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野望赏析

野望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野望赏析,第1张

1、《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表达了作者孤独无依、彷徨抑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主要表达了诗人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思想感情首联写诗人跃马出郊时所见之景,以及由野望之景触发的家国和个人的情思颔联由战乱引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之情,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令人为之动容颈联写出了诗人残年“多病”的凄惨状况,以及“未有涓埃答圣朝”的愧疚之意当时诗人已年过半百,故言已入“迟暮”之年想到自身的状况,诗人不禁叹息着说:“暮年多病,可惜还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劳可以报答圣朝啊!”悲哀、无奈之情,溢于言表尾联点出“野望”的方式,并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忧思当时西山三城重兵防戍,蜀地百姓的赋役尤为繁重因此,诗人产生了民不堪命、国势日衰的担忧,深化了全诗的主题纵观全诗,诗人从草堂“跨马”,外出郊游,本是为了遣愁解闷,但所见之景却引发了他对弟兄离别、自身飘零和国家局势的种种担忧片刻间,怀念同胞、伤感疾病、有负国家、担忧时局等情感,一下子涌上了诗人的心头,使他愁肠百结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杜甫终生不渝的忧国忧民之情

《野望》的颔联和颈联描绘的是山野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放归的生动场景。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介绍

《野望》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东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

掩卷,起身,王绩步出草庐;一阵山风袭面,他不由自主地打了一个寒噤。抬首而望,日头还有一小半留在西边天空,在暮气四合里显得暗红而无力。曾经青萃苍郁的树林褪了颜色,添了别致:浅红的果,半黄的叶,和着那灰褐色的树枝丫杈。有几条秃枝直指苍穹,仿佛在诉说着没有结果的悲凉。“哞—哞—”山脚边传来牛叫声,王绩知道是牧牛人回家了,果不其然,一群牛犊从山西边的大路上渐行渐近,细细一听,还能听到那牧童哼着的山歌小调呢。王绩真想上前打个招呼,可又不知道是那家小子,只好作罢。正欲转身回屋,耳畔又传来“哒哒”的马蹄声,只见几个猎人相伴而行,他们精壮的身躯合着马步的节奏起伏着,背上挂着的几只野兔和山鸡倒垂着头晃荡着,就像那慢慢落山的日头,那么地无力无助。王绩不认识这几个打猎人,那几个打猎人也没有跟王绩打一个招呼,彼此的脸在彼此的眼中就像一张图案在面前晃过。王绩心里一阵怅惘,隐居山间,缺少知音,不禁想起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不知当年的你们是否也如我般孤独抑郁?

附原文: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唐代诗人杜甫的《野望》,是一首七言律诗,运用的抒情方式,先是借景抒情,后是直抒胸臆。

1、借景抒情,是间接抒情的方式之一,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心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此诗以“野望”为题 ,既然极目远眺原野,必有景物映入眼帘。所以首联先写远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 ”,后写近望之景“南浦清江万里桥”。诗人选择的这些景物,均与时局有关。借这些景物,引出对战乱的感叹,兴起了出蜀之意。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典范之作。

2、直抒胸臆,又称为直接抒情,是直接对有关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野望》的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国家和个人的感怀。颔联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处处烽火,诸弟流散,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真情实感尽皆吐露。颈联又由“ 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的内愧,足见他具有强烈的忧国意识。尾联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也是通过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表达的。

清代的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评价说:此诗起势写“望”而寓感慨,中四句题情,最后点题收尾。这个评价,点明了杜甫《野望》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特点。

⑨采薇bai: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zhi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dao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赏析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鉴赏

  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283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