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蒙古族搏克历史悠久元朝兴起摔跤

摔跤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蒙古族搏克历史悠久元朝兴起摔跤,第1张

摔跤在世界上也是很流行的一种运动,像在日本有相扑,俄罗斯有俄罗斯摔跤。在我国有不少民族也有摔跤的风俗,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已经成为一种代表民族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都是哪些民族有摔跤的风俗呢

摔跤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民族式的摔跤有很悠久的历史,而1953年开始的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摔跤变成了竞赛项目。民族式摔跤包括有搏克(蒙古式摔跤)、且里西(维吾尔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绊跤(满族,回族式摔跤)以及希日木(朝鲜族摔跤)。

搏克

搏克是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蒙语当中是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摔跤是蒙古族三大运动之首。其规则非常简单,比赛不限时间,参赛者也无体重之分,只要膝盖以上有任何部位着地,那就输了。搏克运动的参赛选手脖颈上配有五色彩绸制作而成的“将嘎”,这是搏克选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的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就越多。

在古代元朝的时候,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的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以及射箭这三项技能,并且重要宴会时都要有摔跤项目助兴,摔跤由此兴起。

且里西

且里西是维吾尔族的活动,被称誉为“男人的运动”。在正规的且里西比赛当中,分为五个级别进行比赛,倘若参赛者体重超出了,就需要在规定时间里进行降体重,否则就不能参加比赛,而且对于场地也有规定。但是在民间举办的比赛则是无论年龄以及体重,一个对一个就可以进行比赛,对于场地也没有特殊要求,选择一个平整的草地或者是平整沙地就可以进行比赛了。比赛的时候周围可以有观众围坐观战。

摘要: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蒙语结实、团结、持久的意思)。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蒙古的博克规则有哪些吧!"搏克"为蒙古语,意为摔跤,它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蒙古语,是结实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它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而确确实实是曾在13世纪在我国建立举世闻名的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

一溯源

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乌珠穆沁草原是蒙古族搏克的摇篮。为了把搏克运动发扬光大,东乌珠穆沁旗于1984年成立了摔跤协会,将每年夏天的6月10日定为"搏克节"。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把搏克运动与中国式摔跤融为一体,正式纳入全国摔跤锦标赛中。

搏克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搏克自我反思、自我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成为符合现代文明的先进体育运动项目。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野蛮的氏族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与野兽和同类的搏斗中发展了搏克,当时以"生死"为取胜标准;第二阶段(13世纪蒙古族兴起)和第三阶段(元朝建立),搏克运动开始用于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和文化娱乐,胜负标准从"生死"逐步演变为"双肩着地"和"躯干着地"即负;当代中国的搏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胜负标准又发生了质变,及膝关节以上任何部位"一点着地"即为负;也就是"点到为止",胜方决不二次用力。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著称。《元史》说:"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摔跤--摔跤,蒙语为"搏克",是蒙古族的长项,我国体育运动会摔跤项目的奖牌,多为蒙古选手包揽。蒙古族摔跤的历史较为久远,西安出土的汉初匈奴遗物的铜牌上即有摔跤图案,其摔跤的架式与今天的蒙古式摔跤的摔法十分相似,而且图案还以树和马为衬托,据考证应该是蒙古族摔跤史的重要线索。蒙古族摔跤,起初具有很突出的军事体育性质,主要用以锻炼体力、毅力、技巧等。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武举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大的荣誉。

二规则

1比赛形式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按蒙古族传统要求,参赛选手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卓得戈"(紧身半袖坎肩),裸臂盖背,"卓得戈"边沿镶有铜钉或银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的银镜或"吉祥"之类样字,腰间系用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策日布格"(围裙),下身穿用32尺或16尺白布做成的肥大"班泽勒"(裤),"班泽勒"外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或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或马靴。优胜者脖颈上配套五色彩绸制成的"将嘎"(项圈)。它是搏克手获胜次数多少的标志,获胜次数越多,"将嘎"上的五色彩绸条也越多。

搏克比赛在悠扬激情的"乌日亚"赞歌声中开始,比赛场地无特殊要求,有一块平坦草地或土质地面即可举行。选手们挥舞着壮实的双臂,跳着模仿狮子、鹿、鹰等姿态的舞步入场。比赛规则简单明了,不限时间,参赛者也不分体重,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为负。搏克运动要求选手腰、腿部动作协调配合,在对抗中充分显示自己的力量和技巧。

2服装

比赛时,摔跤手要穿专门的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蒙古族亲切的称其为"召格德"。上面钉满了银质的"大号图钉",后背中央还有代表着"吉祥"类的字样,背罩红、黄、蓝三色做成的"布条披肩"。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外面在套一条绣有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这身"行头"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双方交手时要高唱挑战歌,然后会跳着狮舞出场,显得相当有气势。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比赛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其他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与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赛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也无时间限制。

3流程

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惯,赛前要推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编排,根据报名参赛选手的情况,少则编为32人或64人,多则编为512人或1024人,不能出现奇数。比赛采用单淘汰式一种,一跤分胜负,膝盖以上任何部位先着地者为败。比赛不限时间,不分体重。摔跤手有专门的服装,蒙语叫"卓德格"。上身为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钉有银钉或钢钉;腰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成的围裙(蒙语称"希力布格")。下身穿用5米或10米的白布特制的肥大的摔跤裤,外面还要套上印有花色图案的套褥,这样出汗不沾衣服,且可以防止伤害事故。脚穿蒙古靴或马靴。此外,脖子上还要套上五色绸条做成的项圈似的"章嘎","章嘎"标志取得的名次,得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赛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跳鹰步舞。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歌词大意是:"来吧,无畏的健将们,为了健康入场来摔跤吧。考验我们的意志,较量我们的力量的时候到了!"鹰步舞跳跃又高又愉,既是赛前的准备动作,也是壮声威之举。待裁判员发令后,双方先握手致敬,然后便开始交锋。在那"那达幕"大会上,数百上千的选手龙争虎斗,扭法盘旋,蔚为壮观。凡参加"那达幕"的摔跤手都有奖。历史上,大型"那达幕"的摔跤冠军曾获得过9种81件奖品,因而声名远扬,荣耀异常。

4参赛人员

搏克的大众性体现在对待参加者的资格要求上,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据说,从前偶有外乡过路的乞丐要参加摔跤,也绝对没有被冷落的时候。倘若正好与王爷摔跤手相遇,而王爷的摔跤手嫌弃他,不屑与他较量,照例会宣布乞丐为胜利者。

正式比赛时,下场的运动员一般最少为64人,最多可达1024人。在直接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如此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真是绝无仅有。上场运动员足蹬马靴、身穿牛皮饰钉交衣,在歌声中跳跃入场,个个宛如巴斯达克的勇士,给人留下威武彪悍的难忘形象。

5搏克冠军

2004年8月1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举行的2048名草原搏克手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活动结束,同时,那达慕大会经过5天的激烈角逐,西乌珠穆沁旗巴棋苏木搏克手米·苏雅拉获得男子冠军。

6评判

比赛时运动员下肢可采用踢绊等动作,但只限用膝关节以下,上肢可使用任何推拉抱揉动作,但只限于臀部以上,踝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被判输。

搏克具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摔跤场上,四目炯炯分毫不让,即使是同胞兄弟也不例外。有意输掉,反会被对方视为心不坦诚,不堪交往。一挨某方倒地,都抢先扶起对方,然后共同切磋技艺,友好地互相勉励,洋溢着人与人之间友爱合作的美好情谊。绝少出现因交场上的胜负而彼此不愉快的场面。如果某个摔跤手以强凌弱,在已经取胜的情况下,还使用过激的摔法,就会成为被大家所不齿的人物。

7奖品

凡上场参加比赛的人,每人都可得到一份奖品。按照传统,第一名选手将得到一峰白毛骆驼,依次是一匹骏马一头牛、一只羊、一双马靴等。摔跤比赛第一名经常奖马一匹,第二名奖牛一头。

三传承意义

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搏克追求无比强壮和健美;对社会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团结、和谐友爱、持久永恒的平等和无限博爱的美好关系。这种文化内涵始终贯穿着搏克的整个发展过程。搏克运动体现了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超凡洒脱。

搏克内涵非常丰富,涵盖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思想方方面面,它不但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也是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搏克历来提倡人人平等、不畏强暴、不欺凌弱小,重在参与;经过参与、交流、拼搏、竞争,达到消除隔阂、忘记仇恨、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最终达到所有的人高兴、欢乐,皆大欢喜之目的。

全国著名体育社会学家、世界体育社会学学会执委、解放军体育学院教授刘德佩先生指出"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摔跤。其中蒙古族搏克的竞争意识符合奥林匹克运动竞争意识,又保持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人们的日常生产劳动相结合,十分贴近生活等三个特点"。"搏克是一个孕育着深邃哲理和丰富民族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将这样一个优秀的民族体育项目介绍给国际体育大家庭,是我们全民族的光荣。

更多内蒙古相关文化:内蒙古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东西各一人,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这说明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而且在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蒙古摔跤在历史上有记载大约是在十三世纪。其时,所流行的摔跤形式与后来的蒙古式摔跤没有什么不同,当时盛行的是所谓的自由式摔跤。这种摔跤方式规定卧倒仍可以相搏,使对方双肩着地才算赢家。因此,为达到这个目的,参赛者可以用各种手段去制服对方,发生伤残和死亡的事故也是常有的事情。

摔跤参加人数不限,但须成偶数,少则二至四人,多则一千余人,比赛胜负采取单淘汰法,蒙古族有许多的摔跤技巧,可以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以抓住摔跤衣、腰带、裤带,但不许抱腿,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在摔跤开始的时候,摔跤手要着摔跤服,上身穿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上面钉有数行铜钉和银钉,背面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字样。蒙古语称昭达格。下身穿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肥大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和各色绸料做成,腰间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短裙,蒙古语称希力布格,腰上还扎有花皮带,库掏钱面双膝部为绣有别致的图案。有孔雀羽形、火形等吉祥图案。脚登蒙古靴和马靴,头缠红、蓝、黄三色头巾,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

蒙古族的摔跤,既不同于中国式摔跤,也不同于日本的相扑。它在规则、方法、服装、场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蒙古式摔跤一上来就互相抓握,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摔跤人数是八、十六、三十二、六十四、一百二十八、二百五十六等双数,总数不能出现奇数。报名不分民族,不分地区,不限体重。安排对手由德高望重的栽判员负责,不征求摔跤手的意见。比赛实行单淘汰制,即每轮淘汰半数。

摔跤手的服装比较讲究,下身穿肥大的白裤子,外面再套一条绣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上衣是用香牛皮制做,上边钉满银行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镜或“吉祥”之类的字,腰间系有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围裙,脚登蒙古靴或马靴。名跤手脖子上佩戴着五颜六色的布条项圈—江嘎,看上去煞是威风。它是在一定级别的比赛中获得优胜的象征。

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观众席地围坐,摔跤手就可以在中间进行比赛了。比赛前,双方都有高唱挑战歌,以肋声势,唱三遍后,双方摔跤手跳跃而出,做着雄鹰展翅的舞姿进入会场。

比赛开始,摔跤的双方互相致意和向观众敬礼后,开始较量。顷刻间,争斗相扑,盘旋相持,腿膝相击。蒙古式摔跤以巧取胜,一跤定胜负,只要身体有一处着地就算输了。但不能抱腿,不准反关节动作,不准扯裤子。蒙古摔跤大体分踢、绊、缠、挑、勾等三十余种、三百多个动作。凡取胜者,到裁判台双手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子、奶食等,然后边跑边撒在围观人群中,让大家分享他的“胜利果实”。

近年来,经过改革,古老的蒙古式摔跤,以其音译—搏克驰名中外。在重大的那达慕大会上,都设有女子搏克比赛。她是那达慕体坛上一支娇艳的奇葩,倍受国内外宾客睛睐。女子搏克独具魅力的观赏价值,为那达慕大会纺织了一束五色的彩环。

改革后的搏克运动,常以单独项目构成比赛,这种比赛不仅设有个人冠军赛,还设有团体赛,表演赛和安慰赛等内容,从而为古老的蒙古式摔跤,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由此,搏克登上了全国比赛的殿堂。

蒙古摔跤:是我国蒙古族民族体育项目,有悠久的历史,在草原上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很受广大牧民的喜爱,在草原上庆祝丰收和过“那达幕”大会时,牧民们都踊跃报名参加比赛。

蒙古摔跤比赛场地是利用天然草原在土地上进行,比赛时运动员穿皮质附有钢琴钉的短上衣,系腰带,穿肥大的裤子和高腰马靴,健壮有力。

比赛前运动员东西两列,集体唱歌,载载舞跃入场内。歌词大意是运动员们快快出来参加比赛。比赛办法均采用单淘汰制。那达幕大会参加摔跤比赛的人数都是2的乘数,如:2、4、6、8、16、32、64、512,最大规模比赛为512人,比赛允许抓握上衣和腰带,可以用腿使绊,但不要抱腿和抓裤子,运动员除两脚着地外,其他身体任何部位着地都算输。比赛不分体重大小,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把对方摔倒就算胜利,胜负双方都手舞足蹈出场,整个比赛结束后组织者根据优胜运动员的名次分别给予奖品,以资鼓励。

全世界有蒙古族人口超过1000万,在我国约有600多万,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三省、新疆、青海等地,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大多数。居住在内蒙的蒙古族人,以牧业为主,骑马放牧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

冬天,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一带,这里冬天牧民们闲暇下来,在冰天雪地中最爱一种运动,那就是摔跤。在内蒙古,摔跤不叫摔跤,叫搏克,摔跤手叫“搏克庆”,是草原上蒙古族汉子最为喜爱的一种竞技,在一些活动和赛事中经常出现。

都说吃牛羊肉长大的人力气大,在内蒙古的摔跤场上会得已验证。蒙古族汉子不但长得高大威猛,在摔跤过程中,普通人根本不敢较量。曾亲眼见一个汉族小伙为了试试他们的力气到底有多大也上场摆开架势,让一个50多岁的蒙古族汉子一只手就把他拎起来摔在地上,使一旁的人再不敢上前比试。

每年的冬季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最热闹的时候,也是非常盛大的一个节日,牧民们聚集在节庆活动现场,各展自己的十八般武艺,最少不了的,还是骑马摔跤射箭,最有看点的,是蒙古式摔跤,也就是他们所称的搏克。

蒙古式摔跤没有年龄性别等限制,有时还会看到有妇女和儿童参加。在内蒙古各地市,锡林郭勒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摔跤高手这里最多,有多人曾在世界摔跤比赛中获得过冠亚军,所以提到蒙古族搏克选手,一定会让人想到锡林郭勒云集高手。

蒙古族人为何如此青睐摔跤,除了自身为强健体魄外,其实还要缘于一个人,那就是他们十分崇拜敬仰的成吉思汗。在成吉思汗时代,已涌现众多摔跤好手。据资料记载,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强大自己部队的战斗力,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进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了后来,这三项融为为一体,并称为那达慕。

在元朝时,那达慕广泛流行于蒙古草原,并被称作“勇士三项竞技”。那时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而摔跤(搏克)是其中之精华。一个蒙古族男子如果不会这三项,会被人笑话,姑娘都不爱。

发展至今的蒙古族摔跤,随着现代生活的融入,具有这种技能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龄化,年轻的草原上的孩子们大多已远离草原到异地就业或打工,勇士三技能,也面临着传统少有人继承的尴尬。

但于上了年岁的蒙古族汉子们来说,只要一摔跤,感觉浑身都是劲,冬天里越摔越勇,有人常常在零下20多度的极寒天气中光着膀子上阵,一方面显示出他们的威猛,另一方面,他们说,只要俩人一较量,全身一会儿就出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8042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7
下一篇2023-09-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