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高手(东北大哥)可以把东北的一些方言告诉我。比如:苛碜就是难看的意思!

哪位高手(东北大哥)可以把东北的一些方言告诉我。比如:苛碜就是难看的意思!,第1张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仅镇压“三藩”流放就有20多万人,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更少。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

  “噶(四声)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东北方言有的无从查考。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比如,“埋汰”是脏的意思。“的瑟”是不务正业或臭美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开始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里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在文学艺术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炸唧的,是东北方言。就是指说话叽叽喳喳,闹腾,性格急躁不稳定等。

有些地方话的确很难理解。但有时候同样的一个词放在不同的位置,意思也会发生变化的。

因此建议你详细咨询确定。

有一种厕所,叫猫楼。

有一种味道,叫哈拉。

有一种大话,叫扒瞎。

有一种抚摸,叫扒楞。

有一种失手,叫秃噜。

有一种沉默,叫蔫巴。

有一种回答,叫嗯哪。

有一种脑残,叫山炮。

有一种另类,叫隔路。

有一种浪费,叫霍霍。

有一种解决,叫咋整。

有一种显摆,叫得瑟。

有一种寻找,叫撒摸。

有一种外貌,叫磕碜。

有一种重复,叫墨迹。

有一种状况,叫毛楞。

有一种讨厌,叫膈应。

有一种软弱,叫尿唧。

有一种聊天,叫唠嗑。

有一种疑问,叫葛啥。

有一种掩护,叫打狼。

有一种习惯,叫埋汰。

有一种速度,叫麻溜。

有一种逛街,叫上该。

有一种街道,叫该里。

有一种泥泞,叫稀能。

有一种农村,叫屯子。

有一种挑逗,叫撩哧。

有一种坚强,叫皮实。

有一种口袋,叫挎兜。

有一种家具,叫炕琴。

有一种舒服,叫得劲。

有一种错误,叫岔劈。

有一种能耐,叫尿性。

有一种心烦,叫闹听。

有一种愤怒,叫急眼。

有一种喜欢,叫稀罕。

有一种停顿,叫卡克。

有一种心情,叫憋屈。

有种看见,叫瞅周了。

有种男人,叫爷们儿。

有一种放,叫搁那。

有种朋友,叫铁子。

有种吵架,叫吵吵。

有一种创伤,叫秃噜皮。

有一种闲侃,叫扯犊子。

有一种性别,叫二椅子。

有一种顽皮,叫欠儿登。

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有一种数量,叫老鼻子。

有一种运动,叫滚犊子。

有一种频率,叫晃常儿。

有一种害怕,叫胆突的。

有一种不行,叫完犊子。

有一种摔倒,叫卡跩了。

有一种发愣,叫卖呆儿。

有一种执着,叫盯把儿。

有一种口水,叫哈喇子。

有一种地方,叫那嘎达。

有一种范围,叫整个浪。

有一种傻,叫虎了吧唧。

有一种吃,叫可劲儿造。

有一种能力,叫吭哧瘪肚。

有一种工程,叫半拉咔叽。

有一种失败,叫秃噜反仗。

有一种骨头,叫波罗盖儿。

有一种故意,叫静引儿地。

有一种设施,叫马路牙子。

有一种心态,叫扬了二正。

有一种休闲,叫无极六兽。

在东北;

我们不叫运气好,叫点儿正。

不叫夹菜,叫叨菜

不叫碍事,叫挡害。

不叫闹别扭,叫咯叽。

有一种不可能,叫够呛。

"扇耳光",在我们家乡话中有很多叫法。

先说"扇耳光"中的"耳光",在我们家乡话中不叫"耳光",叫"巴筒",即用来打耳光的手掌。在我们家乡方言中"扇耳光",也叫"扇巴筒"。不过,也有说"扇耳巴子"的,但说的人很少。

因"扇"的同义词、近义词在我们方言中有不少,故"扇巴筒"有许多不同的叫法,如:

1、斫(do入声)巴筒。例句:斫只巴筒佢喫一一扇一个耳光给他吃。《说文》:斫,击也。(斫,又可写成"擆")。

2、打(da三声)巴筒。例句:好佢打了一巴筒一一被他扇了一耳光。

3、削(So入声)巴筒。例句:一只巴筒削迭一一一个耳光扇过去。(削,又可写成"搠"、"扚")。

4、捺(la入声)巴筒。例句:俉呒听,佢等下会捺巴筒一一你不听,他过一会儿会扇耳光。

5、扑(fu四声)巴筒。例句:扑佢两巴筒一一打他两耳光。(扑,又写作"呼"、"敷"、"揔"、"拊")。《集韵》:扑,普木切,铺入声,与攴同,小击也。

6、剁(do二声)巴筒。例句:阿慢叽一巴筒剁逮一一我过一会儿一个耳光扇过来。《说文》:斮(剁),斩也。从斤,昔声。引申为,打,扇。

7、掴(go入声)巴筒。例句:行正掴了佢三只巴筒一一刚刚扇了他三个耳光。(掴,又写作"敋")。《玉篇》:掴,掌耳也。

8、捭(bai四声)巴筒。例句:等下捭佢几只巴筒一一等一下扇他几个耳光。《说文》:捭,双手击也。

9、肇(cai一声)巴筒。例句:佢走至来就肇阿一只巴筒一一他走过来就扇我一耳光。《说文》:肇,击也。

10、搨(da入声)巴筒。例句:一只巴筒搨迭一一一个耳光扇过去。《集韵》:搨,德盍切,手打也。

11、批(Pi入声)巴筒。例句:阿批了佢一只巴筒一一我扇了他一个耳光。《说文》:批,反手击。

12、掉(tiao一声)巴筒。例句:阿一只巴筒掉至来一一我一个耳光扇过来。《说文》:掉,摇也,从手,卓声。引申为,打,扇。

“扇耳光”,在上海话里,叫“切尼光”,用半沪半“普”的文字写,就是“吃耳光”。

耳朵,在上海话里读“尼度”。

苏州无锡那边,“扇耳光”的读法和上海话差不多,不过苏州糯一些,无锡刚一些。

苏州人吵架,就像在商量着什么事情,比如,两个人吵架,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注意,苏州人是慢性子,即使不可开交,也是慢悠悠的)。

甲:“乃再凶!乃再吵!“(你还凶!你还吵!)

乙:“哪夯?”(怎么?)

甲:“额要拨记尼光乃切切闹!”(要不要给你一记耳光吃吃看!)

两个人吵架,都到了打人耳光的地步,还在商量着办……

打耳括子

在盐城乡叫打耳刮子。

在东北方言中,对于"打耳光"有多种说法。

用手掌抽打在脸蛋儿上,则被称为——打耳光了。同义词有"耳刮子"""大耳雷子"""大耳贴子""大嘴巴子"""大撇子"等。

假如由于躲闪等原因,导致手抽打的部位在颈部,则被称之为"脖溜儿""脖拐"等。

与之匹配的动词则更加丰富了,有"打""抽""扇""che"(四声)"搂""抡"等动词。充分体现了东北话简单、直接、豪爽的鲜明特点。

您当地还有哪些不同的说法,欢迎在留言区讨论。

我的家乡湖南邵阳方言把 “扇耳光” 叫做 “打耳巴子”。 下面来看一下在当地是怎么使用这一方言的:

小孩不听话时家长训:恩恩自晓得看手机,嗨 游戏 ,书皆摁看,昨业摁自,慢几我两个“ 耳巴子”打得恩成落多翁倒。

翻译:天天只知道看手机,玩 游戏 ,书不看,作业不做,等下我扇两耳光打得你找不到地方。

大人骂架:剁脑壳割,恩算老几,嗯信嗯信午两哥” 耳巴子”剁死恩。

翻译:剁脑壳(就是砍脑袋的意思骂人的话),你算老几,信不信我两个 耳光扇死你。

开玩笑时:午哥“ 耳巴子”会 呷雍 割噢!

翻译: 我的耳光会吃你脸上的肉肉噢。

我家乡的方言“ 扇耳光”就是"打耳巴子"的意思,你的家乡又是怎么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甲:”阿要畀(给)记耳光侬(你)嗒嗒(品尝)?”

乙:”吤(那)么侬(你)试试看。”

这是两个吴语系的人吵架时,在商量着怎么互扇耳光。

吴语是有好多专用字的,字典上也是有的,乱用同音字是不妥。

在我的家乡称作刮耳光子。

通常遇到很气愤的事情时,人们会这样说。

希望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冷静一下,不要说这种过激的话语。更不要对小孩子这样说。太伤小孩子自尊心了。

“扇耳光”,在老家说法是打耳刮子,这是北方的说法。

不过,真正是打耳刮子的很少,因为手重的人,打小孩子耳光的话,有可能一巴掌就会把小孩子打死。

教育小孩子,多数是打屁股,因为打几巴掌,不会伤筋动骨。

天津话管扇耳光叫"掣你大嘴霸子",很有气势的,这个"掣"字可比扇来的很。

东北话说的雷,有两个意思,用到什么地方就是一个意思,可以随便用,随便变。

雷可以用吃字讲,比如说,我今天吃了三张饼,就说我今天雷进三张饼。在这里,雷就变成了吃。雷还可以当成打字讲,比如,两个人吵架,一个人说,你再得瑟,我就雷你,我雷死你。小孩惹祸了,爸爸说看我到家雷不蕾你。这个雷字又变成打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0904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28
下一篇2023-10-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