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吵吧,劝阻了反而容易引火上身,说多无用。
父母吵架的场景,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在我家发生一次。而且他们吵架的时候还喜欢让我评理。我一时不察,中了圈套,真的成为了一个法官,企图来审判家庭事务。我爸本来指望着我给他公道,结果发现我竟然还认为他不对,几乎要跳起脚来骂我了:你算老几,你也敢来说我?!
我最近开始臆想:或许他们是以此为乐趣,乐此不疲的。过去那些年里,我逢坑必跳,每当父母有冲突,总想要给他们一个两全的解决方案。结果把自己折腾到绝路,他们也仍然不满意,我还两头不是人。
这样的事情让我的情绪内耗的很严重,因为最后他们两个都表示不满意的结果,让我有极大的挫败感和无力感,我会觉得自己无能,会进入自我攻击的抑郁中。
而最近这些时间里,我突然发现,或许这就是他们的人生乐趣,几十年里他们都是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权力斗争,也表达亲密。
我是多余的,我扯进去做评判,做法官,做和事佬,并不是他们需要的,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旁观者吧?于是我终于想出来处理方式,我不管,你们自己玩去,玩得尽兴一点如果父母相安无事相敬如宾的,那真要羡慕你和恭喜你了。
而如果你们的父母也跟我的父母一样,这里给你一个锦囊妙计:不参与,不了解,不评判。如果能够做到见势不妙就溜之大吉,那就更妙了。
可以跟你朋友说:良好的家庭环境或者父母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需要调整心态,增强自信心,加强沟通,及时缓解矛盾。
绝对不能这样“安慰”人:A“大家都是这样的”“暑假一点自制力都没有,我好垃圾”——大家都是这样的啦,怕什么!“我爸出轨了,我一点都不想看到他”——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看开点啦!“放宽心”当然是个好方法。
但需要时间和经验的催化。轻飘飘的口水话不仅不会让人豁然开朗,反而会让人感到自己的感情被蔑视,感到自己的人生事件在别人眼里根本不值一提。“大家都一样”的后半句,其实是“怎么就你矫情”。
B“我比你还惨”“六个数学大题错了五个”——哦,至少你都写了。我两个大题没动。“室友十二点多还开着灯”——我室友五点起来读课文。“比惨”和“大家都一样”有些相似之处:本意是让对方看到别人的痛苦。
勇于接纳自己的现状,实际却只会让人觉得被“强行堵嘴”了。更恶劣的是,“比惨”不仅剥夺了对方宣泄的权力,还把话题的重心转移到了自己身上,好好的安慰就变成了挑衅。“比惨”也不是完全不能用。
但要确保:举的例子不是你自己,而且需要好笑,而且需要够惨。比如,“隔壁班某某分班考试忘记涂学号被判零分,全家跑去教务处静坐”,就比“我有两个大题没写”好得多。
C“别去想就好了”说这种话之前应该了解一下“白熊效应”。实验者告诉参与者不要想白熊,如果想了白熊就按铃。结果,五分钟内,平均每个人按了6次铃。一位女性按了整整15次铃。越是压抑思维,就越容易出现反弹;我们越是劝别人别去想,别人就越忍不住要想。
与其反复强调“不要想”,不如找点能分散注意力的话题。
可以这么去安慰她呀,就说父母始终是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其实是适合任何人的,所以即使父母做的不对,也不要跟他们去吵去闹,因为毕竟他们年龄大了,陪你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呢,让他们开心一点就开心一些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