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CO2是酸性氧化物,在CO2和H20同时存在是,过氧化钠优先与CO2反应,也可以认为,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然后氢氧化钠又和CO2反应,生成碳酸钠,由此可得,是增重。(空气中不可能没有CO2吧,也不可能没有H2O)
PS:也要考虑碳酸钠吸水结晶
一个化学很嚣张的高中生告诉你:
判断增重,就要 弄清反应的实质,要注意积累,综合分析,不可想当然,要敢于质疑,多与老师讨论。判断增重问题的实质还是对课内的化学方程式的熟练程度的考察,所以只要基础扎实,就很容易判断了。
这题不用想多复杂,这个反应可以看作过氧化钠的歧化,过氧化钠中的一个氧原子被还原成-2价,另一个氧原子被氧化为0价,从而形成氧气,所以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与过氧化钠反应,其实质就是与被还原的那个氧原子结合形成碳酸根,所以增加的质量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但被氧化那个氧原子却变成氧气走了,所以增加一个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却减少一个氧一个氧原子质量,最终是只增加了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相当于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所以增加的部分质量转化为一氧化碳物质的量与参与反应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等,即为1mol,所以增加质量为12+16=28g
因为过氧化钠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所以会增重。
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和增重比值如下:
过氧化值表示油脂和脂肪酸等被氧化程度的一种指标。是1千克样品中的活性氧含量,以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表示。用于说明样品是否因已被氧化而变质。那些以油脂、脂肪为原料而制作的食品,通过检测其过氧化值来判断其质量和变质程度。
在中国食品质量标准GB/T 500937-2003食用油卫生标准分析方法中,提及或介绍了对食用植物油中酸价、过氧化值、羟基价、游离棉酚、砷、苯并芘、黄曲霉毒素B1、残留溶剂、镍、非食用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和标准,其中涉及到过氧化值的主要有两种检测方法滴定法和比色法。
滴定法
1、饱和碘化钾溶液:称取14g碘化钾,加10ml水溶解,必要时微热加速溶解,冷却后贮于棕色瓶中。
2、三氯甲烷—冰乙酸混合液:量取40ml三氯甲烷,加60ml冰乙酸,混匀。
3、002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称取5g硫代硫酸钠(Na2S2O3 ·5H2O)(或3g无水硫代硫酸钠),溶于1000ml水中,缓缓煮沸10分钟,冷却。放置两周后过滤备用。
4、10g/L 淀粉指示剂:称取可溶性淀粉050g,加入少许水调成糊状倒入50ml沸水中调匀,煮沸,临用时现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