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牛的行为可分为个体行为与社会性行为,前者家牛自身为满足生理、心理需要而完成的行为,后者则是不同个体之间相互的交流行为。
进食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行为。在野外草地进食时,牛通过停止前进,转动头部的方式快速吞下食物,进食的同时进行排便与排尿活动。牛每天要花5-9小时在草场上采食,进食分4到5次进行,其中日出和日落时分是进食的高峰期。牛在不同的进食阶段之间会进行反刍活动,一般是在进食后30分钟至1小时内,反刍时牛一般采用躺卧的休息姿势。每天牛用于反刍的时间大约为6到10小时,晚间是其反刍高峰期。在牛舍内养殖时,进食时间减少但次数增多,主要采食行为仍然发生在凌晨和傍晚时分。采水行为一般发生在进食之后,每天饮水5、6次,若条件不允许家牛也可以一天只进行一到两次饮水。
一头侧卧在地上休息的牛
当牛在休息中反刍时,会将四肢收起肚皮着地平卧或侧卧,头部则保持直立,这也是牛最常用的休息姿势。其他时候则会将头枕在身体上或将四肢展开。深度睡眠时则会连同头部整个侧卧在地上。同大多数食草动物一样,为了保持警惕家牛用于睡眠的时间很少,即使被人类驯化了数千年之久这一特性仍然未改变。一天之中家牛真正用于深度睡眠的时间只有不到一小时,不过家牛在反刍与休息时实际处于一种意识模糊的半睡眠状态。
刚出生的犊牛喜欢同其他犊牛一同嬉戏,即便是成年家牛也需要保持一定的活动量。为了清洁自身,家牛会进行舔毛行为,有些舌头无法触及的地方则通过用蹄子、其他物体刮蹭或同其他个体相互舔舐的方法解决。为了驱赶蚊虫,牛时常会摇摆尾巴及轻微摇晃身体。家牛属于温顺的动物,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后同人类关系密切。正常情况下饲养的牛对人类鲜有攻击性行为,遇到陌生人时家牛一般还会表现出好奇的行为。
在出生后8个月至一年后母牛就可以达到性成熟,公牛比母牛略早几个月。不过这一时间同品种、气候和饲养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母牛在到达性成熟以后会经历周期性的卵巢变化,这一过程类似人类的月经,平均周期约为21天。在卵泡开始发育之后,母牛就后进入俗称发情的状态,表现出躁动不安,时常鸣叫同时更乐于接近公牛的行为。母牛多在夜间发情,发情期大约持续1到2天,除行为异常外外阴部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症状。公牛射精时间只有数秒,每次射出的精液容量约为8毫升左右,精液中包含50至150亿个精子。
家牛是一种具有一定社会性的群居动物,它们通常喜欢以集体形式进行进食、休息等活动,个体之间也会通过动作行为和声音来进行交流。例如用头部相互顶撞是一种侵犯性的敌对行为,而舔舐对方的身体则是一种友善行为。犊牛出生后数月就开始学习这种交流过程,当牛群密度过大和过疏时都会引起异常行为的增加。家牛有不太严谨的群体等级观念,实际上这一体系直到20世纪中叶才被学者提出。大致说来,体型较大且年长的母牛拥有较高的地位,不同于灵长目动物,家牛的等级似乎并非通过打斗来决定。而且等级体系一般较为稳定,一般只随着成员组成的变化而变化,其等级制定的机制仍然有待研究。地位较高的个体,其后代如果能和母亲保持较近的关系,似乎也会获得较高的地位,据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后代从母亲那里学会了领导行为。头牛的行为会被群体中的其他牛类所模仿,同时在采食、休息等方面拥有优先权。不仅是同一牛群的个体之间,不同的牛群之间也有相应的等级体制。如果散养的牛群拥有的资源偏少,则它们相互之间为了抢夺资源而争斗的行为会明显增多。
牛睡觉时四肢伸直是比较正常的状态。
牛是一种大型哺乳动物,通常在睡眠时采取侧卧的姿势。
在睡眠过程中,牛通常会将其四肢放松并伸展开来,以便在需要时能够快速行动。
因此,当牛睡觉时四肢伸直并没有什么异常,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发病原因
代谢性病因主要是血钙浓度过低,凡引起生产瘫痪的原因均可造成本病的发生。对生产瘫痪治疗不及时,钙剂量不足,并且又未及时追加钙用量时,常可发展为本病。生产瘫痪病牛卧地 4~6 小时以上,就可引起局部肌肉缺血性坏死,受影响的主要是后肢,表现为肿胀、僵硬。另外,低磷血症、低镁血症、低钾血症并发低血钙时,也可造成卧地不起。
产科性病因包括胎儿过大,产道开张不全,助产时过分牵引胎儿,损伤产道及周围神经,髋臼脱位,母牛产后麻痹,如果伴有低血钙症,一般发展为本病。
外伤性病因主要是指大腿肌肉及关节周围组织损伤,或因压迫性损伤,引起本病。例如在分娩时,母牛后肢伸展站立时摔倒,或者母牛卧倒时,不慎跌倒,或因产房地面太滑而跌倒等,均可引起后躯肌肉、神经损伤。一旦伴有低血钙症,且经钙剂治疗后,病牛仍无法站立,则很少有恢复的可能。
2 临床症状
持续躺卧是本病的主要表现。但病牛神志清醒,反应敏捷,体温正常,食欲正常或减退,心率正常或增加,为 80~100 次 / 分钟,有的见心搏过速或心律不齐。多数病牛频频试图站立,而后肢不能完全伸直,只能以部分屈曲的 2 个后肢沿地面爬行,力图站立起来。
有的病牛 2 个后肢向后移而呈现出犬坐姿势或蛙腿姿势。严重的病牛常呈侧卧姿势,头向后仰,四肢抽搐,角弓反张,感觉过敏,食欲废绝。由于长期卧地不起,经常引起并发症。在跗关节和肘关节的突出部位和由髋部吊带引起髋结节周围等部位发生褥疮性溃疡,最后导致病牛死亡和被迫淘汰。
3 病理变化
主要变化是股部内侧肌肉出血和变性,圆韧带撕裂的髋关节周围出血;股薄肌、耻骨肌和内收肌局部缺血性坏死;闭孔神经、坐骨神经、腓神经出血和水肿。心肌扩大,质度松软,呈灶性心肌炎;肝脂肪浸润,肾小球和肾小管上皮变性。
4 诊断
根据病后临床特征及病史调查、发病时间等可进行初步诊断。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瘫痪,同时,病牛有低血钙性生产瘫痪的病史,经过 2 次钙剂治疗后,24 小时仍不能站立者,可认为是母牛卧地不起综合征。生化检验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如尿液中出现蛋白质,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均不同于生产瘫痪。
5 防治
当确诊为各种损伤,包括肌肉和韧带损伤时,应尽早予以淘汰,减少经济损失。对经治疗有望恢复的病牛应对症治疗。临床上采用钙、镁、钾、磷制剂进行补充。如 25%葡萄糖酸钙 750~1 000 毫升,静脉注射,每天 1~2 次;20%磷酸二氢钠 300 毫升,复方氯化钠1 升,静脉注射;氯化钾 30~40 克,分 2~3 次口服,或用 5%氯化钾 100 毫升,5%糖 500 毫升,缓慢静脉注射;25%硫酸镁注射液 100~200 毫升,皮下注射。在充分保证血钙浓度的情况下,上述药物可交替使用。
对于神经损伤的病牛,可用维生素 B1、维生素 B12,士的宁于腰荐神经丛穴位注射。药物治疗的同时,精心护理也极其重要。当躺卧牛出现时,首先将其安置于干燥、清洁、宽敞的泥土地面的屋内或运动场内。不要强行轰赶,防止病牛尽力挣扎,使肌肉和关节剧伸而加重病情。不要把病牛放置于光滑地面上,防止起立后滑倒。
已经站立起来的病牛,药物治疗不能停止,防止再次倒卧。病牛应躺卧于用木屑、褥草和沙土铺设的褥垫上,每天要数次翻动牛身,以减轻因长期躺卧而引起的局部缺血性坏死和知觉消失。
防止褥疮的发生,可利用立方形状的气垫,患牛躺在气垫上,促使病牛能站立起来。加强对产后瘫痪疾病的早期预防工作,应尽早发现和治疗,可大幅度降低发病率和病情。
羊睡觉时是先用两前肢跪下,然后后躯侧卧,头颈部抬起,两前肢向腹部弯曲,取半侧卧姿势;也有的是两前肢朝前伸,头颈部放在两前肢上,两后肢也朝前,压在腹下。如整个身体侧卧,四肢伸出,则可能患病了。感觉天黑了,羊就睡觉了。
不同地区的牛睡觉闭眼不闭眼不一样。通常生活在阳光充足的草原的牛都会睁开眼睛睡觉,因为而生活在阳光照射充足的地区,视觉就不太重要了,所以眼睛变得很小,甚至完全退化了,睡觉时自然闭不闭眼睛影响都不大了。而生活在阳光照射不足的地区的牛。由于那里的光线很弱,所以它们的眼睛很大,否则会看不到东西。眼睛再大也不管用,更主要担心虫子之类的会影响睡眠,所以就闭上眼睛睡觉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