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下亦舒

介绍下亦舒,第1张

亦舒,原名倪亦舒,兄长是香港作家倪匡。 当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时,两兄妹就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杂奇花。有人称之为奇迹,说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侠小说,倪匡创作流行科幻小说,亦舒创‘流行’言情小说。 亦舒於1946年生於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五岁时来港定居,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职记者,及担任**杂志采访和编辑等1973年,亦舒赴英国修读酒店食物管理课程,三年后回港,任职富丽华酒店公关部,后进入政府新闻处担任新闻官,也曾当过电视台编剧。现时为 专业作家,并已移居加拿大。

亦舒,原名倪亦舒,上海人,曾留学英国。十五岁时,就被报刊编辑追上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

她美丽而豪爽,“有着追求理想的翅膀”,因之她的小说充满幻想色彩——虚无飘渺,却又执着而不肯放弃。她更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她的写作正如她的人,麻利、泼辣,而又快又多,但即使换上十个笔名,读者也不难一下子从作品中把她辨认出来。

至今,亦舒的作品已结集出版的有七十种,代表作是《玫瑰的故事》、《喜宝》、《朝花夕拾》等。

唐朝时期,日本曾先后十九次任命遣唐使,到唐学习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其中实际成行的有十六次。遣唐使回国时,唐朝 也多次派人伴送,回访日本。这些唐朝使者访日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事情。

脾气很大的唐使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任命了第一次遣唐使,谋求与唐建立外交关系。次年十一月,遣唐使抵达长安,受到了实行“华夷一家”政策的唐太宗亲切接见。632年,遣唐使回国时,唐太宗考虑到日本路途遥远,嘱其今后不用每年朝贡,并派新州刺史高表仁回访日本。

当年十月四日,高表仁随遣唐使船队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难波津(今大阪)。日本朝廷得知唐使回访的消息后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团,率船三十二艘,悬彩旗,奏鼓乐,在江口欢迎。

可是,高表仁上岸后却与前来迎接他进京的日本王子为礼节问题发生了争执。据说是高表仁要求“天皇下御座,面北接受唐使国书”,但日本王子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只能以平等之礼相待,因而双方相持不下。高表仁一气之下竟拒绝递交唐朝皇帝的国书,要求立即回国。日本方面于是派人护送高表仁至对马岛,两国外交关系就此告吹,此后二十多年不通往来。

高表仁漂洋过海历尽艰辛抵达日本,最后却居高自傲拂袖而去,大概算得上是脾气最大的唐使了。高表仁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的严厉处分,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而且被罚没两年俸禄。史籍中也给了他一个“无绥远才”的评语。

让日本惊骇的唐使

公元663年,唐朝与日本因插手朝鲜半岛纷争,在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展开大战,日本惨败。战败后的日本处于恐慌之中,担心唐朝继续进攻日本,于是在本土岛屿上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形成三道防线。没料到唐朝此时却伸出了橄榄枝。

664年五月,唐军驻朝鲜半岛百济的统帅刘仁愿,派将军郭务访日,表达和好意向。次年,唐朝廷又派朝散大夫沂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访日。667年,唐朝再派雄津都督府熊山县令上柱国司马法聪访日。由于日本对唐朝仍怀有猜疑,这几次访日的唐使都只到达了九州岛。日本方面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让唐使进京。

671年,唐朝再派郭务访日。这次访日的人数居然多达二千人,其中唐人六百人,百济送使一千四百人,分乘四十七船,于十一月抵达日本比知岛。如此庞大的访问团,让日本方面惊骇不已,如临大敌。不过,这次访日仍然未能进京面见天皇。因为日本天智天皇在这年十二月去世了。

内部发生纠纷的唐使

八世纪初日本大化革新后,开始虚心学习中国文化,唐日关系进入友好期。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日本三次派出遣唐使,每次都是四只船,人数都在五百人以上。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关系紧张,日本遣唐使一般选择从南线直接跨海入唐。南线虽然路程缩短,但海上风险很大。

公元753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在回国途中遭遇风暴,遣唐大使藤原清河乘坐的第一船被吹到了今越南中部海岸,后历经艰险,再度返回长安。为了接藤原清河回国,日本淳仁天皇于759年二月任命高元度为“迎入唐大使使”,经渤海国入唐。

由于当时唐朝“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肃宗以道路不宁为由不放藤原清河回国。而让高元度从南路先行回国,向日本天皇复命。761年初,唐肃宗派宦官谢时和护送高元度等人到苏州,然后由苏州刺史李岵负责造大船一艘,再抽调越州浦阳府折冲沈惟岳等九人为押领官、别将陆张什等三十人为水手,伴送高元度回日本。

送使船于761年8月12日抵达日本九州岛,沈惟岳等人受到了九州岛大宰府的热情接待。762年1月,日本朝廷还专门派出一位高官从平城京来到九州岛,给唐朝送使发放赐禄。不料在分配赐禄时,沈惟岳闹出的一桩丑闻,让日本人大跌眼镜。赐禄发放本来是有标准的,《续日本纪》中记载“赐大使以下禄有差”,可身为大使的沈惟岳,却产生了多占甚至独吞赐禄的企图,导致其它三十八人强烈不满。一气之下,这三十八人联名向大宰府告状,并提出由副使纪乔容取代沈惟岳的大使之职,重新分配赐禄。

使团成员因分配赐禄不公闹翻,要求自行更换大使,这种事情在外交史上实在是闻所未闻。大宰府大概也觉得事关重大,赶紧请示日本朝廷。日本朝廷答复说:“大使、副使是敕使,不可改弦更张。至于赐禄,仍按原定标准发放。”唐朝送使的内部纠纷总算是平息了,但这桩丑闻却写进了日本史籍。

唐朝时期,日本曾先后十九次任命遣唐使,到唐学习先进的政治和文化,其中实际成行的有十六次。遣唐使回国时,唐朝政府也多次派人伴送,回访日本。这些唐朝使者访日过程中,发生了不少意想不到的事情。

  脾气很大的唐使

  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任命了第一次遣唐使,谋求与唐建立外交关系。次年十一月,遣唐使抵达长安,受到了实行“华夷一家”政策的唐太宗亲切接见。632年,遣唐使回国时,唐太宗考虑到日本路途遥远,嘱其今后不用每年朝贡,并派新州刺史高表仁回访日本。

  当年十月四日,高表仁随遣唐使船队经朝鲜半岛到达日本难波津(今大阪)。日本朝廷得知唐使回访的消息后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了一个盛大的欢迎团,率船三十二艘,悬彩旗,奏鼓乐,在江口欢迎。

  可是,高表仁上岸后却与前来迎接他进京的日本王子为礼节问题发生了争执。据说是高表仁要求“天皇下御座,面北接受唐使国书”,但日本王子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只能以平等之礼相待,因而双方相持不下。高表仁一气之下竟拒绝递交唐朝皇帝的国书,要求立即回国。日本方面于是派人护送高表仁至对马岛,两国外交关系就此告吹,此后二十多年不通往来。

  高表仁漂洋过海历尽艰辛抵达日本,最后却居高自傲拂袖而去,大概算得上是脾气最大的唐使了。高表仁回国后受到了唐太宗的严厉处分,不仅被罢免了官职,而且被罚没两年俸禄。史籍中也给了他一个“无绥远才”的评语。

让日本惊骇的唐使

  公元663年,唐朝与日本因插手朝鲜半岛纷争,在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展开大战,日本惨败。战败后的日本处于恐慌之中,担心唐朝继续进攻日本,于是在本土岛屿上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形成三道防线。没料到唐朝此时却伸出了橄榄枝。

  664年五月,唐军驻朝鲜半岛百济的统帅刘仁愿,派将军郭务悰访日,表达和好意向。次年,唐朝廷又派朝散大夫沂州司马上柱国刘德高访日。667年,唐朝再派雄津都督府熊山县令上柱国司马法聪访日。由于日本对唐朝仍怀有猜疑,这几次访日的唐使都只到达了九州岛。日本方面总是找各种借口,不让唐使进京。

  671年,唐朝再派郭务悰访日。这次访日的人数居然多达二千人,其中唐人六百人,百济送使一千四百人,分乘四十七船,于十一月抵达日本比知岛。如此庞大的访问团,让日本方面惊骇不已,如临大敌。不过,这次访日仍然未能进京面见天皇。因为日本天智天皇在这年十二月去世了。

  672年一月,日本朝廷派人送讣告予唐使。据《日本书纪》记载,当时郭务悰及其手下全部穿上丧服,举哀三遍,向东稽首,以示哀悼。五月,日本新天皇赐唐使礼物,唐使回国。二千人的使团即使在今天也够吓人的,可这次访日并无特别使命。唐朝为何要派出如此庞大的使团,实在令人费解。

内部发生纠纷的唐使

  八世纪初日本大化革新后,开始虚心学习中国文化,唐日关系进入友好期。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日本三次派出遣唐使,每次都是四只船,人数都在五百人以上。这一时期,由于日本与朝鲜半岛上的新罗关系紧张,日本遣唐使一般选择从南线直接跨海入唐。南线虽然路程缩短,但海上风险很大。

  公元753年,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在回国途中遭遇风暴,遣唐大使藤原清河乘坐的第一船被吹到了今越南中部海岸,后历经艰险,再度返回长安。为了接藤原清河回国,日本淳仁天皇于759年二月任命高元度为“迎入唐大使使”,经渤海国入唐。

  由于当时唐朝“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肃宗以道路不宁为由不放藤原清河回国。而让高元度从南路先行回国,向日本天皇复命。761年初,唐肃宗派宦官谢时和护送高元度等人到苏州,然后由苏州刺史李岵负责造大船一艘,再抽调越州浦阳府折冲沈惟岳等九人为押领官、别将陆张什等三十人为水手,伴送高元度回日本。

  送使船于761年8月12日抵达日本九州岛,沈惟岳等人受到了九州岛大宰府的热情接待。762年1月,日本朝廷还专门派出一位高官从平城京来到九州岛,给唐朝送使发放赐禄。不料在分配赐禄时,沈惟岳闹出的一桩丑闻,让日本人大跌眼镜。赐禄发放本来是有标准的,《续日本纪》中记载“赐大使以下禄有差”,可身为大使的沈惟岳,却产生了多占甚至独吞赐禄的企图,导致其它三十八人强烈不满。一气之下,这三十八人联名向大宰府告状,并提出由副使纪乔容取代沈惟岳的大使之职,重新分配赐禄。

  使团成员因分配赐禄不公闹翻,要求自行更换大使,这种事情在外交史上实在是闻所未闻。大宰府大概也觉得事关重大,赶紧请示日本朝廷。日本朝廷答复说:“大使、副使是敕使,不可改弦更张。至于赐禄,仍按原定标准发放。”唐朝送使的内部纠纷总算是平息了,但这桩丑闻却写进了日本史籍。

  (摘自香港《文汇报》 作者:谢志东)

舒 shū 12画明 míng 8画杨 yáng 13画得分:75分

三才配置:火水木

吉凶分析:凶

命格简批:成功运被压抑不能有所伸张,易生乱离困苦,有招致急变不详不虑。不过偶有出异常的成功者之可能的配搭。

命运被压抑,不能伸张,易生离乱困苦,有招致急难不祥之虑。不过,偶尔有异常成功者。  (凶)

1、总论:配置虽不好,但凭才华及理智,不断的求上进,不必怕失败,最后必能成功,只怕中途心灰意冷或遭不测之灾,如能早做预防及意志更坚定,一定有很好的发展。

2、性格:难有天赋才华,但计划往往会超前而脱离现实,因此生活常在不安定中(人格29、39数者较好些),且个性较任性,主观意识也强烈,只顾追求理想,不注重物质享受。

3、意志:意志坚定,为自己理想而不断的奋斗,主观意识也强烈,只顾追求理想,不注重物质享受。

4、事业:在操劳中创业,虽然碰到许多挫折,只要您坚忍不拔,一定可创造一番很好的事业,

5、家庭:与父母意见不和,夫妻感情大致圆满,女性者夫妻多争执。

6、婚姻:男娶贤慧之妻,婚后还算和睦,合力创业;女嫁懦弱寡和之夫,婚后喜掌权,且多争执。

7、子女:子女个性活泼可爱,不要太过溺爱,以免宠坏了他们。

8、社交:人缘不错,但过于任性,容易引起别人误会,若待人圆滑点,兄弟朋友会更和睦。

9、精神:事事不太如意,精神多苦闷,中年后转入佳境。

10、财运:财运很好,但是在接受种种困难及考验之后才能得到。

11、健康:易患头痛、脑疾、胃肠、精神过劳等症,应注意意外之灾祸。

12、老运:晚景有财运,但精神不安,且有病灾之虞。

对基础运的影响:

境遇虽安定,数理难免凶灾,易患肝脏或者肾脏疾病。  (凶)

对成功运的影响:

虽有成功者,但一般多处于离乱穷困之中,且易惹祸。  (凶)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有积极进取的勇气,但注定有百般阻挠,困难迫害殊多。数吉并能努力者终将成功,但有劫财之虑。  (平)

对性格的影响:

其活动力强,社交广。有如瀚荡之波,生性好动。有智慧,富理性。大都好权利名誉,但四处奔波徒耗精力。易陷于放纵荒诞。贪财好权是其特性。

  亦舒《人生路》

  每个人一生下来,他或她都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因为各种各样的环境际遇,他们便成为各式各样的人。

  每个人都会有故事,这便成为了苦苦众生,造就了世界的繁复精彩。

  不管是“中心人”抑或是“边缘人”——激情生活的创造者和人生边上的看客,都

  会渴望知道别人的故事。人类也许是最有好奇心,最关心同类思想与生活的动物。

  道听途说已远远不够,文字的发明,自然让人类雀跃不已。

  因为从此之后,无论何时,都可以在书籍当中转来转去。在嗅闻那书卷中透出的种

  种现代的或古典的气息中,获得心灵的宁静与愉悦。

  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农业时代,书籍当得是一座重要的桥梁,延伸了人们

  对世界的了解与向往。

  而在灯红酒绿不夜天的工业社会,书籍当得上是一服清凉剂,纯粹的阅读会让人感

  到安详与宁静。

  即便也有厮杀,即便是黯淡的结局,“书中日月长”,似乎那是别人的事,与自己

  总隔了一层。

  看书的日子是可以无所担待的日子,是可以感觉到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痛苦却仍

  然能纵酒谈笑的日子。

  所以,尽管有了无线电,尽管有了电视,自15世纪印刷术诞生之后一直处于无可替

  代经典位置的文字,依然风光无限。

  是,文字不再独统天下,影像变为新文字,新语言,是生活必需品。如交谈可用电

  话,消闲着电视**,通讯用FAX,联络用电子邮件,提款按提款机(甚至连签名也免

  了),写文章用电脑,获得信息可通过“高速公路”,音乐也从“听”变为“看”——

  看M·T·V,看演唱会,回忆童年往事只须翻看录像带,梦系青春也可用新技术展示,

  交朋结友可通过Internet,媒人也变成了“电子红娘”……

  媒介就是信息,形式就是内容,语言就是现实。甚至,已没有不经形式承载的内容,

  没有未经语言建构的现实。

  但是,这并不代表文字的细致、缓慢、迂回、委婉、深远与完整,就轻而易举地被

  影像的直接反应,快速生死,粗略片面所代替。

  每当匆匆在路上,看见身旁的人手携着一本书,便无来由地感到;人在旅途,能有

  书相伴,谁说不是一种幸福?

  这是读书人的书缘,那么,写书人的呢?

  写书人一开始也是读书人,坐拥书城的时候,一卷在握的时候,万象之间,云霞呈

  幻,花鸟争妍;人情事理,变化万千;风雨之夕,月明之夜,又岂能无所感触?

  有感触便有话有文章。一下笔,即使不能写尽前尘往事,沧海月明,也足够我们剪

  烛把盏,夜话西窗。

  所以,写书人应该更惜缘。

  亦舒就是一个惜缘的作家。

  我们平常所说的缘分,好像是一个很玄的概念,来无踪,去无影。充满憧憬之情的

  时候,我们会满怀希望地说:“看缘分吧”;而当事不如愿的时候,我们也会无可奈何

  地说:“这就是缘分”。还有什么有缘无分,有分无线等等,直搅得人一头雾水,百思

  不得其解,到头来,一样不了了之。

  而对于亦舒来说,这不是什么复杂的问题,写作伊始,她是有话要说,顺其自然地

  用笔“说”了出来罢了。可以说她是一个天生有小说创作的才能,又有机会取得成功的

  典型例子。

  亦舒的创作道路一点都不艰辛曲折,写小说对她来说,像是再容易不过的事,简直

  是要风得风,要雨有雨。从她的第一篇小说开始,只要她写,就一直有报刊争着要登。

  但是,她一直努力地写了三十多年,就不仅仅是任性而为了,这里面我们能感到坚

  持与执着的分量。

  迄今为止,亦舒出版了近二百部作品,以小说居多,散文也不少。由于具有艺术勉

  力,她的作品不胜而走,在英国,她被人拦路问“你是写小说的亦舒吧”;在香港,连

  银行职员都会互相转告:“亦舒回来了”;在大陆,也有很多拥戴。

  不断地创作,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毫无疑问,亦舒是一个成功的作家,或者说是

  一个极成功的作家。

  这是她自己与写作的一份缘,也是她与读者的一份线。

  回想起来,亦舒自己也感到遥远吧?套用她最喜欢的一句诗:呵,惆怅旧欢如梦。

  那一年,她才十四岁,第一篇作品《暑假过去了》,由哥哥倪匡送到了《西点》上

  刊登。之后,出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甜呓》,可算是处女作。

  那时候,她是家里的“小妹头”,有四个兄弟,她承受了兄弟们的许多温情。二哥

  倪匡更有意思,小时候叫她作小咪,长大了则戏称为“大文豪”。

  当然,那个时候倪匡还不叫倪匡,也不叫卫斯理,他叫倪亦明,亦舒也叫倪亦舒,

  虽然差点被母亲改成了倪亦容。

  看来少年时的亦舒新潮反叛得很,以至母亲也为她的“敏感,情绪化,容易激动”

  担心,希望她凡事能容忍,冷静。

  但她的才气横溢,意气飞扬,也很早就令人为之瞩目。

  据说亦舒很早就在《中国学生国报》写稿,是典型的文艺青年,她写得勤而快,早

  就在同学之中鹤立鸡群,更是编辑们眼中的不可多得的才女。他们追稿,打电话上她的

  学校,冒充是家长,诸多麻烦,他们也乐此不疲,务必要求得她的稿子到手。

  亦舒也对那段穿着中学校服去交稿的奇特经历记忆犹新。那时,一千字稿费才六块

  钱,写了一万字,到百货公司去买了一件衬衣,花了三十七块半。

  有位老编更好笑,警告他的属下:“你们不要得罪亦**,她未够年龄,杀人不用

  偿命的。”

  瞧瞧,小小年纪,便成为了编辑们不敢得罪的“美丽而豪爽的才女。”

  这也许是形成她的敏锐、麻利、泼辣、执着的性格最早的温床吧P

  但亦舒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与触觉,擅于将平凡的字眼变成奇句的才华,实在是源自

  于她的阅读爱好。

  十二岁,她就开始读鲁迅的《野草》,后来还在一家文学杂志社里,将整套《鲁迅

  全集》全部读完。师承甚殷,以至不惜把鲁迅笔下的主人公的名字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虚构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涓生”与“子君”的香港传奇。更不用说行文中的一针见血,

  爽快犀利的风格,亦源于此了。

  同时,还喜欢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更是至爱,至今仍爱不忍

  释。因为(红楼梦》中的对白:“真是精彩异常,学到一两分即终身享用不尽……”

  仅仅是一句“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就让她以此作底子,写出了一个又一

  个凄艳的爱情故事,诸如《玫瑰的故事》、(香雪海)、《风信子》、(寂寞鸽子》、

  《蔓陀罗》等等,等等。

  亦舒还喜欢张爱玲的作品,但又认为张爱玲已过时了。殊不知,她在张爱玲那里也

  甚有私淑之谊,明眼的读者一览无余。

  她却曾明明白白地说过看不懂萧红。也许,萧红骨子里的那份冷清,那种无处可托

  的忧怨是她不能身同感受的。

  萧红一生颠沛流离,她是一只勇敢而美丽的飞娥扑向光明和爱情,她的殒落是中国

  女性很凄美也很悲烈的一段萧声。现在知道萧红的人不会太多了,能在明月流光之际低

  徊;于浅水湾的,竟或有谁?

  亦舒出生在上海,五岁多的时候到了香港,二十七岁那年,赴英国曼切斯特上大学,

  读的是酒店学。这自然跟从白山黑水一个小村庄里走出来,或者说是挣扎出来,流落他

  乡,有着亡国之恨的萧红有着很大的不同。

  性格就是命运。从古希腊就已经流传下来的名言能历久弥新,当然有它的道理在。

  亦舒还喜欢金庸的武侠,倪匡的科幻,柯南道尔的侦探,以及勃朗蒂、狄更斯等作

  家的作品,而且是一如既往。

  她就是凭着文学青年的姿态,跑到香港《明报》去当记者的。其时她才十八岁不到,

  中学刚毕业,并没有立即升读大学。梳个妹妹头,将有色眼镜架在头上,左手抓记事簿,

  右手抓钢笔,风尘仆仆地活跃于人生舞台上,白天写新闻。专访,晚上写杂文、小说。

  她时常出入于影视圈,兼写名流专访,这对她后来写言情小说很有帮助。那时的亦

  舒用过“玫瑰”、“梅肝”、“络绎”、“陆国”“叽哩抓啦”等笔名,月薪才三百八

  十元。

  大学梦是十年后才圆的。从英国回来,酒店管理学毕业的亦舒,先到台湾圆山饭店

  任女待应总管,继而返港在富丽华酒店任公关。

  工商界的奋斗可以说是极富色彩的,但亦舒毕竟是亦舒,那种长时间的仕途经济,

  对一位浑身长满了浪漫文艺细胞的女子来说毕竟是很闷的,不久她又重蹈覆辙,跑到

  “佳视”当编剧,之后又在港府新闻处任高级新闻官。直到近年才“退役”,移民加拿

  大当全职作家兼家庭主妇。

  一番辗转下来,已较世故成熟,任性已不再是专利,但依然有个性得很。

  我们且来看看亦舒当年在记者笔下是怎么一副模样:

  无可否认,亦舒是漂亮的。

  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黑漆漆的眼珠透着灵气和慧黠。

  笑起来,整齐洁白的牙齿,衬着嘴角边两个小酒窝,很甜很甜。

  谁说作家没有美女?

  第一次看到她向我迎面走来,我脑海中胡乱地涌上她小说中一个个美艳不可方物的

  女主人公:

  玫瑰、子君、燕呢、蝎子号……

  不过,没有喜宝。

  喜宝美得世俗,亦舒有点清纯,这使我没法把她俩联系起来。

  但亦舒一开口,你瞧!她不再清纯,只是一个可爱的小妇人。如果光听她说话,不

  看她的脸,你会以为是一个男孩子,因她说得又急又快又#又豪爽。遇着这时候,你可

  别开口,她不会让你插嘴,在她面前,你最好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忠实的听众。

  但是,也许有那么一天,她会托着下颔,静静地听你高谈阔论。只是,你还没有说

  完上句,她已完全明白你的下句。而且觉得本**太幼稚和可笑,完全不够成熟。她丝

  毫不客气,眯起眼睛,咬着下唇,然而,终于忍俊不禁,“噗味”一声笑起来。

  亦舒是舒明的。

  她也是矛盾的。

  她会用整月的稿费,去买一套连何莉莉也嫌太贵的连卡佛名牌套装。也会穿着蓝色

  的牛仔短裤,套一件褪了色的T恤,到大饭店坐下来吃饭,左右顾盼,旁若无人。

  不是人人都受得了她的挪揄的。如果作为蓝本,被她写进小说中,那么除了是当美

  丽的女主人公外,你会很不幸。因为不知为什么,她的脑子竟会装满那么多刻薄古怪的

  名堂。好好一句唐诗宋词元曲,竟被她倾手拈来,嵌进她那令人啼笑皆非的挖苦话中,

  配合得那样天衣无缝,令人不能不佩服她才思敏捷。

  她的生命力非常顽强,虽然有时也满嘴的愁,但这只是心血来潮,要向大众做做情

  绪表演。转眼间,她又嬉笑怒骂,嘻嘻哈哈,忘记刚刚还在自艾自叹,说这个社会无情

  无义,“血肉横飞”了……

  矛盾是她不快乐的根源,而且照她的苛求,天下不会有合她心意的男子。柴娃娃怀

  疑她最成功的小说,便是她自己一生的影子,对这点,我举双手赞成。另外,我也同意

  这样一句话:“亦舒有追求理想的翅膀,却有爱慕虚荣的泥足。

  然而,这才是人生。

  亦舒明白这点,也是幸运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5439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