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好友带孩子来我家玩,一开始三个孩子还挺拘谨的,谦让有加,可是没一会儿就开始分帮派了。
好友的儿子稍大,喜欢当指挥,可是两个小的觉得这是自己的主场,不愿意听别人指挥。不一会儿,三个小家伙就为了到底该听谁的,差点打了起来。
好友想要调停却一点效果也没有,她颇尴尬地问“你家两个孩子在家打架吗?”
“当然打!”哪有不打架的孩子呢,年龄相差越小,孩子之间的纷争和冲突就越多。争玩具、争关注、争“社交掌控权”……
而针对孩子之间发生的争执,大人到底需不需要介入,大致有以下两种看法:
01、要管VS不要管
“要管”派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怎么能放任不管呢?他们年纪小,是非观还没确立好,如果孩子习惯了用暴力解决问题,到时候再管可就迟了。
看过一则新闻,陕西一位小学生的父亲闹着要跳楼。原来,他的孩子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争执,把别人打伤了,导致要赔偿许多医药费。这位父亲一时想不开,就跑到学校闹出了这样一幕。
果然,你不好好教育自己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的。这位父亲,就被连带着也被接受教育了。
“不要管”派
另一部分家长则认为: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和别人发生冲突的时刻,如果孩子一发生冲突,父母就下意识地想要去插手解决,那孩子如何能学会自己处理纷争呢?
胡可就曾提到,孩子的纷争应该尽量让孩子们自己解决。
有一次,胡可正开车呢,安吉小鱼儿坐在后座。不一会儿,安吉觉得无聊,就抢了小鱼儿的玩具,小鱼儿大哭。但胡可并没有介入,依旧冷静地开车。
小鱼儿发现哭泣没用,只能停止哭泣,和哥哥陷入赌气的冷战中。自觉理亏的哥哥,待不住了,主动开始唱歌调节气氛。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又和好如初了。在这期间,胡可只是不时地瞄了瞄后视镜,并没有急于插手。
其实,孩子需要学会从冲突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学习如何处理这些纷争,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经之路。
那么,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家长真的要放任不管吗?
02、孩子吵闹打架的意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发生争执打闹。其实,孩子之间发生纷争,是有其独特的意义的:
0-3岁的孩子
有一组数据表明,2-3岁的孩子中有80%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主张”意识,他们说的最多的是“这是我的”、“我不要”、“我觉得”等等。
这个时候,他们的物权和人权还不够清晰,对于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什么样的语言和行为会让对方觉得被冒犯,都还是一知半解中。
而且,两三岁的孩子,还有一种非常典型的心理特征,叫“用攻击表达爱”。有的孩子高兴、开心地时候,就喜欢拍拍别人,但是缺乏控制的力度,可能会让别的小朋友生气,但他们不自知,从而容易引起冲突。
3-6岁的孩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了,加上他们“自我主张”意识的进一步萌发,他们的想法会更多,遇到更多的问题、发生的冲突也会更多。
这时候,他们需要在一次次的冲突中,了解和练习人际社交的规则和技巧。
7岁以上的孩子
心理发展学家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在“意志力”发展阶段。
意志力的发展有七个阶段:本能-冲动-欲望-动机-愿望-决心-决定。
对于7岁以下的孩子来说,本能、冲动和欲望都是不可避免的,他们的行动都是不假思索的。我喜欢,就抢;我不喜欢,就打。
但7岁以上的孩子,虽然他们的力道控制还不是太好,“随心所欲”的时候也会有,但是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自己了。
这个时候的纷争和打闹,能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试图说服对方,而不是直接动用暴力。
心理学专家李雪说:孩子之间发生冲突,若不存在病态性的以大欺小,或者在冲突中使用枪支、刀具等危险物品,原则上是不应该干预和评判的,除非孩子主动要求家长介入。
所以,父母一刀切的对待方式,就欠缺合理性了,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成长的阶段性、和事情的特殊性。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首因效应”。即第一次获得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果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没能被好好引导,那么在冲突中总是处于弱势的一方,可能会认为自己不受欢迎,从而失去自信;而总是处于强势的一方,则可能会误以为,所有的纷争都应该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
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父母才需要介入,又该怎么介入呢?
03、循序渐进“四步走”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曾建议,面对孩子之间的纷争,父母应该使用循序渐进的处理方法:
睁大眼睛,退后一步
许多赞同不介入孩子纷争的父母,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放任不管,而是站在一边静静观察:观察判断这是否是真的冲突,是否在往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并没有多严重。《父与子》中有这么一幕,两个小孩子打架,气不过,都回家找来了大人。
结果两个大人打起来了,两个孩子在一旁觉得无趣,反而又和好如初玩得不亦乐乎。这个就不是真的冲突。
对于2-3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冲突大多都不是实质性的冲突,所以父母只需要在一旁观察就好。但如果矛盾升级,父母就要进入下一步:
“提醒式”介入
当孩子们的冲突升级时,父母需要进入“提醒式”介入,比如:站在孩子们看得到的地方。
这样,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就能很快发现有人可以当裁判,从而寻求帮助。
“提醒式”介入适合孩子之间发生言语冲突的时候,同时也适用于3-6岁的孩子之间发生的冲突。这个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多提问,引导他们自己去想解决办法。
当提醒式介入都失效时,那家长就需要“强势”介入了。
“强势”介入
冲突发生的过程大致是:发生矛盾、争执、解决不了,矛盾升级、发生冲突。
当孩子之间的冲突,由语言冲突上升为肢体冲突时,家长就需要强行介入,以免孩子受伤。需要注意的是,“强势”并不是要以大欺小,而是适时站出来喊停。
“我觉得你们应该冷静一下”、“停!你们不能这么做”,这样的话语能让强势的一方有所收敛,也能让弱势的一方能得到保护。但绝不仅是护短,想替孩子出头。
对于7岁及以上的孩子来说,他们具备一定的攻击能力。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之间的冲突已经有失控的迹象时,就要立刻制止,避免更大的伤害。
玩“冲突游戏”
对于二胎家庭来说,许多冲突是因为争夺父母的关注而引起的。有的父母在解决手足之争的时候,总是倾向于惩罚老大,或者让老大让着老二。这样的介入方式,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陪孩子一起玩“冲突游戏”来化解。
《游戏力》中提到过一个小故事,有位母亲抱怨两个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很多冲突,让她烦不胜烦。在接受了别人的建议之后,她决定尝试用游戏的方式来代替吼叫。
于是,当两个孩子因为一件玩具又开始大打出手的时候,她把两个孩子抱起来扔到沙发上。然后,她假装拿起一把剑,把自己剖成两半,一半分给姐姐,一半分给弟弟。
夸张地学他们的样子说话:“这不公平,你得到了妈妈的心和胃!”“我先得到妈妈的!”两个孩子被她逗得笑成一团,之后他们又玩“拔妈妈”的游戏。一场纷争,居然被“冲突游戏”就这样化解了。
家长可以介入孩子间的冲突,且必须介入,但这里的“介入”的不是家长直接上手,而是正确告诉孩子怎么处理。
孩子终究会离开大人独立生活,要想孩子以后能坦然面对小到打架、大到霸凌等各类冲突,一定要孩子学会下面五件事。平安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我们平时刷视频或者在自己身边可能就会遇到,两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气势汹汹推搡、拍打,甚至踢另一个小朋友,而被欺负的小孩子可能委屈到攥紧拳头,眼泪止不住的流也不知道还手。那么问题来了,在学校孩子遇到这种情况,该不该打回去呢?
支持孩子打回去,又害怕孩子学会暴力,不打回去又害怕孩子被变本加厉的欺负受委屈。如果一个孩子出手就能伤人,那对方家长在亲子关系上、教育孩子上,肯定有问题,那么该怎么办呢?其实,比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家长一定要做到这五点。
首先是第一条,爸爸平时可以多跟孩子做一些打闹训练,这里的打闹训练指的是锻炼孩子的防御能力。
第二条,少打骂吼叫孩子,孩子在一次次打骂中愈发没有自尊与自信,在家里尚且不敢吭声,就更不能指望他到外面敢还手?
第三条,要教会孩子“吵架”,就是呼救,遇到有人欺负,要大声说:“别动,不许碰我!你不能这样对我,我要喊人。”这是吓唬对方的气势。
第四条特别重要,要教会孩子界限感,比如说:“不小心碰一下”和“故意伤害”的区别,如果是故意伤害比如被扇了耳光就要立马处理,建立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第五条,如果打不过也吼不过,那该咋办?这时就要教孩子,找家长朋友老师,找一切能够找的人求助,避免二次伤害,平安成长比成功更加的重要。
总 结
①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大人不能完全袖手旁观,有时候还是需要及时介入。
②介入的目的不是裁判是非对错,而是帮助孩子缓解僵局。换句话说,不是当警察和法官,而是做“润滑剂”。
③介入的方法不是讲道理,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提供实际的帮助。
孩子之间吵架,家长该不该干涉呢?
我有两个儿子,带出去,总有人问我,他们俩吵架吗?我总是笑笑:“还好,不吵。”哪有不吵的呢?!大家都这么问,说明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或烦恼。现在二孩家庭也越来越多了,孩子之间的争吵是免不了的。
那孩子之间的争吵家长究竟该不该干涉呢?
举个例子,其实我们家哥哥和弟弟原来经常因为抢玩具而吵架,吵架的时候肯定有动手的时候,但不至于扭打。
因为弟弟比哥哥小两岁半,其实哥哥也就五岁左右吧,都是小孩子。每次弟弟抢不赢,就会哭。弟弟一哭,婆婆就来了,不管什么情况,婆婆就好像刹不住车一样的噼里啪啦,“哥哥,你怎么这样呢?”、“你是哥哥呀,要让着弟弟呢!”、“你把玩具给弟弟玩啦!”……
孩子的感知力是特别强的,他感觉被指责,被不理解,没有被尊重,委屈,愤怒…于是哥哥将原来心中的不满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婆婆身上,他认为婆婆是不公平的,认为婆婆是在帮着弟弟,他很愤怒、伤心;还有一部分情绪则转移到弟弟身上,他会认为婆婆之所以这样批评自己就是因为弟弟,他会怨恨弟弟。妈妈会发现他们再次吵架的几率会剧增。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有的时候,会弄得一家四口,外婆、妈妈、哥哥、弟弟一起吵,这样总免不了相互伤害,哥哥有一天说“我要离开这个家,这个家里没有人可以保护我。”听到哥哥的这句话,妈妈心疼啊!我们究竟做了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感受。
很显然,孩子吵架,家长干涉效果并不好,相反,会变得更糟糕。
那孩子吵架,家长究竟该怎么做呢
其实我们做到这三点就好了,正面管教里称其为3B原则。
第一,我们可以视而不见,看见了当没看见。
第二,离开现场,眼不见心不烦。
第三,带领孩子离开争斗现场,例如孩子在客厅吵架,家长可以带领他们去到比较安全的另一个环境下,阳台或者另一个房间。
在这里也得少提醒一下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如果你实在不放心的话,你顶多在旁边充当一个小卫士就好了,防止受伤,仅此而已。
这三个建议主要是不让家长干涉,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还给孩子,让他们自己解决争执。不要太小看孩子了,他们其实是人际沟通的高手。
现在他们俩偶尔还会吵,但是每次兄弟起争执时,爸爸妈妈都采取3B原则。弟弟也还会采用他的惯用手段,哭,见家长没有反应,他也就不哭的。他会自己去解决问题,他可能会反抗,可能会说出自己的感受,有的气愤的时候他会打回去,这种情况很少,有的时候他会跟哥哥说:“对不起,哥哥我冷静好了。你可以借你的这个玩具给我玩吗?”,哥哥有的时候会保持沉默,还没消气呢;有的时候会爽快答应,有的时候会唠叨弟弟两句……哈哈!看起来孩子解决问题像过家家,其实就像是两个小大人在理智与不理智之间徘徊,最后理智战胜不理智解决了问题,一般不出几分钟他们又玩得很嗨。
所以,孩子吵架的时候,家长不要干涉,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更明智。在大家心情很好的情况下,家长可以将问题拿出来跟孩子讨论,遇到这种情况,怎样做会更好。或者将这个问题列入家庭会议议程里去解决。
这种事何必太认真!小孩子说话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的,说完就过去了,何必当真呢?不想让孩子受委屈直接带孩走开就行了,简单的事情让你搞复杂了,还生啥气?当个教训吧!
孩子之间闹别扭是很正常的事情,只要不是很严重的情况,建议家长们不要参与介入,你的介入可能会激化矛盾,与你介入孩子矛盾初衷适得其反。
孩子虽然小,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他的思维方式,解决方题的办法,如果你觉得孩子的处理方式欠妥,你可以把孩子分开,把自己孩子带向一边,告诉他处理这件事的正确方法。
孩子明白后,再把自己孩子带到闹别扭的小朋友身边,跟小朋友讲为什么闹别扭了,征得小朋友理解。闹别扭时的孩子,互相都不能冷静下来时,就把孩子带走,路上再告诉他为什么要离开,让孩子去想自己那些地方做得不好,引起小伙伴的不愉快,遇到类似情形自己应该怎样与小朋友相处。
孩子们之间闹别扭,也是他们学习摸索怎样社交的一种方式,对他以后怎样与人相处,待人接物很重要,孩子会从这事件中吸取一定的经验教训。
因为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深有体会,我是觉得啊,参不参与其实还要看问题的严重性,如果说是平常的打闹,斗嘴,这倒是没关系,可以让小孩自己处理。
我看了一下你说的那个经过啊,我是会出来问清楚原因,我会这样做:
1 首先我们的语气可以稍微好一点
2 不要用责备的语气去问小孩
3我们要面带微笑去问孩子为什么这么 说,让小孩他们说出原因。
4 他们只要能说出原因是符合,我给奖励,说出来错的原因,作为大人要引导他们,告诉他们这是错误的行为。
5然后跟他们讲解为什么不能这么做啊,89岁应该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在学校老师应该有教他们怎么做一个有礼貌,助人为乐的好孩子?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给她听。我们语气好一点,那样小孩他可以接受。
6如果那些小孩听了,改正了,我们作为大人,可以给他一些奖励。他说他们知错能改,还是一个好孩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