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的情感基调来源

张爱玲小说的情感基调来源,第1张

  1.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和她作品中的文化背景。

  中西两种文化对张爱玲的影响,首先来自她的父母。张爱玲的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张爱玲在少年习作《天才梦》中曾说:"我三岁时能背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满清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他的泪珠滚下来。"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她母亲第一次从海外回来时,就在张爱玲幼小的心灵中撒下了西方文化的种子。据张爱玲后来在《私语》一文中说,母亲的回来使她十分兴奋,"家里的一切我都认为是美的顶巅。蓝椅套配着旧的玫瑰红地毯,其实是不甚谐和的,然而我喜欢它,连带的也喜欢英国了,因为英格兰三个字使我想起了蓝天下的小红房子,而法兰西是微雨的青色,像浴室的瓷砖,沾着生发油的香,母亲告诉我英国是常常下雨的,法国是睛朗的,可是我没法矫正我最初的印象。"她一直喜欢老舍的小说《二马》,除了因为她母亲当时喜欢这部小说的原因外,还在于这部小说写的是北京人在伦敦的故事。

  其次来自她自己的经历。受父母的影响,张爱玲从小会背唐诗,也从小就学英文,在教会中学读书时就曾在校刊发表过英文文章,虽然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争没能前往,但仍然到中西文化杂交的香港接受了大学教育,这段经历对她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最初的几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沉香屑 第二炉香》等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而她从小卷不离手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的营养,更是深入到了她的骨髓之中,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2.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等作品的主要内容、独特风格和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

  对于张爱玲《传奇》中的"香港的传奇"和"上海系列"主要内容的了解,可以《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为主,辅以教材中介绍的其他作品。其独特风格的基调是"苍凉"。在教材中,特别分析了《金锁记》如何将人生的荒诞与荒凉诠释到了极致。大家也可以参考前面对这三部作品的介绍加以论述。

  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荒原"意识,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中较少表现的,也正是她作品的独特之处。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是关于文明与人性的哀歌,而张爱玲哀歌的主旨,并不是对社会的批判,更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香港与上海)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在这一点上,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与同时代甚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着较大的区别。首先,我们注意到,张爱玲写的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时代新女性"不同,她实际上写的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或有着旧式的文雅修养,或受过新式的大学教育,甚至于还留过洋,但她们都面临着"娜拉走后怎样"的共同窘况,既无法在现代都市社会中自立,也远离革命运动,只能把当一个"女结婚员"作为自己的惟一职业和出路,而她们所受到的教育,也只能是她们待"嫁"而沽的筹码。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不是衣不敝体、食不果腹的经济上的穷困,而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 3.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以及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和本身的缺陷。

  张爱玲作品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

  张爱玲小说中的"古典小说的根底"最为鲜明的表现又在于她作品中的"《红楼梦》风",教材中以《金锁记》为例,说明作品中随处可见《红楼梦》的影子,而她的《花凋》则被看作是"现代《葬花词》",不仅作品的名字《花凋》直接来源于《红楼梦》中的《葬花词》,而且作品的主人公郑川嫦也被她直言不讳地称作"现代林黛玉"。我们还知道,她14岁时,就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在她的第一篇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中就有许多人物和细节都有着明显的《红楼梦》的影响:"她(睨儿)穿着一件雪青紧身袄子,翠蓝窄脚裤,两手抄在白地平金马甲里面,还是《红楼梦》时代的丫环的打扮。惟有那一张扁扁的脸儿,却是粉黛不施,单抹了一层清油,紫铜皮色,自有妩媚处。一见了薇龙,便抢步上前,接过皮箱,说道:'少奶成日惦念着呢,说您怎么还不来。今儿不巧有一大群客,'又附耳道……"

  张爱玲小说中的"市井小说的色彩",则主要指她作品中的"通俗倾向"。在对张爱玲有影响的现代作家中,既有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张恨水,又有新文学作家中的实力派代表老舍,而这些作家的创作都是以"通俗化"为主要特征的。市俗化或通俗化既是张爱玲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创作特点,也是作者自己的创作理想,在她的散文中,这种倾向和理想也许表现得更为鲜明。因此,也有人说:"张爱玲的散文要和她的小说在一起读,方才有味。"反之亦然,她的小说也要和她的散文对照着读,才能有更多的趣味。张爱玲作品中的通俗化特点,也与她生活的环境和她自己生活习惯有较大的关系,她不仅像所有的上海小女人一样爱逛街爱吃零食,而且还酷爱看社会上流行的小报。对她一生影响最多的两个城市一是上海二是香港,而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商业化最市民化的城市,当时的香港则是跟在上海后面亦步亦趋的上海的翻版。在生活中,张爱玲始终没有成为她母亲所希望的淑女,但却按照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个大都市里自食其力的小市民。

  张爱玲作品中既传统又现代的特点,与她作品中"既大雅又大俗"的特点,既有重叠又不完全等同。她的传统的特点当然与"古典小说的根底"有关,与她从《红楼梦》等旧小说中那里得到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味有关,但又不仅仅如此。前面我们曾说到,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包括那些受过洋教育的"新女性")实际上或者说在本质上都是些"旧女性",而最为典型的还在于她的"女人观"和她小说中创造的意象,都有许多传统的因素。她笔下的女性,几乎没有一个走出了婚姻的城堡,而她创造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意象,则全都是以传统为基础的。她的现代的特点,则主要在通俗的情调中加入了西方的文化因素。在教材中谈到了她作为职业作家的写作是从英文起步的情况,也谈到了她最初的写作生涯开始于为上海的西文报纸撰写剧评影评,后来自己也曾编写**剧本等情况,这里还可以补充的是,她在现代都市与都市人的问题上与当时其他作家的不同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文化为背景的,当时的作家也大多是以传统的审美思想为艺术追求的,因此,现代都市的出现不但没有引起他们的欢呼,反而遭到了他们的抵御和批判,无论是以"乡下人"的眼光看城市的京派作家,还是以"现代人"的身份看城市的海派作家,以及以"革命者"的角色看城市的左翼作家,现代都市在他们的眼里都是一头"怪兽",然而,在张爱玲眼里却截然不同。前面我们曾说到,张爱玲是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的,她生城市长在城市,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城市人,而且又把当一个城市人作为自己的理想,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不仅写的是城市和城市人,而且到处都流露着她对城市文明的喜爱和赞美。虽然,作品中的人物大多以悲剧收场,但这并不是城市的过错,相反,正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的罪恶。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在教材中我们说,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拘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但是,也可以说,张爱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而她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在创新方面,主要表现为"创新成果"的堆积,造成"文胜质",在袭旧方面,则主要表现为被《红楼梦》等传统小说的光环和阴影所笼罩,使作品的真实性和结构平衡受到了影响。除此之外,限制张爱玲艺术上更大发展主要因素还有"题材的狭窄"等。

  建议你参考:

  http://wwwcnoolnet/tianyige/present/zal/zhang3txt

一、做语文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基本规矩

二、关于做题的步骤

关于做题的步骤历来有多种方法,我们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先整体感知文章(在这一步也可以看题,不过看题的目的是为了读懂文章)──然后看题,在文中找答案。

(一)读懂读透文章(整体感知文章)

怎样才算读懂读透文章,那就是把“三么”(“为什么写”是最终目标)读懂读透。

“三么”分别是: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整体感知应运作于动手答题之前。多数阅读的第一题就是提问整体感知中的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感知题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所以多数信息应从文中来。针对标题的设问往往也是整体感知。因为标题或限定话题,或限定内容,或表达中心思想,或抒发感情。

最重要的是,后面的每道题都是在围绕“三么”来命题的,特别是在围绕第二么(文章的主旨)来设置题的

(二)审懂:识别出命题者命题意图(考查的考点等),拿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1、首先是审题

这步非常重要,一定要搞清楚这题命题的意图,要知道命题者想考我们那个考点,要知道这是考点中的哪种题型,然后在自己的大脑调出相应的解题技巧。

2、定位(就是确定这道题答案的范围)3、

(三)写“懂”答案(组织答案)

锁定范围 筛选整合 归纳概括 规范表述

三、必须掌握的技巧

在整体感知中如何抓住文章的主旨(就是第二么、主题、写作目的、中心)

怎样归纳文章的中心

准确归纳中心意思的前提条件是通读(可以是浏览)全文(全段),熟悉内容,对文章中写的材料作出分析,理清文章(或文段)写了哪些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有什么关系,写这些材料的意义何在。在此基础上,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分析文章标题。题目是文章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见文章的中心。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透过它,不难探寻其中心思想;有的题目巧妙地暗示中心,分析其喻意,便可归纳出中心;有的题目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至于那些题目仅仅表明记叙的对象、范围或线索的,我们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入手。

2).研究文章的开头结尾(特别是结尾)。"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写文章常用的手法。前者多半是采用议论抒情为主的表达方法,抓住这些带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后者是抓住结尾处具有深刻含意的句子,是归纳中心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一般地说,记叙文中插入议论抒情是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中心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抓住文中画龙点睛的议论抒情句,可以很顺利地找到全文的中心。如果我们找出文中的议论抒情句,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明白地显示出来了。

4).分析文章层次与人物事件。有些文章的中心意思隐合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进行综合归纳,才能准确把握中心。

5).分析文章中的详写点,研究作者处理详略的意图,探寻文章的中心。文章的详略安排总是服从于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的。一般地说。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作者是要用笔墨详加叙写的。所以,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分析作者详写的部分发现并归纳文章的中心。但是,还有一种情况,详写仅仅是作者为表达中心而用的侧笔,而作者对真正要表现的中心却用墨甚少,这就要求我们研究作者详写此人此事的意图,发现了这一意图也就找到了文章的中心。

6).分析文章的背景材料。分析归纳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须了解、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了解文中的事件、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

关于“关键句”这个考点

1)什么样的句子是关键句?

2)关键句有哪些?

关键句大致说来有结构关键句和主旨关键句,所谓重要的句子,是指在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关键性句子。它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

  (1)结构比较复杂,意思隐晦的难懂的句子。

  (2)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即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统摄全篇,即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

3)关键句的考试题型

(1)关键句的含义(如:你是如何理解……)

(2)关键句的作用

(3)赏析关键句

(4)为什么说“关键句”

4)关键句的答题格式答案=A+B+C+D(请大家再想一想,A、B、C、D分别代表什么)

  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其作用的注意事项。

  首先,关于句子的含义,要注意以下几点(三注意、三想到):

  “三注意”是指首先要注意从本句入手,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其次要注意分析对本句的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第三要注意本句子与上下文的句子之间的关系。一般说来,句子间的相互关系有:指代(复指)、总分(分总)、说明、扩展(含阐述、解说)、比较、呼应等。如果是复句,其一般强调的重点是后半部分,那么就应该在此处着重揣摩。

  “三想到”,一些句子的含义有时比较深奥,需要想到其特殊性,即“三想到”:“一想到”是其可能采用了某种修辞手法或者某种表现手法(如果是比喻,则应该找到本句中的本体,是说明生动形象的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想到”是其可能在结构上具有某种特殊的功能(总结上文、引起下文、承上启下)、“三想到”是一些文中的重要语句,有时受文章写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的制约,给人以扑朔迷离之感,这时仅上下文难以理解句子的含义,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其次,关于句子的作用,应该注意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思考:思想内容上与结构上。

  第一个方面:思想内容上:①联系本句的含义。②突出(强调)上下文的什么内容或者揭示段意;③联系(揭示)本文的中心(论点、特征)与作者的态度、感情。④注意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或者表现手法,如果运用,一定要注意其表达效果。

例如:

 (1)比喻: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或者具体形象生动地突出本体的什么特点,从而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如果在人称上将物说成“你”等,不仅具有使物具有人的某种情感,便于抒发某种感情,而且有显得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

  (3)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什么特点或者烘托出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4)对比用什么与什么相成鲜明的对比,从而鲜明形象地表现事物(道理)的什么特点,突出作者对这一事物或者道理的某种感情。

  (5)反复:“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所重复的内容,表达作者什么感情,升华主题。

 (6)象征: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其表达效果是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被象征对象的什么特点。

 (7)渲染:是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时间等多方面的重彩浓墨的描写,以突出什么气氛、刻画人物的什么特点、表现文章的什么主题。

 (8)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表现的人物或时间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什么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9)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加深或者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时间预作暗示。作用是前后(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严密,中心更加突出。

 (10)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或者人物命运急切期待,从而引起下文。

关于“人物形象”这个考点

1)理解清楚人物形象的作用

2)有哪些题型(1)直接让你归纳某个人物形象

(2)根据某句话让你写出某人的性格或心理

(3)与中心结合起来考,因为主人公的人物形象与中心基本上是一致的。

3)如何归纳人物形象

小说(包括写人叙事类)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即文章的中心)。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

人物行动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心理描写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有时描写了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同时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孔乙己买洒时“排出九文大钱”这一动作,正反映了他在短衣帮面前炫耀的心理。

(2)从侧面描写人物。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如果知道了文章的主旨,直接采用王老师的“顺瓜摸藤”法

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考点

  一般情况下,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②能辨析文中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③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所谓语境,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而“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

  具体来说

  关于①: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关于②:,则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辨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具体来说,即“六比较”:比较范围的大小、比较词义的轻重、比较搭配习惯、比较构成成分、比较词性功能、比较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

关于③: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要能准确理解。同时要注意词语的特殊性:即运用了该词语的比喻义(要搞清其比喻的对象,即本体)、引申义、双关义(谐音双关还是语意双关)、象征义(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贬互换)。找出之后,一定要代入原文中进行检验。

关于④: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注意“四联系”,即联系本词(对本词语的含义进行解说)、联系本句或者上下文(突出了本句或者上下文的什么内容)、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与作者的态度感情、联系特殊的表达效果(即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的词语)

另外考查词语的作用考点时,要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加点词语是写人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写景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托物言志的“物”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说明文时,应怎样回答;加点词语是议论文中的词语时时,又应怎样回答。

关于“环境描写”这个考点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或交代)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某种气氛;4、烘托或衬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或处境等); 5、突出、深化主题;或暗示人物的命运等6、刻画人物形象

关于“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 要求:全面、准确、简洁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段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等等。

直接考中心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对于借景抒情的文章,经常会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赏析题

1)、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写法有自己的心得,必须对文章的“三么”有很深的理解

2)、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创意。疑问必须理解正确,实事求是,不要故意唱反调。

3)、赏析中涉及写作特色则可以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找出文章在这几个方面里最突出的一、二个方面并要具体举例加以分析说明:①、分析中心:看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深刻。②、分析选材:看材料是否典型、新颖,详略是否恰当等。③、分析结构:看头尾是否照应,过渡是否自然,层次是否清晰。④、分析表达方式:主要是五种表达方式在以某种为主的情况其他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和搭配

4)、分析语言:⑴从语言的基本要求看:是否朴素、准确、精练等。如优秀的说明文大多是语言准确的

⑵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是运用什么修辞起到什么作用。

⑶从语言的感情色彩看:是幽默还是讽刺还是庄重沉郁、是冷漠、悲凉还是欢乐喜悦……

⑷分析人物是否个性化:即人物语言是否具有鲜明的个性。

开放性试题

(一)语言赏析题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道2006年江苏南通市的中考真题:

19.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画线的三个句子(句子附后)中任选一句作赏析。(可从语言特点、表现手法、表达作用等方面作答)(3分)

选(),赏析:

附:文句摘录

A湛蓝湛蓝的天幕之下,那片坦荡无垠的玫瑰红,红得那么娇艳,那么剔透,那么珠光闪烁。

B我也曾仔细地观察过这纤细的小草,它的根扎得并不很深,但须根极多,密密麻麻地紧紧抓住海滩的泥土,这样,大海无论是惊涛拍岸还是轻柔的摩挲,它都会紧贴在那里,待海潮退去后,继续从容娴静地显露出它的殷红。

C这一望无际的空旷之中没有花香,没有鸟语,只有点缀其间的簇簇芦苇在秋风之中诉说着它们苍凉的妩媚,就连不时掠空飞过的鸥鸟也是静静的,不出声响。

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从以下四步入手分析,即:(1)怎样写的;(2)写得怎样;(3)写出了什么;(4)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例如,句A的赏析可以分解为(1)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2)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美;(3)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4)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要将这四点组合成句,就能使自己的回答趋于完美,如: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增强了语势,写出了在湛蓝的背景下红海滩的色彩之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等)。

依照此法,B句可作如下回答:

B句: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碱蓬草的从容和生命力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它的喜爱和敬意。

C句:以侧面描写的手法,烘托(或突出)了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极具感染力。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怎样写的”我们应该选取合适的角度,这些角度包括:人称、修辞、表达方式、文章结构、表现手法等等。比如,我们可以根据以上四个步骤为文中的C句作如下解答: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表达方式——描写的分类角度)烘托或突出了(写得怎样)红海滩周围环境的宁静(写出了什么),极具感染力(给读者的感受或表达的效果)。

四步法回答表达方式的题目是建立在对文章及语句本身初步(甚至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这里为你完整地回答问题提供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真诚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能做到笔随心动,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步法适合散文任何一种文体,他们的解题方法都是一样的,四步法。其他文体也可以参考此方法。

(二)谈感受题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

① 对描写对象;②对人物情感;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④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a、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即中心);b、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c、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最好能显示出你的作文基本功。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三)仿写题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

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

例句的基本思维模式是:XXX对象在XXX条件下,XXX怎么样。例如:“没有蓝天的开阔,可以有白云的悠闲”就是这个公式的叠加使用,我们可以考虑:没有海洋的辽阔,可以有河流的彭湃;没有河流的奔腾汹涌,可以有小溪的清澈;没有高山的险峻,可以有土丘的秀气;没有高楼大厦的明亮,可以有草屋的温馨等等。

4)答题的语言要有讲究

麦琪的礼物》这篇文章体现了爱是多么的伟大啊。爱可以让一个绝望的人重新燃起希望之火;让一个失败的人重新振作再次去尝试做这件事直到成功;让一个人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所有。有时候那个人只是买了一件很普通的东西送给自己所爱的人,但那个人所爱的人经常会因为那个人的这一小小举动开心上很长时间。因为礼物虽然很小,但代表了那个人小小的心意,所以礼物的大小并不会影响两个人的感情,反而会让两个人的感情更上一层楼。即使贫穷也不会影响感情,因为每个人都尽最大可能为了对方付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但却不会后悔。因为有爱在支撑着,所以他们才会毫不后悔自己所作的事情。

《贼骨人心》这篇文章中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贼都是坏的,也有人为了维持生计而走上了这条路。不过我认为贼总归是贼是改变不了的,虽然那个人可能是个好贼。但我认为在对待好贼的时候要宽容一些,不能把他们和那种很坏的贼相提并论,要听他们的解释不能照着自己的想象办事情,因为这样会坏了大事。不过也不能手软,该办的就因该去办,而且要办得漂亮。

总之,我认为这本书告诉了我们很多很多我们原来可能不知道的东西。从中我也感悟出了许多道理,我觉得这些道理虽然简单但也让我们十分受用阿。我们要把从书中学到的道理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生活才会美丽、幸福。

  姐姐埃莉诺是“理智”的代名词,她也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第一次出场是在小说第一段的最后,她的母亲对嫂子的粗暴举动十分不满,“因此,若不是她大女儿劝她应该先考虑考虑一走是否妥当,那么媳妇一到,她原是会马上就永远离开这所宅子的”。这样读者对埃莉诺的性格有了初步的一点认识:她处事谨慎。小说继续写到“埃莉诺,这位在劝说母亲的过程中大起作用的大女儿,非常有见识,遇事冷静,虽然只有十九岁,却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她心地极好,性格可爱,富于情感,但她懂得怎样克制自己的情感”。这是文中唯一一次正面叙述她的性格。但这是对她性格的一个概括。在后文中作者通过生动的语言及对话描写和一系列的细节把她的性格体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她的性格。首先,她对待爱情的态度。在她与母亲妹妹离开诺兰庄园以前,达什伍德太太和玛丽安一致认定爱德华和埃莉诺用不了几个月就要结婚了,并为此高兴不已,她们对爱德华深信不疑。俗话说爱情会蒙蔽人的双眼,面对爱情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失去理智。但埃莉诺却不是这样的,她甚至比母亲更沉稳。“她不像玛丽安那样相信自己对爱德华的倾心会前途光明……至于将来结局怎样,她毫无把握,尽管她母亲和妹妹仍旧认为一定会圆满。而且他俩相处越久,她便觉得他的关切性质可疑”。2从她的担心可以看出她很冷静,对于男朋友的一点点不对劲都有所察觉。她这并不是多疑,读罢全文我们会知道,爱德华之所以会对她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是因为他早已和露西私自订婚,他夹在两个女人之间左右为难。但埃莉诺也决不是没有感情谁都不相信的冷血动物。实际上,她心里是爱着爱德华的。“有时候,她还认为那只不过是友谊,于是便伤心一阵”。她不希望自己和爱德华仅仅是朋友,但却没把自己的感情表露出来。在母亲和妹妹谈论他们的感情时,她总是巧妙地避开。这说明她不想让自己的感情影响到大家的生活。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也是故做矜持。这是,十八世纪英国女人的一个特点。她又富于情感,想到男友她会默默伤心。她对自己的感情谨慎而冷静,对待别人的爱情也是一样。当威洛比离开巴登庄园以后,玛丽安沉浸在思念之中。大家都认为他是个英俊潇洒,心地极好的好人。但埃莉诺却另有发现。她甚至还因为这和亲爱的母亲嚷道:“我是喜爱威骆比的,真心喜爱他;怀疑他靠不住,对你是痛苦的,对我也同样不好受。我的怀疑是不自觉的我不会任其发展下去。我承认他今天早上态度失常,确实把我吓着了。”3她比经历世事的母亲更谨慎和精明,她是爱着妹妹的她怕妹妹受到伤害所以不惜和母亲争论。但她又很细心,她没有把这些直接告诉妹妹,怕妹妹担心,玛丽安进来后她就巧妙地转换了话题。无论是对自己的感情还是别人的感情,她都能冷静对待,谨慎处理。

  第二她的性格在她对待人的态度上也是有所体现。在巴登庄园,她遇到了布兰顿上校。威洛比评价布兰顿上校为“有一种人,人人都说他好,却谁也不关心他,人人都乐意见他,却谁也不想找他交谈,他正是这种人。”玛丽安也赞成这样的观点。但埃莉诺却不这样认为,甚至还和他们争论了起来:“可别这么瞎说,因为你们俩都不公平。巴登庄园里全家都尊敬他,我每次见到他,也总是想找他谈谈。” 她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她看人比较客观。诚然,布兰登上校少言寡语,但他善良,有教养,举止文雅。二是因为她很善良。她深知上校对玛丽安有好感,但她却没当会事,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取笑他。这让埃莉诺有些同情上校。

  第三她的性格体现在她为人处事上。她能当好母亲的顾问,帮脾气急躁的母亲解决一些问题。和妹妹一样,她不喜欢斯帝尔姐妹,但她没有像妹妹一样表现出厌恶或者根本不理睬。她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她们虚假的语言。甚至还答应为情敌保密。当听到露西虚情假意的话时,她心里很清楚:话倒说得全都很动听,但是我们谁都骗了谁。但她还是在短暂的沉默之后“关心”地询问:“可是,你今后怎么打算呢?”多精明的姑娘啊。通过短短的一句话,既表现出自己对露西的关心,又缓解了尴尬的气氛,同时还巧妙地探了露西的口风。得知了露西对爱德华的态度。

  书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是妹妹玛丽安,她是“情感”的代言人。在描述她的性格特点时,作者同样采用了先总体正面描写,再通过语言细节侧面烘托的方法。小说第一章介绍了埃莉诺的性格之后,就对玛丽安的性格进行了评述。“玛丽安在许多方面都不比姐姐差,她懂事,聪敏,而且无论做什么都专心致志,她伤心或欢乐都毫无节制。她大方,可爱,讨人欢喜,一切都好,就是不谨慎”。她的这些性格特点首先体现在她对爱情的态度上。对待爱情她是个完美主义者,她挑剔,对爱人甚至有些苛求。正如她自己说的:“我阅历越深,越是相信我将永远碰不上我能真心爱的人。我要求得太多了!她一定得有爱德华的全部品德,他的仪表和风度还得极其动人,能为他的善良增光才行。”4天下没有完美的人和事,但玛丽安却对自己的爱情如此苛求。完美主义者往往很悲观,因为他们很难达到目标。玛丽安也一样,她也对爱情很担心。致使刚刚十七岁却担心自己一辈子也不会遇到自己真爱的人。对待爱情,她又是冲动的,不谨慎的。第一次和威洛比见面后,她就急于知道他的所有信息。仅仅听了约翰爵士的几句介绍就对威洛比有了好印象。她根本就没有自己认真思考过威洛比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他到底适不适合自己。经过几次接触,她就匆匆和威洛比确定了恋爱关系。而且表现得很显眼,虽然姐姐曾几次暗示过她,劝她应该稍加检点,但“她在这种事情上却厌恶一切遮遮掩掩”。多么热情似火的一个姑娘啊!但正是她的热情冲昏了她的头脑,蒙蔽了她的双眼,她没有看清威洛比的真面目。威洛比离开巴登别墅之前的态度很反常,甚至对达什伍德太太的热情邀请都很冷淡。但这并没有引起玛丽安的注意,她只是沉浸在无尽的痛苦和思念之中。“她躲着大家的目光,吃不下饭,说不出话……她无力控制自己,因为她也无意控制自己。只要稍微提到和威洛比有关的事,她立即就受不住。爱人的短暂离开就对她有这么大的影响,可见她有多么情绪化。到了伦敦以后,她不断地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信,可他却毫无音信。她不但没有丝毫怀疑,还断定肯定是有什么不幸的事缠住了他。她不谙世事,还沉浸在自己对爱人的完美印象中。但她对爱情的完美主义受到了重创:威洛比无情地抛弃了她。她也应该好好反醒自己的行为了。

  她是一个直来直去的姑娘,就像她对爱情的态度一样,她做什么都不想遮遮掩掩:她不愿隐藏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怒就怒,甚至可以说有些任性。约翰爵士开玩笑说她是挑逗威洛比,她火了:“约翰爵士,你这种说法我特别讨厌。什么庸俗的话都当俏皮话来讲,真恨死人,什么挑逗男人啊,征服男人啊,简直不堪入耳。这样的话是粗俗的,没有教养的。开头说可能觉得挺聪明,时间一长就毫无俏皮可言了。”5对于自己的长辈,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家的恩人,她却可以如此不留情面的回击,可见她的性格有多坦率。她不像埃莉诺那样能忍气吞声,以此来适应大家或者说是社会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她是一个反叛者。费勒斯太太贬低埃莉诺,埃莉诺虽然心里难受,却忍气吞声。这让玛丽安受不住了,“惹得她怒气冲冲,马上激动地说:这种夸奖真新鲜!莫顿**关我们什么事?谁认识她?谁管她画得好不好?我们考虑和说的是埃莉诺”。6她的大胆让大家很吃惊,没人会想到她敢当众回击富孀费勒斯太太。十八世纪的女性都应该是那种温文尔雅的,但玛丽安却敢反其道而行,当面驳斥长辈。多么有个性的小姑娘啊。当然,她的愤怒和勇气不光是她性格的原因。她爱着姐姐,不想让姐姐受别人的嘲笑,这也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打击后,玛丽安的性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再一次来到她和威洛比当初的约会之地时,她很平静。她能过理智地面对曾经的感情了,不再一味地伤心哭泣了。最后,她也找到了真爱。布兰顿上校,这个一直深爱着她的“老男人”才是她的归宿。这和她当初对上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初她认为上校的年龄可以当她的爸爸了,这样的一个老弱的男人是谈不上结婚的,但最后她却嫁给了他。她不再任性,她成熟了,理智控制了情感,这也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简·奥斯丁与家人长期生活在封建保守势力强大的农村,生活圈子相对狭窄,这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极其相似。因此,她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心情,体会主人公的感受。由她来描写这样的故事让人信服。就连他的外甥也说:“简·奥斯丁笔下的那些最可人心意的人物的迷人之处,简直没有一个不是她本人那可爱的旗帜和热情的心胸的真实反映。”7主人公生活在父权社会中,人的价值观建立在财产所有权上。由于一代代的财产都为男继承人所得,女人一开始就处于不利地位,她们只能从属于男人。处身在这样一个严峻、要求苛刻而往往又带有敌意的社会中,主人公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和性格。埃莉诺是顺从的,她小心翼翼地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顾大局,识大体,虽然自己会吃点小亏,但总体来说在当时的社会她的性格是可行的。作者也很推崇她的性格。而玛丽安则有些叛逆,在表达感情上她更大胆,她敢于反抗伪善的社会习俗。在女权主义风行时期,有许多评论家认为她才是完美的。然而在当今社会,两人的态度和性格都不可取。识大体固然重要,我很赞赏她的心胸,恋人背叛了她,她却还要帮助落魄的爱德华找工作,但我想很少有人有她的气度。但如今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利益要靠自己去争取。在顺应社会的同时也要享受和争取自己的幸福,当然也包括爱情。很少有人会心平气和地为情敌保密。而玛丽安又太过卤莽,不够冷静,这显然也是不可取的。如今我们应该更好地把二人中和起来。如果说埃莉诺是一分情感,九分理智而玛丽安是一分理智九分情感,那么在当今社会,我们该做到四分情感,六分理智。

从艾米丽**的代表意义上写:她是美国南方文明的牺牲者,是旧价值观的维护者和破坏者。她出于名门身份高贵,为了维护这种贵族高傲的传统,她没法和周围人交流,也鲜出门;爱上北方佬却无法和他在一起相守爱情,这都证明了她是牺牲者。她坚持不交税、住老房子又体现了对旧价值取向的维护;但她同时又爱上北方工人并以杀死他的方式与之“白头到老”,这又证明了她破坏了旧价值体系。

也可以从叙事的时间顺序来写,本文为倒叙,倒叙之中又含插叙。

还可以从作者福克纳(Faulkner)作品南方题材的角度写。福克纳本身是继马克吐温之后又一地方作家,他的作品多反映南方人生活状态的破碎、颓废、无希望,对旧价值观的维护和与南方工业文明的冲突及变化,福克纳的作品虽描写南方大家族没落的生活,但又不仅限于南方,因为他反映的是整个美国的问题。作家对南方生活现状和人们精神状态的态度是矛盾的,既有同情又有讽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本身是对南方文明的探索与揭示:南方文明要破败了,北方势力已经侵入,人们的思想开始变通,但是艾米丽还是固守着家族的高贵不肯低头。这样的态度既古板又可敬,于是在她几近变态的毒杀爱人之后,作者还是忍不住为她的执着打动,在题目中为她献上了一朵娇艳的玫瑰。

从这些角度挖掘,再加上其他论文的借鉴应该够了。

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是灵与肉的冲突。道德与欲望的冲突。《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传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自叙传,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世界。

“客观的态度,客观的描写,无论你客观到怎么样一个地步,若真的纯客观的态度,纯客观的描写是可能的话,那艺术家的才气可以不要,艺术家存在的理由,也就消失了。”

“作家的个性,是无论如何,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作家既有了这一种强的个性,他只要能够修养,就可以成功一个有力的作家。修养什么呢?就是他一己的体验。”

这种抒情性,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典型特征。浪漫主义主张写内心世界,崇拜自我,灵感。在五四时期,创造社是浪漫主义的,而文学研究会是现实主义的。

倘若问及金庸笔下最配英雄这个词的人物,想必大部分给出的正解都是萧峰。萧峰这一生问心无愧,虽然本为契丹人,父母却一心持着和平观念,并且被少林玄慈带头杀死。萧峰在长大后问鼎中原豪杰,被揭露身世后,他于孝一道找出仇人,于父亲和自己追求的和平一道,用身死换来中原和平。这份情怀几人能及。而此人说的四个字,也被视为爱情的真谛。

金庸是武学大家,想必大家都认同,但是说他是个情感专家,可能有的人会质疑。其实,在金庸的武侠作品中,不乏对男女情爱的讨论和描写。在神雕一作,小龙女和杨过,互为师徒,却彼此深爱,最终用时间的等待,换来了彼此的厮守和天下人的认可。郭靖黄蓉大侠,有过少年时的轰轰烈烈的爱,最后夫妻死在一起,成全了民族大义。这份爱同样难得。

至于萧峰和阿朱的爱,则是让人不禁悲叹。萧峰的一句我既误杀阿朱,此生终不再娶。让人不禁含然泪下。萧峰立下誓言,用一生的了然一人,回报和诠释自己对于阿朱的爱。萧峰认为,不论是四海列国,或者是千秋万代,决没有人比得过阿朱,甚至一千个美女,也同样比不过,只因为阿朱就是阿朱。

事实上,萧峰的确做到了坚守自己的诺言和爱情,哪怕是为了遵循阿朱的约定,日日和阿紫相伴,并且保护其周全,可萧峰也从未对一心苦追自己的阿紫动过心。其实,倘若阿朱地下有知,也不会在意自己的妹妹和爱郎厮守,这或许还是她遗嘱的另一层含义:照顾好阿紫,彼此都要幸福。

可正是萧峰因为秉持着一生爱一人的态度,纵使阿紫万般好,他也丝毫不动心。在穷追不得后,阿紫曾悲诉过,自己究竟哪里比不上自己的姐姐,而她又有哪里好,为什么萧峰永远忘不了她。姐夫永远不能变成丈夫。

萧峰用四个人回复了对方的深情相对:你不是她。四个字固然无情,却可以诠释人世间太多的不爱。爱和不爱,并非是先来后来的限制,就算那个人已经离开。可后来者依旧难以进入萧峰的心房,哪怕阿紫万般好,胜过阿朱万般,萧峰也不会转变心思。事实上,阿紫也全然比不过自己的姐姐。

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撕碎,这份事,就是在诠释悲剧。而金庸的天龙八部主旨,又何尝不是在诠释悲剧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金庸要诠释的就是悲剧和求不得。萧峰作为主角之一,自然也是爱而不得。和义弟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追求不一般,萧峰和阿朱彼此钟情,却又因为上天玩弄的仇恨,最后阿朱代父受过,装作父亲被萧峰杀死。

其实,就连诸人眼中最幸福的段誉,不一样是爱而不得,结局追得王语嫣本是皆大欢喜,可终究他还是认清了理想和现实,在金庸新版,两人还是分道扬镳,强求的爱情,难道真的是爱情吗?金老先生给出的答案是不,他对爱情的正解是萧峰和阿朱的悲剧之恋。

当青石桥上,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打出后,这位英雄的心终于被金庸安排的命运彻底撕裂,他甚至只求一死,和自己的爱人共度黄泉。可是,万般痛苦,萧峰也不能死,他的死法早就已经被安排在了不久后的契丹自尽。在契丹皇帝面前用自刎换来两国和平的萧峰,

《第七天》的开篇以空间迷失的状态进入:“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

杨飞在灾祸中丧命,“醒来”后,在空间中完全处于无法感知的方位,这种无知在于失去了现在即当下这一刻与先前存在的地点的连接。杨飞以幽灵的身份出现,他的叙述视角处于现实世界之上,展现了另一种生灵混沌的精神状况,就像处于睡梦中一样,失去与现实世界的接触,焦虑和不安是不可避免的。

作为被剥夺了地点的亡灵,他没有世界,没有居所,没有家,可以说他不属于任何地方,或者说他在任何地方(无论是出租屋、城市,还是殡仪馆)都是漂浮在时空中的一片残骸。所以从叙事的开始到结束,他一直在试图引导自己的身体去感知自己所在的地点,并竭力定位。对于空间的找寻构成小说的基本出发点,成为贯穿整部作品的重要意义,而时间才是一种无关紧要的依托。

记忆的恢复和倒错使得他在此时的精神世界与过去的现实世界之间踉跄:盛和路楼房、出租屋、铁路旁的小屋、谭家饭店、医院、车站、防空洞,地点的不断移动、转换体现着记忆间歇所引起的空间的非连续性,这推动着小说的进行和发展。

每一天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地点,每一个地点都存在独特性,意味着他生前某一阶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和际遇。每个地点的回忆和定位永远伴随着人物,地点与人物不可分割,如盛和路楼房与郑小敏父母、出租屋与妻子李青、铁路旁的小屋与父亲杨金彪、谭家饭店与谭老板、医院与李月珍、车站与肖庆、防空洞与伍超和鼠妹。

可以看出,人物的辨识和地点的认知具有交互性。这里的“人”也是和杨飞一样失去生命和空间的亡灵,由他们带着杨飞走入“地点”。杨飞在他们身上确认身份和地点的同时,他们也同样在地点里确认自己的身份。

不管是作为受到拆迁影响死去的郑小敏的父母,还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选择离婚最后却自杀的妻子李青,或是因为男友送的山寨iphone而跳楼的鼠妹,其实都隶属于同一空间——现实空间。都市颓靡而充满物欲的气息,人类生存的恐惧和孤独感都在这个空间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正是由于这个空间里发生的故事被余华写了出来,所以这部小说受到了质疑,有论者认为其太过贴近事实,仅是新闻片段的简单拼凑。

然而我们应该抛开现实主义的桎梏,看到现世空间的意义,不仅仅只是批判现实。杨飞的恐惧感在空间的重新找回中渐渐消解,对于地点的辨认使他逐步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这一空间绝对不是正在叙述中的现实世界,而是作为亡灵存在的脱离现实世界的另一空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14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