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六章

“社会心理学”北大版串讲第六章,第1张

第六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概念

 态度: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定义最多的概念。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弗里德曼的定义,他吸收了认知认与学习论的要素,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心理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成分。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态度的三个成分之间的关系: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相互依赖、协调一致的。②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③态度与实际行为只有在某种情况下才有联系,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认知的复杂性和评价的单纯性。

 评价的单纯性,如你对一个人了解多少,你在评价的时候都是十分简单的: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

 态度形成的条件:①态度是在满足个人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②态度的形成离不开外界环境。③态度是经验作用的结果。

 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凯尔曼认为态度的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依从: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

 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

 态度的形成是学习过程中经验积累的结果,其具体过程是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知识、需要和个性。(2)人际因素。家庭、同伴和社会群体都在态度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作用。

 纽科姆1935年做了一项有关女大学生态度的研究。

 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学习论的基本假设是:态度与其它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联想、强化、模仿;因此,有关态度形成的研究主要受学习论支配。

 诱因论把态度的形成看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方案。诱因论的具体形式有:认知反应论和预期价值论。

 认知反应的主要假设是:人们是信息的主动处理者,他对信息产生认知反应,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预期价值论强调人们的主观效用,而这种效用由两方面因素所决定:每种结果的价值和采取这种立场时对各个结果的预期。

 关于态度的理论主要有: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论又包含:平衡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失调理论、归因理论。平衡理论:海德1958年提出的的平衡理论的假设主要有两个①强调我们的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这一观点源于格式塔的“完形原则”。②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这个假设是平衡理论的核心。

 失调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为认知失调理论,失调理论最早由费斯汀格1957年提出。

 认知失调理论的重点在于讨论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两种来源:决策及从事违反态度的行为。

 归因理论由贝姆(1965,1972)提出,他指出: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出自己的态度。

 第三节 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

 态度改变既存在着可能性,也存在着必要性。

 霍夫兰德提出一个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西尔斯对这和模型进行了简化与补充,整个说服模型由4部分组成:外部刺激、目标对象、作用过程及结果。

 伊格列等人(1972)得出了差距与态度改变量之间关系的结论: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距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一限度后,如果差距继续啬,态度的改变反而减少。

 贾尼斯对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研究结果认为:被唤起的恐惧程度处于中等水平时,恐惧越高所产生的态度改变愈大,超过某一限度后,由于唤起的恐惧太强烈反而会引起防卫作用,因此所产生的态度改变反而变小。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

 第四节 态度与行为

 论述: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及减少失调的方法。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是由费斯汀格提出,并成为以后许多理论的基础。他指出如果一个认知与另一个认知相对立,这两个认知的关系就叫做失调。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与行为。假如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没做想做的事,这时就产生了认知失调。认知失调会产生一种心理紧张,个体会力图解除这种紧张,以重新恢复平衡。

 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4种:(1)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它与另一个相一致。(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

 (4)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决策后失调 当决策后失调与购买行为相联系时,又称为购买后失调。

 怎样减小像这种购买后失调呢?人们在决事常倾各于增加对所选事物的喜爱程度,而减少对没选择事物的喜爱;人们认为被自己选中的方案更加具有吸引力,而没有被选择的方案更缺乏吸引力。

有关情绪是情感延伸的主流观点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绪意指情感及其独特的思想、心理和生理状态,以及一系列行动的倾向。”根据《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情绪”的字面意思是“心理、感受、激情的激动或骚动,任何激烈或兴奋的精神状态”。

情绪与“情感”一词常通用,但有区别。中国大部分的心理学教科书与《心理学大辞典》中都认为情绪与人的自然性需要相联系,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具有稳定性、持久性,不一定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的产生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也受情感的控制。通常那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对象,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满意、喜悦、愉快等;反之则引起否定的情绪体验,如不满意、忧愁、恐惧等。

有关情绪不从属于情感的观点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绪是有机体反映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的态度体验”,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有机体反映的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态度的结构只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显然这一概念是将情绪和情感混为一谈,所以这是一个易使人混淆情绪和情感界限的概念。同时大部分的心理学教科书也都认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实际上,这些结论一方面将大家公认的较为个体化的幸福、美感、仇恨、喜爱等感受排斥在情感之外;而另一方面又显然忽视了情绪感受上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和社会性情感感受上的爱情、友谊、爱国主义情感在行为过程中具有交叉现象,例如一个人在追求爱情这一社会性的情感过程中随着行为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而爱情感受的稳定性和情绪感受的不稳定性又显然表明了爱情和相关情绪的区别。基于这两点,将情感和情绪以基本需要、社会需求相区别或者是将两者混为一谈都显然不合适的。

生理反应是情绪存在的必要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给那些不会产生恐惧和回避行为的心理病态者注射了肾上腺素,结果这些心理病态者在注射了肾上腺素之后和正常人一样产生了恐惧,学会了回避任务。情感也是一样,比如没有性欲当然不会有爱情的,而当人吃了春药以后,伴随着性欲的旺盛一见钟情的可能性也就会随之加大了。所以,由不同的 药物刺激引发的行为过程也表明了,情绪和情感显然是有区别的两种不尽一致的心理生理过程。

实质上,在行为过程中态度中的情感和情绪的区别就在于:情感是指对行为目标目的的生理评价反应,而情绪是指对行为过程的生理评价反应。再以爱情举例来说,当我们产生爱情时是有目标的,我们的爱情是对相应目标的一种生理上的评价和体验,同时当我们随着爱情的追求这一行为过程的起伏波折我们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一)适应功能

(二)动机功能

(三)组织功能

(四)信号功能

态度和情绪

态度和情绪有相似点,但是二者之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化表现的,主要反映在很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因素也是体现出其中差异化的表现的。情绪可以看作是短期态度的体现。态度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态度转变所需要涉及的因素有哪些呢?这些因素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学术界的探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态度平衡理论,然后是态度失调理论,二者研究的方式不同,但是研究的重点确实非常相似的。所以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把握不同情况下态度转变的差异化体现。

调节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情绪和情感对人的认知过程有一定的影响,具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活动,情绪和情感的有积极作用的组织,而不是人类的认知活动时的情绪和感情有负面作用的崩溃。

(一)推广的功能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的大脑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速度和质量的认知操作。耶基斯 - 道森定律描述的情感和认知运作效率之间的关系,涉及到不同的情感层次,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艰巨的任务,需要最好的水平,情感。困难和复杂的工作,低层次的情感帮助,以保持最佳的经营业绩;中等难度的任务,适度的情绪水平是最好的手术效果,简单的工作,是一个高层次的情绪激发,以确保工作效率的条件。总之,活动的更复杂的任务,最好的情绪水平也是较低的。我们的情绪和工作效率,并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情感的活动,促进认知作战部队。

(二)以抵消负面影响的作用

情绪的认知操作,主要是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崩溃的认知功能。一些消极的情绪,如恐惧,悲伤,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越强的恐惧的认知操作,更大的破坏。考试焦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考试的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就越大。在一般情况下,适度紧张是最好的情绪状态太松或极度紧张的考试,将学生的认知功能崩溃,不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的考生。当一个人是可悲的,它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注意力,思维较低的流畅性。

因此,调节情绪是非常重要的功能。的心情是好还是坏,唤醒水平的认知操作会影响性能。

人的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通过调节心情来调节情绪,适应社会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身体和精神健康。经常听人叹了口气,“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一般人的情感生活的苦比音乐的情绪爱的恐惧仇恨,占3/7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占4/7。情绪健康是众所周知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体和心理健康,消极的情绪可以导致多种人类疾病。中国古代医书“内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肾损伤的记录。有很多,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心脏疾病和情绪障碍。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的心情郁闷。到30年的随访研究情绪和健康之间的关系发现,青少年性格抑郁,焦虑和愤怒的人患肺结核,心脏疾病和癌症的比例是4倍的气质和冷静的人。因此,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和健康条件。曾经有人说过,一个小丑进城的十几个医生,非常生动地说明了情绪对人的健康的影响。

功能

情绪的情绪和情感的信号是一个人的社会交往的心理表现。表达情感的外在表现,表达一个信号作用,是一种非语言的沟通。人们可以依靠一定的面部表情来传达的情感信息,思想和欲望。心理学家学习英语的用户交互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55%的非语言表达的信息传递,传输的信息以口头方式表达的38%,只有7%的信息是通过词的依靠。表达是一种心理现象比的话,在宝宝还不会说话,主要是靠面部表情来与他人沟通。表达比语言更生动,富有表现力,神秘感和灵敏度。特别是在口头的信息是含糊不清的表达往往有互补的作用,人们可以通过面部表情准确巧妙地通过面部表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也承认对方的态度和内心世界。表达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它被认为是人际交往关系。

心理学中情绪情感的功能主要有三点: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具体情况如下:

(一)情绪情感的调控功能

情绪情感对于人们的认知过程具有影响作用,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适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积极的组织功能,而不当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具有消极的瓦解功能。

1、促进功能

(1)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耶尔克斯--道森定律说明了情绪与认知操作效率的关系,不同情绪水平与不同难度的操作任务有相关关系。不同难度的任务,需要不同的情绪唤醒的最佳水平。

(2)在困难复杂的工作中,低水平的情绪有助于保持最佳的操作效果;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中等情绪水平是最佳操作效果的条件;在简单工作中,高情绪唤醒水平是保证工作效率的条件。

(3)总之,活动任务越复杂,情绪的最佳唤醒水平也越低。我们了解了情绪与操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就能更好地把握情绪状态,使情绪成为我们认知操作活动的促进力量。

(2)瓦解作用

(1)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恐惧情绪越强,对认知操作的破坏就越大。考试焦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考试压力越大,考生考砸的可能性越大。

(2)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紧张是考试的最佳情绪状态,过于松弛或极度紧张都会瓦解学生的认知功能,不利于考生正常水平的发挥。当一个人悲哀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或学习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思维流畅性降低等。

(二)情绪情感的健康功能

(1)人对社会的适应是通过调节情绪来进行的,情绪调控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身心健康。常听人们叹息“人生苦短”,在一般人的情绪生活中,常是苦多于乐。在喜怒哀乐爱惧恨中,正面情绪占3/7,反面情绪占4/7。

(2)情绪对健康的影响作用是众所周知的。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我国古代医书《内经》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有许多心因性疾病与人的情绪失调有关,如溃疡、偏头痛、高血压、哮喘、月经失调等。有些人患癌症也与长期心情压抑有关。

(3)一项长达30年的关于情绪与健康关系的追踪研究发现,年轻时性情压抑、焦虑和愤怒的人患结核病、心脏病和癌症的比例是性情沉稳的人的4倍。所以,积极而正常的情绪体验是保持心理平衡与身体健康的条件。

(三)情绪情感的信号功能

(1)情绪是人们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心理表现形式。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2)心理学家研究了英语使用者的交往现象后发现,在日常生活中,55%的信息是靠非言语表情传递的,38%的信息是靠言语表情传递的,只有7%的信息才是靠言语传递的。

(3)表情是比言语产生更早的心理现象,在婴儿不会说话之前,主要是靠表情来与他人交流的。表情比语言更具生动性、表现力、神秘性和敏感性。

扩展资料

情感可以发生在下列不同的水平上:

1、与嗅、味、触、声音、颜色等感觉刺激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噪声、臭味引起厌恶等

2、与饥饿、疼痛等机体感觉相联系的简单情感,例如饱食的满足,身体良好状态的舒适等

3、基于个体社会经验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社会性情感,例如,对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产生的体验称为道德感。与人对真理的追求,对科学的探索等与智力活动相联系的体验称为理智感。在自然风光和艺术欣赏中产生的和谐与美的感受称为审美感。

4、表现个人气质的情感如乐观、生气勃勃、冷静、 忧郁等。在个人的气质中,表现得持久而经常出现的情感体验成为人格构成的重要成分。

参考资料:

-情绪和情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57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