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症状表现,自闭症一般指儿童孤独症,这种疾病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精神障碍。自闭症对孩子的影响会是一生的,应该积极治疗。下面一起来看看自闭症儿童症状表现。
自闭症儿童症状表现11、语言发育障碍是儿童自闭症的一大重要表现。多数自闭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的障碍,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有的甚至在两三岁时才学会开口说话。自闭症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低下,常出现一些刻板、重复、模仿和代词错用(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时用“你”代替“我”)等异常语言。自闭症儿童缺乏抽象概念,且思维过程趋向强迫性、局限性和贫乏性,缺乏幻想和想象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和表达运用能力均存在某种程度的障碍。
2、人际交往障碍。自闭症儿童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为:在很小的时候,缺乏与人交往的互动行为,如新生儿被抱起时不与母亲贴身;7、8个月时被亲人或其他人抱起时反应无差异;对父母的归来和离去无动于衷,没有依恋之情;对亲人和对生人一样,与生人在一起时,他们也不感到畏惧。在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时,表情贫乏,无目光对视,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自闭症儿童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在幼儿园多独处,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看见一些儿童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做游戏时,没有去观看的兴趣或去参与的愿望。
3、刻板重复动作:患儿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和生活活动模式,抵抗改变,缺乏变化和想象力,如反复给玩具排队;坐的位置不能改变;东西放的地方不能改变;生活内容的顺序必须保持原样等。顽固地保持原样不变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
4、兴趣范围狭隘: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对玩具的主要特征不感兴趣,却十分关注非主要特征:患者固执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动程序不变,如上床睡觉的时间、所盖的被子都要保持不变,外出时要走相同的路线等。若这些活动被制止或行为模式被改变,患者会表示出明显的不愉快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反抗行为。
5、病态依恋某些特殊物品:孤独症患儿通常会对某些物品发生特殊的兴趣,如积木、收音机、球等,以至于达到依恋的程度。他们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且能在玩耍中感到满足,如将这些物品拿走,则会引起哭闹、惊慌。患儿很少参加其他儿童的游戏,一个人玩耍反而高兴,常常自得其乐。
6、智能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自闭症儿童症状表现2宝宝自闭症的'早期表现
1、不会说话或语言障碍。患儿语言发育迟缓,主动说话少,时常缄默不语。有的患儿不理解别人的语言,不能与人交流。
2、特殊依恋。患儿突然对人反应冷淡,但对某些无生命物体或小动物表示出特殊的兴趣,并产生依恋。
3、患儿对人缺乏相应的情感体验。常避开别人的目光,缺乏眼对眼的注视,很少向远处望,面部常无表情。
4、不与其它小朋友玩。患儿平时不愿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闻不问。
5、适应能力差。有些患儿往往强烈要求保持现状,不肯改变其所在环境、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如反复不断要吃同样的食物,穿同样的衣服,做同样的游戏。
自闭症儿童的表现
自闭孩童哭诉一:孤独离群,其实我们并不是傲娇
自闭症儿童从婴儿时期就不太喜欢和人亲近,即使面对父母也会有疏离感,对父母的呼唤及亲近没有什么反应。当家人要抱起他时,不会伸手表现出期待被抱着的姿势,面对下班的父母也没有分离的不适。
自闭孩童哭诉二:避开接触,默默一个人站在角落
缺乏社会交往技巧自闭症儿童不会和小朋友进行交往,找小朋友玩的时候常常突然拍人以下或者拽下衣服,然后自己转身就走了。大多数时候都是自己在那里玩,或者一个人看着外面发呆。
自闭孩童哭诉三:不敢直视,并不是我的错
对周围漠不关心自闭症儿童常常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似乎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他们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自闭症儿童症状表现3说话比较迟。
如果儿童患了自闭症,说话方面会有问题,很可能到了2-3岁都还不会说话,或者一开始会说话,越后面越不爱说话。
眼神不关注别人。
如果儿童患了自闭症,在和别人交流的时候,目光比较游离,不会聚焦在别人身上。
对情感不依恋。
如果儿童患了自闭症,对父母就不会特别黏黏腻腻,不会一直要抱抱,对所有人态度都差不多。
更喜欢独处。
如果儿童患了自闭症,就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玩,更喜欢一个玩,玩一下他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喜欢凑热闹。
喜欢玩的玩具比较少。
如果儿童患了自闭症,喜欢玩的东西异于普通小朋友,更喜欢观察风扇啊、门啊、瓶盖啊这些“有点不同寻常的”东西。
做事的态度特别一板一眼。
如果儿童患了自闭症,他的专注度特别强,正常的小朋友通常是比较好动的,无法像自闭症儿童一样,专心做一件事很长时间。如果他做的事情被打断,他还会特别生气、哭闹、抓狂。
表现出稍微呆滞。
如果儿童患了自闭症,大部分智商会比正常儿童低,有少数会和正常人智力一样,极少数智商能高于正常儿童。通常来说,智商低的儿童,会让人感受到呆滞。
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是家长最困扰也最想要快速解决的,因为严重的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其中包括了情绪的延宕、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但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教导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其实是两回事。如果我们分别来看,会发现双方都有必修的功课。从多年与家长们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家长们的观念及态
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是家长最困扰也最想要快速解决的,因为严重的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多,其中包括了情绪的延宕、孩子的学习状况以及人际关系。但家长该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和教导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其实是两回事。如果我们分别来看,会发现双方都有必修的功课。从多年与家长们的接触中,我们发现家长们的观念及态度是影响孩子行为表现的关键,家长们若是做了足够的「情绪」功课,有时候,孩子的情绪在严重爆发前便能缓和下来,甚至还会愿意接受家长的引导,达到情绪管控的目标。
情绪会互相影响,因此在教导孩子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前,我们建议家长和教学者先提升自己的「情绪条件」:
情绪条件一: 接受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表现情绪时,避免说:「这有什么好难过的」或「不可以生气!」等话,因为当孩子的情绪被否定时,原本的负面情绪会被附加「你不了解我!」的负面情绪,这时候孩子的状况会更难处理,因此,这时家长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知道你接受他。
情绪条件二: 不讲道理
在孩子有情绪时讲道理,是自找麻烦;人在气头上是无法静下心来听进别人所说的话,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火上加油,到最后家长只会对孩子的反应更懊恼;事实上,不是不能讲道理,而是时机点对不对。
情绪条件三: 示范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调节方法
别期待用说的,孩子就会知道该如何做好情绪控管,用说的太抽象,还不如用「看的」来的具体。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当某事件引发出情绪时,在孩子面前说出你的感受,例如:「怎么拿都拿不到柜子上的碗,我好生气。」再示范如何应对,像是请爸爸帮忙拿,或是休息一下,等下再试试。长期示范的累积下,孩子除了可以增加他情绪的词汇外,还可以连结引 绪的事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绪条件四: 观察孩子的「点」
有哪些「点」是引爆孩子情绪的地雷 透过仔细的观察,你一定会发现孩子特定的情绪模式,例如什么事、什么时候或地点会使他焦虑;他快爆发前的肢体动作、说话的内容或表情、直到他情绪失控时所需要特定的缓和方式。一旦孩子的「点」被我们摸清楚了,要绕开地雷就简单多了!
情绪条件五: 鼓励自发性的情绪控管行为
对孩子来说,要掌控自己的情绪真的有它的难度;孩子需要被注意到他正在努力地学习,家长的眼睛除了要睁大点、细心地来察觉孩子的改变,还要不吝啬的为孩子欢呼!
当家长或教学者做足了功课,达到基本的情绪条件时,有些孩子在这时候,因为互动方式的改变,他的情绪也跟着从沸腾的水慢慢地转为温水,有些孩子甚至不需要任何其他的处理策略! 当然,也有一些孩子还是需要取得处理自己情绪的工具,才能学会控管的能力,我们一起来看看以下的例子。
有情绪该么办
小豪是个敏感的孩子,一些小事情就会让他有情绪,例如:当老师在上的课他不喜欢、没得第一名就会难过、不顺他的意就会生气等。当他心情不佳的时候,他就会情绪崩溃,或在上课时说出不适当的话。小豪的妈妈表示他都会跟小豪聊聊发生的事及可以怎么做,但是并无太大的帮助。
专家的话
像小豪这样的孩子很多,大多数都很敏感,喜怒哀乐一定是明显地挂在脸上,但那些特别是年纪小的孩子,通常会将他的情绪直接地用动作表现出来,他们缺乏自制能力,无法从先思考再行动,这个时候要求他们要像成熟的孩子一样想出处理自己情绪的方式,甚至是主动性地执行出来,实在是强人所难。
很多的家长,希望能透过讨论或劝导让孩子学会情绪掌控的能力,当然,若是孩子有基础的理解力,又是平常就能从「讨论」中学习,那也许会有所帮助。可惜的是,泛有自闭症的孩子,通常理解力都不足,有听没有懂;就算是听得懂,当情绪一来时,他也早已把之前讨论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更不用说把其方法运用在自己身上。还有另一些的孩子能自我察觉和辨识,生气时会说出自己当下的感受,虽然这是在学习掌控情绪的先备条件,但能辨识情绪并不代表着他们会调适自己的情绪,也不代表他就有处理情绪的能力。
我们都能体会在那情绪来的刹那,有些情绪会将我们的理性淹没,对孩子而言,那种的力量是这样地庞大,他们需要的不单纯只是调适情绪方法,而是具体、又让他在情绪下还会愿意执行的方法,以下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教导魔法棒 :在小豪身上的运用
让我选择我喜欢的方式 既然小豪是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他就一定爱主导。我们把主导权让给小豪,同时提供他方向,让他自己选择他想要处理情绪的方式。这个引导方法需要一些小技巧,首先,我们制做了几张视觉板,分别是A4纸的一半尺寸,在每张板子上,我们贴上孩子常有的情绪照片,例如生气或难过,以填空的字句呈现,像是「我生气了(照片),我可以_______」,并另外提供两种解决方案的图卡让小豪做选择(例: 找人说话或在旁边休息)。一开始,我们先向小豪沟通视觉版的规则,之后每当小豪有情绪时,我们会引导他拿出视觉板,再让他选择他有意愿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这步骤几次后,小豪发现自己有了方向,知道自己可以怎么做,同时也有权力为自己做选择,他的情绪终于找到了出口。特殊儿童心理疏导内容
特殊儿童心理疏导内容。特殊儿童一般指的是有先天性障碍的儿童,这样的儿童是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心理疏导的,这样才能让他们健康成长。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了解特殊儿童心理疏导内容的相关内容。
特殊儿童心理疏导内容1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分成三个点:
1、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2、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
3、特殊儿童心理潜能的开发
这个比较好理解,首先我们要预防特殊儿童出现心理障碍,所以平时要尽力维护,和我们中医防末病一样的原理。
如果一不小心出现心理问题怎么办呢?当务之急就是矫治。那除了矫正和维护还可以做点什么呢?
如果不想平庸,不想心理问题反复发作,当然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潜能,让个体强大起来,自身就有更大的能力来抵御外在侵害,健全的人格自然就容易建立起来了。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是争对所有特殊儿童为主,主要内容包括
1、智能训练
2、学习心理指导
3、情绪教育
4、人际关系指导
5、健全人格的培养
6、自我心理修养的指导
7、性心理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
矫正针对有心理行为问题的特殊儿童,主要内容包括:
1、学习适应
2、负面情绪
3、常见行为问题
4、身心疾患
5、性行为问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潜能
中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基本上是一种生命的心理潜能,个体身体上至少存在8种相对独立、同等重要的智能。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且多种智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式在所有人身上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多种智能在表现方式和表现程度上的不同。而这种程度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提高的。
因此心理潜能开发也是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特殊儿童的重要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通过特殊的教育活动对儿童多元智能的开发和训练,也包括对儿童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儿童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应在小学、初中、高中合理安排和确定不同层次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上述各种心理阶段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在宏观上形成伴随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体系。
例如:小学主要是培养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初中主要以青春期教育,亲子关系,情绪调控、自信心培训、人格塑造、学习能力提高为主;高中则围绕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及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
所以特殊儿童也和普通儿童一样,每个阶段的心理需求都不一样,应统筹安排,循序渐进。
特殊儿童心理疏导内容2什么是特殊儿童
1、广义
指在智力条件、语言肢体行为、情绪表达,与感官等多方面表现尤为特殊的儿童。特殊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体现在它囊括了落后和超前于正常儿童发展,以及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的儿童。
2、狭义
指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存在缺陷的残疾儿童,是我们日常所说的“缺陷儿童”和“障碍儿童”。
特殊儿童的类型
1、据广义划分
根据广义的理解,《美国特殊教育百科全书》中将特殊儿童划分为智力超前、智力低下、具有身体或感官缺陷、肢体残疾,以及其他在语言、学习和行为上产生障碍损害健康等类型。
2、据狭义划分
按照特殊儿童狭义解释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分类是我们常用的分类方式。主要划分为智力、听力、视力肢体的残疾和多重残疾等。另外,在语言、行为和情绪表达上具有障碍也属于特殊儿童存在缺陷的表现。
3、国家差异
由于对于儿童残疾种类的划分以及名称表述在各个国家的规定中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不同国家,特殊儿童的范围也不尽相同。比如,在美国残疾儿童有11类,而在日本则少了3类。
特殊儿童的教育
在特殊儿童的教育中,应当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身心状况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考虑儿童正常器官代偿的同时,充分利用其发展正常的能力来弥补先天缺陷。但不管面对什么状况的特殊儿童,在教育和生活中都需要家长和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教育进度可适度放缓。同时对于特殊儿童取得的细微进步都加以鼓励,关心并及时疏导特殊儿童的不良情绪,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以正确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同伴、家人和社会。
1、盲童
(1)由于盲童具有视觉缺陷,认知途径有限,可以通过教授盲文来帮助盲童联系概念与实物。
(2)通过提高交流能力,掌握生活技能,带领盲童熟悉周边环境,以帮助他们在黑暗中展开日常生活。
(3)帮助盲童加强除视力缺陷之外,其他代偿能力的发展,如听觉、触觉、嗅觉以及动作的协调能力,可采用音乐体育等小活动来进行能力训练和提升。
2、聋哑儿童
聋哑儿童可以通过助听器的辅助来进行训练,配合着发音,看嘴型的练习,逐步学习说话和写字,慢慢突破语言交流的障碍。在教育聋哑儿童时,要尤为关注聋哑儿童视觉状况和动作精细度。由于聋哑儿童在交流时具有障碍,因此更要多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
3、肢体残障儿童
肢体残障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无异于正常儿童,他们在学习中虽然由于身体残疾因素比正常儿童要更加艰难,但只要有顽强的毅力,同样可以取得不亚于正常儿童的学习成果。因此对于残障儿童的顽强意志要多加支持鼓励,培养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困难的毅力。体育锻炼在增强儿童意志的同时也让身体更加结实,以此来弥补生理上的残缺,促进正常器官代偿能力的发展。
特殊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
1、自卑
由于自身的缺陷,此类孩子更容易偏向自卑。他们不情愿接受自己残缺的一面,在正常儿童面前总是感到低人一截,担心同学和老师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在羡慕其他孩子的健全时,往往也为自己的不幸感到悲悯,为命运的不公感到愤懑。而现实生活带来的挫折又一次次挫败他们竞争的勇气,来自于升学、就业和社会传统的偏见,令一些特殊儿童愈加自卑沉沦。
2、孤僻
缺陷给特殊儿童带来了与正常儿童之间的隔阂,他们常常无意识地将自己排除在正常儿童之外,渐渐形成了独处的习惯,只愿与自己的同类伙伴交往。长此以往养成了封闭、孤独的性格,往往为人孤僻、敏感、内向,只考虑自己而不顾及他人,并且缺乏合作意识。
3、依赖
一些特殊儿童的家长对孩子的缺陷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的疏忽所致,内心倍感愧疚,所以对孩子过多地呵护和照顾,渐渐促成了孩子依赖的习惯。对孩子太过于照顾的后果,会让孩子养成了懦弱依赖的性格,变得难以正常表达,也不愿和他人相处,时刻要专人照料。最后使孩子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在无法达到目的时就暴躁、蛮横,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和学习,对于一些可以独立完成的事也一味依靠他人完成。
4、痛苦沮丧
有的特殊儿童长期沉溺在由生理缺陷带来的负面情绪中,整日忧郁沮丧,丧失了直面挫折的勇气,这阻碍了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进步。
5、敏感多疑,自尊心强
常常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总是凭着感性思维对事物表象加以推测、臆想。即便面对与自己无关的事物,也会显露出怀疑、抵触的情绪,并且十分明显地表现在面部表情和语言中。由于自身缺陷,他们渴望他人尊重的同时也害怕别人会歧视自己,他人稍微显露出不尊重就会刺痛他们的内心。
特殊儿童的引导方法
作为特殊儿童的家长,首先自身应该要先疏导心情,不要使消极,苦闷的情绪来主导自己的行动。其次家长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状态,根据特殊儿童常有的心理问题来对症下药,一一解决,这样会令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在这些条件之下,家长的引导方式有:
1、面对现实,勇于接受
(1)教育孩子正确地看待自身缺陷,要勇于接受和面对现实。命运对于每个人都是相对公平的,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苦难,用一些励志正面的故事来激励孩子,带来希望和理性的种子,使孩子远离怨天尤人的'思想。
(2)当他们受到恶意的语言攻击和侮辱时,要给孩子信心与勇气,面对恶意伤害不卑不亢,要学会适度容忍,但也勇于理直气壮地批评和反驳这些人的恶行。不把自己缺陷看成令自己低人一等的软肋和耻辱。
2、提供任何学习的机会
抓住任何能够让孩子得到学习的机会,即便在求学路上困难重重,也要克服一切困难去上学。残疾儿童学校能够更加符合特殊儿童的需求,当地没有此类学校的话也可以申请进入普通学校。实在无法上学,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坚持文化知识的学习,知识是能够改变和充实生命的力量。
3、呵护有度,减少依赖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缺陷渴望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家长要提供必要的身心上的呵护,但要适度,既要鼓励孩子同时也要培养其独立能力。通过给孩子讲一些残疾人的励志故事来鼓励孩子自强自立,远离依赖心理。尤其是在孩子面临困难时,要鼓励孩子坚强面对。千万不能过度怜悯和保护,衰减其意志。
4、积极鼓励,循序渐进
对特殊儿童的要求不要过于苛刻,给孩子树立力所能及的目标,给予孩子自信心,不吝啬鼓励和精神支持。使孩子在实现一个个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信心,树立追求成功的精神。
5、参加各种群体活动
支持孩子融入集体,特别是参与多为特殊儿童参与的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孩子丰富生活,扩大视野,更能够使孩子在于同伴的相处中学会为人处事、待人之道的社会能力。特殊儿童也需要友情,切不可过分保护而禁锢孩子的人际交往。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内容简介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作为针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专业教科书,《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儿童的个案和资料,强调广义的、综合的、以服务为基本导向的教育观。对特殊儿童个人主体性的充分尊重核对生态化环境系统改造的呼唤,是贯穿《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始终的两大主题。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特别重视切合国内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临床评估与干预方案的设计等方面,致力于灵活务实的解决问题,在详细分析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后,重点阐述了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常用技术,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书中涉及的游戏治疗、戏剧治疗、舞蹈-运动治疗、团体治疗、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聚焦治疗、超个人心理治疗、生态心理治疗,等等,可以提供最基本、最实用的专业训练。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主编杨广学为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心理咨询,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治疗。
图书目录
顾明远序
沈晓明序
丛书总序
前言
第1章特殊儿童心理治疗概说
第1节概念与问题的界定
一、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界定
二、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对象和范围
第2节理论框架与基本原则
一、理论观点的取向选择
二、特殊儿童群体的特点
三、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方法选择的原则
第3节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
一、心理治疗领域的特殊儿童问题
二、融合教育潮流中的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服务
第2章促进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
第1节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概念和案例
一、心理健康的多维透视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临床和教育含义
三、天宝的案例
第2节特殊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关注早期经验的影响
二、心理危机和心理创伤干预
三、特殊儿童的早期干预
四、三级预防模式
第3章特殊儿童的心理障碍评估
第1节特殊儿童心理障碍的分类及诊断
一、临床分类诊断
二、其他分类系统
三、分类系统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2节特殊儿童的发展和生态评估
一、发展性评估
二、环境生态评估
第3节特殊儿童心理障碍的临床评估
一、临床会谈
二、测验工具
三、真实情境中的动态合作评估
第4章心理治疗的体系(上)
第1节心理动力学治疗
一、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心理动力学治疗的要素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2节行为-认知治疗
一、行为-认知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行为-认知治疗技术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3节完形心理治疗
一、完形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完形心理治疗技术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5章心理治疗的体系(中)
第1节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
一、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技术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2节聚焦心理治疗
一、聚焦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聚焦心理治疗技术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3节意义治疗
一、意义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意义治疗技术
三、意义治疗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6章心理治疗的体系(下)
第1节越个人心理治疗
一、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理论
二、超个人心理治疗技术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2节精神综合疗法
一、精神综合疗法的基本理论
二、精神综合疗法技术
三、应用及发展趋势
第3节生态心理治疗
一、生态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生态心理治疗要素
三、生态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及应用
第7章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主要技术(上)
第1节游戏治疗
一、游戏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游戏治疗的操作要领
三、游戏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心理治疗
第2节戏剧治疗
一、戏剧治疗的理论
二、戏剧治疗的操作要领
三、戏剧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第3节特殊儿童的舞蹈——运动治疗
一、舞蹈-运动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二、舞蹈-运动治疗的理论与技术
三、舞蹈-运动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第8章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主要技术(下)
第1节团体治疗
一、团体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团体治疗的程序与操作
三、团体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第2节家庭治疗
一、家庭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家庭治疗的原则与技术
三、家庭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第3节叙事治疗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理论
二、叙事治疗的理念和视角
三、叙事治疗的程序和技巧
四、叙事治疗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中的运用
盲童是视力残疾最为严重者,即指优眼矫正视力小于0.05或者视野半径小于10°,根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陆18.1万0-14岁的视力残疾儿童中有49.2%为盲童,6-14岁学龄阶段的盲童有7.81万人。因此研究这类儿童的人格特点及其教育对策不容忽略。
一、盲童的人格特点
对盲童的人格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算太多,我国的教科书在涉及这一问题时大多数是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如台湾省的某教科书概括为:6-10岁的男盲童缺少安全感、缺乏自信心、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心思不专一;女盲童消沉、缺乏自信、自我意识强、无归属感、心思不专一。11-15岁的男盲童猜忌心强、成就感偏低、缺乏自信及归属感、对爱的需求强烈;女盲童消沉、成就动机低落、缺乏自信及归属感、有的心思不专。大陆某权威专著概括为:盲童性格内向、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容易有自卑心理、对生活态度消极、对自己的缺陷很敏感等。结合过去我国研究的成果和本人近年来在北京盲校的观察与研究,盲童的人格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气质方面
根据大量观察,发现盲童的气质倾向以粘液质和抑郁质类型的局多,而多血质和胆汁质类型的人数较少。某盲校通过对观察食堂开饭晚了之后学校盲生的气质表现,统计出胆汁质类型的占11%、多血质类型的占13%、粘液质类型的48%、抑郁质类型的占28%。
2.能力方面
盲童的能力发展从质的角度来看,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听觉分辨能力、触觉能方比普通儿童高些,但他们普遍存在着应变能力尤其是应变新环境的能力差、定向行走能力差、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其能力发展从量的角度来看,国内外均有智商测查结果表明:盲童与普通儿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从皮亚杰发展阶段论角度来看盲童每个阶段的发展要比普通儿童缓1一2年左右,其生活、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比普通儿童晚而且慢,生活适应能力较差;其能力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多数盲童的发展在16岁前后都存在着一个“快速赶上”期,使其与普通儿童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
3.兴趣方面
盲童的兴趣发展受个体心理过程的影响很大,常年以耳代目和以手代目.使得他们对听觉信息和触觉信息更感兴趣;就兴趣品质而言,盲童与普通儿童相比在兴趣的广度方面尤其在视觉刺激信息方面显得不够广阔。但在兴趣的稳定性方面则比普通儿童稍强。
4.性格方面
与普通儿童相比大多数盲童在性格方面也颇具特点:他们中多数在对社会、集体、他人的态度上,表现出自私、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孤僻、不善于与人相处的性格倾向;大多数盲生对待学习表现得非常认真、踏实,而对待体力劳动则表现得懒惰;在对自己的态度方面通常表现为异常的自尊、自负或自卑、缺乏自信心。盲童在性格的意志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依赖性、不果断性和坚韧;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主要表现为情绪困扰、情绪不稳定(占41%)、更为敏感(占47%)、消沉、抑郁、焦虑者占多数,爱钻中角尖。
二、影响因素的探索
人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盲童一出生时就注定了其人格都和上述描述完全相同,现实生活中盲童的人格并非千人一面,这是因为人格的构建受各种先天和后天因素综合影响。
1.目盲导致的认知局限性的影响
盲童在认知方面其认知途径发生了变化.原本应由视觉来感知的外部信息只好转道通过其他感觉来感知了,听觉和触觉成为他们感知信息的主要途径;个体认知的广度受到限制,因为视力残疾影响了个体活动与感知的范围,而且有许多外界信息是无法通过其他感觉来代偿感知的:如颜色、亮度、二维体、光学艺术、气状物体、太小的物体、太大的物体、太遥远的物体、太娇嫩的物体等;心理学研究认为目盲会影响个体认知的深度、速度等。
盲童的心理发展过程在遵循普通儿童心理发展基今规律的同时又具有一些特殊性:盲童在刺激“需要”产生的动力方面,因外界施加者的降低要求和个体自身未能接受外界刺激或信息接受不清晰或接受不完全而“打了折扣”;在“需要”产生的途径方面,因代偿感知觉无法代偿感知一些非由视觉途径感知不可的外界信息而受到影响;在“需要‘,产生的量方面,因认知广度、速度、深度的局限而明显不及普通儿童:在“需要”的水平方面,因起点低而影响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新旧“需要”更替的速率方面因认知发展速度和“积极活动”水平低落而比普通儿童低;在“需要”的表现形式上其动机、目的、兴趣、理想等方面都因视力残疾而受到影响。
没有心理过程就根本谈不上个性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个性心理特性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又反过来影响着心理过程的形成;同样个体的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人的所有心理活动、心理状态,制约着心理过程。这些盘根错节的关系说明个性倾向性、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性、心理状态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任何某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影响着其它因素的发展,因此目盲带给个体的不仅仅是认知发展的影响,同时目盲还直接或不直接地影响了个体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2.早期生活环境的影响
盲童早期的生活环境对其人格的构建影响十分重大,绝大多数盲童入学前都是在家庭里成长的,因此父母和家庭成员对盲童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盲童因失去占个体感知信息量80%的视觉感知优势而显得外界刺激匿乏,由于宣传和社会教育不够.许多父母此时还不知道应该及时采取措施或对采取什么措施仍束手无策,在听觉还没有完全赋予意义时,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外界因素来说并未得到充分的满足,盲童在外界刺激得不到满足时极有可能在自己身体上寻求刺激,从而许多盲童慢慢地形成了自我刺激性行为(self-stimularion behavior),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习惯性癖性行为,将影响个体积极探索外界环境、害怕并拒绝接受新事物,影响个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个体对社会、对集体S寸他人正确态度的形成。
幼年的视力残疾儿童常因看不到父母的微笑而不能回报以微笑,父母常因此而失望,致使孩子缺乏儿童发展所必须的抱、亲、宠、逗等情感刺激,孩子寡欢、抑郁、消沉、焦虑,父母更为失望,如此恶性循环由不良的亲子关系造就盲童性格的情绪特征方面许多负面特征;或者有的父母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因为孩子的目盲而过分溺爱,造就了有的盲童依赖、自卑、焦虑、自私等不良人格;再加上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经受若干次挫折之后,有的视力残疾儿童经受不了打击,不能正确处理好有关事情,于是在情绪情感发展方面通常出现异常。
有的盲童如果早期教育不力,常常因活动范围有限、活动欠量或家庭环境过于保护等因素,特别是一些家长害怕自己有残疾的孩子被别人欺负,限制盲童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导致有的盲童在对外交往、接触同伴、接触社会等方面产生障碍。
3.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由于社会人群的绝大多数都是明眼人,社会的许多环境都是按照视觉的标准而构建的,盲童以无视觉的孱弱之躯来适应视觉社会必然会踌躇得不知所措、失却安全感等,在许多情况下会感到无能为力而常常焦虑。自卑、缺乏自信及归属感。
盲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构建:传统社会对目盲的迷信解释上对盲人的种种偏见、无知者对盲人不公或不善甚至于歧视的态度,以及社会坏境中各种并未考虑到盲人需要的房屋建筑、公共设施、交通道路等,这些都会影响盲童人格的正常发展:缺乏自信心、自卑、缺乏伙伴作用而失去交往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不便,很难就业、连累家人……
4.盲童自身对目盲接纳情况的影响
盲童自身对目盲的接纳情况是盲童人格构建的情况的内部影响因素,所谓对目盲的接纳就是儿童建立对目盲的客观正确的认识,意识到自己与普通人的不同、目盲时自己各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能做什么以及不能做什么、目盲的补偿。目盲的康复、建立恰当的自我概念等等。其中以盲童对目盲接纳的程度和对目直接纳时间的早晚影响。
三、教育对策
教育的功能与目的除了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以外.还包括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的建构个体健康的人格,面对盲童因种种因素而导致的一些人格问题,盲教工作者并非束手无策。
1.加强早期干预与指导
既然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对盲童人格的影响很大,因而等到盲童入学以后才开始建构与矫正明显已为时太晚了。作为盲童教育工作者应设法从改进盲童早期生活环境入手,指导盲童教给家长对盲童应持的正确态度、应使用的正确的抚养方式、如何适时适量地提供各种适当的刺激、如何帮助盲童及早地学会控制身体和走路、如何训练盲童有效地利用其他感官、如何安排并鼓励盲童积极正确地与小朋友交往、如何帮助盲童接触了解社会……国外的无数实践经验证明,对盲童早期干预越早、越得力,其身体发展、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就越接近于普通同龄儿童。
2.引导盲童正确认识目盲
目前我国试行的《全日制盲校课程计划》比较注重对盲童进行认识身身残疾的教育,在某些学科要求中作了明确的说明,要求学生能正确对待视力残疾的影响(初中生物),具有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科学态度(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开朗、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小学思想品德);培养学主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战胜伤残、立志成材的精神(初中思想政治);结合残疾人的先进事迹进行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集体现念、组织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增强与伤残做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班团队活动人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活动)。这说明我们在盲童人格建构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具体操作等细节方面尚有待纵深发展;上述内容固然重要,但使学生了解目盲的原因、目前视力的状况、预后、如何克眼目盲的不良影响、目前自己的优势、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目盲了我还可能做什么等内容对构建盲童的人格也非常重要。
3.指目盲童学会与社会环境互动
盲童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应该包括一方面盲童通过学习,使自己不断地适应自己周围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盲童可以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服务、与普通学校联谊等接触和了解社会,扩大与健全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亲身感受社会对残疾人的关怀。培养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社会的感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交往能力,这实质上也是让社会了解盲童、了解盲人的过程。盲童不断参与社会生活使社会意识到了盲童(人)的存在,不断地了解了他们的需要,进而理解这一群体、关心这一群体、帮助这一群体,从而使“盲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得到”了改进,有利于构建盲童健康的人格。
4.加强盲校心理卫生个别辅导
盲校学生个体间差异很大,盲童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农村;有的家庭注意到了早期干预、有的什么也没做;有的先天失明、有的中途失明;有的尚有光感、有的眼前一片漆黑;有的入学时八九岁甚至更大、有的还不到七岁;有的非常聪明、有的有明显的智力问题;有的就是单纯的视力残疾、有的兼有其他的残疾甚至好几种;有的人格方面问题大多、有的则几乎近于正常;有的人格在这方面有问题、有的则在那方面有问题……这些林林种种的差异告诉人们,目前我国所推行的班级集体授课制是无法满足全体学生人格发展需要的,它要求盲校在集体教学之外必须有针对各个视力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而适当地补充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盲校可以在《个别矫正》活动课程中安排心理卫生个别辅导。针对不同盲生的不同人格问题作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与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