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的大人要比孩子更加的冷静,不要比谁的声音大,等孩子安静下来后再和孩子谈谈,如果非要争个谁输谁赢,这仗就没有打和的可能。
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自己的态度,你就问他声音大能解决问题吗?有事说事,有意见就提,心烦可以发发牢骚,事后该干嘛干嘛,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不要以为你是家长孩子就非得听你的,错了,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孩子不一样,要与时俱进。你告诉孩子不是一定叫你听我的,而是自己的经验比孩子足,给他的是告诫,是经验所得,最终拿主意的还是自己,家长也不要倚老卖老,道德绑架孩子,就得让孩子听自己的,如果孩子的想法没有太过分,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为自己做主一次,因为时代不同了,咱们的思想也不一定适合当下的社会,但有必要把自己的分析结果告诉孩子,让孩子引诫。同时家长一定要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在我们可操作范围犯错,我们可以一起分担及分析,若一直不让孩子犯错,遇到挫折就不知该如何处理,以后踏入社会会有更多的人帮着你教育孩子。
通过我对孩子发展的了解,有几分见解:有几个方面会造成孩子今天的行为,一种是言传身教了;第二种是从小的纵容和宠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些家长在与爷爷奶奶或夫妻之间的交流沟通中发生的争执没有避讳孩子,被孩子看到并学到。
孩子小时候天真无邪无论说什么对于大人来说都很可爱,哪怕是说了不好听的,大人也觉得很可爱,偶尔和大人顶顶嘴反而觉得这孩子又长心眼了,孩子看到大人赞赏的眼神认为是自己的表现好赢得了大人的赞许,就会更加的“放肆”,在他们的眼里没有对错只有表现的好坏和父母对自己的赞赏。长此以往大人眼中的好玩、可爱变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随着年龄原来越大不再那么天真无暇而是变成浑身是刺的叛逆少年,说不得,骂不得。
如果女儿不坏到不可救药,先不要就结论说女儿不孝等等。经常吵架,也可能就是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另外作为母亲也要反省自己,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关心女儿,很多问题少年、青年都出在成长中缺乏关心上。
事已至此,应该冷静一下,反思一下,多些沟通,还要懂得控制情绪。
希望采纳。
一、理解母亲,同时也理解自己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理解是沟通的桥梁。理解母亲意味着当母亲将个体作为情绪的发泄口,各种矛盾关系的出口时,个体能够理解这样歇斯底里的母亲背后的无助。我一直相信世界上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如果有的话,那么这样的父母一定自顾不暇,才会没有能量去爱自己的孩子。母亲更是如此,如果个体能够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伤害,那么个体应该明白这样的母亲是痛苦的。
她也许也在受原生家庭的困扰,一直没有真正脱离原生家庭发展出肯定自我价值的自我;她也许孤立无援,孤身嫁给你父亲,却没有感受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她也许和婆家人关系不好,在最帮助和体谅的时候,得到的只有婆家人的不理解和闲言碎语。所以她将所有的爱的希望都寄托在你的身上,竭尽全力的想要在你身上索取爱,只是索取爱的方式变成了对你的一种伤害。
同时,理解自己意味着理解自己无法承受被母亲伤害时的痛楚,自己本身也是处在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对于母亲来说自己没有办法成为那个完美的孩子,更不可能成为母亲情绪的容器和稳定的客体。当理解母亲也理解自己的时候,和母亲之间的争吵自然也会少很多。
二、保持自己人格的独立,摆脱与母亲共生的状态
很多时候,之所以孩子总是与母亲吵架,都是因为母亲和孩子都太过于在意对方的看法并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对方。当发现对方并不听自己的,也就是自己影响不了对方的时候,自己就会情绪失控,激化矛盾,争吵由此发生。
这种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影响对方,并且无法接受自己影响不了对方的事实的现象代表着个体并没有完全实现自己人格的独立,还受着与母亲共生思想的影响。这种状态常见于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完全听她的,孩子在潜意识当中是接受了母亲这一观点的,但是意识总是使得孩子想要有自己的想法。这种情形不仅使母亲感到痛苦,孩子也同样深受其害。因此,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实现自己人格的统一对于处理好母子/母女关系,减少争吵是十分重要的。
三、保持适当距离,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
保持适当距离在心理上和空间上两个方面,尤其是在争吵的时候。保持心理上的距离可以帮助孩子与母亲都处理好属于自己的情绪,避免双方之间混乱的情绪交流和情感交汇;保持空间上的距离可以避免在争吵时双方互不相让,使问题愈演愈烈。保持适当距离,形成良性的互动模式能够有效减少争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