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土鳖是什么吗?

你知道土鳖是什么吗?,第1张

学名土鳖,又称为土元、土咩咩、“簸箕虫”,观音虫(西南地区)等。

呈扁平卵形,长13~3cm,宽12~24cm,前端较窄,后端较宽,背部紫褐色,具光泽,无翅。前胸背板较发达,盖住头部;

腹背板9节,呈覆瓦状排列,腹面红棕色,头部较小,有丝状触角1对,常脱落,胸部有足3对,具细毛和刺,腹部有横环节,质松脆,易碎,气腥臭,味微咸。

扩展资料:

饲养实验

选择45 ~ 60 日龄的土鳖虫幼虫300 g,随机分为3 组,每组100 g。

在土鳖虫生活土配方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1 组饲喂麦麸,实验2 组饲喂发酵料,实验3 组饲喂麦麸+ 发酵料,实验期为2~5 个月。

结果实验证明,实验3 组的饲料配比最利于土鳖虫的生长发育,实验1 组次之,实验2 组较差。结论使用实验3 组的饲料配方,土鳖虫若虫增重效果明显。

老婆虫的学名叫:土鳖。

一种昆虫,或方言。昆虫类,又称为土元、土咩咩、“簸箕虫”,观音虫(西南地区)等。

雌虫黑色有光泽,雄虫淡褐色无光泽。体形呈卵圆形,体长约35毫米,头小,藏在前胸的腹面,头上生出一对长约20毫米的触角,复眼很大,围绕在触角外侧的上方。雌虫无翅,雄虫有翅。常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

饲养实验

选择45~60日龄的土鳖虫幼虫30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g。在土鳖虫生活土配方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1组饲喂麦麸,实验2组饲喂发酵料,实验3组饲喂麦麸+发酵料,实验期为25个月。

结果实验证明,实验3组的饲料配比最利于土鳖虫的生长发育,实验1组次之,实验2组较差。结论使用实验3组的饲料配方,土鳖虫若虫增重效果明显。

老婆虫的学名叫:土鳖。

一种昆虫,或方言。昆虫类,又称为土元、土咩咩、“簸箕虫”,观音虫(西南地区)等。

雌虫黑色有光泽,雄虫淡褐色无光泽。体形呈卵圆形,体长约35毫米,头小,藏在前胸的腹面,头上生出一对长约20毫米的触角,复眼很大,围绕在触角外侧的上方。雌虫无翅,雄虫有翅。常在住宅墙根的土内活动。

饲养实验

选择45~60日龄的土鳖虫幼虫300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g。在土鳖虫生活土配方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实验1组饲喂麦麸,实验2组饲喂发酵料,实验3组饲喂麦麸+发酵料,实验期为25个月。

结果实验证明,实验3组的饲料配比最利于土鳖虫的生长发育,实验1组次之,实验2组较差。结论使用实验3组的饲料配方,土鳖虫若虫增重效果明显。

  <食物>

  应以昆虫为主。例如蟋蟀,蟑螂,蝗虫等,偶尔可以饲喂初生小白鼠,但是不要经常喂。饲喂频度:幼蝎每周喂一次,成体二至三周喂一次,吃剩的残渣该尽快清理。它们的平均寿命有10年 。

  <饲养设备>

  一般最低饲养设备要求,是个有牢固盖子但通风的塑胶水族箱,基本大小约为蝎子身型四倍以上。

  底材方面,对於此类生活於热带雨林的品种,一般专门饲养节肢动物的前辈们,会较建议使用泥土,尤其是仙人掌泥,或园艺用培植土。无论使用那种底材,建议稍微用力把底材压实(因蝎子主要是靠昆虫在地面上走动,而传来的震动,去确定目标,它们虽有8只眼睛,但好像只对光线有反应,所以压实之底材,会较易传递声震),之后至少该有2cm以上,但可以的话,最好可提供5-10cm以上的底材,因为部分雨林蝎除了穴居外,还会掘地栖息。

  另外在饲养箱内设个小水碟,水碟大小要比蝎子体型细小,否则有机会令蝎子遇溺。还要设置一个可以供它们匿藏休息的地方,树洞或矮小的宽叶植物也可以。

  <温湿度>

  饲养亚洲雨林蝎这类雨林品种,对幅度过大的温度转变,会很难适应。因此日间它们的适温在摄氏25-32度左右,晚上把温度维持在摄氏20度以上即可。在冬季则可利用电毡加温,而夏天则不需要任何保温设备,只要把饲养缸放在通风之地方。若它们太长时间在温度过低(摄氏15度)下生活,除影响生长速度外,更会令其停止进食甚至死亡,冬天低温时候,饲主必定要为其提供保温。

  湿度方面,饲养箱内最好维持在75 - 85%左右,而底材间中以喷水器喷湿,令其保持一定湿润,但饲养箱内,最好可提供一个稍为乾燥而温暖的地方,供其栖息。

  蝎子常用饲料

  1、人工养殖类饲料:有黄粉虫、土元和蜈蚣等。它们繁殖力强、生长快。但应提前饲养,以防饲料短缺。这类饲料特别适用母蝎。

  2、昆虫类饲料:有蚂蚁、蝴蝶和各种蛾子等。

  可到野外捕捉或用黑光灯诱捕。适应投喂2~3厘米的幼蝎和未成年蝎。

  3、肉类饲料:青蛙肉、麻雀肉、鸡肉、猪肉等。可直接投喂未产仔孕蝎,

  不能在池内放置太久,以免变质,要及时清除变质饲料。

  4、矿物质饲料:初春时,可在蝎池表层放些山石下的风化土和骨粉拌入肉类饲料,投喂多龄的蝎子。

  5、配合饲料:①麸皮(炒黄)30%,蛋汁40%,肉30%。②肉泥30%,麸皮(炒黄)30%,面粉(炒黄)30%,青菜泥10%,拌成颗粒状。③食糖200克,麸皮200

  克、乳汁150克。配合后的饲料只要不变质即可投喂各龄蝎子。

  投喂量以蝎子吃饱不剩料为宜。

  6、自配饲料添加剂:据试验,在饲料中加入1%的合剂和少量的复合维生素,可使蝎子长得肥壮,产仔量提高。配制方法是:把1000克过磷酸钙粉碎成细未,加入硫酸亚铁35克,硫酸铜3克,硫酸锰25克,硫酸锌1克,硫酸镁1克,

  碘化钾005克,然后拌匀,制成合剂。

  蝎子饲养的-饲料投喂

  蝎子饲养的-投喂方法:人工饲养时,应该把饲料放入食盆内,不要将饲料直接撒入饲养池地面上或栖息的垛体上,以免剩余的饲料霉变、腐败,导致真菌性疾病的发生与蔓延。此外,使用食盘投料,不仅方便蝎子取食,而且便于控制饲料的投喂量和更换饲料。食盘可直接用搪资浅盘,或用白铁皮、薄木板、三合板等原料,制成边高5厘米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浅盘,然后放在活动场地和饲养池的墙角处。投喂原则:第一,饲料应做到定时、定点投放,不要任意改变投放时间和地点。一般在每天下午3时将食盘放入投放点,第二天早晨3时取出食盘,进行清洗晒干。第二,要控制饲料的用量,具体投喂量视蝎子的大小、数量以及气温度低而自行测定,不宜放得过多或过少,饲料过多造成浪费,过少又往往因饥饿争食而互相残杀。第三,严禁投喂变质的混合饲料和腐臭的瘦肉或动物尸体,以免发生食物中毒。第四,投喂时应注意观察蝎子的采食活动情况,以决定投喂的饲料用量,及调配投喂饲料的种类。第五,应根据蝎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投喂饲料的控制。如体弱的蝎子、孕蝎、小蝎及新引进的蝎子宜多喂动物性饲料,少投喂植物性饲料,相反,强壮的蝎子、成蝎、老蝎则可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

  蝎子饲料的配制

  1、人工养殖类饲料:有黄粉虫、土元和蜈蚣等。它们繁殖力强、生长快。 但应提前饲养,以防饲料短缺。这类饲料特别适用母蝎。 2、昆虫类饲料:有蚂蚁、蝴蝶和各种蛾子等。 可到野外捕捉或用黑光灯诱捕。适应投喂2~3厘米的幼蝎和未成年蝎。 3、肉类饲料:青蛙肉、麻雀肉、鸡肉、猪肉等。可直接投喂未产仔孕蝎, 不能在池内放置太久,以免变质,要及时清除变质饲料。 4、矿物质饲料:初春时, 可在蝎池表层放些山石下的风化土和骨粉拌入肉类饲料,投喂多龄的蝎子。 5、配合饲料:①麸皮(炒黄)30%,蛋汁40%,肉30%。②肉泥30%,麸皮(炒黄)30%,面粉(炒黄)30%,青菜泥10%,拌成颗粒状。③食糖200克,麸皮200 克、乳汁150克。配合后的饲料只要不变质即可投喂各龄蝎子。 投喂量以蝎子吃饱不剩料为宜。 6、自配饲料添加剂:据试验,在饲料中加入1%的合剂和少量的复合维生素,可使蝎子长得肥壮,产仔量提高。配制方法是:把1000克过磷酸钙粉碎成细未,加入硫酸亚铁35克,硫酸铜3克,硫酸锰25克,硫酸锌1克,硫酸镁1克, 碘化钾005克,然后拌匀,制成合剂。

  蝎子的内部种群关系

  无论是自然界中的野生蝎,还是人工养殖条件下的家养蝎,都是以若干个体组成的种群生活在同一栖境中。无论种群的密度大小、结构如何,其内部个体间均发生着密切而复杂的联系,这些联系有些是合作互利的,有些则是相互制约的。

  1 .种内互利合作 当种群密度较低或适宜时,所有个体都有自己适宜的生存空间,这时个体间多是友好相处的。其中,母蝎的护仔行为,就是这种关系的典型。仔蝎自母体产出后,都爬到母背上,寻求保护。此时母蝎担负着保护仔蝎的责任,随时提高警惕,谨防仔蝎受到伤害。与此同时,仔蝎之间也和睦相处,并服从母蝎的管理、保护,很少发生强行挣脱保护的现象。当蝎群密度适宜时,群体内所有个体间都能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在蝎窝内,一蝎一室,相安无事;在出巢捕食时,也各自为战,互不相扰。尤其在早春、晚秋及冬蛰期间,由于蝎子的活动性降低,发生冲突的机会减少,也就更有利于蝎群保持稳定。

  2 .种群内的相互制约 当蝎群密度过大时,食物供应、活动空间、栖居环境等发生紧张,就会引起种群的自疏作用,即通过各种种群内的相互制约作用,来降低种群密度,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例如,互相残杀就是在密度过大,或者食物、水分供应不足时,在蝎群内发生的同类相残现象。互相残杀主要表现为大蝎食小蝎、壮蝎食弱蝎、正常蝎食正在蜕皮中的蝎等,严重时甚至还会引起母蝎残食刚出生的仔蝎。另外,蝎群密度过大时,一方面会造成蝎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相互干扰,拥挤碰撞,既影响正常蜕皮生长,也影响取食增重,致使生长发育速度迟缓;另一方面在母蝎繁殖期间,还会影响母蝎情绪,使受精、胚胎发育和产仔过程受到干扰,造成死胎、死仔,降低繁殖率。再者,由于蝎群密度过大,常常造成食物紧缺,还会引起取食过程中的竞争、殴斗等现象,也不利于蝎子的正常生长发育。

  蝎子的种内竞争诱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严重缺食缺水。 ② 相互干扰严重。 ③ 温、湿度等生态因素恶化。 ④ 争夺空间。 ⑤ 争夺配偶。只要搞清楚以上诱因,处理得当,蝎子的种内竞争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蝎子的取食习性

  蝎子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都喜欢食用软体多汁的小动物,如黄粉虫、土鳖虫、蟋蟀、蚯蚓、鼠妇和蚰蜒等。它对新鲜的大动物的肉类也喜食,但不如活虫体爱吃和好投喂。在缺食的情况下,也可供给配好的食料作补充。为防止摄取高脂肪而引起的肢节肥大,所以应尽量供给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蝎子取食是靠口中的唾液来实现的。这是因为在蝎子的唾液中含有分解酶,能将捕食到的幼虫,用钳指夹住触及口边,然后用能伸缩的鳌肢将虫体撕烂,唾液也随之吐在上面,将其分解成浆液后再吸吮。

  当温度在 30 ℃ 以上时,仔蝎出生 10 ~13 天左右才捕食;此时的蝎子最喜食幼小黄粉虫、地鳌虫等昆虫。成蝎一般 3 ~ 5 天捕食一次,一次可吃掉 3 只较大的黄粉虫。不同状态下的蝎子,其捕食量也有差异。刚产过仔蝎的母蝎食欲较强,食量较大;刚与母蝎分离后的仔蝎食量也大,一般一次可以吃掉与它同等体重的食物。鉴于黄粉虫的饲养比较容易,投放蝎池中几天也不至于死亡,所以很多养蝎户都是采用以黄粉虫的幼虫为主食,但要根据蝎子大小来投人龄期不同的虫体。

  蝎子取食的时间大多是在晚间,一般从夜幕降临至 23 点左右,是蝎子出窝取食的高峰时期。

  此外,蝎子之间出现相互残杀现象,往往是因食物缺乏、缺水、干燥或密度过大所致。故在养殖时要特别注意供给充足的食物,提供适宜的湿度,并且设置无数单个的窝穴,这是养蝎成功的关键。蝎子在活动期要注意尽量分散,这样有利于蝎子捕食、蜕皮、交配和产仔。

  蝎子的耐饥能力很强,这是由于其胆小畏光、视力很差、行动不灵活、捕食能力低等生理功能,致使其在自然界中经常处于时饱时饥的状态,从而长期进化形成特别的生物学特性。一般情况下,蝎子只需 5~7 天捕食 1 次,饱食后可维持 10 天以上不再取食。据人工养殖条件下试验观察,在不给食、不供水的传况下,蝎子能够存活 4 ~ 5 个月甚至更能正常时间,只是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蝎子的活动规律

  蝎喜群居,好静不好动,有识窝和识群的习性,多在固定的窝穴内结伴定居。同窝内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一般很少发生互相残杀现象。蝎子昼伏夜出,多在日落后晚 8 时12 时出来活动,早上 2 时至 3 时回窝栖息,出来活动必须是温暖无风、地面干操的夜间,有风时较少活动。在 35 ℃ 以内,蝎子有明显的趋温性,在 10 ℃ 以下进人冬眠。蝎子的视觉较迟钝,基本上没有搜寻、跟踪、追捕以及远距离发现目标的能力。其行走时,尾平展,仅尾节向上卷起。受惊吓时,尾部使劲向后弹,呈刺物状态。

  活动规律 蝎子除随季节变化,在年生活史中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期、填充期、休眠期、复苏期等节令性活动规律外,在生长发育和活动旺盛的季节,还表现出明显的昼伏夜出的特性。

  在白天,尽管有时蝎子在窝穴内可能随温度变化而进行垂直运动,但往往并不经常爬出地面进行采食,而是隐蔽在蝎窝内。但是,到了夜间,蝎子的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尤其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蝎子到地面上捕食、饮水、交尾等活动更为活泼。蝎体的小形子劫在夜晚的活动,以 20 ~ 30 点为高峰时翔,此期活物较少活动,比较容易猎获,而且蝎子本身也相对冬、比较容易逃避多种天敌的袭击和干扰。但夜间活动一般到午夜之前即告停止,少数可延续到凌晨 3 点左右,再回窝栖息,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气温降低所致。

  蝎子饲养密度

  为了减少蝎群间的相互干扰,蝎子的饲养密度必须适宜。其合理密度要根据蝎子的龄期和窝穴的结构以及养殖方式而定。一般情况下,每平方米饲养的密度为: 2 ~ 3 龄蝎子 8 000 只左右, 4 ~ 5 龄蝎子 4 500 只左右, 6 龄蝎子 3 000 只左右,成蝎 2 000 只左右。

  人工饲养蝎子的密度过大时,容易出现蝎子集结成团,挤压受伤等现象,严重时会激化种内竞争,引起蝎子相互残杀。所以,应尽量缩小饲养密度,这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第一,扩大养殖面积和增加蝎池的数量;第二,适当增高垛体,以提高空间利用率。

  蝎子通风换气管理

  温室内长期处于半封闭状态,空气流通不畅。为了保证有足够供蝎子呼吸的新鲜空气,要注意加强室内的空气流通。

  温室内的空气和温度也是一对矛盾:温度高了,蝎子代谢旺盛,气体交换的频率加速。若空气流通不畅,必然会产生气闷;若空气流通过畅,室内温度必然下降。天窗和主火道两侧设置的近气孔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既加强了空气流通,保证了有足够地新鲜空气,又不会因空气流通而降低室温。

  蝎子光照管理

  日光温室由于受到墙体和中注的遮挡、塑料薄膜的反射和吸收等因素的影响,室内的光照时间和强度都明显小于室外。为了充分利用阳光,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改善日光温室的光照条件:

  ①建造日光室要选择有利地势,温室结构要合理,使室内各部位均能获得最长的光照时间。

  ②采用耐老化无滴塑料薄膜。选用塑料薄膜一定要严格,若采用普通的有滴塑料薄膜覆盖,在密封条件下,塑料薄膜的内表面会形成一层细薄的小水珠。水珠为冷凝水,对阳光具有散射和吸收功能,会使室内的光透量减少30%左右,严重影响室温的提高。另外,水珠凝聚到一定程度时会下滴对蝎子造成不利的影响。可选用聚氯乙烯膜(PVC),该膜适温性能强,耐高温日晒,阻挡地热辐射能力强,夜间保温性能好,弹性好,且使用寿命较长。

  ③经常擦抹塑料薄膜表面,保持膜面光洁。

  ④适时揭开草苫,争取更长的光照时间。

  蝎子湿度管理

  蝎子在不同发育阶段对环境湿度的需求也不一样,例如孕蝎需要较小湿度,而产蝎与仔蝎则需要较大湿度。温室内的环境湿度可根据需要人为地进行调节。若湿度小了,可向垛体滴水、渗水、向地面洒水或放置水盆蒸发增湿。湿度过大时,可通过加温蒸发或加强空气流通促使室内水分散失。室内的湿度与温度的关系极为密切,在同一条件下,湿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说来,温度较高时,水分蒸发快,湿度衬衬较小;温度较低时,水分散失慢,湿度则较大。具体说来,湿度和温度这一对矛盾并存会出现 4 种情况:

  ①低温高湿。低温下,蝎子活动量小,代谢能力差,不需要那么多水分。由于喜湿,蝎子会纷纷从垛体上爬到地面上。长时间如此,极易导致蝎子尤其是 2 龄和 3 龄蝎成片死亡。同时,长期低温环境极易造成蝎子消化不良。

  ② 低温低湿。 环境温度和湿度都很低,二者呈现平衡局面。这种状况下,蝎子虽然不会大量死亡,但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蝎子蜕不了皮,会长成小老蝎。

  ③ 高温低湿。高温下,蝎子活动量大,代谢能力强,体表水分蒸发量大,而外界及体内的水分不能满足自身的需求,会引起脱水死亡,甚至激化蝎子的种内竞争。

  ④高温高湿。此状况下,蝎子最活跃,蜕皮最快,生长育最好。

  需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高温、低温、高湿、低湿,均指蝎子机体活动所需要的室温和适湿的相对高和低。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相对的高温高湿对蝎子的生长发育最为有利。

  在日常操作中,湿度大小与温度高低成正比,即温度较高时,温度相应地大一些。温度高了,若捕及时加湿,必然会出现高湿现象。在加温的同时要随时注意湿度的变化,在增加湿度的同时要经常观察温度的变化,以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蝎子的敌害较多,主要是部分鸟类、鸡、鸭、鹅以及蜥蜴、青蛙、蟾赊、蛇、老鼠、蚂蚁、壁虎、蜘蛛和螨类等。不过像鸡、鸭、鹅、鸟等,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危害锅子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对蚂蚁、螨类、老鼠等必须时刻提防,而且养殖前就要搞好防范。可用水泥将房屋四壁抹好,地夯实,以免出现鼠洞、蚁窝,一旦发现,要立即捕杀。可用灭蚁药、灭鼠药杀灭,也可在室内养猫防老鼠。对养殖室、窝穴要保持清洁,定期消毒、灭菌,防治螨类。也可在养殖坑、池四周建小水沟,以防蚂蚁的侵人。

  1 .壁虎和蜘蛛的危害与防治

  ( l )危害 一只壁虎,一晚上最多可吃掉几十只小幼蝎,也可吃掉几只成蝎。蜘蛛虽小,但繁殖力强,虽然可作为蝎子的食物,但也能对幼蝎造成危害,往往将幼蝎吊起来进行残食。

  ( 2 )防治 由于饲养室内无法用药物灭除以上敌害,所以只能在夜晚采取人工捕杀。

  2 .蚂蚁的危害与防治

  ( l )危害 蚂蚁生性就有蛀食虫体的本领,在蝎池中不但蛀食蝎子饲料,而且对正在蜕皮的幼蝎,产后的母仔蝎危害都是相当严重的。

  ( 2 )防治

  ① 将蚁药撒在蝎池周围或立体式养蝎池的腿脚下,其效果显著而持久。灭蚁药可自己制作,配方如下:萘粉(卫生球) 50 克,植物油 50 克,锯末 250 克,混合拌匀而成。

  ② 将肉骨头放在蚂蚁常活动的地方,诱蚁捕杀。

  ② 将鸡蛋壳烧焦后捣碎或把核桃叶切碎撒在养区周围,可防止蚂蚁进人。

  蝎子斑霉病

  ( l )病因 栖息环境高温高湿,致使真菌在蝎体上寄生而发病。尤其在阴雨时节,饲料虫过剩会发生霉变,容易使真菌大量繁殖。

  ( 2 )症状 病蝎的头胸部和前腹部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点状霉斑,并逐渐向四周扩散。患病初期病蝎表现极度不安,后期活动减少,呆滞,不食,几天后死亡,尸体内充满绿色霉状菌丝体集结而成的菌块。

  ( 3 )防治方法

  ① 注意调节环境湿度,定期晾晒垛块,在垛体湿度不大的情况下,亦可用 0 1 %的高锰酸钾或来苏儿水喷洒消毒。

  ② 死亡的饲料虫要及时清理,防止霉变发生。对病死蝎子要焚尸处理。

  8 .生理性病变

  ( l )病因 引起生理性病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① 长时间阳光直射; ② 温湿度反差大; ③ 环境不安静; ④ 种源与饲养形式不符等。

  ( 2 )症状 蝎子走动不安,打架严重,饮食减少,身体瘦弱,腹节下垂,体表无光。该病病程较长,蝎子陆续出现枯竭死亡。

  ( 3 )防治方法 主要以预防为主,药物作用不大。病程短者,如生活环境再达到要求,将逐渐恢复过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897269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1
下一篇2023-10-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