的情况,导致零件早期损坏、机械不能正常工作、工程机械损坏事故等。

如发动机气缸衬垫、不等距气门弹簧(如F6L912柴油机)、发动机活塞、活塞环、风扇叶片、齿轮油泵侧板、骨架油封、止推垫圈、止推轴承、止推垫片、挡油圈、喷油泵柱塞、离合器摩擦片盘毂、传动轴万向节等,这些零部件在安装时,如不了解结构及安装注意事项,最易装反,致使装配后工作不正常,导致工程机械故障的发生。因此,维修人员在装配零部件时,一定要掌握零部件的结构及安装方向要求,不可想当然盲目安装。

10、维修方法不正规,“治标不治本”仍是一些维修单位惯用的手段

在维修工程机械时,一些维修人员不采取正确的维修方法,认为应急措施是万能的,以“应急”代“维修”,“治标不治本”的现象还很多。如经常遇到的“以焊代修”,就是一例,一些部件本可进行修理,但有些维修人员图省事,却常采用“焊死”的方法。液压油缸耳环和油缸活塞杆联接螺纹损坏后,用直接焊接的方法,致使油缸油封损坏后无法更换,漏油严重;当发现工作装置动作缓慢或转向困难时,不查故障原因,盲目调高系统的工作压力,导致系统压力过高,易损坏油封、管路、液压元件等;为了使柴油机“有劲”,人为调大喷油泵的供油量和调高喷油器喷油压力。这些不正规的维修方法只能应急,却不可长期使用,必须从根本上查出故障原因,采取正规的维修方法排除故障,应引起维修人员的注意。

11、垫片使用不规范,随意使用的现象仍然存在

工程机械零部件配合面间使用的垫片种类很多,常用的有石棉垫、橡胶垫、纸板垫、软木垫、毛毡垫、有色金属垫(铜垫、铝垫)、铜皮(钢皮)石棉垫、绝缘垫、弹簧垫、平垫等。一些用来防止零部件配合面间漏油、漏水、漏气、漏电,一些起紧固防松作用。每一类垫片使用的时机和场合有不同的规定和要求,在维修工程机械时,垫片使用不规范甚至乱用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导致配合面间经常发生泄漏,螺栓、螺母自行松动、松脱,影响工程机械的正常使用。如发动机气缸垫过厚,导致压缩比降低,发动机起动困难;喷油器与气缸盖配合面间使用铜垫片,如使用石棉垫代替,易使喷油器散热不良发生烧蚀;柴油机输油泵和喷油泵结合面间垫片过厚,导致输油量及输油压力不足,柴油机功率下降;如漏装弹簧垫、锁紧垫、密封垫,致使接合不紧,易发生松动或漏油等现象;因垫片中间有孔而忘记开孔导致油道、水道堵塞,发动机烧瓦抱轴、水箱开锅的现象也经常发生。在此提醒广大维修人员维修工程机械时,切记“垫片虽小用处大”。

12、 “小件”好坏不重视,因“小”失“大”导致故障增加

在维修作业时,一些维修人员往往只重视喷油泵、输油泵、活塞、缸套、活塞环、液压油泵、操纵阀、制动、转向系统等零部件的维护,却忽视了对滤清器、溢流阀、各类仪表等“小件”的保养,他们认为这些“小件”不影响机械的工作,即使损坏也无关紧要,只要机械能动就凑合着用,孰不知,正是这些“小件”缺乏维护,导致机械发生早期磨损,缩短使用寿命。如工程机械使用的柴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液压油滤清器、水温表、油温表、油压表、感应塞、传感器、报警器、预热塞、油液滤网、水箱盖、油箱盖、加机油口盖、黄油嘴、储气筒放污开关、蓄电池箱、喷油器回油接头、开口销、风扇导风罩、传动轴螺栓锁片等,这些“小件”是工程机械正常工作及维护保养必不可少的,对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在维修作业时,如不注意维护保养,常会“因小失大”,导致工程机械故障的发生。

13、维修禁忌忘脑后,隐性故障频繁出

维修工程机械时,有些维修人员不了解维修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导致拆装中经常出现“习惯性”的错误,影响机械的维修质量。如热车拆装发动机气缸盖,易导致缸盖变形裂纹;安装活塞销时,不加热活塞而直接把活塞销打入销孔内,导致活塞变形量增大,椭圆度增加;曲轴主轴瓦或连杆瓦背加铜垫或纸垫,易堵塞油道,导致烧瓦抱轴事故;在维修柴油机时过量刮削轴瓦,轴瓦表面的减摩合金层被刮掉,导致轴瓦钢背与曲轴直接摩擦发生早期磨损;拆卸轴承、皮带轮等过盈配合零部件时不使用拉力器,硬打硬敲,易导致零部件变形或损坏;启封新活塞、缸套、喷油嘴偶件、柱塞偶件等零件时,用火烧零件表面封存的油质或腊质,使零件性能发生变化,不利于零件的使用。

14、零件除污、清洗不彻底,早损、腐蚀常发生

维修工程机械时,正确清除零部件表面的油污、杂质对提高修理质量,延长机械使用寿命有着重要意义。由于不注意加强零件的清洗、清洗剂选用不合理、清洗方法不当等,导致零部件早期磨损、腐蚀性损坏的现象,在一些修理单位还时有发生。如不彻底清除缸套台阶、活塞环槽内积炭、螺栓孔内杂物、液压元件内砂粒,导致螺栓扭矩不足、活塞环易折断、缸垫烧蚀、液压元件早期磨损。

在大修工程机械时,不注意清除柴油滤清器、机油滤清器、液压油滤清器、柴油机水套、散热器表面、润滑油油道等处积存的油污或杂质,使维修工作不彻底,减少工程机械无故障运行时间。修理人员在清洗零部件时,一要正确选用清洗剂。对各种零部件的清洗,应根据它们对清洁度的不同要求,正确选用不同的清洗剂;二要防止零部件腐蚀、生锈。为确保零部件质量,应防止零部件腐蚀生锈,尤其对精密零部件更不允许有任何程度的腐蚀或生锈。因此在清洗时,不可用碱性清洗剂(特别是强碱清洗剂)清洗铝合金类零部件(如铝合金气缸盖等),更不可用强酸清洗剂清洗铜类零部件(如节温器主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机件的腐蚀;三是不同零部件应分类清洗。铝合金类零部件、铜类零部件不宜放在碱性或酸性清洗剂中一道清洗,橡胶类零部件不宜和其它钢铁类零件放在汽、柴油及酸、碱性清洗剂中一起清洗。

纯手工处理。用拉力器把车身外部的坑吸出来,恢复大致形状后再拆开内部。用专用杠杆工具从车身内部撬出凹陷部分,最后用橡胶锤敲回去,用调平灯调平。整个过程不会对车漆造成任何损伤,无需车身喷漆即可修复车身凹陷。汽车凹痕修复是一种在不破坏原有车漆的情况下修复汽车凹痕的技术。治疗形式有三种:一种是手工治疗。据说拆开后用特制的钩子撬开,撬出坑来,然后用橡皮锤复制敲回去,用光找平。这种处理对漆面基本没有损伤,但是边缘和有棱纹的地方处理不了,更多的师傅在施工时不愿意给业主看。修复汽车凹陷疤痕的方法:1。去除小划痕或污渍(适用于未损伤车漆,但比较浅的划痕和污渍)。也可以用橡皮擦、牙膏或风霜去除车身上的小划痕;2塑料机身略有凹陷。可以用打火机通过铝箔或者吹风机烤。等它变软后,用手指从里面推出来。或者直接在上面倒开水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吹风机也适用于较大的塑料车身凹陷处;3、铝或金属车身凹陷。如果是很大的凹痕,可以用马桶塞在缝边涂凡士林,放在凹陷的位置拔出来。

拆卸的目的是为便于检修和维修。由于机械设备的构造各有其特点,零部件在重量、结构、精度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若拆卸不当,将使零部件受损,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甚至无法修复。为保证维修质量,在解体之前必须周密计划,对可能遇到的问题有所估计,做到有步骤地进行拆卸。

1拆卸前必须先弄清楚构造和工作原理

机械设备种类繁多,构造各异。应弄清所拆部分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性能、装配关系,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粗心大意、盲目乱拆。对不清楚的结构,应查阅有关图样资料,搞清装配关系、配合性质,尤其是紧固件位置和退出方向。否则,要边分析判断,边试拆,有时还需设计合适的拆卸夹具和工具。

2拆卸前做好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拆卸场地的选择、清理;拆前断电、檫拭、放油;对电气、易氧化、易锈蚀的零件进行保护等。

3从实际出发,可不拆的尽量不拆,需要拆的一定要拆

为减少拆卸工作量和避免破坏配合性质,对于尚能确保使用性能的零部件可不拆,但需进行必要的试验或诊断,确信无隐患缺陷。若不能肯定内部技术状态如何,必须在拆卸检查,确保维修质量。

4使用正确的拆卸方法,保证人身和机械设备安全

拆卸顺序一般与装配顺序相反,先拆外部附件,再将整机拆成部件,最后全部拆成零件,并按部件汇集放置。根据零部件连接形式和规格尺寸,选用合适的拆卸工具和设备。对不可拆的连接或拆后降低精度的结合件,必须在拆卸时需注意保护。

5对轴孔装配件应坚持拆与装所用的力相同原则

在拆卸轴孔装配件时,通常应坚持用多大的力装配,用多大的力拆卸。若出现异常情况,要查找原因,防止在拆卸中将零件碰伤、拉毛、甚至损坏。

6拆卸应为装配创造条件

如果技术资料不全,必须对拆卸过程要有必要的记录,以便在安装时遵照“先拆后装”的原则重新装配。拆卸精密或结构复杂的部件,应画出装配草图或拆卸实做好标记,避免误装。零件拆卸后要彻底清洗,涂油防锈,保护加工面,避免丢失和破坏。细长零件要悬挂,注意防止弯曲变形。精密零件要单独存放,以免损坏。细小零件要注意防止丢失。对不能互换的零件要成组存放或打标记。

7拆卸基本技术要求

(1)拆卸前必须了解清楚设备及其部件的结构,以便拆卸和修理后再装配;

(2)一般拆卸应与装配相反的顺序进行;

(3)拆卸时,零件回松的方向、厚度端、大小头,必须辨别清楚;

(4)拆下的零部件必须有次序、有规则的安放,避免杂乱和堆积;

(5)拆下的零件要尽可能按原来结构连接在一起(如螺钉、螺母、垫圈、销子等)。必要时,有些零件需表上记号(打钢印字母),以免装配时发生错误而影响其原有的配合性质;

(6)可以不拆卸,或拆卸后可能降低连接质量的零部件,应经量不拆卸,如密封件、铆接等;有些设备或零部件标明不准拆卸时,应严禁拆卸;

(7)比较细长的零件,拆下后要悬挂立方,以免变形;

(8)对于相配合的零件,在必须拆坏其中一件的情况下,应当保存价值较高、制造较困难的零件

1击卸法

利用锤子或其它重物在敲击或撞击零件时产生的冲击能量把零件拆下。

(1)优点:工具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特殊工具与设备。

(2)不足之处:如果击卸方法不对,零件容易损伤或破坏。

(3)应用:应用场合广泛,一般零件几乎都可以用击卸方法拆卸。

(4)注意事项:

1)要根据拆卸件尺寸大小、重量以及结合的牢固程度,选择大小适当的锤子和注意用力的轻重;

2)要对击卸件采取保护措施,通常使用铜棒、胶木棒、木锤击木板等保护被击卸的轴套、套筒击轮缘等;

3)要对击卸件进行试击,目的是考察零件的结合牢固程度,试探零件的走向。如听到坚实的声音,要立即停止击卸,进行检查,看是否由于走向相反或由于紧固件漏拆而引起的。发现零件严重锈蚀时,可适当加些煤油加以润滑;

4)要注意安全。

2拉拔法

用精度较高不允许敲击或无法用去卸法拆卸的零部件应使用拉拔法。它是采用专门拉拔器进行拆卸。

(1)优点:拆卸件不受冲击,拆卸比较安全,不易破坏零件

(2)缺点:需要制作专用拉具。

(3)应用场合:适用于精度较高,不许敲击的零件和无法敲击的零件。

(4)注意事项:在拉卸中,以轴、套的居多

1)要仔细检查轴、套上的定位紧固件是否完全拆开;

2)查清轴的拆出方向。一般总是轴的大端、空的大端及花键轴的不通端。

3)防止零件毛刺、污物落入配合孔内卡死零件。

4)不需更换的套一般不要拆卸,可避免拆卸的零件变形,更换的套不能任意冲打,因端部打毛后会破坏配合孔的表面。

3顶压法

利用螺旋C型夹头、机械式压力机、液压压力机或千斤顶等工具和设备进行拆卸。适用于形状简单的过盈配合件。在机修拆卸中,许多零件都不能在压机上拆卸,应用相对较少。

4温差法

拆卸尺寸较大、配合过盈量较大或无法用击卸、顶压等方法拆卸时,或为使过盈较大、精度较高的配合件容易拆卸,可用此种方法。如拆卸轴承与轴时,往往需对轴承内圈用热油加热才能拆下来。在加热前用石棉把靠近轴承的那部分轴隔离开来,防止轴受热胀大,用拉卸器卡爪钩住内圈,给轴承施加一定拉力,然后迅速将加热的100°C的左右的热油浇注在轴承圈上,待轴承内圈受热膨胀后,即可用拉力器将轴承拉出。

5破坏法

若必须拆卸焊接、铆接等固定连接件,或轴与套互相咬死,或为保存主件而破坏附件时,可采用车、锯、錾、钻、割等方法进行破坏性拆卸。

你说的这个边粱专业名称应该是门槛,根据门槛的变形的程度,常采取的修理方法:1拉拔法(焊接介子)通过拉拔器将凹陷修复。2如果变形严重可能采取(局部换新件)或(局部切割变形件)再修复的方法进行钣金作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030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0
下一篇2023-09-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