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1895年历史发生什麼事?

1894年-1895年历史发生什麼事?,第1张

  中日甲午战争

  5月28日——41岁的南通人张謇考得状元。 6月11日——清军指挥官叶志超不战而走,致使日本军队占领平壤。 6月18日——乌干达沦为英保护国。 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立。 7月4日——夏威夷共和国成立。 7月25日——丰岛海战爆发,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开始。 8月13日——英国科学家瑞利和拉姆赛宣布发现新的惰性元素“氩”。 10月1日——马达加斯加成为法国殖民地。 11月21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攻占“东亚第一堡垒”旅顺口后,进行了4天3夜的旅顺大屠杀,市内群众2万人丧生,只有埋尸的36人幸免于难。 11月24日——孙中山先生在夏威夷檀香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兴中会(即今日中国

  国民党之前身) 11月26日——新即位的沙皇尼古拉二世与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在冬宫结婚。 12月22日——德雷福斯被开除军籍,处以终身流放。2月3日——诺曼·洛克威尔,美国在20世纪早期的重要画家 5月11日——玛莎·葛兰姆,美国编舞家,现代舞蹈史上最早的创始人之一。 6月17日——李仙洲,国民党将领,在莱芜战役中被人民解放军俘虏。(死于1988年) 10月5日——邓中夏,中国***早期***之一。(死于1933年) 10月22日——梅兰芳,京剧名旦(死于1961年8月8日) 12月31日——洪深,中国著名戏剧家、**导演、戏剧**活动家。 1894年,叶圣陶出生于苏州吴县。9月15日——中日甲午战争中,日军开始进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战死于平壤。 9月17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1849年出生) 11月1日——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亚历山德罗维奇病逝于克里米亚。

  以上全是1894年

  1月5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宣布发现X射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坚生于四川省巴州(今平昌县)龙岗寺。 1895年中国彩照

  1月18日,德雷福斯被遣送到圭亚那的魔鬼岛监禁。 1月20日,威海卫战役开始。 2月3日,定远舰中鱼雷自毁北洋舰队将领刘步蟾追随自己的爱舰,自杀殉国。 2月11日,北洋舰队将领丁汝昌在失败后宁死不降吞鸦片自杀殉国。 2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赴日议和。 1月下旬至2月初,威海战役中北洋军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1月21日,兴中会总部在香港中环士丹顿街13号宣告成立,通过了修订的《兴中会章程》。 3月16日,孙中山在香港主持兴中会骨干会议,决定在10月26日策动起义时以青天白日旗取代大清黄龙旗。 3月26日,日本派兵占领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遭到台湾人民的奋起抵抗。 4月17日——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签署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5月2日,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于松筠庵会议,联名上书光绪皇帝,史称公车上书。 5月25日——台湾民主国建立,唐景嵩出任总统。 5月29日,日军开始进攻台湾,台湾军民英勇抗击。 6月1日,清政府的代表李经方与日本人签订《交接台湾文据》,台湾正式割让给日本。 6月3日,日本陆海军同时向基隆发起进攻,基隆失陷,台北危急。 6月6日,“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回厦门。 6月17日——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在台北举行始政仪式,正式建立起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6月27日,抗日名将傅作义诞生。 7月,日本的“总督府”派人在台北成立“国话传习所”,推行奴化教育。 徐悲鸿与泰戈尔合影

  8月22日,胡适父亲胡传在厦门病逝。 8月24日,蒋介石父亲蒋肇聪得霍乱病逝,享年54岁。 8月底,第一次广州起义准备工作大体完成。 9月16日,日军成立“南进司令部”,调集4万大军,海陆并进,向台湾南部进犯。 1895年-10月 10月2日,天津大学成立。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成立。 10月11日,抗日义军与日军在嘉义展开激战。日军战败。 10月12日,抗日义军退出嘉义城。 10月26日,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陆皓东被捕。 11月7日,陆皓东就义。 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德语:Wilhelm Conrad Röntgen)发现X射线。 12月28日——**诞生。 1895年日期不详,严复《救亡绝论》在《直报》刊出。 1895年日本暗杀了朝鲜反日的明成皇后。 徐悲鸿与泰戈尔合影2月2日——陈澄波,台湾画家,二二八事件受难者(1947年逝世)。 2月6日——贝比·鲁斯,美国棒球选手。 4月3日——刘天华,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以上是1895

1937年11月12日,国军从上海撤守。上海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沉痛宣告远东第一大都市--上海沦陷。次日,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上海同胞书。因此上海沦陷的日子视为1937年11月12日。整一个月后,首都南京失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国民政府宣布由汤恩伯率第三方面军接收沪宁地区。1945年9月12日,在上海举行了受降仪式。上海正式光复。

1932年“—·二八”事变时,日海军将领盐泽幸一、野村吉三郎一度担任侵沪日军指挥官,日海军第三舰队共28艘舰船云集上海,其旗舰“出云”号泊于虹口汇山码头。

2月,日海军作战失利,日本陆军第二十四旅团、第九师团在植田谦吉率领下抵沪参战,后又增派第十一、十四师团抵沪,侵沪日军由陆军大将白川义则统一指挥。

5月5日,中日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原则规定日军必须完全退入公共租界及虹口越界筑路地区。同年,日军司令部迁至北四川路20号。

1933年又迁至江湾路10号。此后,日军又在虹口、沪西的越界筑路地区购买或租用土地房屋,以供驻军。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批日军聚集上海。长江流域的日本舰艇全部到沪,陆上部队基本为日海军吴镇守府、横须贺镇守府及第三舰队的海军陆战队。

“八一三”事变发生后,又有大批日本陆海军入侵上海,8月22日,以日军第三、十一师团为主干的上海派遣军在司令松井石根率领下到达上海。

9月,第九、十三、一○一师团的部分部队也配属该派遣军。11月,由第六、十八、一一四师团组成的第十军在日海军第四舰队的配合下于杭州湾登陆。

抗战爆发前,上海本是全国最大的米粮消费和集散地。日军占领后实行米粮管制,1939年8月上海的米价从每担十四元涨到四十二元。

上海人吃的米一半是靠常熟、太仓运来的,一半是外洋运来的暹罗米。而常熟、太仓的米不能储藏太久,唯有暹罗米,经过机器焙干,可以久藏不变,于是大家就抢购暹罗米。

当时,上海一家**公司曾拍摄了讽刺现实的“王先生”系列**,第一部就叫《王先生吃饭难》。市面上甚至出现了抢米风潮。

当时的一篇文章这样记述:走投无路的饥民甚至不得不铤而走险,成群结队地抢劫米店和运米车。而这造成了当时独特的“扫米”景观,抢米现场散落的米粒,成为许多人搜寻的目标,他们拿着扫帚在路边仔细清扫,这些米粒就是他们晚上的饭食。

民国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党专政”。国民党民主制的倡导者公开宣告实行“一党专政”,根本拒绝政党之间的竞争,民主只是国民党的民主,而不是人民的民主,“民权仅拥护并实行国民党的主义的人才得享有”。

辛亥革命后,中国从没有国会到有了国会,从没有法制到有了法制,1912年2月到8月间,仅在临时政府登记的政党就有85个,政党政治正在试验之中,三权分立基本得到了维持,整个国家政治民主空气浓厚,社会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非常好的发展状况之下。

1913年民办报纸就有500多份,在上海成立的工商联,没有任何一个党敢给它建立党组,说必须归统战部的领导蒋介石继承孙中山的遗志,领导北伐胜利,重建了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中国。

扩展资料:

上海是国共再度合作的基地第二次国共合作就是1930年代中期日本将大举侵略中国的时候,***和国民党开始谈判,停止内战。

毕竟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应该怎样一致对外。这个谈判是从1935年开始,其中一个重要的地点就在上海,中国***的代表是解放后陈毅市长的助手潘汉年,他跟张冲、陈立夫等国民党代表谈判,谈了很长时间。

南京西路有一个沧州饭店,在这里,潘汉年把周恩来的亲笔信交给了陈立夫,然后正式起草国共两党抗日救国协定草案,就是要合作。西安事变爆发以后,宋美龄、宋子文赶到上海来找潘汉年,希望刀下留人,后来蒋介石被和平释放了。

上海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上海爆发了两次抗战。简单地先回顾一下“一·二八”,“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了东北,而且这个仗几乎没怎么打。那时日本方面要在上海搞点事,他们就派来了一个女间谍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是清朝的格格,父亲肃亲王不甘心清朝的灭亡,希望通过日本的支持复辟,便自己把女儿过继给了日本浪人川岛浪速。这个川岛芳子既是侵华战争的加害人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因为她的养父经常强暴她,有苦难言,她变成了一个军国主义的工具,所以她后来干脆不穿女性服装了。

川岛芳子在上海制造了事故,事故的地点在今天的双阳路,她命令日本浪人穿上中国工人的服装后袭击了5个敲着木鱼经过的和尚,这5个和尚被打死了1个,2个受伤。日本总领事馆马上就说上海市民打死了日本和尚,增兵上海。1932年的1月28日,日军向上海守军十九路军发动进攻。

十九路军在蔡廷锴率领下奋勇抵抗。后来国民政府派了第五军援助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拼死抵抗。日本又派来陆军,最后增加到5万人。中国两支军队也是5万人。上海人民很支持,听说十九路军三个月没有发饷,就捐款1000万法币。中国军队打仗很勇敢,但是弹药越来越少,国民政府再也没有派援军过来,所以到3月3日这个仗就不再打下去,最后英美调停,结果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军队撤出上海。

日本的陆军回去了,但日本的海军还在上海,而且日本的海军在今天的四川北路121号建了一个堡垒,就是陆战队司令部,最近在放的《生死地——1937淞沪抗战实录》,我个人感觉是纪录片当中拍得最好的。

第二次淞沪抗战叫“八一三抗战”。1937年8月11日开始,中国的主力87、88师到了上海,然后步行到闸北。8月13日,在今天的横浜路天通庵车站边上一支日本陆战队巡逻队向闸北进发,中国的保安队已经堆垒了沙包不准他们过来,日军就开枪了。

当晚蒋介石命令第九集团军司令张治中第二天主动进攻,因此8月14日开始我方就主动攻击。从杨树浦一直到日本的沙场我们全面攻击,一攻击日本就收缩防线。我们总体上打得不错,但伤亡惨重。

8月23日战役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登陆与反登陆,一直打到9月11日。在上海作战的时候,日本内阁马上组成了上海派遣军,23日凌晨赶到吴淞口开始登陆。这个时候蒋介石派了第十八军,军长是陈诚,就在吴淞、宝山一直到川沙口、罗店。但是长江边没有什么阻挡的地形,日本的舰炮打过来伤亡很重,但是中国军队也没有后退。

尽管我方往后撤,但淞沪战线还是比较稳定,11月5日日本又派四个师团来到上海,其中第十军三个师团在金山卫登陆,第十六师团在浏河口登陆,11月12日上海失守。

当时日本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但结果三个月才刚刚占领上海。这次战役至少消灭敌人4万多人,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令世界舆论刮目相看,也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会战为我方的工厂、大学、政府机构后撤赢得了时间。

蒋介石当时主动在上海抗战逼着日本不断增援,把华北、东北、日本国内的日军调过来,最后上海变成了它主攻的方向。我方是顺长江逐渐往西后撤,日军在后追击。从上海退到南京,南京守不住退到武汉,武汉还是守不住退到了宜昌,宜昌还是没守住但是最终守住了三峡,所以我们保有了西南抗日的后方,持久抗战坚持下来,这也是淞沪抗战的重要意义。

《八月未央》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21by

《八月未央》是由李凯执导,钟楚曦、谭松韵、罗晋领衔主演的青春爱情剧情片,于2021年4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讲述了两个性格迥异的闺蜜知己在个性的强烈碰撞与爱情的抉择间逐渐释然,最终冰释前嫌。

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设伪上海特别市第一警察局黄浦分局。

1月10日 为配合汪伪政府对英美宣战,伪中华**公司停止放映英美**。

1月11日 上海日本陆海军最高指挥官公布限制粮食运输办法。规定非经日军许可,所有上海市区内的食米、麦类、豆类、小米等粮食及其制成品,一律不准由清乡地区运出,亦不得运入上海市封锁线内。次日伪上海市政府公告,规定13日起实行上述粮食统制新办法。

是日 《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签署。主要内容撤废英美在华治外法权,交还租界等。

1月13日 中共中央华中局取消中共江苏省委,成立敌区工作部,部长刘晓,领导上海、江苏的地下工作。1944年8月华中局敌区工作部改称城市工作部,部长刘长胜。

1月14日 意大利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交还在华租界和撤销治外法权。

是日 日军当局发还8家工厂。至此日军当局管理的140家在沪华商工厂,已发还104家。

1月20日 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颁发《上海第一期清乡地区实施规则》。规定设立户口清查实施委员会。至2月20日分期分区挨家挨户清查户口,凡12岁以上,60岁以下的无家属男子,一律返原籍或逮捕。

1月25日 晨,哈同花园大火,洋房付之一炬,毗连旧宅亦受重损。宅内珍宝、古玩皆焚毁。哈同家属及佣仆200余人幸免于难。

是日 据伪市政府警察局统计,全市有烟馆235家。

2月4日 伪市政府训令各局、区署,5日起国旗上方附加的**三角标识一律除去。

2月12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所设各华童小学取消英文课,改教日文。中学部减少英文课时,以日文课时取代。

2月13日 日首相东条英机到达南京和上海,策划“中日两国的真正合作地带”。

2月16日 公共租界工部局封闭南京路(今南京东路)新凤祥、老凤祥、方九霞、裘天宝4大银楼。

2月17日 日本占领当局决定,居留在沪的英、美等敌国侨民限令月内迁入指定的“人民集合所”居住。

2月中旬 日本占领当局集中拘禁在沪英、美、荷等国侨民,德、奥在沪难民居留地区被限于提篮桥一带不足一平方英里的区域范围内。

2月23日 法国维希政府发表声明,“决定撤销在华治外法权,并交还北京使馆区、上海等地的法国专管租界行政权”。

3月15日 汪伪全国商业统制总会在沪成立,专管军需及统制物资的收购配给。

是日 伪市政府保甲委员会成立。17日伪市政府发布《上海特别市保甲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

3月19日 日军将上海市郊经济监视哨(又称封锁线)移交汪伪市警察局管理。

是月 中共中央华中局成立城工部和联络部后,上海军地工作改由城工部领导。

是月 伪市政府对所辖区域作新的划分,分为市区和特别区两部分。

4月3日 打浦桥自1937年八一三事变封闭以来,是日开放。

4月5日 南市文庙举行春季祀孔典礼。

4月16日 上海沦陷后成立的中华、中联、上海影院3家**公司,是日合并为伪中华**股份有限公司。1942年5月起,日伪“中联”**公司拍摄约50部**。春 日伪成立中日广播协会上海事务处。

5月1日 日伪在上海实行第二期清乡。清乡地区为崇明、宝山、嘉定3县,修筑封锁线长221公里。

5月8日 伪市政府发布密令,日本大使馆已决定征用吴淞、宝山狮子林炮台、月浦镇、罗店镇和大场镇,设置军用设施,占地共25万余亩。

5月29日 汪伪江苏上海地方法院检察处改江苏上海地方法院检察署。

5月下旬 上海市内煤球供货短缺,煤球公会规定限量零售。

6月1日 商务印书馆、中华、世界、开明、大东等书局联合组成中国联合出版公司。是日 汪伪中国青少年团上海地区清乡团部成立。

6月30日 汪伪政府外交部长褚民谊与日本重光葵在南京签订《关于交还上海公共租界条款》及《了解事项》。规定8月1日起租界行政权及公共设施资产及负债,由伪国民政府

继承。是日 汪伪清乡委员会上海分会结束。

7月22日 汪伪政府代表夏奇峰等与法国维希政府代表在南京签署《交还上海法国专管租界实施细目条款》及《附属了解事项》。

23日汪伪政府代表褚民谊与意大利大使签订《关于交还上海公共租界实施条款》及《了解事项》。

7月24日 日军当局归还申新纺织厂等24家华商工厂。至此,被日军抢占的140家华商工厂全部交还。

7月30日 汪伪国民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区,改称第八区。

7月31日 汪伪政府决定,设在上海的各级法院和检察院全部解散,改设两院两署制度。

7月下旬 伪市政府决定,拆除在外滩和九江路的赫德、巴夏礼两座铜像。

是日 市政当局取消前因橡胶原料短缺,实行的套鞋须在雨天购买、球鞋跑鞋须在晴天购买的规定。

是月 上海米价暴涨至每石2100元。

8月1日 汪伪国民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区,改称第一区。

是日 汪伪上海地方法院成立。汪伪高二、高三分院被撤销,成立汪伪上海高等法院。

8月9日 汪伪政府在上海召开最高国防会议临时会议,通过《收买棉纱棉布暂行条例》及《实施纲要》。规定所有棉纱棉布由商业统制总会统买,不得拒绝或妨碍。

8月26日 伪上海市长陈公博命令第一区公署,将外滩所有铜像拆除。

是日 陈公博命令第一、第二两区分署所有该区内以外国人名作路名的马路于10月10日改名。10月8日伪市政府颁发训令,从10时起一、八两地及越界筑路路名的西文,一律改用新名。10日全市240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用以中国地名命名的新路名。

8月29日 第四十五期户口米开始发售,每人减为半升,另加杂粮半升。

9月1日 伪市政府布告,规定全市饭馆酒肆营业时间为下午5时至晚上11时,舞场营业时间不得超过晚上12时。

9月9日 伪江苏省省长、特工总部主任李士群被日军毒死。

9月14日 上海开始实行凭户口证购食盐。10月5日全市开始对肥皂、火柴等日用品实行配给。

9月29日 陈公博致电各区公署,要求推行随田赋带征军警米。规定不论产米区和非产米区,一律以每亩征米1升5合。

10月1日 伪市保甲委员会颁发《抽查各区户口暂行办法》。

10月10日 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学务处所属中小学及原法租界公营局所需学校,由第一、八区公署教育处接收,一律改为市立学校。

10月30日 汪伪商业统制审议委员会通过《棉花统买统配暂行办法》,在上海等地实行棉花统买统配。

11月8日 华商证券交易所经汪伪财政部和产业部批准复业。

11月16日 上海实行计口配售火柴,每人每月一盒。20日实行计口售皂,每人每月限购一块。是月 上海煤、炭、木柴等燃料一致狂涨,激起物价全面暴涨。

12月1日 第三期清乡开始,范围为川沙、浦东南、浦东北3个区。修筑封锁线56公里。

是日 因煤炭缺乏,全市实行限量供电。

12月7日 煤球每担涨至300元。

12月16日 伪市政府公布《上海清乡地区清查户口实施规则》等。

是日 上海黑市米价由1月每石1500元涨至2600元。

年底,汪伪“七十六号”特工总部改称汪伪政治保卫局上海分局。

是年 1939~1943年新开设银行118家、钱庄146家,创历史最高。

是年 全市华商工厂约倒闭2/3,剩1145家。

是年 全市有学校1019所。

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前期一直从事于倒幕运动,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1828年1月23日(文政十年十二月七日)西乡隆盛生于日本萨摩藩鹿儿岛城下下加治屋町山,是御勘定方小头西郷九郎隆盛(后改名吉兵卫隆盛)的第一个孩子。幼名小吉,通称从吉之介,善兵卫,吉之助顺次变化。成人式时名隆永,后来改为武雄隆盛。号南洲。天保12年(1841年),行成人式,改名吉之介隆永。在这个时候加入下加治屋郷中的青年组织“二才组”。 他自幼受到严格的武士训练,这使他养成尚武的习性,具有浓厚的忠孝仁义等封建道德观念。 弘化元年(1844年)担任「郡方书役助」。后为郡书记官先后共10年。和维新三杰另一位的大久保利通一向伊藤茂右卫门学习阳明学及朱子的「近思录」,向福昌寺(现鹿儿岛市立玉石龙高级中学所在地的岛津家菩提寺)的无参和尚门学禅。他跟随郡长巡视农村,接触农民,通晓农政。其间,郡长迫田因荒年要求藩政府减免年贡不准而愤然辞职,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他出身于濒临破产的下级武士阶层,长期担任低级官吏,使他对下层人民有一定的了解和同情,对幕府末期的政治腐朽有所认识,从而走上了矢志改革的道路。 岛津齐彬继承萨摩藩藩主之后,西乡隆盛为首的“诚忠组”上书阐述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其政治主张得到岛津齐彬的赏识。

公武合体

西乡28岁时做了萨摩藩主岛津齐彬的亲信扈从,受到齐彬改革藩政以求富国强兵的思想影响,并受到勤王家藤田东湖和桥本左内等人的影响,使他立志勤王和改革幕府政治。1854年(安政元年)随岛津齐彬至江户居住3年,为齐彬等人倡导的王室公卿和幕府将军合作的“公武合体”运动四处奔走联络,十分活跃逐渐成为晓有名声的改革派志士。 在“将军继嗣问题”上,与齐彬一起拥戴一桥庆喜。 1858年,由于岛津齐彬暴病而疫,由岛津忠义任藩主,实权掌握在其父岛津久光手中。西乡闻讯,曾打算为齐彬殉死。经僧侣月照的劝导,他才打消此念,立誓要继承齐彬的遗志,进行幕政改革。此后,他依旧往来于京都与江户之间,进行勤王活动,策划除掉幕府最高行政官井伊直弼大老。9月,井伊制造“安政大狱”,残酷镇压勤王志士。西乡和月照逃出京城才幸免遭难。二人先后回到鹿儿岛,不料却被勒令离开萨摩藩。他们感到勤王大势已去,绝望之下,当船行至锦江湾,相抱投海自尽。被救起时,月照已溘然长逝,西乡亦奄奄一息。岛津久光把他流放到奄美大岛。 1862年(文久2年)西乡隆盛在已握藩中大权的大久保利通帮助下返回萨摩藩。解除处分后作为尊攘派开始活动。久光本想借助西乡的声望,以便实现自己入京勤王,继续搞“公武合体”的计划。不料,西乡反对,表面上是认为久光威望和身分不够。实际上其新的政治主张“尊王攘夷”与藩主的“公武合体”有矛盾,而且西乡又与激进的藩士们联络。久光一怒之下,将他流放到德之岛,两个月后再转送到流放死刑犯人的冲永良部岛的牢狱中。 然而再次被流放到小岛。在狱中两年,西乡受尽磨难,却阅读了大量儒家著作,不时吟诗抒怀。他的一首诗写道:“朝蒙恩遇夕焚坑,人生浮沉似晦明。纵不回光葵向日,若无开运意推诚。洛阳知己皆为鬼,南屿俘囚独窃生。生死何疑天赋与,愿留魂魄护皇城。”这表达了他对死于安政大狱的志士们的追念之情,也阐明了他的生死观和忠君勤王的志向。

明治维新

1864年,因倒幕派势力增大和藩士们的要求,久光下令召回西乡,并委以掌握萨摩藩陆海军实权的重任。 此后五、六年间,是西乡思想趋于成熟的时期。他开始还是作为久光的谋将,后来则成为尊王倒幕派的***。他与大久保利通密切合作,在萨摩藩内进行政治改革,并为完成日本历史上轰轰烈烈的倒幕维新大业,立下了功勋。 1864年7月,幕府对长州藩志士们发动的禁门之变进行镇压。在京都的西乡遵从久光之命,参与镇压活动,在战斗中负伤,因而受到褒奖。9月,西乡在大阪会见了胜海舟。胜对西方十分了解,对幕府内情也有很深的认识。这次会见使西乡开阔了眼界,认识了幕府的腐朽和没落,思想发生转变。但这时的西乡仍有“萨藩主体”的地方意识,所以在行动上表现得十分动摇。当幕府于9月组织军队讨伐长州藩时,西乡仍从本藩利益出发,参加并指挥了征长讨伐军。但在翌年4月幕府组织第二次讨伐长州行动时,西乡已在行动上贯彻其强藩联合对抗幕府的主张,不顾幕府一再下令催促,坚决拒绝出兵。12月他派人与长州藩联络,并在1866年正月,于京都同长州藩倒幕派***木户孝允缔结了“萨长倒幕联盟”的密约。从此他作为一位倒幕派***在全国进行了广泛的倒幕活动。 1866年7月,幕府将军德川家茂死,德川庆喜继任。12月,一贯压制倒幕派的孝明天皇被公卿岩仓具视等毒死,由年仅14岁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利用宫廷的形势,开始准备武装倒幕。在土佐奇人坂本龙马的斡旋之下萨摩藩与长州藩结成“萨长同盟”。之后萨摩与土佐藩也结盟。这几个“西南强藩”掌握天皇政府大权,共同讨伐幕府。西乡等人还与英国结成了“萨英同盟”,想从英国那里购买武器和取得财政援助,但他们对英国的侵略企图有所警惕。1867年7月27日,西乡在大阪会见英国公使馆官员沙托时表示:“关于变革日本政体问题,应由我辈尽力而为,如与外国人相商,则有失体面。”西乡的回答,表明他已有较强的民族意识。 1867年9月,西乡、大久保通过岩仓等公卿,事先做好了用天皇名义发布《讨幕密旨》的准备。10月14日,萨长两藩得到了《讨幕密旨》。在部署就绪后,12月9日,西乡、大久保等倒幕派发动政变,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将军制度等,要德川庆喜立即“辞官纳地”。倒幕派于当天组织了新政府,西乡、大久保等掌握了新政府的实权。 以德川庆喜为代表的旧幕府势力,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发生国内战争,因是戊辰年间,史称戊辰战争。1868年1月在京都之南的鸟羽、伏见地区,幕府军与政府军发生了大规模军事冲突。西乡指挥了这次决战。由于兵士的奋勇和人民的支持,政府军打败了3倍于己的幕府军队,取得了胜利。西乡被新政府任命为陆海军负责人。2月,讨幕军从京都出发东征,包围了江户。这时,防守江户城的胜海舟,向庆喜说明了国内外形势,促使庆喜下决心投降。3月,西乡向幕府提出了7项投降条件,并去江户会见了胜海舟。最后签订了幕府投降协定,史称“江户无血开城”。8月后,西乡又率讨幕军转战于关东和东北地方,征讨幕藩残余势力,取得节节胜利。凯旋回师后,西乡由于军功卓著受到了奖赏。9月,他以在倒幕维新运动和戊辰国内战争中的功勋,,授正三位官职,赏典禄为两千石,成为诸藩家臣中官位最高、受封最厚的人。 功成名就的西乡,出于封建思想,认为自己功名地位高于萨摩藩主岛津家,有损“忠臣”的声誉,遂于1870年1月辞职,回鹿儿岛做了藩政顾问,后任藩大参事。 西乡离开中央回到地方,还因为他对明治政府实施有损于下级武士利益的政策感到不满。他很同情下级武士们在明治维新后的悲惨遭遇。他在请求萨摩藩政府救济一个参加内战的士兵的信中写道:“临生死之境,使之如私物,事定之后,即行抛弃,影响德义”。他的一首广为流传的言志诗写道:“几经辛酸志始坚,丈夫玉碎耻瓦全。一家遗事人知否,不为儿孙买美田”。他看不惯许多政府高官追名逐利,穷奢极侈,指责他们为“利”忘“义”。西乡的个人品德,在日本一直被人们推崇。正是在这些内政问题上,西乡与大久保等人产生了矛盾。 西乡、大久保等人尽管有矛盾,但他们都认识到要建立近代国家,使日本摆脱半殖民地危机,必须消除封建割据局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权。从1871年起,他们又在这个目标下联合起来,全力进行废藩置县的改革。 1872年7月,西乡任陆军元帅兼近卫军都督。次年7月,政府公布《地税改革条例》等5个文件,实行变革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近代土地制度的地税改革。在此前后,政府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多项资产阶级改革。西乡主持和参与了这些改革,虽在改革内容上没有特别的建树,但他统帅军事力量,以武力为后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应该说是他的特有贡献。 西乡、大久保、木户三人以在倒幕维新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被人们誉为“维新三杰”。

愤而辞职

维新, 是一次资源与权力再分配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一部分旧权拥有者必然会失去原本拥有的资源和权力; 维新, 用句时髦的话讲, 也是一个管理扁平化的过程, 一部分中间阶层, 必然会被淘汰。 这就是一个从最上和最下两个阶层向中间阶层挤压的过程, 而这中间最终被剥夺出的权力和省出的资源, 就会重新分配到最高和最低的人群中去, 从而使管理和生产都达到新的平衡。好比“攘夷”, 实质是剥夺西洋殖民者的资源和特权为本国所用, 然而相对当时的日本, 西洋殖民者是十分强大的,即便萨摩长州这样的强藩在与他们对敌后也深深意识到无法与他们抗衡, 如果硬要剥夺他们在日本的资源, 很有可能反倒被这些船坚炮利的家伙彻底打倒, 连主权(本国政府分配自国资源的权力)都丢个干净。 因而不如承认他们在日本的存在, 甚至与之结盟, 换取他们的支持, 和必要的军事技术援助, 以获得更高的发展资源(所谓“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和挤压其它阶层的能力(在他们的支持下倒幕); “倒幕”实质是把矛头指向天皇之下, 各诸侯之上的幕府将军这一阶层, 剥夺他的特权, 领地, 剥夺他所拥有的资源和分配资源的权力, 所谓“解放生产力”; “倒幕”成功之后的“废藩置县”则等于把这把刀又砍向了诸侯, 剥夺他们的资源和权力。 然而进一步呢, 进一步的军制改革, 使得普通平民也拥有当兵的权利和义务, 让更多的人有为国尽忠的荣誉感和升迁的机会, 于是, 这把刀又砍向了下级武士。 如果要说到背叛, 倒幕过程中出过力的诸侯和下级武士都是被新政府背叛了的, 而最终得益的, 有最高层的人, 也有更大多数的日本平民。 为了日本能真正实现军事上的近代化, 对下级武士这一阶层, 是必须背叛的。 西乡是赞成新的军制的, 他知道从公而言, 新的制度能够让日本更加强大。 可是从私而言却不好说了。 诸侯在倒幕过程中出过力, 他们的资源和权力被剥夺以后还可以成为新的财阀, 地主, 就算不过奢侈糜烂的生活吧, 至少生计不愁, 而下级武士, 数目庞大, 作为个体而言, 原就拥有不多的资源, 再被剥夺从军特权, 往往就衣食无着了。 西乡在把自己的武士之刀砍向幕府和藩主时根本就不曾犹豫过, 可要砍向一贯支持维护自己的群体--下级武士时, 他就犹豫了。 西乡不能忘记这些与他并肩的战友, 因而在初始阶段, 他进行以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近卫军的编制, 就是为了给这些并肩的战友一个容身之处, 可近卫军的编制也是有限的。 虽然西乡本人非常豪爽大度, 每当有萨摩武士来找他的时候, 假如他不能解决他们的私人问题, 就任其在门口的钱柜那里取用。 然而这点毕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也很易遭忌, 容易给政治上的对手制造类似“西乡又要收买人心造反啦”的谣言的机会。 怎么办呢, 西乡想出的办法就是对外扩张, “题内不足题外补”, 让下级武士们去侵略别的国家, 从新的领地内和其它国家的人民身上取得新的特权和新的资源。 为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小国本身计, 其时这也确是一条出路。 可是说说容易, 当时世界列强环伺, 好地儿早就被抢占一空。 咱大清也还处于“同治中兴”阶段, 看不出是条龙是条虫, 咋办? 那就只有台湾, 朝鲜两处可打, 此二地远离大清统治中央, 列强还未染指, 也许也不会造成清的强烈反弹。 其实当时日本朝野都有征韩征台之念, 就连后来反对西乡最力的大久保, 山县等人也一概赞成扩张, 无非是“急征”还是“缓征”的区别。 而西乡恰恰是站在多数朝臣的对立面上, 强烈呼吁“急征”的。 他急于在以平民为主的政府军还不具备强大战斗力时, 用世世代代以战斗为专业的军人--下级武士们来进行这些对外侵略, 也使他们迅速在新的殖民地上找回他们在本国丧失的特权和利益。西乡主张对台湾, 朝鲜要“夺取此等之地,归为我有,以永镇皇国之南门”, 具体呢, 他求自任使节使韩,使用外交手段激怒朝鲜(“无一事不可为外人道”的西乡, 对外还是想用激幕府先行进攻的那一套谋略啊), 假如朝鲜中计, 杀了他,日本就可名正言顺派兵征伐, 此时的西乡, 于日本人观之, 不可谓不勇, 谋国亦不可谓不忠, 然而倘于韩人观之, 则他也要被列入诡诈奸徒的行列了吧, 一个人的历史定位, 原本就是只定义在他所维护和维护他的人群的基础上的啊。 与西乡对立的大久保等人,认为应以内治为主,先建立起近代化的国家体系和后勤制度, 才能展开对外征伐, 贸然用武士征伐, 很有可能因后勤, 补给不足, 又因大清的强烈反弹和西方强权的干涉而失败。 因而极力反对“急征”, 先前倒幕时期的好友, 如今倒成为政治上的死敌。大久保等人采用多种政治手段各处游说。 站在大久保一边的山县有朋也运用谋略于台前幕后多方奔走。 因为, 他要维护新的政府军的利益, 同时也维护自己在政军界的利益。 另外还有不少长州武士出身, 已经成为政府高官的人, 也准备充份利用西乡和大久保之间的这一矛盾, 搞倒西乡, 从中渔利, 以抬高长州派的人在政府中的地位。 而与他们相对的西乡, 此时却似乎真的仅以一个英雄和偶像的形象出现, 他把一切政治工作都只做在明面上, 希望仅以自己的忠心和名望打动公卿大臣和参议们, 希望他们不要背叛曾一起战斗过的下级武士们。 他似乎真的想作那个心目中“无一事不可为外人道”的司马温公了。 然而, 政治斗争是一场特别的战争,需要特别的技术手段, 需要特别的谋略机巧, 仅仅靠“光明正大”四个字是无法在这场关乎公私两种利益和理念的战争中胜出的。 朝议之中, 西乡派终于落败。 他要求出使朝鲜, 要求由武士征伐四方的愿望彻底破灭。 愤怒的西乡随即向天皇提出辞呈。第二日, 天皇便批准西乡辞去参议和近卫军都督之职,保留了陆军大将军衔。 而西乡所代表的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武士们, 也即永远失去了他们所能独享的荣誉。 如果说, 武士们的生命, 如那樱花, 那么, 西乡一定已经清楚地看到, 那比樱花更为令他们珍视的荣誉, 此时已经轻轻地落去了。

西南战争

士族问题越演越烈,日本各地不平士族陆续叛乱。规模较大的有明治七年(1874年),江藤新平在九州佐贺县发动的佐贺之乱。该事变平定后,日本政府为安抚士族,尤其是反抗意识最强的萨摩士族,於同年(清同治十三年)藉口琉球难民在台湾被原住民杀害,发动台湾出兵(中方称为牡丹社事件)。日本政府特意将西乡隆盛之弟西乡从道升为中将,并任命为台湾蕃地事务局都督,领兵三千馀名攻打台湾南部原住民部落。 上野公园内的西乡隆盛塑像

然而士族问题并未因此获得解决。明治十年(1877年),萨摩不平士族攻击鹿儿岛的政府军火药库,揭开西南战争序幕。当时西乡隆盛并不在鹿儿岛,闻讯之后慨然长叹,但依然回到鹿儿岛统率士族们,以「质问政府」为名挥军北上,并在熊本城与政府军爆发激战。最后政府军击败萨摩军,西乡隆盛撤退回到鹿儿岛,在负伤的情况下由部下介错(砍下头颅。按:西乡隆盛并未切腹),结束日本最后一场内战。

死后

1877年西乡隆盛之官位遭到剥夺,然民间同情声浪甚高,明治天皇也曾表示惋惜之意。在黑田清隆努力奔走下,於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同时获得特赦,并追赠正三位之官阶。

皇军与太君只有一个区别,皇军是侵华日军的自称,太君是汉奸奉承侵华日军的称呼。

1、皇军:

皇军是指日本军队,日本人自称皇军。在日本侵华战争时期被中国民众称为鬼子。二战侵华日军总数达120万之众。1945年,日本战败,军队被解散。1954年7月1日,日本自卫队成立。

2、太君:

在中国大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小说和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中,侵华日军被汉奸奉承称呼为太君。

扩展资料:

在日本军队侵华时,当时很多中国人不懂日语,旧日本军队是按照军团、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这样编制的。

大致相当于军、师、旅、团、营、连、排,部队的长官分别是军团长、师团长、旅团长、联队长、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

在日语中队长的读法和中文太君的读法很类似,就象香港人管英国佬叫阿瑟一样。北方日占区的中国人是随着日本人对长官的叫法来称呼日军的。

南方由于方言比较复杂,中文太君和日文队长的读法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音,所以称呼日军太君仅局限于北方。

—皇军

—太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856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