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自卫队军衔咯,那么:
“将”分两级,将和将补,相当于中将和少将,将补又分将补(一)和将补(二)。其中如果某位“将”获得统合幕僚长的头衔,则持有与各国上将同等权限。
“佐”相当于校官,分一等佐、二等佐、三等佐,即相当于上校中校少校。
“尉”即尉官,和佐一样分一二三等尉,并且有准尉。
以上都是军校毕业的军官,而没有进过军校的军人一般都是“曹”和“士”衔,两者都分为四等,即:曹长、一等曹、二等曹、三等曹、士长、一等士、二等士、三等士。
与帝国军相比,自卫队实现全部军官化,故没有“兵”——虽然士实际上干得就是兵的工作。
完整的军衔还要加上所属军种,比如陆军上校即是一等陆佐,海军少将即是海将补,以此类推。
以上出自《日本和平宪法》即现在的日本国宪法第九条,于是1L那个各种有错的版本是怎么回事呢……而2L那个版本是大日本帝国军的军衔,即明治年至二战结束期间日本的军衔。
1945年秋,北京。
故都的秋,在历经浩劫之后,显得格外古朴。只是这古朴中,却夹杂着随处可见的战乱难民,他们衣衫破败,步履疲惫。在这群逃难进京的难民中,有几个青壮男子目光冷静,他们故意压低帽檐,混迹于街角巷尾。这几个壮汉里为首的,还特意竖起了老旧的衣领。他不能被人发觉有异——他是伪满洲国日本关东军的中尉,高木。
幼年孤僻,一路从小学教师奋斗为日军将领的高木,心性坚忍,不甘就这么灰溜溜地做那败军,于是在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率领麾下兵士拒不投降,还杀了苏联的联络兵。苏军大为恼怒,派兵围歼,高木最终带着三名朝鲜籍手下拼出一条血路逃了出去,一路逃向北京,乔装打扮成中国难民的模样,混在人群之中。
高木为什么只带出了几名朝鲜籍兵士呢?因为,他的全名叫高木正雄,是后取的日本名字,而原名叫朴正熙,并非日本人氏。
朴正熙从东北顺利入京后,不仅成功甩开了苏军的追捕,还改头换面混进了国民党的中央军,继续他的军旅生涯。可是,事情很快败露了,军统发现了朴正熙的真实身份。“戏”再也演不下去了,被扣押了几个月后,朴正熙被遣送回国。到了故土,他的动作依然快如闪电,马上在汉城也就是如今的首尔参了军。
1948年5月,朝鲜南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韩国建立、李承晚被选为韩国第一任总统。新政初立,其国防部长为了稳定时局、防止叛乱,在海军及陆军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检举“左翼人士”的整肃运动,朴正熙也名列纸上。“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也许是有道理的,朴正熙这一次又躲过了死神的眷顾,因为有人说情,保住了身家性命。而后,便是一路青云、扶摇直上的晋升之路。
1961年,已经是军管区司令的朴正熙身兼数职、权势如日中天。不久,他发动军变,推翻了李承晚的政权、推翻了民选政府,自己大权在握。政变成功后的朴正熙,一边清洗军队,提拔同学、排除异己,一边设立了直属自己的情报特务机构。第二年初春,他顺利成为了代理总统。
1963年12月,朴正熙当选韩国总统,此后连任五届之久。
关于这位出身自日军的韩国总统,历来评价不一,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朴正熙执政期间,韩国经济实现了飞速的发展,迈上新的时阶梯,而他对于反腐倡廉及扭转工业的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可是,人生的“污点”不是衣服的污点,不是洗一洗、搓一搓就不复存在的。
他曾在参加日军时,写血书“慷慨陈词”道:“我身为日本人,以精神与气概,义勇奉公,一死报国的决心报名军官。为满洲国军,为日本国献身的觉悟。”他的“亲日”与独裁,也令国内外很多人士心怀反感。
1979年一个深秋的夜晚,朴正熙与韩国中央情报局的局长金载圭及总统秘书长金桂元一同共进晚餐,妙龄侍女的悦耳歌声泠泠响起,朴正熙只觉劳累顿褪、全身舒适。突然,金载圭掏出手枪连开了两枪,生生撕破了这夜的宁静。第一枪,金桂元手腕负伤;第二枪,朴正熙当胸而死。
一国总统,殒于任上。
朴正熙死前不久,曾在青瓦台的办公桌上写了一幅送给女儿的中国书法作品,云“身与名俱没,江河万古流”。未曾想,写完这两行字的数十日后,当真“身与名俱没”了。朴正熙这幅书法要送给的人,正是他的大女儿——韩国第18届总统朴槿惠。
左权(1905年3月15 日--1942年5月25日),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
1925年加入中国***;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少将军衔大。佐官只有日本才有,世界上独一无二。按日文称谓其十六级次序为:大将、中将、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士官(准尉),曹长(上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这是日本历史上最早设立的西欧式军衔制度。
从中可以看出“佐官”相当于“校”级,但是由于日语发音里,上和少非常的接近,尤其是在连贯使用的时候,很容易混淆。因此日本干脆没有使用“上”,而直接使用了“大”。所以日本的将级军衔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将级相比差一级。
扩展资料:
日本的高级指挥都是由大将担任;军队和主力师团的指挥主要是由中将来指挥;那些三等师团和主力旅团的指挥官是少将。而大佐主要指挥的就是步兵连。按照日本的编制一个师团下属步兵连大概有三千七百多名的官兵。也就是说,大佐能够管理将近三千名的官兵。
日本按照唐朝的朝廷官员设置分封百官,其中就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官“佐”。“佐”一般解释为辅佐,辅助,是中国古代对于副官,或者参谋官的称呼,主要帮助主臣进行政务管理,或者出谋划策。而日本的佐官,一开始也是进行辅佐职务。
这一项官职,一直从公元700年前后延续到近代。当西方列强为了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时候,同在亚洲的中国和日本双方都受到了侵略。日本人为了自强开始向西方学习,走上自强的道路。日本人在分析了西方列强之后,决定按照法军的编制,开始编练新军。
当时的西方军队,普遍都是将、校、尉、士官四级军衔,日本人一方面想学习,一方面又想保留传统。因为按照制度,日本的军队都是属于天皇一个人的,所以为了彰显这一传统,日本人决定将“校”官改为“佐”官。
-日本军衔
抗日剧中,经常可以听到日军下级军官称呼上级军官“大佐”,一般人听多了,也基本上可以断定这个“大佐”在日军军队体系中,是一个比较大的官职了。
而且日本大佐在军队中权力并不小,基本上一个师的参谋长就由大佐担任,这就表示日本大佐相当于将官的存在。在抗日剧中都能发现,往往都是由大佐出谋策划,当出了事,通常由大佐解决,超级嚣张。这也就是为什么经常可以在战争剧里发现“大佐”是出现最多的一个军衔。
通常我们都会将日本的大佐与我们中国的上校相比较,其实在职位的方面它们两个的性质是差不多的。但是在权力的方面,大佐可以说是比我们的上校管的士兵还要多很多。因为我们当时一个团的人数最多也不会超过两千人,而大佐管理的一个连的队伍大约就有三千五百个士兵。
而一个大佐的作用就在于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有可能对整个战局起到决定作用,对下会对一个战略要地,攻坚堡垒的作用很大。
对于国民政府而言,一个普通上校军官在数百万大军中,仿佛一滴水珠,没有任何的存在感,一场大战之后,少将军官阵亡都不在少数,至于上校级军官更是屡见不鲜,没有什么值得震惊,但是对于日军而言,阵亡一名大佐级军官就是重大的损失了,而且一旦有中国军队击毙了日军大佐,那么他将会受到政府的大力嘉奖,因为在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击毙一名大佐军官的难度,不下于取得一场中型战役的胜利。
而大佐则是佐官中最高的,相当于我军的上校级别,也就是旅长这个位置,这个军衔毕竟算是比较高的了
按照日军的军衔排名,一个大佐一般所能指挥的是一个步兵连队。
大佐在日本是仅位于少将的军衔,日本没有准将这样过度,所以大佐的含金量就高了,在整个抗战中,中国真正击毙的日军少将以上军衔才40多人,其中还有不少生前是大佐,死后追晋为少将。
大佐是军衔,而并非职务,想要当大佐对于大部分的日本军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是日本士兵是不可能晋升到大佐的,只有军官才能够通过晋升成为大佐,日本的军官是从军校毕业后就担任军官,从来没有当过士兵,也就说,日本士兵不可能晋升为军官,更别提什么大佐了!
可见,对于日本军官来说,当一个大佐并不容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