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21响是哪国的礼节?

礼炮21响是哪国的礼节?,第1张

鸣响礼炮二十一响作为最高礼仪的习俗起源于英国

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像它们礼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礼炮七声。但是,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

扩展资料:

礼炮不同响数的意义:

1、 我国开国大典时用54门大炮齐放28响表示当时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28响则是建国时正值中国***成立28周年。

国庆庆典礼炮鸣放的规格要求非常高,将按照高质量、有创新的要求,鸣放礼炮60响,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1响,56门礼炮交替鸣放60响,鸣放过程将根据国旗护卫队的行进时间进行,每响间隔4秒33,鸣放时间4分20秒。

2、在外交方面,礼炮是每遇贵宾到来,鸣放礼炮表示敬意,是国际上惯用的外交礼节。按国际惯例:鸣放21响是欢迎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贵宾,这是最高礼遇。鸣放19响,是欢迎部长将军一级的外宾。鸣放17响、15响等,是欢迎更低一级的外宾。鸣放礼炮都是单数。

3、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4、礼炮最早源于英国海军。当时英国最大战舰装有21门大炮全部放空便是最高礼节。这就是21响礼炮的来历。其次19门炮19响便是次一点的礼节了。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这种方法正式采用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礼炮二十一响

礼炮仪式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的中世纪德国,当时奥格斯堡城为了迎接凯旋而归的皇帝,决定鸣礼炮来欢迎。

而鸣礼炮真正的起源则是来自海军,说到海军就不得不提及曾经的海上霸主——英国。

大概在17世纪,英国军舰进入他国港口或者在公海相遇,为了表示友好和没有敌意,通常会将大炮内的炮弹悉数放掉。

同时对面军舰同样需要鸣炮致礼,表示回应。而当时英国最大的战舰上只有21个礼炮,所以便礼炮全鸣,以视尊重,久而久之,这个数字便被沿用了下来。这也就是为什么迎接外宾的时候经常鸣21响而不是其他数字的原因。

扩展资料

1、礼炮,是举行隆重典礼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鸣放礼炮传达的是一种敬意。

2、礼炮的操炮方式由跪姿改为立姿,动作简化,操作性强,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外交司礼的需要,进一步提升部队遂行任务能力,即展示了中国人民对外宾的尊重和欢迎,也更好展现了民族自信和国家威仪。

-礼炮二十一响

表示国家最高的仪式礼节。

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鸣放礼炮作为国际礼节,起源于英国。鸣放21响礼炮是国家元首享有的礼遇,中国是从1961年6月正式开始的,后曾多年停止鸣放礼炮,自1984年3月起,为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举行欢迎仪式恢复鸣放礼炮。

最早源自海军军舰访问友好国家的港口时,军舰会舷炮齐发表明船上的炮桶已经放空以示友好和平。

在陆军战场上,交战双方停战以便双方收拾自己的阵亡者和伤员时,也会大炮齐鸣呼唤战友重新投入战斗。这也是以鸣炮或鸣枪纪念阵亡将士的由来。

扩展资料:

21响礼炮的历史故事:

17~18世纪,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世界几乎每一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像它们礼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

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礼炮七声。但是,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声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后来,随着英国逐渐走下坡路,英舰也开始改为鸣响二十一响礼炮,以示平等,实则是对昔日已去辉煌的无可奈何的哀叹。

在陆军战场上,交战双方停战以便双方收拾自己的阵亡者和伤员时,也会大炮齐鸣呼唤战友重新投入战斗。这也是以鸣炮或鸣枪纪念阵亡将士的由来。

参考资料:

-21响礼炮

礼炮,是举行隆重庆典或欢迎贵宾表示敬礼时所放的炮。鸣放礼炮传达的是一种敬意。目前也有电子礼炮出现,用于民间庆典活动,由于电子礼炮耐用、环保、可循环使用等优势,普遍被人们接受。

史由来编辑

礼炮在国家庆祝大典上可增添一种隆重的气氛。

鞭炮声礼炮 (2张)

礼炮仪式起源于德国中世纪。当时在奥格斯堡城为了隆重地迎接一位从前线凯旋的皇帝,决定鸣礼炮100响。但负责鸣炮的军官数到后来数糊涂了,鸣了101响。鸣礼炮101响的传统就沿袭下来了。

鸣礼炮起源于英国。17至18世纪,英国已成为当时头号殖民帝国,世界上几乎每块大陆都有它的殖民地。英国军舰驶过外国炮台或驶入外国港口时,蛮横地要求所在国向他们鸣炮致礼,以示对英国的尊重和臣服。作为回礼,英舰一般鸣炮7响。但是,英国殖民主义者认为弱国与强国,殖民地与宗主国不能平起平坐。英舰鸣一声礼炮,别国应报3声,这样三七二十一,礼炮的习俗就诞生了。不过,后来随着英国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渐走下坡路,英国军舰也开始鸣21响礼炮,以示平等。由于当时火炮装填速度很慢,因此一艘军舰在鸣放火炮之后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恢复战斗力,所以用鸣放礼炮的方式向对方表示己方没有敌意。当时鸣放礼炮所用的燃药——硝酸钠在陆地上更容易保存,因此军舰每鸣放一响,陆上炮台要鸣放三响作为回礼,而一艘军舰最多鸣放7次礼炮,因此陆上最多回敬21响礼炮。后来使用硝酸钾代替硝酸钠后,军舰也以鸣炮21响为最高礼节。

举行盛大庆典鸣放礼炮的规格各国不尽相同。美国国庆日鸣放50响,表示每州一声。在迎宾仪式中鸣放礼炮最高规格21响,一般为国家元首鸣放;其次19响,为政府首脑鸣放。

礼炮最早源于英国海军。当时,英国最大战舰装有21门大炮,全部放空便是最高礼节。这就是21响礼炮的来历。其次19门炮,19响便是次一点的礼节了。1875年,美国人从英国那里学来这种方法,正式采用放礼炮的礼节,后来便风行世界,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国开国大典时用54门大炮,齐放28响,表示当时第一届政协有45个政治单位和9个方面的特约代表,共54个方面的人士。28响则是建国时正值中国***成立28周年。

在外交方面,礼炮是每遇贵宾到来,鸣放礼炮表示敬意,是国际上惯用的外交礼节。按国际惯例:鸣放21响是欢迎国家元首,这是最高礼遇;鸣放19响政府首脑。鸣放17响、15响等,是欢迎更低一级的外宾。鸣放礼炮都是单数。

国宾礼炮

礼炮主要用于国家的大型庆典活动和民间各类庆典活动。[2]

1949年开国大典用的是28门礼炮,像征着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终于当家作主;1999年用的是50门礼炮,像征新中国成立50周年;2009年是60周年大庆,用的是56门礼炮,寓意着中国56个民族共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

国庆庆典礼炮鸣放的规格要求非常高,将按照高质量、有创新的要求,鸣放礼炮60响,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1响,56门礼炮交替鸣放60响,鸣放过程将根据国旗护卫队的行进时间进行,每响间隔4秒33,鸣放时间4分20秒左右。

礼炮图册 (3张)

在外交场合中,迎送国家元首时鸣放21响礼炮,政府首脑鸣放19响,副首脑鸣放17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君主获得子嗣时也要鸣礼炮表示庆祝,通常是王子鸣101响礼炮,公主鸣21响。俄罗斯帝国例外,皇子鸣放300响礼炮,公主(女大公)鸣放101响。

此外,许多国家在君主加冕、总统宣誓就职、元首诞辰和去世、或举行盛大国事庆祝活动时,也有鸣放礼炮的习惯,比如美国总统就职和去世时各鸣礼炮21响,英国君主诞辰时在伦敦的伦敦塔内鸣礼炮62响(21响向君主致意、21响向伦敦市致意、另外20响是因为该塔属于王宫和军事堡垒),其他地方鸣炮41响。

海军礼炮

在海军交往场合中,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享受21响礼炮,海军元帅享受19响礼炮礼遇,海军上将或同级官员享受17响礼炮,海军中将15响,海军少将13响,海军准将11响。

20世纪以前,英国军舰在与他国军舰相遇、或进入他国港口时,通常要求对方先鸣放礼炮。通用的海上礼仪为视双方舰队(或军舰)指挥官级别高低而决定鸣炮次序,此外军舰在进入外国港口时要首先鸣炮致敬。

特别说明的是 国家和军队的礼炮都是使用空包弹或者专用礼宾弹药 历史上部分军舰在公海是放空炮。

民间礼炮

民间各类庆典活动使用礼炮,一般由炮管和礼花组成。炮管通常使用金属材质做成,礼花一般为纸制品,通过电流开关控制发射。故,民间庆典礼炮通常也把它称为“电动礼炮”。

电动礼炮一般又分为:小钢炮和皇家礼炮。

小钢炮,也通常叫电动礼炮,因为它造价比较低,操作简单,容易携带,所以,它成是当今民间庆典活动礼炮的主流。广泛用于各类开业庆典、竣工奠基、会议周年、开幕揭幕、婚礼寿宴等活动。

皇家礼炮

又名仿古礼炮,体积比较大,相对小钢炮比较有气势,

主要用于比较大型的活动。

电子礼花

电子礼花,也称电子礼炮,材质为纸制品。分为手持礼花和由炮管发射的两种,手持礼花就是广泛用于婚礼,用手拿着的那种,一拧或一按就可以发射的。由炮管发射的是将礼花插进炮筒,通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6727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