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男孩的做法完全体现出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同时也体现出了他奶奶对他的溺爱。对于这样的孩子父母必须要严加管教,才能让他健康的成长。
一、父母教育的失败。小孩子所有的行为都会模仿自己的父母,所以我觉得这个小男孩如今有这样的行为,他可能是在模仿家里面的人。如果全家人对这位奶奶都非常尊重,那么这个小男孩在模仿的过程中,他同样也会对自己的奶奶尊重,绝对不会出现在地铁上和自己奶奶大吼大叫的做法。这位小男孩在地铁上对自己的奶奶大吼大叫,他完全不觉得这件事情是错的,在别人出面阻止的时候,他还去指责别人。那就证明这个小男孩平时在家里面就可以为所欲为,他会经常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在别人说了自己不爱听的话,他也会直面怼别人,这样的行为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小男孩的父母在教育,他的过程中是完全失败的。
二、奶奶也很溺爱孩子。如果这边奶奶平时在家里面对孩子很凶,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也会直接指责这个孩子,那我相信这个孩子绝对不敢和自己的奶奶大吼大叫,何况这还是一个公众场合。所以我觉得孩子如今有这样的行为,他的奶奶平时也很溺爱这个孩子,才会导致这个孩子有勇气在自己的奶奶面前大吼大叫。在大吼大叫的同时,这位奶奶也没有发脾气,一直在心平气和的和这位孩子说话。所以我觉得这一家人对孩子的宽容,才导致了对孩子有这样的行为。
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复制着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家人,这个小男孩有这样的行为明显,就是由于家里面的教育失败导致的。
当然是要让着点儿老人喽。哎,他年纪大了。很多事情做不到,需要我们的帮忙。自己作为一个晚辈,能让就让一下。不要把老人说的一些气话放在心上,他们只是口不择言对,对他们的牢骚要左耳听右耳出。多看他们的优点。放大他们的优点。
答:爸爸和奶奶吵架了,作为爸爸的孩子就应该让爸爸给奶奶赔礼道歉。因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奶奶含辛茹苦把爸爸从小养大,又结婚生子,奶奶的付出是不可估量的。即使奶奶有不对,爸爸也不能和奶奶吵架,这是对奶奶的不尊重,奶奶会寒心的。你作为爸爸的孑女,将来也像爸爸一样,爸爸一样也会伤心。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北京地铁有一个男孩对他的奶奶破口大骂,让他奶奶给他让座,把他的奶奶骂得狗血淋头,地铁里旁边的人就看不下去了,就问这个男孩是哪个学校的,男孩说自己是臭学校的,表现出非常不耐烦,而且让旁边的人别多管闲事。孩子的行为是一个家庭教育的缩影,这个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行为,已经说明他的家庭并不和谐,而且在教育孩子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这个孩子有七八岁的样子,小孩子调皮捣蛋脾气有点大这都说得过去。但是这么小的年纪,能有如此的暴躁脾气,而且对自己的奶奶破口大骂,没有把长辈放在眼里,他这种行为是非常地不孝顺的,令很多人已经看不过去了。也有很多人看到这个视频之后,也在声讨这个小男孩。但是一部分人认为,这个孩子之所以会有这样暴脾气,没有孝心,没有教养,那么家里的父母和老人也不会有多大的教养。孩子生下来之后是一张白纸,会通过父母和其他的长辈的行为里学到生活的道理,而且孩子他们也不知道这样做是对是错。所以北京地铁这个七八岁小孩的骂奶奶行为,我相信也是跟他的父母学到的,如果孩子的父母特别尊重他的奶奶,孝敬他的奶奶,我相信孩子是不敢对奶奶大喊大叫的,更不敢把他的奶奶骂得狗血淋头,而且也会像父母一样孝敬自己的奶奶的。所以这件事发生了,不是孩子单方面的错,我认为是作为父母没有尽到教育孩子的责任。而且,这个孩子的父母也是由他奶奶教育长大的,所以,我认为孩子的奶奶在教育子女的事情上也存在问题。
其实是这样的,孩子在12岁左右是青春期,容易叛逆,逆反心重,他奶奶说他就听,说明在他看来奶奶的分量重,而你不听,说明你还没有走进他的心里,先试着做他的朋友吧,也不要骂他,你也不必自卑,孩子只要健康就行,小毛病不要去刻意纠正。
你好!可能有以下原因,建议及时改正他的毛病,不然就麻烦了以后。一、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由于家长的溺爱,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闹,家长决不要让步和造就,不然会助长孩子的脾气。最简单的办法是把他单独放在房间里,作短暂的隔离,冷落他一会儿,让他有时间冷静下来重新考虑下一步怎么办。即使在外面也一样。如此反复几次,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发脾气、哭闹都毫无意义,得不到家长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慢慢地就不再乱发脾气了。每次发作平息后,家长要记住为孩子讲道理,及时进行下面教育。要告诉孩子刚才的行为是不好的,采取发脾气的办法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需求,是达不到目的的。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还是爱自己的,只是不爱自己的撒泼行为。这样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后不再乱闹,也可以避免孩子疏远父母的亲情。 二、由于受忽视而乱发脾气。对于这样的孩子,要安抚他们并转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稳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转移。当发生不愉快时,要采用活动转移法,让他们在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中宣泄内心的紧张。比如,孩子想妈妈了,而妈妈加班还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乱扔东西,怎么劝都不行。这时,家里人可以有意识地提起孩子平时最感兴趣的一件事,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给孩子讲个爱听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带孩子去玩最喜爱的荡秋千游戏,等等。一定要从爱心出发,从感情上安抚他,哄劝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万不要训斥指责,更不能动怒打骂。否则,孩子的脾气只会愈演愈烈。 三、由于不被理解而发脾气。3岁以上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对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长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充分表达内心想法的机会。有时候当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长讲述某件趣事时,家长们却常因忙于自己的事情,漫不经心的点点头或哼哼两声,那么孩子会十分恼火的。所以,家长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以专注的神情倾听孩子的话语,以欣赏的态度理解孩子的话语,并饶有兴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说一说,那对孩子将会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四、因为不能延迟满足而发脾气。多数学龄前阶段的孩子对于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东西根本没有耐心多等待一会儿,尤其对于就在眼前的诱惑物。曾经有过一个心理学实验,要求幼儿等待15分钟作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条件,否则,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结果,幼儿的表现依实验条件不同而变化;糖果不在眼前时,幼儿坚持等待的时间最长;有一种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减半;两种糖果都在眼前时,幼儿能等待的时间最短。说明幼儿对眼前的诱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较弱。因此,作为家长,一定要有意识地在平日里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从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让孩子学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妈都会立刻满足,形成一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感觉。这样当孩子偶尔不能如愿以偿的时候,就容易大发雷霆。 除了以上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之外,家长还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长的言行是孩子行为的一面镜子。 一、家长的教育态度要一致。当孩子发脾气时,千万不要在成人中间形成几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劝,有人离孩子而去,还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讨好,更不要当着孩子争论。成人彼此之间一定要沟通好,一旦孩子发作,全家人采取一致的态度。否则他就会更加哭闹不止。 二、家长切记自已不要经常发脾气。有一次在商场的玩具部我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有个妈妈突然抬高声音说:“上个星期刚买过,又要买。”俨然在告诉大家,我的孩子不讲理,我不给他买的原因是刚买过,不是不给他买。我觉得这个妈妈有点心虚,不给孩子买玩具有什么丢脸的?不买就是不买,给孩子讲清道理就行了。可她的方法有点走样,而孩子又非要不可,她就拖着孩子向外走,孩子则闹着往里拽。妈妈脾气大发,啪啪打了孩子两下,孩子哇地哭了起来。于是,这个妈妈不上分说拖着哭着的孩子慢慢消失在人群中了。有了这么一个好发脾气的妈妈,不想让孩子发脾气都难。 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不乱发脾气,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让孩子保持积极情绪,控制不良情绪的爆发。
此话题的讨论来源于这样一件真实事件:江苏盐城一名12岁男孩因弄坏了物品,找妈妈替自己去赔偿。妈妈对其进行教育时,男孩竟和妈妈在争执后,掐住妈妈的脖子不放,还一直狂言怒怼,围观群众都说孩子脾气不好。若要回答这是否与父母教育有关,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孩子的行为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
看完视频,给我最大冲击的,倒不是两人争执时相互撕扯的场面,在许多母亲教育孩子的场景中,这样的情形其实并不罕见。给我冲击最大,让我思考许久的,却是这位母亲在整个场面上的无力感,以及无法hold住场面的失控感。
1、孩子的需求,需要被父母及时觉察。
不难想像,当这个12岁的孩子弄坏了别人的物品后,第一感受应该是茫然和害怕,接下来被追责——赔偿,这是一个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孩子失误的最好办法,找到了解决办法、被明确了责任后的孩子应该是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监护人——母亲,以尽快弥补他之前的失误,用心急如焚来形容孩子当时急于赔偿的心情应该不过分。因为只有赔偿了损坏的物品,孩子因破坏物品而引起的自责与愧疚才能够得以消除,只有消除了这两种负性情绪,孩子的整个情绪状态才能保持平衡。
当这个急于解决赔偿事宜的孩子过来与母亲交涉时,得到的回应却令他大失所望:母亲并没有立即起身带着孩子去处理赔款事宜,从视频上看来,好像母亲在进行一番说教。很显然,母子对此次事件的理解完全不在一个频道,儿子要去赔偿,解决当即的问题,母亲却认为此时应该去教育儿子不能破坏别人的物品,从视频上看不出来母亲是以温和的语气还是指责的态度,但基本事实是母子各说各话,双方都满足不了对方的需求,于是儿子首先动手,母亲虽略显疲惫,无力招架,但碍于在公共场合,关乎家长颜面问题,也愤起反抗,一定要把孩子“压”下去的样子。
但,我们也看到了,孩子,是“压”不下去的。就算他只有12岁,但相对之前的2岁,他的力量已然成长了许多,再过10年,22岁的他,我相信,母亲的招架之力可以化零吧。因此,教养孩子,不是“压”下去的。在12岁这个即将步入青春期的年龄,家长需要做的更多的,也许是沟通与理解。沟通的前提,便是学会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如果连孩子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就不会产生有效的给予,而孩子,也无法给到家长一个良性的回应。就像视频中那位母亲不仅没有体会到孩子经历损坏物品后的慌乱无措,急于弥补过失的心情,相反还对他进行一番说教,我想,孩子的爆发也是情有可缘的。
2、理解了孩子,没有hold不住的场面
视频中所显示的母子之间的互动模式也可能不是头一次。母子之间这样的互动模式并不罕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如果母亲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来调整教育模式,提高亲子沟通质量,往往会在教育孩子(尤其是男孩)时愈显被动,母亲在教育上的无力与匮乏感只会愈加强烈。因此,有很多家长称自己年幼的孩子为“熊”孩子,孩子稍微大一点,在孩子“不听话”时,认为孩子处于叛逆期,并闻此色变。其实所谓的叛逆除了一些社会与家庭方面的原因,也与其生理发展有关,这里小科普一下,在孩子的青春期(女孩始自12-15岁,男孩始自12-14岁后)时,他们的两个控制与调节情绪有关的脑区(边缘系统和前额叶)的发育成熟时间并不一致,因此会表现出冲动、冒险、寻求刺激,以及家长们看到的孩子易激惹,情绪容易失控,等。小科普一下的用意,只是在于提醒家长们可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根据孩子的年龄,去了解每个阶段孩子的不同心智发展特点,以更全面的理解孩子,促进亲子关系良性发展。
当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孩子表现出不满、愤怒,甚至以动手的方式进行反抗时,不妨转身看看我们自身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蹲下来,与孩子平等沟通,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很愿意看到自己的父母可以心平气和的对待自己。如果家长们放下“权威”两字,放下“现在不管,更待何时”的焦虑感,放下“孩子就是要被教育”的固化思维,相信,孩子带给你的“场面”一定不会难看,而是否可以hold住场面,便变得不再重要。
孩子是我们家庭的一面镜子,他们体现出来的“毛病”,可能正是我们家庭教育中需要改观的方面,而孩子,正是我们在人生的打怪征途中不断给予我们经验与技能的天使。
我是心理咨询师蒋敏,做回最初的自己,才是最对的事。微信公众号FlyStep心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