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花这一形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杨花这一形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第1张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 ”“欲开还闭”思亲**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 ”,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 ”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我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 ”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苏东坡贬谪黄州时,其好友章质夫曾写《水龙吟》一首,内容是咏杨花的因为该词写的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因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赞誉,盛传一时苏东坡也很喜欢章质夫的《水龙吟》,并和了这首《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寄给章质夫,还特意告诉他不要给别人看章质夫慧眼识珠,赞赏不已,也顾不得苏东坡的特意相告,赶快送给他人欣赏,才使得这首千古绝唱得以传世 这首词的上阕主要写杨花的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开头一韵,非同反响,道出了杨花的性质和际遇“似花还似非花”:杨花即柳絮看着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艺术手法上显得很“抽象”,但仔细品味琢磨,这“抽象”超出了具体形象,一语道出了柳絮的性质这一句与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可谓异曲同工一般来讲,艺术要求用形象反映事物而苏东坡却“反其道而行之”,匠心独运,以“抽象”写出了非同反响的艺术效果因此,在艺术描写上,“抽象”有“抽象”的妙用“也无人惜从教坠”,则言其际遇之苦,没有人怜惜这像花又毕竟不是花的柳絮,只有任其坠落,随风而去“无人惜”是诗人言其飘零无着、不被人爱怜的际遇,也正说明了唯独诗人惜之一个“惜”字,实在是全篇之“眼”,妙不可言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一韵承接上一韵中的“坠”字展开,赋予柳絮以人的性情“抛家傍路”说杨花的飘忽无着,仔细思量,那柳絮坠离枝头,“抛家”而去,不是很无情吗可是柳絮“傍路”飘零,却又依依难舍,恋“家”之情跃然纸上真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有思”言其不忍离别的愁思和痛苦其实,这是诗人的想象,“思量”是“惜”的进一步的深入,使杨花飘忽不定的形态具有了人的情感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一韵承接上一韵的“有思”,采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其细腻独到的笔致,尽写柳絮飘忽迷离的神态,让人柔肠百转,思绪万千,叹为观止从上阕“无情有思”开始,诗人便展开想象的羽翼,把杨花比喻为一个思亲**,将“有思”具体化、形象化,活脱脱地展示出她的完整形象这里,“有思”成为思亲**的“愁思”因“愁思”而“萦损柔肠”,因“愁”而“柔”,因“柔”而“损”;“愁思”煎熬则“困”,“困”则“娇眼 ”“欲开还闭”思亲**的情态被诗人描写、刻画地极其细腻,从而把柳絮随风而坠、时起时落、飘忽迷离、勾魂摄魄的形态,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真乃神来之笔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有思”,“有思”的情态也描摹出来那么**为何而思上阕的最后一韵作了回答:她在思念远方的夫婿这一韵化用了“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过辽西”的诗意“梦随风万里”既写**之梦,又关合柳絮飘忽迷离,轻盈若梦愁中入梦,梦里与远在万里的君郎相逢,却被莺儿的啼声惊醒,怎不让人愁更愁,简直让人恼恨了! 纵观上阕是以人状物,虽然是在咏柳絮,却叫人难分诗人是在写柳絮还是写思妇柳絮与思妇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不禁令我想起了庄子做过的一个梦:“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词的下阕与上阕相呼应主要是写柳絮的归宿,感情色彩更加浓厚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在上阕“惜”和“愁”的情绪基础上,诗人下阙的头一韵直抒胸腻,“愁”化作“恨”,倾注惜春之情,也是在更深的层次上写柳絮“也无人教坠”的际遇这一韵应和上阕首韵“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表面上看,因为柳絮像花又毕竟不是花,所以不必去“恨 ”,应该“恨”的是西园遍地落英,“零落成泥碾作尘”,春去无奈,最可怜惜然而,细细斟酌,“落红难缀”更反衬出柳絮的“无人惜”的遭际,诗人用这种手法进一步写出了对柳絮独“惜”的情愫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拂晓的一场春雨过后,那随风飘舞、“抛家傍路”却“无人惜”的柳絮上哪儿去了呢,为何无踪无影,荡然无存了“一池萍碎”即是回答看到满池细碎的浮萍,诗人蓦然清醒——原来那沸沸扬扬,满天的飞絮都化作了水上的浮萍这里,“遗踪何在”是问题,“一池萍碎 ”是结果,而“晓来雨过”是柳絮化为浮萍的客观条件柳絮化为了浮萍,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是不可能的但诗人“惜”柳絮又不忍看到它凭空消逝的伤感却得到慰藉何况柳絮坠落,化为浮萍也是当时的“公认”“遗踪何在”一句写得极好,把诗人对春雨过后,柳絮消失后的心理情态尽写出来,又起到了“承上启下 ”的作用,实属难得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一韵从柳絮的“遗踪”荡然无存生发,以简洁洗练的句子写出了春光易逝的伤感虽然花落无情,好景不长,然而春去有“归”:一部分归为尘土,一部分归为流水即使如此,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柳絮不复存在,大好的春光也随着柳絮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 惜”柳絮,进而“惜”春光,诗人的情感袒露无遗“春色三分”一句很是别出心裁把光景分为若干份并不是苏东坡的创造诗人写这首词之前,许多骚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类似的句子,如“天下三分明夜月,二分无赖是扬州”、“三分春色两分愁,更一分风雨”等都是经典名句但是我们仔细玩味,推敲比较,却不难看出,上述名句都不如苏东坡的语意蕴藉、含蓄、巧妙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最后一韵,是具有归结性的震撼全篇的点睛之笔那沸沸扬扬,飘忽迷离的柳絮在诗人的眼里竟然“点点是离人泪”!这一韵照应了上阕“思妇”“愁思”的描写,比喻新奇脱俗,想象大胆夸张,感情深挚饱满,笔墨酣畅淋漓,蕴意回味无穷,真是妙笔神功! 前人对苏东坡的这首“和词”与章质夫的“原唱”孰优孰劣,曾有过争执归纳起来,观点有三一说“原唱”优于“和词”,“曲尽杨花妙处”;二说“和词”优于“原唱”,“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三说“原唱”与“和词”均为绝唱,“不容妄为轩轾”究竟如何我们不要先妄下结论,还是先来看看章质夫的“原唱”词曰:  “燕忙莺懒芳残,正堤上杨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兰帐玉人睡觉,怪青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黏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面对一件艺术珍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不同的审美观点获得不同的审美享受,这是正常的但是当两件同类艺术珍品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审美价值比较问题,“不容妄为轩轾”是不成立的,必然有个孰优孰劣的评价和选择问题,非此即彼前面说过,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然而,只要与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加以比较,章质夫的“原唱”就相形见绌了 大凡诗词,“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因此,只做到形神兼备还不够,必须做到“有境界”观章质夫的“原唱”,虽然描写细腻生动、气质神韵不凡、“潇洒喜人”,但终归是“织绣功夫”,“喜人”并不感人,因而较之“和词”在“境界”上就大为逊色苏东坡的“和词”“先乎情”,“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不仅写了杨花的形、神,而且写景“言情”,在杨花里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从而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是章质夫的“原唱”望尘莫及的 “和词”胜于“原唱”,也突出表现在艺术构思上“原唱”在总体上没有跳出咏物写景的园囿,而“和词”却别有洞天,采用拟人的艺术手法,把咏物与写人有机地、巧妙地结合起来,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完整的思妇形象,写柳絮的际遇,绾合着思妇的际遇,情景交融,物我一体这也是“原唱”无法相比的 在语言艺术特色上,“原唱”虽然精巧灵动,但也不过是“大珠小珠落玉盘”,令人惊奇和感动的好句子不多诗词无好句如登山无胜景,终归有些缺憾而“和词 ”的语言却新颖别致,舒放自如,并且好句比比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可圈可点、令人称颂的佳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步韵填词,从形式到内容,必然受到原唱的约束和限制,尤其是在“原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的情况下,“和韵”要超越“原唱”实属不易但苏东坡却举重若轻,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写出了这首“和韵而似元唱”的杰作,真可谓旷世奇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不仅从中领略了豪放派诗人的婉约风格的一面,体验到诗人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且这首词独具的艺术魅力,给予了我们不尽的审美享受

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其实就是与友分别感到忧愁不舍的思想感情

杨花,《辞源》解释为“柳絮”,并引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落满飞”为例,此解释未免有失偏颇。杨树开花飞絮一般在四五月初夏时期,要晚于柳絮纷飞。杨花是素洁的,如絮似雪,飘飘的雪,轻轻的雪,覆盖了大地,积堆在墙边,白茫茫的,“不斗浓花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朦朦。百花常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在柔柔的春风的爱抚下,漫天飞舞,更添几分春意。而杨花,似乎和“情”结下了不解之缘。

杨花的轻柔多情,使得自己成为古往今来情愫满怀的迁客骚人、浪迹天涯的异乡游子们寄托感情和哀思的信物。早在北魏时,就有传为胡太后(宣武帝皇后)所作的杨花词,词曰:“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以杨花隐喻逃往南方的情人杨华,巧妙双关,哀婉动人。词人们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红粉佳人的缠绵哀思、与亲朋好友的离愁别绪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寄予温柔多情的杨花,希冀从中寻求自己的归宿。

“飞絮淡淡舞起,轻裳浅浅妆成。去时散漫住何曾?总付流光一梦。素心原无管束,岂为牵惹东风。旧时烟柳又满城,惆怅青衫犹冷。”一曲《西江月•杨花》把作者内心的孤寂、失意、怅然和抑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那如蒙蒙细雨般的杨花又怎能解尽词人的愁绪呢?杨花是多情的,“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她想要抚平人生的伤痕,但是也许她只会增加词人的无奈、感慨。杨花又是无情的,“无情雪舞杨絮,离复聚、几番寻觅”,杨花真的懂得什么是离愁吗,但是她不知道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不知道游子们的深深眷恋。杨花目睹了“多情自古伤离别”的世间爱情纠葛,“百尺章台撩乱飞,重重帘幕弄春晖。怜他漂泊奈他飞。澹日滚残花影下,软风吹送玉楼西。天涯心事少人知。”这是对分手之初的内心复杂难言之苦涩的自我咀嚼。词人在此小词中表述了相思、阻隔、无望之哀,更浓重的是对“他”的怜爱怜惜。倘若没有一种心音相通的理解的露水姻缘,分手不会有太难磨灭的痛苦。既是红粉知己,又是两情投合,却无力永成连理;更何况明知所爱者际遇哀苦,飘泊不能自主,此去将会落得怎样的命运安排?真难预料亦不堪想象时,其心底之失落和歉疚感交杂摩荡,最无法言语以传。“怜他”句的动人处,正在于从“理还乱”的情思里抽理出最凝重的一层,传述了难以尽传的心灵悸动。也许此时的杨花最易于表达作者的感情,“天涯心事少人知”,唯有将哀思寄予杨花。不过历史上,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试的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是非花”,使杨花的“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的生动神态跃然纸上,而最末一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成为千古名句。这首词将杨花的精魂描写的淋漓尽致,把杨花与思妇的形象处理的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出极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了物与神游的境界,堪称极品。

如今,杨花仍然是现代人情感的依托。"有些爱在流光中变了,想起几分当年他的好,又有身不由己的苦恼,旧情难忘当夜雨潇潇。”谈咏麟的一曲《杨花》道尽了千百情男情女们的缠绵爱情。杨花,你不是为生存而存在,你怀抱着希望,你是为他人存在,“你不过烟花巷的女子/便纵有千寸柔肠/万种才思/也难谱自己的人生/你绘的不过风的颠狂/雨的放纵/你的轨迹是荡子的轨迹/你的归宿却不是荡子的归宿/料峭春寒万家灯火/斜月用千年的冷漠/任你渚汀河堤万般零落/偶两两被子规惊醒/顺势轻翻朱船/忍缀画户/三更园丁早勤/清理的不是回廊竹影花丛/是阡陌小路/是你的相思/是你的惶恐。”

抒发作者仕途不得志、远离故土,漂泊他乡的时间比杨花更久、更长的离情旅愁。

出处:宋·石愗《绝句》。

原诗:

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毬满路旁。

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

释义:

归来之时,但见杨柳枝在春风中摇曳着万缕嫩黄;离去之日,杨花凋落已聚成万千绒球散落路旁。我比杨花更加飘荡不定,毕竟杨花仅是一春繁忙。

扩展资料

赏析:

杨花的特点是随风飘荡,行踪无定,以自己疲于奔波的行止来与杨花相比,构思新颖别致。以物来比拟人的情感,本来难以感受的情绪通过形象被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是诗家常用的妙法。

诗中描摹杨花,用字精警传神,“万缕”与“飞毬”、“弄”与“满”,“轻黄”、“忙”等字,均见功力。全诗音节悠扬,有唱叹不尽之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41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