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与孝顺

孝敬与孝顺,第1张

父母的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对父母的孝是不是意味着百分之百的顺从呢?我们常说孝顺,意味着孝就要顺从,好象不管父母的做法对不对,一概顺从就对了。但有学者认为,孝顺并不是先秦儒家的看法,先秦儒家讲孝,强调敬,不强调顺,孝顺的说法,是后来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孝进行利用的结果。

证据何在?后人常忠孝并举,忠是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所以,孝子必须对父母绝对顺从,从而推导出臣子对君王的绝对忠诚。统治者为了巩固绝对的统治地位,对孝的内涵进行篡改,从而麻痹人的思想,起到了从思想上巩固自身地位的作用。

先秦儒家并不主张绝对的顺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论语里仁》)

孔子说,儿子侍奉父母亲,如果发现父母不对,应该反复的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依然敬爱父母,与以前并无不同,辛苦劳作而无怨言。

父母虽然有错,但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你要劝谏,不能象对待别人一样制止他或者告发他,要注意“劳而无怨”,这个劳,有努力从事善言善行以感化父母之意,你应该通过行动来感化父母而不是埋怨父母。

《孝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亲有敢于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可见,对父母的孝,先秦儒家并不强调顺。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天说孝的人,认为能赡养父母就是孝,但是,狗和马也能服侍人,没有敬,二者有何区别呢?”

这里千万要注意,“犬马皆能有养”绝对不能理解为养马养狗。赡养父母怎么能与养马养狗相提并论?赡养父母是服侍父母,狗能看家,马能拉车,都能为人服务。但狗马服侍人,有敬的情感吗?服侍父母没有内心的敬爱,与狗马服侍人没有两样。孔子强调的是一个敬字。

孟子有何高见呢?

《孟子告子篇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小弁》这首诗,是一个被父亲贬斥的儿子在外流离失所,所做的对父亲怨恨的一首诗。高子认为这是小人做的诗,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孟子说,有一个人,如果是越国人拿弓箭射他,事后他可以有说有笑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越国人关系疏远。如果是他哥哥拉开弓射他,事后他就会哭哭啼啼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与哥哥关系亲近。《小弁》的怨恨,出于爱护亲人,出于爱护亲人,就合乎仁德。

公孙丑又问,“《凯风》这道诗为什么没有怨恨之情?”孟子说:“《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小过错,《小弁》所写的,却是父亲的大过错。父母过错大而子女不埋怨,这是更加疏远父母;父母过错小而子女怨恨,这是一点都不能受刺激。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受父母一点刺激,也是不孝。”

孟子的这个议论,告诉我们,父母有大的过错,不怨恨,是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父母有小的过错,你怨恨,是心理太脆弱,也是不孝。可见,孟子并不认为绝对服从就是孝,他认为对父母的过错要有适当的埋怨和劝谏,这才符合孝道。

接着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大舜真是孝,五十岁了还爱慕父母。”可见,孝的真义是爱和敬。

《易经》里有一个蛊卦,专门讲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小有晦,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咎。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这五爻,说的是儿子纠正父母的过错。初六是说,能够纠正父亲的过错,有这样的儿子,父亲就无咎害遗世了。九二是说纠正母亲的过错,不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在古代,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难免小家子气,所以,应当缓和的婉转的劝告,而不可以过分谴责。九三,纠正父亲的过错,有小的懊恼,但也不会有大的咎害。九四,纵容父亲的过错,做事情就会有困难。六五,纠正父亲的过错,可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事业日发兴隆。

蛊封从初六爻到六五爻,说的是儿子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要把握时机,正确应对,方法得当。

那么,上九爻“不事王侯,高尚其事”是什么意思呢?盅卦发展到最上爻,意味着没办法纠正了,还是离王侯远点,免得自取其祸。比如箕子,发现纣王不可劝谏,宁愿睡猪圈,啃猪屎,装疯卖傻也不能和纣王搞在一块,这也说明对君王没有绝对的忠。

曹丕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大概酒喝多了,出了个脑筋急转弯考大臣,皇帝和父亲要死了,只有一颗救命药,给谁吃呢?大臣们纷纷拍马屁,说给皇上吃,曹丕很满意。一个叫邴原的大臣说,给父亲吃。并且振振有词,父子关系是天生的,没办法选择,而主子是可以选择的。搞得曹丕好不尴尬。

顺便说点题外话,我们都爱国,但要注意祖国和国家的区别。祖国是父母之邦,无可选择。而国家不一样,列宁说了,“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人民爱不爱这样的国家,就看国家对人民好不好了。

从以上的论述可知,古人在对父母的态度上,并不强调一味顺从,而是要敬,从心里面敬爱父母亲,不能因为父母的过错,疏离父母,也不能纵容父母的错误,而应该在不伤害亲情的前提下,做适当的劝谏。

是什么人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并且养育与教导着我们,那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承受着养育之恩,我们必须尽我们的孝道,甚至不可以违背他们的想法,那是因为我们心中具备的亲情,具备孝义的美德,从古至今,如此天经地义。是什么人在冰冻的时候带给我们温暖,并与我们一直携手度过,两颗心彼此紧密相连,相互呵护。我们用相互理解与关怀去驱散掉生活中的冷漠,那是我们的喜欢的人,那种感情叫爱情,如此独一无二。记得小时候大家都知道“自相矛盾”的故事,矛与盾两者发生冲突,哪件武器会占据上风,自古以来都没有给予我们完全的答案。那当我们的爱情与亲情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去抉择呢?我们是应该选择做“不孝子”还是选择做“负心人”呢。其实哪种选择都是错,即便是错,为什么我们不能将计就计,一错到底,以错来求以全。有时候,当我们的爱情与亲情相互冲突的时候,我们往往一味钻进了在义与情之间的死胡同思考,哪方面的选择都是一种伤痛,我们一味追寻衡量两者间哪个重要的时候,而忽略了如何去拯救亲情与爱情的办法。我们的父母与我们成长在不同的年代,我们的生活观、世界观、爱情观与他们产生强烈的不同,也是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父母的想法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他们会由于欠缺对我们与对方的了解,就断然给了对方一张“红牌”出场。有时候,父母考虑得更多是对方的身份、收入、家庭、人品,但是这些要素有时候我们并不在乎。当我们恋爱的时候,我们永远是站在我们的情感之中的第一线,我们清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一个对方、什么样的感觉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对方做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感动着,对方给予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氛围是幸福的,但是这些往往是父母感受不到的,他们根本不知道我们与对方之间的那份爱是多么的强烈,有时候他们认为那是不可思议与相当离谱的,我们的爱情意愿得不到理解。这个世界百善孝为先,而不是百善爱为先,莫非我们当爱情与亲情冲突的时候,我们只能勇敢地做个“负心人”,但是这样做很狠狠地违背了我们自己的初衷,因为许多时候我们感情不能靠我们的意志去转移。这个世界,亲情是固定的,即便如何,亲情永远是亲情,血浓于水是无法被抹杀的,但是对于爱情,如果站在眼前已经是你认为一辈子最重要的人,你无法舍弃他,但是当这个人却遭受你父母反对的时候。如果你选择亲情,就意味着你将带着遗憾的感伤,并且将这样的感伤也留给对方,因为你将失去你觉得最值得、最深受的人,但是如果你选择爱情,那么亲情依旧不会改变,你的父母依旧是你的父母。无论发生什么事情,而你都会一直尽足孝道,而爱情,如果你一放手,有些事情错过了就一辈子都不会再回来。对待亲情,我们需要的是时间,对待爱情,我们需要的是珍惜时间。回忆下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亲情与爱情面前,却得到千古的歌颂,其实在真正的、爱面前,是可以让人选择爱情,但不意味选择爱情就必须放弃亲情,一份被反对的爱,需要的是时间,让时间让爱情与亲情相互交融,真正的爱情面前,是不会顾及任何阻挡的,相反会两者间以最大的力量去平和。如果对方说他是为了亲情而不能与你在一起,我只能说他只是无耻打着亲情的旗帜来分手,我只能说他并不够爱你,而这样的人也不足以你去珍惜。在爱情的世界里,谁爱得深谁注定是那个会受到伤害的人。在亲情的世界里,我们会永远感受得到真正在乎的人会毫无条件的支持我们,不管我们如何任性,如何在无意之中伤害了他们,而最终都会得到原谅,时间是疗伤的最好良药。在爱情遭遇亲情的时候,如何选择就会看出是否是真正的爱情,而我们的亲情如果被拿来当成挡箭牌那么只能说是不懂爱的人是悲哀的。我想我是应该恨的。。。

一、养父母之身

现在孝道的标准,是越来越低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拿钱给父母,就算是孝子了。如果自己拿的钱比兄弟姐妹们多,还会很傲慢,觉得自己比较吃亏,甚至因此闹得兄弟不和,产生冲突。

其实,给父母钱,供养父母生活用品,照顾父母的身体,这都是孝道中最最基本的,最低的标准,如果连这些都不做到,那就不配做人了。古人说得好:“羔羊跪乳尚知孝,乌鸦反哺孝亲颜,为人若是不知孝,不如禽兽实在可怜”。

二、养父母之心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对父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有了事情替父母去做,有了饭菜让父母先吃,难道这就是孝了吗?

所以说,孝顺父母的第二个标准,就是养父母之心。父母能够吃饱穿暖,吃好喝好,有病能够得到医治,帮父母做一些家务活,这还远远不够,还要处处为父母着想,让父母顺心如意,有一个好的心情。如果言语粗鲁,兄弟相争,天天惹父母生气,再好吃的东西,她也吃不下去。

三、养父母之志

除了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第三个标准,就是养父母之志了。

不管贫富贵贱,父母都有自己远大的志向,都有自己心中的一些愿望,但因为各种原因而没有实现 ,于是就希望孩子帮他完成。比如,父母是种地的,没有文化,但他也希望能够上学,能够进城,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那么作为子女,我们就要好好学习,争取圆了父母的这个愿望。

四、养父母之慧

最后一个标准,就是养父母的智慧。人的这一生,就是来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降级,不进则退。我们希望自己不断地进步,也希望父母的人生也是不断提升的。所谓“万般带不走”,人这一生,什么都带不走,但生命有限,慧命无穷,我们能够带走的,就是我们的智慧和心灵的境界。

所以,能够让父母不断地提高心灵境界和智慧,觉悟人生,这个才是大孝。

儿子一般比较深沉,孝顺父母会给钱会帮助你干活,到不善于表达,俗话说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女儿比较贴心细腻,会会给你从里到外买衣服照顾你的衣食住行,总之儿子女儿都很孝敬,只是表达的方式不一样

所谓世间的孝顺,即是儿女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长大之后侍奉父母,让他们快快乐乐。也有六亲之间后辈对长辈的孝顺。

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之中首先说的第一条就是要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以,孝顺是我们为人的基本,孝顺之人得到众人称赞,反之,忤逆之人众人指责;天地鬼神敬重孝顺父母之人,而惩罚不孝之辈。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

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

二、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35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