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这首诗用了什么景象,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

蜀相这首诗用了什么景象,渲染了什么氛围,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第1张

运用春天武侯祠柏树成荫,高大茂密,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的春意盎然的景象衬托出安史之乱后唐朝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的黯然景象,两相对比,更显凄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渴盼国家中兴的心情。

颔联中“空”、“自”两个字用的好,颔联以景喻情,将自然界春天的美丽与国家中兴无望相对比,更能折射出诗人忧国忧民、忧伤惆怅的感情。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

羌村三首(其一)①

杜甫

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②。

柴门鸟雀噪,

归客千里至③。

妻孥怪我在,

惊定还拭泪④。

世乱遭飘荡,

生还偶然遂⑤。

邻人满墙头,

感叹亦歔欷⑥。

夜阑更秉烛,

相对如梦寐⑦。

①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五月,作者刚任左拾遗,因上书援救被罢相的房琯而触怒肃宗,险些丧命。八月,被放还鄜州

羌村(今陕西省富县西)探望家小,《羌村三首》即作于此时。此诗为第一首。

② 峥嵘,山高峻貌,此处形容天空中赤云的重叠。赤云,被夕阳映得鲜红的暮云。西,向西移动。日脚,穿过云缝射下来

的光线。古人不知地球旋转,见日光移动,以为是太阳在走,故有日脚之说。

③ 柴门,贫苦人家简陋之门,指诗人在羌村的家门。归客,诗人自指。

④ 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怪,与下句的惊同义。还,又,接着。

⑤ 遂,如愿。

⑥ 满墙头,在农村,屋舍四周的围墙很矮,故邻人可隔墙观望。歔欷,叹息之声。

⑦ 夜阑,夜深。更,又。秉,拿着。秉烛,即掌灯之意。

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

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两句写未到时的远望之景。诗人于秋天的傍晚行进在荒寂的旷野中,只见重叠翻卷的火烧云正向西天漂移,夕阳马上就要落下去了,馀晖穿过云缝斜射到地面。前方不远处就是羌村了,诗人心中充满着快到家时的急切兴奋心情。“柴门”两句写到了家门口时的情景。寂静的村落里,已经还巢的鸟儿在诗人的无意惊扰之下喳喳地叫个不停,鸣叫声惊动了屋内的妻子,出门一看,竟是丈夫从千里之外跋涉归家了。诗人临行前曾向一位官员借马,但没有借成,只好徒步而归。“千里至”三字,既写出了归途中的艰辛,又包含着乱世还家的欣喜。前四句有声(鸟雀噪)有色(赤云),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正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的特定心理感受。

后八句写与妻子相见后悲喜交集的场面,中间穿插以隔墙邻人的叹息之声。“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妻子此前已接到诗人的家信,知道丈夫不久便归,但当丈夫突然出现在眼前时,仍不免惊疑发愣。待情绪稍稍平静后,才明白眼前所见为真,一时间悲喜交集,不觉流下泪来。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何等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生活情感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写诗人对自己劫后馀生的无限感慨,是对上两句的补充说明,也是下面“邻人歔欷”的原因。诗人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自己在外奔波转徙,今天能如愿地回家与亲人相聚,不能不说是太偶然了。“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喜达行在所》其三)。“偶然”二字蕴含着极丰富的内容和深沉的感慨。诗人从陷叛军数月到脱离叛军亡归,从触怒肃宗到此次返家途中的风霜疾病、盗贼虎豹,殒命之虞不止一次,而今终得生还,能说不偶然吗?妻子之怪,又何足怪呢?“邻人”两句,以邻居们围观时的叹息进一步反衬诗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鸟雀的聒噪打破了乡村傍晚的宁静,使左邻右舍也知道了诗人的归来,他们纷纷赶来隔墙而望,目睹了这一幕夫妻团聚时悲喜交集的场面,也为之感动,不住地发出叹息之声。以上六句是叙写诗人刚到家时的情事,时地是在黄昏屋前。结尾两句写诗人与妻子掌灯对坐的情景,时地则是室内深夜。久别初逢,夫妻均兴奋得不忍也不能入睡,因为今日的团聚太“偶然”了,故两人在灯下痴坐相向之际,仍然怀疑眼前发生的一切是不是在梦中。诗人没有去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是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真实的生活场景来做心理刻画,展现出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万千感慨,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抒情效果,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全诗以叙事白描来抒情,语言质朴凝练。诗人抓住具有典型性的生活场景,来传达夫妻团聚时的种种心理活动,在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合为一体,达到了水乳交融般的境界。王慎中评价此诗是:“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五引)。这种“寻常人所欲道”而终使“才人莫知措手”的叙事白描手段,展示了诗人极高的艺术造诣,也是杜诗远迈前人的突出表现之一。

赠卫八处士①

杜甫

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②。

今夕复何夕,

共此灯烛光③!

少壮能几时?

鬓发各已苍④。

访旧半为鬼,

惊呼热中肠⑤。

焉知二十载,

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

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⑥,

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

驱儿罗酒浆⑦。

夜雨剪春韭,

新炊间黄粱⑧。

主称“会面难”,

一举累十觞⑨。

十觞亦不醉,

感子故意长⑩。

明日隔山岳,

世事两茫茫 11!

① 卫八处士,未详其名。八乃其排行,处士此指隐居不仕的士人。唐肃宗乾元元年(758),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琯而得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年冬天,杜甫由华州到洛阳;次年春天,于返回华州任所途中,往访卫八处士,一宿而别。

② 动如,往往像。参商,二星宿名,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西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其二:“形影参商乖,音息旷不达。”

③ 今夕,今天晚上。《诗经.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④ 汉武帝《秋风辞》:“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杜甫这年四十八岁,卫八处士也有四十岁左右。苍,指鬓发灰白。

⑤ 半为鬼,多半都去世了。中肠,内脏,内心。曹丕《杂诗》其二:“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⑥ 父执,父亲的老朋友。《礼记.曲礼上》:“见父之执”。郑玄注曰:“父之执,同志之友也。”

⑦ 已,结束。未及已,一作乃未已。罗,陈设。驱儿,一作儿女。

⑧ 新炊,新煮的饭。间,搀和。黄粱,黄米。

⑨ 称,即说。一举,就是一饮的意思。累,接连。

⑩ 故意,老友间的深厚情谊。

11 山岳,指西岳华山,在华州和洛阳之间。曹丕《燕歌行》其二:“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

这是一首赠别诗,抒发了故友乍聚旋别的诸多感慨。

杜甫善言情,他常把最深切的感受置于篇首,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赠卫八处士》一诗便是如此。全诗以“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二句为关锁。此前八句从离别写到聚首,总写此次会面的强烈感受。人生一世,朋友间常如参商二星难以相见;今夕重逢,悲喜交集,恍若隔世。别离时两人都还年轻,而今俱已鬓发斑白了。相互打听其他老友的下落,多半已不在人世,彼此都不禁失声惊呼,心里火辣辣地难受。此时,“安史之乱”并未平息,局势仍很动荡不安,诗人对此次重逢的慨叹,不仅仅是一般的人事沧桑之感,也隐含着对那个动乱时代的慨叹。“焉知”二句上承“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诗人故意用反问句式,含有想不到彼此竟能活到今日的感慨。与“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羌村三首》其一)一样,既有幸存者的欣慰,又有乱离者的悲伤。此二句又是由抒情到叙事的过渡句,以下详写与卫八见面后的情事,历历如绘,而又无处不隐含着人生的感慨。二十载重来,眼前出现卫八儿女成行的景象,诗人不免有倏忽之间迟暮已至的感喟。“怡然”二句,写出卫八的儿女彬彬有礼、活泼可爱的情态。“问答未及已”,卫八处士便驱使儿女张罗酒饭:菜是冒着夜雨剪来的春韭,饭是新煮的二米饭,匆促之间备好家常饭菜,体现出老友间淳朴亲切的情谊。“主称会面难”以下四句,叙主客畅饮的情形。故人重逢话旧,不是细斟慢饮,而是连干十杯,彼此内心的激动和感慨自不待言。“感子故意长”,概括今夜乱离相逢之感,总束上文。结尾回应开篇的“人生”二句,蕴涵着更深层的悲慨:昔日之别,尚有今夕之欢会;明日一别,后会不知何年?情真意切,耐人寻味。

全诗感情低回深婉,语言真切质朴,随手写来却层次井然,很好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感情波澜。清人张上若说此诗“情景逼真,兼极顿挫之妙”(清杨伦《杜诗镜铨》引)。诗写老友重逢,却由“人生不相见”的感慨发端,因而转入“今夕是何夕,共此灯烛光”时,便格外见出内心的激动。但下面并不因为相会而径写喜悦之情,而是接以“少壮能几时”至“惊呼热中肠”四句,感情又趋向沉郁。诗的中间部分,老友的盛情款待,推杯换盏,似乎冲淡了世事茫茫的凄凉,带给诗人幸福的微醺。但劝酒的语辞却是“主称会面难”,又饱含着乱离的感慨。全诗以“人生不相见”开篇,以“世事两茫茫”收束,前后一片苍茫,将一夕的温馨之感,置于苍凉的基调之上,通过老友相逢时的种种典型情事和细节,写出乱世相逢的种种复杂的思绪,这些正是全诗的内在沉郁的表现。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最佳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着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风流。”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藤”、“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歌曲《只要有你》它体现了电视剧里的那种情感和氛围,是一首对唱的情歌,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爱情的美好。

《只要有你》是孙楠&那英专辑中流行的情歌之一,也是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系列片尾曲和2002年电视剧《终极悬案》片头曲。

这首歌由孙楠、那英两个人合唱,由陈颂红填词并谱曲。

另外《只要有你》还有邓超、纪敏佳演唱的版本,是《少年包青天3》的片尾曲。

扩展资料:

(那英)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

能画出一双双不流泪的眼睛

留得住世上一纵即逝的光阴

能让所有美丽从此也不再凋零

(孙楠)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安慰自己

在没有你的夜里,能画出一线光明

留得住快乐,全部都送去给你

苦涩的味道变了甜蜜

(那英)从此也不用分开相爱的天和地

还能在同一天空月亮太阳再相遇

(合)生命中只要有你,什么都变了可以

让所有流星随时都相遇

(孙楠)从此在人世上也没有无奈的分离

我不用睁着眼睛看你远走的背影

(合)没有变坏的青春,没有失落的爱情

所有承诺永恒的像星星

(那英)谁能告诉我,有没有这样的笔

能画出一双双不流泪的眼睛

留得住世上一纵即逝的光阴

能让所有美丽从此也不再凋零

(孙楠)如果是这样,我可以安慰自己

在没有你的夜里,能画出一线光明

留得住快乐,全部都送去给你

苦涩的味道变了甜蜜

(那英)从此也不用分开相爱的天和地

还能在同一天空月亮太阳再相遇

(合)生命中只要有你

什么都变了可以,让所有流星随时都相遇

(孙楠)从此在人世上也没有无奈的分离

我不用睁着眼睛看你远走的背影

(合)没有变坏的青春

没有失落的爱情,所有承诺永恒得像星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句话罗列了很多早晨所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形神兼备的渲染了一幅清幽淡远的晨景图,烘托了思乡之情。

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宋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明代李东阳进一步分析说:“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完全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情感氛围?你写文章吗?呵呵,文章中的情感氛围就是一种能让读者自然而然身临其境的感受你要表达的那种感觉的氛围。现实中的情感氛围是一种让你在你的圈子中能够感受圈里人的心意,让你的心有一种心动(不要误解啊,很广泛的一种)的感觉的氛围

描写了什么情景——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

渲染了什么氛围——离情别绪

表达了什么感情——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53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