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什么?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一望无际的苍苍蒹葭,是明亮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语文是充满魅力的,它能让人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它能滋养生命、净化心灵,它能让我们时时触摸到生命脉搏的有力跳动。
在语文每一条迷人的雨线下面,都有生命的风韵妩媚,道不尽说不清的充满诗意的忧伤、温暖、清凉……因此,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课堂是一个张扬个性、交流情感、充满智慧和活力的艺术场所。所以,语文教师也应成为一个充满诗意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仪表美、教态美、语言美、板书美、节奏美等综合形成教学美,让语文课堂充满诗意,从而产生教学魅力。具体来说,语文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语文教师要使自己富有魅力。要想使自己富有魅力,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拓宽自己的视野,使自己不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还对其他学科有所了解。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必须全面加强美学修养,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深入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内容时就可以幽默风趣、妙语连珠、侃侃而谈,而且可以顺手拈来一句名言、一个典故、一首古诗、一个俗语,从而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学生模仿的典范。
其次,语文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包括处理教材的艺术、课堂设计的艺术、教学方法的艺术、教学语言的艺术、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艺术精品,储藏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有文辞优美的散文,有情节曲折的小说,有感情激越的诗歌,有逻辑严密的议论文,有条分缕析的说明文。所以,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能认识到文字的形象美,感悟到语言的节奏美,品味到词语的意蕴美,领会到句式的变化美,并能把这些静止的内容转变成鲜明可感的形象,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创设出富有个性的教学模式。教师不能简单照搬别人的教学模式,也不能总重复同一个模式,而应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教学模式,从而把语文课教出诗意,教出美感,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魅力。
最后,语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教师的崇高在于无私的奉献,在于爱心的流淌,在于对孩子个体的尊重。因此,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渴望与憧憬,感受学生的烦恼与痛苦。教师要想成为学生的良师,就必须先成为他们的益友,关注学生的成长,以自己无穷的魅力和完美的人格,通过语言以及外貌、神态、手势、眼神等身体语言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只有这样,教师才可能真正被学生接受,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
总之,上一节语文课容易,上一节充满魅力的语文课不容易;做语文教师容易,做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教师不容易。语文课堂是鲜花盛开的园地,这里万紫千红,美不胜收,悦目而幽香,愿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在这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从而使我们的每一堂语文课都充满诗意与魅力。
(责编 张翼翔)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没有动情的语文教学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力量。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知活动都是在一定感情的诱发下进行的。语文教师在伴随认知教学的同时,研讨和实施审美情感功能,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从定情、扬情到激趣的审美情感功能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是说作者先有了情思再发为文辞,读者先看了文辞再了解情思,沿着波流(辞)向上追溯源头(情),即使隐微的也一定会显露。刘勰从写作和阅读两个角度都谈到“情”是文章的源头。语文教学中,篇篇文学作品,从情感上讲都有一个基本情调,也就是“源头”。教师在备课、讲授、练习等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讨源”,要把握好“基本情调”,而且要始终如一,这就是所说的定情。情感定得准确,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浑然一体,教学方法才能运用自如,即使遇到枝节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如《爱莲说》《陋室铭》两文,其意境隽永、言简意丰、韵味深长,为散文的名篇。两文情调看似一致,都有不愿与趋附权贵者、苟随时俗者同流合污之情,但斟酌定情却有差异。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虽然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但有隐居避世之意,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中就可以看出。这种情趣正是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哀叹的“菊,花之隐逸者也”。“菊”在《爱莲说》中只是“莲”这个不愿隐逸、不贪富贵、在污浊世间保持正直操守的主人公形象的陪衬,因而《爱莲说》比《陋室铭》更有积极意义,周敦颐高出刘禹锡的地方是在于有批判之情。
情是作者因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志,是作品的客观存在。这个情不是露天的珠宝,碧空的银星,伸手可以摸得着,抬头可以看得见,需要你“沿波讨源”,教师“讨源”后,需要扬情――扬起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来感染学生的主观感受,来激发学习的情趣。这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情感的第二步。扬情往往在课堂教学的起始,它能够拨起学生情感的琴弦,催动学生情感的波澜。如上海特级教师于漪讲授《春》这一课,是这样开始教学的:“我们一提到春啊,你们想一想看,会不会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于漪老师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以情动人,激起了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从传情、移情到共鸣的审美情感功能
学生的情感被扬起后,需要与作品中的情感碰撞、交融相通,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喜亦喜,忧亦忧。为了使学生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共鸣,教师要架起沟通的桥梁,把作者之情传融为学生之情。传情这一审美情感功能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音容笑貌,举止神态,或诵读,或讲解,或板书……读则如出我口,讲则如出我心,把作品中的情感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教师入境动情的传递中,把自己的有我之情转入到无我之情,把有我之境带入到无我之境。我们借列夫・托尔斯泰一句话来概括:“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艺术论》)移情审美情感功能中,学生发挥着主体作用。教师的传情,触动了学生的情思,作品中的人物在学生头脑里“活”了起来;作品中的环境、场面、景物、气氛等等,使学生感到真切,犹如身临其境。学生有了形象再创造之过程,对作品有了理性认识,作品的情才能移过来,才能出现共鸣现象。
如教学《背影》,教师把人们生活中的“父子”的情感体验讲给学生,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师还情不自禁地用手攀住黑板的边缘,模仿“父亲”穿越铁道时攀越站台的吃力动作,在特定的意境中,完成了特写的定格镜头。学生在老师的情感传递下,有的讲起妈妈半夜起来给自己加盖被子,有的谈起爸爸结满老茧的双手,有的说起妈妈冒着风雪背着“我”上医院;教《最后一次讲演》,教师激情喷涌,拍案而起,讲台上站着的就好像是怒斥敌人、视死如归的“闻一多”,台下学生掌声四起,喊声共振,就好像是“悼念李公朴的会场”。传情、移情、情感的浪花和波涛在激荡,在裂变,在冲撞,在组合――语文课堂就是一个情感的殿堂。
三、从生情、动情到引思的审美情感功能
与作品情感共鸣的学生,其情感并没有终止,而会驱遣想象去联想,再生发新的情感。教师要在学生新的思绪动情中,点拨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创新。一是对作品中的主题、结构,语句以及情感诸多问题分析、评论、质疑;二是将从作品中获得的情感来充实自己的激情,以便于得心应手地驾驭构思、行文、修改等写作技巧。
以《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为例,学生从莫泊桑笔下的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贪财牟利的市侩形象中产生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拜金主义的憎恶之情,经老师启发,又研究了高中教材中《项链》一文,两者比较鉴赏后写了“ 读后感 ”,又产生了新的情感。这多层次的情感正引发了学生多方位的思考。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强烈的思想情感往往能促进质疑:“《社戏》中,桂生、阿发、双喜一群农家少年和‘我’看社戏后归航途中偷罗汉豆吃,鲁迅是不是在‘奖励偷窃行为’《曹刿论战》里,鲁庄公在长勺之战中善于纳贤,勇于听谏,他的功劳应该不应该给予确切的评价《出师表》内,忠贞不移和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能成为三国的统一者……”抑制不住炽热情感的学生经教师的点拨也能进发灵感的火花来化解这些疑难问题。
作品中的情感决定了语文教学有着特殊的艺术性:认知过程与情感濡染应有自然的和谐;信息反馈与情感丝缕也应环环相扣;师生融洽与情感传递要有完美的契合妙语。定情、扬情、传情、移情、生情、动情这六大功能,正是为了造就这一特殊的艺术性,它虽不能囊括语文教学审美情感的整个过程,但可作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理论科研和实践应用的着力点。语文教师本是“感情丰富”的人,应该成功地尝试一下这些着力点。
(作者单位:邯郸市峰峰矿区太安中学)
诗意语文是对语文教育理想境界的一种追寻,也是对于语文教育本色和本真的一种深刻自觉和回归。所以优秀的语文教学一定是诗意的语文,一切风格鲜明的语文教学无论是什么样的,它必定有诗意的语言。今天我就王松舟老师执教的《红楼春趣》这节课来说说我对诗意语文的诗意语言的理解。
首先,诗意的语文是一种精确精准的概括语言。
在《红楼春趣》导入新课后,在学习交流平台四个小朋友的四条建议,王松舟老师把它总结为:联系课文,猜测意思;借助资料,扩大了解;难解语句,暂且放过;结合影视加深理解。每一句话都是八个字来概括,准确精炼。把四个小伙伴的阅读建议,总结为自己的阅读古典名著的32字,通俗易懂,过目不忘。
其次,诗意的语言在于用美妙的语言进行过渡总结。
这样的语言很多,比如在学习了交流平台之后,王老师用这样的语言来概括,这就是4位小伙伴给出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而《红楼春趣》是《红楼梦》的选文,当然也是古典文学名著,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以上的方法去阅读和学习《红楼春趣》。这就完成了从总结方法到课文阅读运用的过渡。
再比如再学难词、新词、陌生词时,他问学生们怎样去理解,有的说借助资料,他说这位同学打算死抠,有勇气,精神可嘉。另一个学生说这不影响课文的理解,可以不理会,一笔带过。他评价说这个同学是聪明人,刚才有小伙伴已经给我们建议,借鉴别人的建议,继续自己的学习,是真正的聪明,再说死抠词语,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听这美美的语言,有激励,有提醒,又有诗意,谁又不想做他的学生浸润在里面呢?
在学生批注写贾宝玉语句的时候,王老师进行了巡视评价指导。他的语言是这样的:有的孩子在一个地方批注了两个词语,他说这个孩子不但思考了,还思考了很多;有的学生在一个批注里还写了一句话,看来是真的有感而发,还有的在一个批注那写了五句话,这我还真是第一次见到,真厉害!不但表扬这三位同学,是还给其他同学以引导,引导不着痕迹,是不是很美?
在赏析“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就是宝玉摔风筝这个句子时,有学生读到了宝玉开心,王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我一点也不开心,开心是性格吗?”学生说开心不是性格是心情,然后王老师说“五年级了,说性格开心,那真是有点不开心了。”这里的“开心”谐音双关,又诙谐又幽默,还具有提醒意义。
还有同学说到了宝玉爱面子,王老师没有说不对,他只说了一句“你说宝玉爱面子,那是你把宝玉看低了。”其中的韵味令人深思。最有趣的是,其中有一个学生竟然说了宝玉爱美人,其他同学都笑了,王老师一听也乐了,但随即他就马上进行了语言的引导,他说“宝玉爱美人,王老师也爱美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是一个人的品味,这是很正常的。”两句话就把学生有可能会想歪的心思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教学艺术就是要通过这种高超的语言来实现,也就是需要这种诗意的语言来表达。
第三,这种诗意语言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强大力量。
这节课最让我感动的是,他用自己的诗意语言鼓舞,或者是激发了一个孩子的信心和勇气。在在探讨贾宝玉性格的时候,前面同学说了宝玉的性格有“心地善良、不遮不掩、细心等等。后来有一个孩子举手要发言,王老师给了他这次机会,他依然说的是善良。王老师说“你的观点和第一位同学是一样的,但是你还是坚持举手,你为什么要说呢?我想你肯定有自己的想法”。这个同学没有出声,王老师接着又说“我想是不是有这三方面的原因:没有听到第一个同学的发言;但他没有把话说清楚,你想要补充。还是说你觉得善良是他的性格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你要再次进行强调。这三个里面你是哪一种情况呢?”这一番话既给了这位同学面子,又解了围给了台阶,那位同学马上说他需要补充。王老师马上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鼓完掌还不算,他接着就问:“为什么要给你掌声呢?我以我做教师的多年经验猜想。他是一个不太爱发言,不太受表扬,需要鼓励的学生,是吗?”全班同学给予了这个孩子雷鸣般的掌声。这个孩子落泪了。王老师问他为什么流泪,这是什么泪呢?那个孩子马上回答,这是感动的泪。掌声再一次响起来。老师又总结“每个孩子都是宝贝,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在听,他觉得他需要补充,尽管他一个人没有办法完全说清楚,但他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所以他勇敢的举起了自己的手,让我们再一次把掌声送给他。”这个不太爱发言,不太受表扬的孩子,在这一节课上竟然有5次掌声是为他响起来的,你想对于一个内向需要鼓励的孩子来说,这是多么宝贵的呀,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高光时刻,也许一个就够了,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这个孩子会勇敢的举起他的手,一次比一次高,一次比一次多。
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语言,我们可能就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语言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家,语言是我们生活的化身,语文老师必须对语言需要一份自觉,在王老师诗意语文的课堂上,我感受到了诗意语文的独特魅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