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的亲生父亲是袁逢,起先生了蔗子袁绍,恰好袁逢的哥哥袁成也逝世了,袁成死前没有留有孩子(有一个英年早逝的孩子),因此袁逢就把袁绍改姓给了袁成:在礼教上,袁绍变成袁成的孩子。
之后,袁逢又生了袁基、袁术兄弟俩,她们全是袁绍的同母异父侄子。
由于袁绍年善于袁术,袁绍进到官运较早,正逢党锢阶段,袁绍怜悯党人,便挑选归隐养名,暗地里与党人何颙这些人结识,还参加解救乡绅,引起中常侍赵忠等不满意。可是赵忠考虑汝南袁氏的威望,也只有发耍脾气罢了。
袁术年青时便是一个典型性的纨绔少爷,他进到官运后,一副“京都少爷”的样子。听说他出任长水校尉的情况下,在京都路面上“飚车”,那时候人送绰号:路中悍鬼袁长水。
这意思是:长水校尉袁术是个马路杀手
之后,袁术如梦初醒,决策不会再做一个被别人抨击的公子,他要仿效袁绍养名,变成受人敬仰的榜样。但是于事无补,绝大多数乡绅都结集在袁绍门内。
比如党人“领导者”何颙都不愿意理睬袁术,袁术因此私底下发火:“我一定要亲自杀了何颙这一魂淡!”随后,袁术被到场的南阳市名流宗承给劝止:“何颙是啥真实身份?你杀了他,你除非是就不愿在这个圈子混了。”袁术自然听得搞清楚,就马上焉了。
“袁绍的威望高过袁术”,那样的情况一直不断到灵帝末,献帝初。
因为董卓入朝乱政,袁绍、袁术兄弟二人均依次逃出在明,在地区举兵反董,关东诸侯国建立同盟国,遥尊袁绍为尊主,都是由于袁绍的威望最大。
对于此事,袁术也只有面对现实了。
据《三国志·吴书·孙破虏传》:“初平三年,(袁)术使(孙)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x0d\\x0d\《后汉书》记载,南阳有三十七城,五十万户,总计超过二百四十万的人口,不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十分发达,是东汉第一大郡,南阳郡旁边的汝南也有三十七城,拥有四十万户,二百一十万人口,是规模仅次于南阳的第二大郡。袁术自己占据着南阳,而汝南恰恰又是袁氏一族的乡里所在,毫无疑义地成为袁术强有力的后盾。就在孙坚北上后不久,新任荆州刺史刘表上表天子,让袁术名正言顺地以后将军的身份领南阳太守,而袁术也趁机上表,让孙坚做豫州刺史。于是我们便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家世显赫的袁术逢此乱世,可谓得天时;喜获孙坚为前驱,可谓有人和;兼跨荆、豫二州,可谓得地利,此时的袁术,已经大有天下谁与争锋之势了。正因如此,在其他诸侯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孙坚却能在袁术的支持之下,逼走董卓,一路杀进洛阳。\x0d\\x0d\据史书记载,确有其事,当然如果问的是小说《三国演义》那就两码事了
三国时期各国多与外族互动,或联合攻击敌人,或攻灭以除后患与补充人口。而匈奴、鲜卑、羯、羌及氐等族也陆续迁居中原,到西晋时涵盖了关陇、并州及幽州等地区。东北方面,有高句丽、沃沮、夫余及三韩、百济。204年在辽东割据的公孙康率军攻破高句丽王都,迫使新王伊夷模东迁至国内城。246年,曹魏毌丘俭率军击败高句丽。公孙康置带方郡后与百济联姻,之后百济并带方郡而立国。日本的邪马台国兴起后,遣使纳贡曹魏,魏明帝封邪马台国女主卑弥呼为亲魏倭王。魏晋以来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的民族主要有乌孙、坚昆、敕勒、丁零、呼揭、匈奴、鲜卑及乌桓等族。东汉之后匈奴分为南北;51年,南匈奴大多徙居在并州中部的汾水一带。188年单于于扶罗趁中原内乱之际率军入侵。202年南匈奴归附曹操后,曹操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立帅长,并派汉人监督。乌桓族长蹋顿与袁绍结盟,并获得了单于的封号。205年,曹操击败袁尚,袁尚与袁熙兄弟逃至蹋顿处。而后曹操率精锐远征乌桓,于白狼山斩杀蹋顿,降服乌桓。鲜卑在东汉末期由檀石槐统一,屡次入侵东汉,其死后鲜卑分裂为东部、中部及西部鲜卑。西部鲜卑轲比能重整鲜卑后两度入侵曹魏,并响应诸葛亮攻魏。235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遣刺客将他暗杀,其势瓦解。
曹魏伐高句丽纪念碑拓印片段。
西部方面,西羌于三国时期开始迁居中原,分布于中国中部的山地地区。当时河西诸羌和武都、阴平的羌族分别归附曹魏及蜀汉。这两国相互攻伐时都征召羌族参加作战。氐族方面,在东汉末期,兴国氐王阿贵与百顷氐王千万各拥部落,后为曹操所破。曹操恐刘备取武都以逼进关中,乃迁其人五万余落于扶风、天水等郡。曹魏初,又有武都氐部归附内徙。当时西域地区有鄯善、高昌、焉耆、龟兹及于阗等国。魏文帝派官员管理西域地区,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然而影响力不大。魏文帝还于229年封大月氏王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西南方面,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平定南中之乱,降伏南蛮(西南夷)族长孟获,并设置庲降总督管辖。往后虽有叛变发生,但皆不大。此时期在南方共有三大蛮族,分别是分布巴郡、江陵及淮水一带的廪君蛮;分布武陵、长沙一带的盘瓠蛮,又称傒人;分布在巴郡阆中一带的板楯蛮,又称賨人。夷陵之战时蜀汉也曾遣马良联络武陵的盘瓠蛮共讨孙吴。
孙吴内部还有山越,其为据守江南山地各族人的总称。他们自给自足,且与曹魏联系,孙吴屡次征讨皆难以根除。234年诸葛恪使用坚壁清野的战术围山三年,降伏山越,并收编其精壮为军队。在岭南地区还有俚人,范围涵盖孙吴广州、交州及蜀汉益州南部。孙权也展开海上的发展,他派使臣朱应、康泰泛海到 夷洲(可能为现今台湾或琉球)、亶洲补充人口、到辽东、朝鲜半岛、林邑(今越南南部)、扶南(今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沟通联系,这些都扩大孙吴在海外的影响力。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达吴都建业。
仁义是对自己人和天下百姓的,对敌人仁义,那就是害了自己,刘备的仁义就是这样。
刘备与吕布的恩怨是从吕布被曹操从兖州赶走开始的,战败后的吕布走投无路,来到徐州投靠了刘备,刘备有两个选择:一是可以拒绝接受吕布,不让他踏进徐州;一是可以接受吕布,让他暂时停留在徐州。
刘备选择了后者,表示愿意接受吕布,并把吕布安排在小沛驻扎,刘备接受吕布并非出于仁义,而是政治,刘备想留着吕布用来对付曹操,曹操在陶谦时代就经常攻打徐州,只是吕布与陈宫偷袭了兖州,现在吕布战败,曹操接下来的军事行动肯定还是徐州。
刘备希望吕布驻扎在小沛,与他自己形成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刘备想得不错,但是吕布这个人从来就是一个见到利益就忘记了恩情的人,吕布趁刘备在前线与袁术对峙时,在后方偷袭了刘备的徐州,占据了治所下邳。
刘备后方被偷袭,军心大乱,在前线又被袁术打败,于是逃到了海西,走投无路之下,刘备只能厚着脸皮去投靠吕布,虽然刘备心中一万个不愿意,但是为了生存,刘备还是投靠了吕布,被吕布安排在小沛驻扎,两人的地位倒了过来。
刘备投靠吕布也不是因为仁义,而是为了生存,什么事都能做,之后刘备靠着糜竺提供的钱财在小沛招兵买马,壮大实力,想等实力提高之后,再攻击吕布夺回徐州,但是刘备的行为被吕布提前知悉,吕布派出军队攻打刘备,刘备不敌,再次走投无路之下,刘备投靠了曹操。
曹操派出夏侯惇支援刘备,还是被吕布派出的高顺、张辽打败,连刘备的妻子儿女也被俘虏,刘备再次从小沛逃走,后来联合曹操一次攻打吕布,终于在下邳之战打败并俘虏了吕布。
刘备在此过程中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留得青山在 ,哪怕没柴烧,这是刘备的生存哲学,想创业成功,首先得活下去,但刘备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有自己喜欢的,也有自己讨厌的,对于吕布,刘备一直就是恨,只是为了活下去,只能笑脸相迎。
虽然吕布曾经有一次以辕门射戟救了刘备,挡住了袁术手下将领纪灵,但刘备并不感激吕布,因为吕布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为了政治利益,袁术如果拿下刘备占据了小沛,等于是把势力扩张到了吕布面前,吕布这点道理还是懂得,有一个弱小的刘备当盟友,比那个心怀不轨的袁术强得多。
所以当吕布向曹操求情时,刘备不仅不救吕布,反而向曹操说起吕布的不忠,言外之意就是说吕布是一个不忠之人,如果曹操你用了吕布,下场就会跟丁原、董卓一样,这是刘备对吕布的报复,也是刘备希望杀死吕布的其中一个原因。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吕布算得上一方势力,是刘备争夺天下的一个强敌,刘备志在天下,如果吕布死了,刘备就少一个强敌,所以对于刘备来说,吕布死了对他有更大的政治利益,所以就劝曹操杀了吕布。
讨伐董卓开始时的盟主推选的时候。
袁绍和袁术兄弟不和,并非是自小就不和的。虽然袁术是嫡出,袁绍是庶出。但是因为二人官阶不同,位置不同,封地也不一样,因此原本只是关系不太近亲而已。什么时间不和的呢?盟主推选时,大家公推袁绍,袁术就很不满。论官阶自己比袁绍高,论血统自己又比袁绍正。他毕竟是嫡出嘛。所以想当然认为袁绍不能当上,必然盟主之位是自己的。可是没想到诸侯压根就不给袁术面子。倒把袁绍给扶正了。所以袁术由此开始对袁绍横竖看不顺眼。就认为凭啥他是盟主自己还得给他打下手。。。再后来,二人的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就都出现了分歧。袁绍因为有公孙瓒掣肘。日思夜想想灭了他。但是南方还有曹操在,为了断绝后顾之忧。袁绍与曹操结盟,暂时消除了后顾,全力对付公孙瓒。虽然这是权宜之计,但是袁术心理窝火。本来袁术和曹操正在对立,袁术又拉刘表,又拉袁绍。但是刘表不愿意趟浑水,还时刻提防袁术。袁绍出于战略考虑也没理袁术的茬。结果袁术就恼羞成怒,一股子火全撒在袁绍身上。加之新败给曹操,于是袁术率兵打过九江,赶走了扬州刺史陈温,占据了寿春后。立刻与公孙瓒结盟,拉公孙瓒跟袁绍干。公孙瓒是能多一个袁绍的敌人就是一个。管他能不能派上用场呢。于是袁绍得到这个消息就腾的火了,他就联合刘表,曹操整袁术。于是自此兄弟之间就开始敌对。互相整了起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