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的批注短一点的

昆明的雨的批注短一点的,第1张

一基本概念

1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2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3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

批注

一基本概念

1常用的读书方法。阅读的时候把读书感想、疑难问题,随手批写在书中的空白地方,以帮助理解,深入思考。

2在阅读过程中,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语,生动传神。

3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

 《昆明的雨》作者汪曾祺在这篇 散文 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 八年级 语文《昆明的雨》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八年级语文《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

 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说诗情,导入新课

 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嘻嘻哈哈,边吃边聊。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然木香花会有的。猪头肉也会有的。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

 二、读文本,整体感知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 文章 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

 “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 乒乓球 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 雨水 淋得湿透了”。

 教师小结: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

 三、品语言,体悟深情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①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②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中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

 ③我想念昆明的雨。(两次出现,有何不同)

 ……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

 四、赏经典,拓展阅读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 总结 :

 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 成语 。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

 2、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

 延伸阅读:《端午的鸭蛋》片段,再次感悟汪老平淡而韵味十足的文字之美。

 端午的鸭蛋(片段)

 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鸭是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五、品生活,课外延伸: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

 汪曾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初中八年级语文《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 说说 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

 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文章深情的读一遍

 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甚至读给更多人听。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三

 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

 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

 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鸭栏忽然被风吹开了,等父子俩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它时,一阵旋风,几乎将鸭栏卷到了天上。杜雍和大叫了一声“我的鸭子”,几乎晕倒在地上。因为他看到,鸭群被分成了无数股,一下子就在他眼前消失了。

 杜小康忘记了父亲,朝一股鸭子追去。这股鸭子大概有六七十只。它们在轰隆隆的雷声中,仓皇逃窜着。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他不停地用手拨着眼前的芦苇。即使这样,脸还是一次又一次地被芦苇叶割破了。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他顾不得去察看一下。他知道,这是头年的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然而这群平时很温顺的小东西,今天却都疯了一样,只顾没头没脑地乱窜。

 提问1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2: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样也才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初中八年级语文《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三

 ◆教材分析

 《昆明的雨》是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五课。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欢与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3、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

 师: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

 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板书)2、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920年3月5日出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 毕业 考入江阴县南菁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

 1997年5月16日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朗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 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4)学生自由练读。

 2、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交流。

 (1)题为“昆明的雨”,文章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

 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

 一句。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的写昆明雨季之明亮、丰满,使人动情

 明确: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

 昆明的雨季是“丰满的”,因为“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因为“仙人掌不仅多,且极肥大,可以种在菜园的周围代替篱笆,并且倒挂着也能开花。”;

 因为“昆明雨季最多的还是菌子,菌子是雨季潮湿空气最有特征性的景物”;“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牛肝菌、青头菌、鸡枞、干巴菌、鸡油菌。”;

 昆明的杨梅不仅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而且颜色黑红黑红的,名字也很好听,叫做“火炭梅”;

 雨季的花是缅桂花和木香花,缅桂花“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木香花“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品读课文,探讨问题。

 (1)这样明亮又丰满的雨季自然是使人动情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师生共同交流并明确:怀念、喜爱、乡愁。

 (2)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之中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感情

 (3)作者想念的不仅仅是“雨”,还有物、景、人、事,想念的是昆明的民风、人情和当年在那里宁静、恬然的生活,你能体会出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明确: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2、学生默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品味语言之美。

 例如:

 (1)这种东西也能吃!这东西这么好吃!

 短短一句话,稍作改动但,疑问、惊喜、感叹之情却尽在其中!

 (2)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板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为何要写买花女孩)

 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用卖花女孩的娇美情态衬托出昆明雨季的柔美,抒发作者对昆明的怀念、喜爱之情。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觉得这篇文章语言上能给你什么独特的收获

 请学生朗读比较感兴趣的语句并总结:可能会有A、短句B、文言、成语。C、口语(例句见文中)

 教师小结: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让人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和谐地捏到一处的艺术功力。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这是汪老散文的魅力所在。2、简析汪曾祺的散文写作特点: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从而折射出中国当代散文的空洞、浮夸、虚假、病态,让真与美、让日常生活、让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功不可没。五、课堂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汪老不仅仅关注着昆明的雨,还描绘了很多自然风物。生活中的美就存于这一草一木中,显示出汪老独特的诗情和生活雅趣,他还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他们,然后携入文字,与我们则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六、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葡萄月令》及汪曾祺其他散文;

 2、仔细观察品味生活中一草一木、一枝一叶,抓住其特点,并披情入文,写一点能表现自己独特感悟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汪曾祺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

 ◆教学 反思

汪曾祺的散文,文白夹杂、雅俗共赏的妙语“如话家常”。谈起他的经典散文《昆明的雨》,众人也必定被那淡而雅的文字所营造的景美、人美、情美所深深打动。“日日有小暖,至味在人间”。

《昆明的雨》在情感的抒发上,有汪老散文的一贯风格: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背后,掩藏着的是真挚深沉的情感。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躁,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锤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活动一:浏览跳读课文,勾画出作者直接抒情以及直接写雨特点的句子。

作者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在哪里呢?作者写了两次,目的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明确:这样写使文章结构上更加完整浑融,也使抒情亲切、 明快,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体现了感情的真挚之美。

作者正面直接写出雨的特点的句子在哪里?

明确:第五段,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这些饱含作者赞美爱恋的词语,写出了昆明雨季之美。

汪曾祺思念的就只是昆明的雨吗,他还思念昆明雨中的什么呢?课后的阅读提示可能会给我们一点思考。

汪曾祺思念着雨,也思念着昆明一系列的景、物、人、事,不仅有仙人掌、缅桂花、木香花等景物;各类菌子、杨梅等食物;还深深思念着苗族小姑娘、房东母女等人;以及和好友一起小酌的小事。展现了昆明雨季的景物之美、食物之美、人情之美以及事情的氛围之美。

汪曾祺这种不直接写雨,反而集中大量的笔墨去写雨中的景、物、人、事,这种手法叫做什么呢?

侧面描写

汪曾祺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明亮”即光线充足,颜色鲜艳;“丰满”即生机旺盛,品种繁多。浓绿的仙人掌、火红的杨梅、无不鲜艳明亮,旺盛的植物、丰富的菌类又无不是丰满的写照。这就叫侧面描写。

八十年代,老作家汪曾祺复出文坛,他以传统的士大夫情怀和如话家常的写作风格,给当代文坛带来了清新的空气,几十年来,也深深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灵魂,尤其是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怎样在物质充盈的世界中活得更从容优雅,怎样在烟火的现实生活中心中欢喜自在,怎样在越来越喧嚣的世界保持一份淡泊与从容,怎样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这篇文章也许能给我们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圈点批注,培养自学能力。

②品味作者淡而有味、画面感强的语言,并试着学习运用。

③理解文中人、事、物的特点,理解关键句:“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④理解文中人物展现的美与善,感悟作者对普通人美好人性的欣赏与赞美。

2、情感价值观目标:

感悟作者对生活的诗意审美态度,受到人文熏陶,培养健康人格。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人物和事件中的情味。

2、品味语言,学会运用。

3、理解作者对生活诗意的审美态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PPT播放雨声)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雨,当雨声响起,当雨季来临,你心里涌起的是欢喜还是忧愁呢为什么

( 预设:忧愁, 因为会不太方便,雨会让我们的脚步不得不慢下来。 欢喜: 雨让我们内心感到宁静。)

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是《昆明的雨》,昆明是个怎样的地方?(它依山傍水,四季如春,被誉为春城,四季鲜花盛开。)这样的地方,它的雨季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将跟着作家汪曾祺,去感知昆明雨季的别样风情。 汪曾祺是谁他与昆明有着怎样的渊源

(PPT链接)“汪曾祺: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19岁奔赴昆明,考入西南联大,是沈从文最欣赏的学生,毕业后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学做了两年教师,在昆明度过了七年的青春时光。”

二、圈点批注,自学感知:

默读课文,了解以下内容:昆明的雨季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物、哪些人、哪件事来表现的呢运用圈点批注法在关键词句上做好记号,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读昆明雨季之特点:

哪个句子写出了昆明雨季的特点

齐读: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四、读雨中所见之物:

这些特点体现在哪些所见之物上呢(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1、仙人掌:(奇,多,肥。) 哪句写它的奇(倒挂在门上,还能开花。)这说明了什么(仙人掌生命力顽强,昆明雨水多。)

2、菌子:(多。) 从哪里看出昆明雨季菌子的多(品种多:写到多种菌子。数量多:坐火车途中还能捡到菌子。)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菌子(预设:干巴菌、鸡油菌、牛肝菌)它有什么特点

1)干巴菌: (中吃不中看) 读出写它不中看的文字:(“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 怎么读“这种东西也能吃!”(读出怀疑与鄙视)

“有点像……马蜂窝。”这个比喻有什么特点(PPT示其模样)(从两个喻体看,就知道它长得不敢恭维,样子如在眼前了,非常形象生动。)

 最让你觉得它“中吃”的是哪句(“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读“这东西这么好吃!”什么语气(惊讶、惊喜。)结合上句的“这种东西也能吃!”可见干巴菌丑到让人惊讶,也好吃到令人惊讶!

小结: 小小标点在汪老先生笔下,可是表情达意的高手呢。

2)鸡油菌: (中看不中吃。) 哪句最让你觉得它中看 (“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脑海中出现了它的样子吗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样子小巧、颜色鲜亮。)

3)牛肝菌: (很好吃。) 从哪看出它好吃(“滑,嫩,鲜,香。”四个字写出它的美妙口感,很诱人。) 如果将逗号改成顿号,会有什么效果(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

3、杨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雨季里,正是杨梅成熟的时候。

 昆明雨季的杨梅有什么特点(大, 红,甜。) 从哪里看出它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杨梅的大小立即变得可以感知了。)用什么写它的红(“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这个比喻给你什么感觉(很有画面感,把昆明杨梅颜色鲜亮的情状写得如在眼前。这个比喻来自生活的真实印象,是作者真实的联想,特别生动。)

4、缅桂花。 它给你的印象是什么呢(香,香得像兰花,很清雅,长在大树上,树比别处的高大。)体现了昆明雨季什么特点 (雨多,植物生长茂盛。)

5、小结: 这些都是昆明雨季的自然风物,好吃的,好看的,好闻的,都在雨中蓬勃生长,它们体现了昆明雨季特色:“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

五、读雨中所遇之人:

“使人动情的”显然不只是这些自然界的事物,还有最重要的什么(人。)来看雨中所遇之人。

1卖杨梅的小姑娘:

读出写她的句子(“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 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如果老师把这段话改成:“卖杨梅的都要是苗族女孩子,她们坐在路边,不时娇娇地吆喝一声:‘卖杨梅——’。”和原文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原句寥寥几笔,就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 你们需要去卖东西挣钱吗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什么

(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2、送缅桂林花的房东母女。

1)她们给你怎样的印象呢 (乐于分享、大方。)

2)“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是什么呢

作者没说,你知道吗(是感动,为带着雨珠的白兰花的清新之美,为房东母女乐于分享的人情之美。)

3)她们的花是要卖钱的,她们却愿意无偿地送给房客,结合她们的处境(寡妇,养女)你看到了什么

(她们在艰辛的生活中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爱,没有丧失对美的爱,也没有丧失对他人的善。)

4)这对母女最让人动情的是哪个画面: “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不是思乡。”体会其中的美。

5)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你想学他这种种写出画面感的方法吗

老师做了一个微课,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示微课PPT:怎样写出画面感。学生观看微课学习。

6) 大家学到了微课中的方法吗来试一下,我说一个句子:今天阳光很好。如何的好呢能不能写出画面感来,让处在阴雨天的人也能感受到阳光的好(学生写句子。点评)

 六、读所忆雨中之事:

 汪曾祺还会用他的笔,给我们写出怎样让人动情的画面呢让我们接着看他回忆的雨中难忘之事:

1、请概括这件事: (雨中与友人小酌。)

2、听读这一段,想象当时的情景。(示PPT课文朗读节选。)

3、你发现了哪些最有画面感的文字 (“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齐读这段话。它呈现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呢

(如诗如画,宁静美好)

4、这是作者很难忘记的一件事,朱德熙是汪曾祺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关于朱德熙请汪曾祺喝酒的事,有一篇文章记录了这则逸事,链接PPT:

(汪曾祺与朱德熙)相识在西南联大,年轻时不分彼此,直到晚年,依然来往频繁……曾祺有过一次失恋,睡在房里两天两夜不起床。房东王老伯吓坏了,以为曾祺失恋想不开了。正在发愁时,德熙来了,王老伯高兴地对女儿(我中学的同学王昆芳)说:“朱先生来了,曾祺就没有事了。”德熙卖了自己的一本物理书,换了钱把曾祺请到一家小饭馆,还给曾祺要了酒。曾祺喝了酒,浇了愁,没事了。 ——孙郁《知音难觅》

5、作者在文中说:“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那是些什么情味呢讨论3分钟。

明确:有淡淡的乡愁(“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有对陈圆圆命运的同情:

提问: 作者为何写到陈圆圆虽然此地有她的石像,但她并没有任何历史功绩。(表达了对生命的悲悯:她什么也没有做,却无端地被裹挟在战争里,背着红颜祸水的骂名,最后心灰意冷,投湖而死,其实也是不幸的。)友谊的温暖:(作者和好友在雨中说着话,心沉静下来,一切痛苦都过去了。) 有雨中的宁静与悠闲:(鸡在雨中静默,木香花在雨中灿烂开放,如诗如画。)

七、读雨中贯穿之情:

1、作者在文中写了一些昆明雨季里特有的一些事物,一些人,一件事,它们看起来很散,但你读课文时会觉得文章散乱吗(生:不会。)为什么

它们是被一根怎样的线连在一起的(它们都在表现昆明雨季的特点,都在传达对昆明雨季的热爱与怀念。)

2、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昆明雨季热爱与怀念的句子 (“我想念昆明的雨”) ,齐读,体会情感。

八、读雨中别样人生:

1、汪曾祺笔下的世界为什么永远那么美,那么有意思

是他养尊处优,不知世间疾苦吗当时西南联大的汪曾祺、朱德熙以及其他师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链接PPT)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偶尔有一碗回锅肉、炒猪血(云南谓之“旺子”),常备的菜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一种叫“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

男同学……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  ——《七载烟云》汪曾祺

2、大家看过《无问西东》吗

它有很多情节反映了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的风采。其中有一个情节:当大雨打在教室的铁皮屋顶上,学生们听不清老师讲课的声音,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静坐听雨,

让我们来看这一段影片(示**《无问西东》节选): 这就是当时昆明雨中的人们,你从这段影片中,看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预设:静坐听雨的镇定从容,雨中奔跑的勇敢从容,雨中垂钓的闲情逸致。)

3这样的生活态度,你在《昆明的雨》中发现了吗 (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4、谁是那个“雨中垂钓的人”呢

(作者汪曾祺。当时还是解放前,中华大地普遍物质贫乏,社会动荡,可作者却带我们发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万物欢欣生长,人们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他人充满善意。)

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zs,wg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

(PPT链接)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齐读)

九、结束语:

只要心里充满着热爱,成长着诗意,那么,阳光明媚的日子是美的,细雨连绵的日子也是美的,就连那骄阳似火的日子、暴雨倾盆的日子也一定有它独特的美丽。生活中的美与趣味,充满热爱的心灵总能发现它们,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心灵。                         

                                            风物美

板书设计 :     昆明的雨         人   美      诗意审美                  

                                            情味美 

#教案# 导语《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无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

 “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的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个笑话:有人从昆明坐火车到呈贡,在车上看到地上有一棵鸡枞,他跳下去把鸡枞捡了,紧赶两步,还能爬上火车。这笑话用意在说明昆明到呈贡的火车之慢,但也说明鸡枞随处可见。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圆那样大的溜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能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大,颜色黑红黑红的,叫做“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做“把儿兰”(这个名字真不好听)。云南把这种花叫做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我有一天在积雨少住的早晨和德熙从联大新校舍到莲花池去。看了池里的满池清水,看了作比丘尼装的陈圆圆的石像(传说陈圆圆随吴三桂到云南后出家,暮年投莲花池而死),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磁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

 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

 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3思考质疑:作者不是要写昆明的雨吗?可雨在哪里?

 明确:①都是发生在雨中的景象 ②在雨的滋润下得以生长。

 (设计意图:汪曾祺在文中不止一次地吐露心声:我想念昆明的雨,想念昆明的一草一木,想念悠然美好的生活。”《昆明的雨》看是写雨,其实描绘的是一幅画中的故事,一段怀恋的时光,一段由雨而生的淡淡的乡愁以及雨中美景陶醉的闲适恬淡之感。汪曾祺特别善于捕捉细小的美,在“凡人小事中寄寓深情”,他心怀昆明的雨,笔下的人事景物无不笼罩在温柔细雨中,其情越深沉,寄托情感的载体就越小,昆明的一草一木,生活中“凡人小事”,写出了雨中的点点滴滴,看似散乱,东一笔西一笔,但无一不渗透着作者对往事的思念和怀恋。初步感知全文,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三、镜头定格,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1汪曾祺眼中“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呢?试着用文中一两个词语概括。

 明确:空气湿润、雨季相当长,但并不使人厌烦、气压不低,人很舒服、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

 2选择文中的一种景物,具体感受昆明雨季的特点。

 教师配上,给出示例:“你看,倒挂在门头的仙人掌“浓绿、很多、极肥大”,这么旺盛的仙人掌就是昆明的雨滋润的,所以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丰满的。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美点寻踪、诗意再现等,引导学生在对文字的默读品味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作者借昆明的雨,借雨中的景物人事传达给我们的美感和诗意,深沉的情思。这一环节实现学习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

 四、品读文本,体悟其中情味

 “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文中哪些画面很让人动情?品读语句,小组交流讨论情味内容。教师示例分析:卖杨梅的小姑娘:(1)朗读:“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2)品析:寥寥几笔,绘出一幅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刻画了一个娇俏、文静、可爱的女孩形象。她小小年纪就要靠卖杨梅贴补家用,生活应该是艰辛的,可她仍戴着小花帽子,穿着绣了满帮花的鞋,说明了她有爱美之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小组合作品悟:预设《送缅桂花的母女》《雨中与友人小酌》等

 品析: 贫穷却爱美的小姑娘,分享缅桂花的房东母女,她们面对艰辛的生活都是勇敢而从容的。他们和那些生命力顽强、长得又大又美的仙人掌一样,活得明亮、丰满而使人动情。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如诗如画,宁静美好,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

 五、合作探究,品析语言的淡而有味。

 师:王安忆评汪曾祺:当你读他的散文时,就好像在听一位老人唠着家常,慢慢悠悠,不急不燥,平平常常,但是你如果仅是这样理解他的散文,那就肤浅了……他文章全篇的谋局,句段的琢磨乃至标点的锻炼都是蕴含深情的。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

 活动一:我是朗读者

 请以朗读者的身份,读出你喜欢的语句,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段,通过朗读感受其景物的美、滋味的美、人情的美或氛围的美,圈点勾画,用批注的方式,品味文中“平淡有味”的语言,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特殊的情感,感受文字的美和内在的意韵。

 示例:①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滑,嫩,鲜,香。”能不能将逗号改成顿号?

 明确:不能,体现原句作者的陶醉、赞美之意),师生一起总结:汪老有一支神奇的笔,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幅画面,有时用传神的比喻,有时连比喻也不用,仅仅几个小小的标点,却总能让我们有看见当时情形的感觉。

 ②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明确: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的使用不仅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也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追问:要是在这两句话前各添加一个感叹号表达作者的感情,你会加什么?

 预设:(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师生对读,再次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提示学生注意句末的标点符号。

 适时点评:菌子是属于昆明的雨季,而菌子的色香味是属于有趣的美食家汪曾祺的。正因为心中有趣,文章才有趣。汪曾祺的散文就是这样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

 ③酒店小酌:一条偏僻的小街道,一个安静的小酒店,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桌面一碟肥而不腻的猪头肉,半市斤酒,与好友相对而坐,店外嘀嗒雨声,淡淡花香弥漫,时间仿佛静止在了此刻。这闲适、平淡的氛围,多美!

 (设计意图:汪曾祺的散文淡而有味,需要不断地朗读、玩味,充分利用阅读提示及旁批,在课堂上既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沉浸于课本好好“读”,个性地“读”,又要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有目的地“读”,从而做到收放自如,这一环节意在抓重点、寻美点、品难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去感受文本的美,去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为了引导学生动情地品味语言,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我设计一些活动,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真正走进文本,并联系生活运用。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并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做必要的指导、调控。)

 活动二:视频欣赏:过桥米线—汽锅鸡

 这一家所以有名,一是汤好,汤面一层油,看似毫无热气,而汤温在一百度以上。据说有一个“下江人”司机不懂吃过桥米线的规矩,汤上来了,他咕咚喝下去,竟烫死了。二是片料讲究,鸡片、鱼片、腰片、火腿片,都切得极薄,而又完成无残缺,推人汤碗,即时便熟,不生不老,恰到好处。

 设计意图:本课属于自读课,重点在于学生要学会自读品悟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主运用这份能力去自主学习,在迁读悟美的环节,让学生阅读汪曾祺《过桥米线—汽锅鸡》,感受一碗普通的过桥米线作者将其写得有滋有味,语言也像雨一样虽平凡却让人觉得丰满、明亮、动情。

 活动三:小试牛刀:舌尖上的中国

 中国人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想念过去的味道。那你的家乡味是什么呢?模仿作者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选取自己家乡的特色食物,写几句有滋有味的文字。

 (设计意图:散文教学中最自然最美妙的实践方式就是品读语言、抒写心声。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我们要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核心,来探讨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在多样的读写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增强描绘生活的能力。活学活用,既训练了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又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六、迁读悟美,感受作者诗意审美。

 在作者眼中一切都是美妙的、诗意的,思考为何作者会将昆明描绘的这么美好?

 背景资料原来汪曾祺的一生极为艰难,他经历了中国社会脱胎换骨的时期,1939年他考入西南联大,在那里他结识了像沈从文、闻一多等文坛名人,这段时间,虽生活艰苦,但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在昆明汪曾祺也进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同时他也在此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爱情,所以,在昆明的七年无疑是他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汪曾祺在昆明》

 因为热爱,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人、事才显得格外动情,因为热爱,情感像雨一样绵长:因为热爱,文字语言风格像雨一样。

 品读共分享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以“我发现,______原来也是一种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情趣和美,培养学生读写结合的能力。

 (设计意图:汪老总用最动情的文字记录平常生活里的诗意,记录普通人身上的美与善,虽然他也历经坎坷,毕业后曾因找不到工作想到自杀,中更是饱受摧残,但他始终以达观从容、诗意审美的态度去发现生活的美与趣味,他曾说:“在任何逆境之中,也不能丧失对于生活带有抒情意味的情趣,不能丧失对于生活的爱。”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七、课堂总结:

 昆明的雨,明亮、丰满、使人动情……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看似随意,又别具匠心,这“苦心经营的随便”背后,是对生活细微美好的捕捉,也是大师运笔的从容洒脱,如果你对汪老的散文意犹未尽,想对汪老了解更多,可以读他的作品《人间草木》《淡是最浓的人生滋味》《生活,是很好玩的》。

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年03月05日——1997年05月16日),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我、北京京剧院我。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149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