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的孩子会沉迷手机吗?

多动症的孩子会沉迷手机吗?,第1张

  孩子玩手机很专注怎么会是多动症呢?对于儿童多动症,目前在国内的就诊率较低。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有多动症“苗头”而建议带孩子就诊时,经常有家长说:“我的孩子看电视、打游戏都很专注,一动不动。不是说只要在做感兴趣的事情能专注,就不算多动症吗?”这其实是对多动症认知的一大误区,可能会导致多动症孩子得不到及时治疗。

  对于学龄期孩子来说,学习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是多动症的两个最大影响。目前,国际专家共识认为药物治疗是多动症的一线治疗。家长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在孩子能够专注某事时不要过于频繁地打扰孩子。

  对于多动症,家长们目前同时存在关注不足和过度焦虑的问题。“能专注于感兴趣的事就不是多动症”其实是对多动症认知的一大误区,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在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不同场景中都可以做到注意力集中,即使是在有些无聊的场景下,也要集中注意力。单单做有兴趣的事情时可以专注,并不能排除多动症。

  而另外一些家长,只要孩子稍微好动一些,就担心孩子患上了多动症。孩子天性活泼好动,尤其是男孩子,不能稍微活泼一些就认为孩子有注意缺陷。有些孩子虽然活泼多动,但上课的时候注意力很专注,对成绩往往没有太大影响;有的孩子人来疯,但是人不来的时候蛮安静的,那么这个孩子只是兴奋度比较高,也不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学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实际上除了家长们通常理解的“坐不定”“上课不专心”,多动症还可以有很多具体表现,比如粗心大意、丢三落四、多嘴多舌、在幼儿园中午不睡午觉、和人谈话心不在焉、不愿或回避做作业、日常生活中健忘、很难耐心排队等候、写字缺胳膊少腿、阅读障碍(比如6、9不分,b、d不分)、绑鞋带扣纽扣等精细动作笨拙等等。

  多动症孩子,首诊年龄在8~13岁,有的并不是因为多动的症状而来,但发现其实“病根”在于此病,“对于多动症我们既不能过度诊断,也不能因为诊断不足而忽略了这个病,因为这个病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多动症影响孩子学习和心理首选药物治疗

  对于学龄期来说,多动症的最大影响就是学习困难,学习成绩在低年级或许表现不出来,但是一到小学高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表现出跟同龄孩子相比下降的趋势。另外,多动症会使孩子冲动、不顾后果,容易和别人产生冲突,因而在人际交往上出现困难。

  多动症属于脑部发育障碍,非常容易和精神心理方面的其他疾病共病,是很多儿童疾病发作的温床。以上两个影响容易进一步使孩子产生情绪问题,引发焦虑、抑郁、强迫、双相情感障碍、学校恐惧、抽动秽语综合征等。

  在症状、症状出现时间、出现场景等满足一定标准后,即可确诊多动症。根据目前国际上专家共识,儿童多动症一旦获得诊断,药物治疗应该为首选,其循证医学证据是最充分的;其次是心理治疗、行为治疗;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生物反馈,目前还缺乏明确的循证医学的证据。由于多动症是慢性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一般认为18岁大脑发育成熟以后病情会好转,但是也有大概1/3的病人注意缺陷会延续到成年。

  不合时宜的亲子“互动”影响孩子培养专注力

  除了药物治疗外,多动症孩子的父母应该怎么做,多动症孩子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特别暴躁,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成为熊孩’。所以家长对这一类的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既要充分尊重,也要适当地约束、制定规则,不能让孩子想干啥就干啥。

  如今,不少父母有意识创造陪孩子玩耍、看绘本的亲子时光。在此过程中也要注重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孩子有的时候需要亲子互动,有的时候则需要安静,当孩子可以集中一段时间的注意力独自玩玩具、看绘本时,不要为了“互动”频频打岔,可以和孩子做出类似约定:“妈妈看你现在自己看书很专注,你先自己看10分钟,妈妈去做别的事情,等一下妈妈过来我俩一起看。”不要趁孩子专注看书、玩玩具时悄悄离开,因为如果孩子对妈妈离开的时间有一个心理预期,心里就不会没有安全感。在孩子做作业时一会儿叫孩子喝水、一会儿叫孩子吃水果等过于嘘寒问暖的行为,也可能破坏孩子专注力的形成。

  孩子玩手机很专注怎么会是多动症呢?另外,父母关系、家居环境也和多动症发病有关。父母离婚的孩子,多动症发病率比一般孩子高。家庭过于拥挤也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培养,最好能让孩子有相对独立的玩耍、学习空间。

沉迷手机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

社交隔离:沉迷手机可能会导致社交隔离,因为人们会更倾向于与手机交互,而不是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可能会导致孤独和社交隔离感。

健康问题:长时间使用手机可能导致眼睛疲劳、颈部和手部疼痛,以及头痛等健康问题。此外,手机使用也可能会干扰睡眠,因为蓝光可能会干扰人们的睡眠模式。

学业成绩下降:沉迷手机可能会干扰学生的学习,因为他们可能会分散注意力并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这可能会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消极心理影响: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焦虑、抑郁、压力等消极心理影响。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的负面互动,例如网络欺凌和仇恨言论,可能会引起心理压力。

--- 总的来说,沉迷手机可能会对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可能会影响社交生活、学业成绩和职业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手机使用的适度,并尝试限制手机使用的时间,特别是在进行重要任务或面对人际互动的情况下。

5 时间管理困难:沉迷手机可能会使人们难以管理时间,因为他们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媒体、游戏或其他不必要的应用程序上,而不是专注于更重要的任务或活动。

6注意力分散: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因为他们经常切换应用程序或任务,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一个任务或活动。这可能会对学习、工作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7交通安全风险:使用手机时驾驶或步行可能会导致交通事故。因为人们会分散注意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在道路上。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颁布了相关法律,禁止在驾驶或步行时使用手机。

总之,沉迷手机可能会导致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交生活、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保持手机使用的适度,并尝试寻找其他活动,例如运动、社交活动、阅读等,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时间并减少手机使用。

如果沉迷手机的情况严重到了极限,可能会产生以下更加严重的影响:

抑郁症:沉迷手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抑郁症。因为人们可能会失去对生活的兴趣,经常感到疲劳、无助、失落和无聊。这可能会导致消极的心理状态,并可能导致严重的情感问题。

焦虑症:沉迷手机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焦虑症,因为人们可能会感到担心和紧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这可能会导致失眠、胃痛和其他身体上的问题,也可能会影响到工作和社交生活。

财务问题:沉迷手机也可能会导致财务问题。因为人们可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手机应用程序上,导致花费不可控制并无法支付账单。这可能会导致财务困难、信用问题和其他财务上的问题。

社交生活:沉迷手机可能会导致人们与现实社交生活的脱节。因为人们可能会更喜欢在线交互,而不是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可能会导致孤独和社交隔离感,进而导致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问题。

如果您或您的亲友发现了沉迷手机的情况,建议尽快采取措施应对这个问题,例如与医生、心理咨询师、家庭成员或支持团体进行咨询,以寻求帮助和支持。此外,也可以尝试使用一些应用程序或其他工具来帮助管理手机使用,如设置定时器、限制应用程序使用时间、关闭通知等。

孩子为何情绪不稳定?警惕双相情感障碍。相信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情绪不稳定时,往往束手无策,不晓得为何孩子的脾气阴晴不定,捉摸不透。被迫无奈情急之下,忽略孩子的感受,以武力解决孩子脾气问题,结果孩子变“老实”了,但是父母和孩子间越来越疏远。

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躁狂状态时,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通常对自己病情没有认识能力,即对自身疾病无自知力。情感高涨或易激惹是躁狂状态特征性表现,伴随思维奔逸、意志行为增强。

2、食欲下降或者暴增,感觉吃什么都是一样,没有进食的欲望,体重下降,或者暴饮暴食,怎么都想吃东西,体重上涨。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过度评判型家长教育孩子都要求完美,必须善良、坚强、勇敢、包容大度、勤奋、诚实。然而却不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允许表达自己的恐惧、懒惰、脆弱、胆小、撒谎、自私的自己。当孩子成长中做不到这些,他就会对自己批判,他自己内在就会冲突,觉得自己不应该是一个懒惰的人,一个脆弱的人,怎么别人都那么坚强,就自己恐惧胆小。

2、孩子自己对于学习有高目标、高追求,忍不住不断自我施压,学习成绩优秀成了孩子自信的唯一来源,也成为了孩子生活中的重心。在这种不断自我施压的心态下,孩子容易焦虑抑郁,再慢慢发展到双向情感障碍。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影响身体健康。因为这种疾病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性疾病,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变得非常冲动,并且非常容易出现家庭暴力的现象。也就是说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不仅会伤害自己,还有可能会影响到他人的身体健康。

2、自杀率高: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年自杀率是正常人群自杀率的20~30倍,而纯粹的重度抑郁发作和混合发作状态在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最高的自杀风险。

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和孩子一起参加一些健身活动,切忌整日躺在床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所事事的生活。

2、定期家庭聚餐,外出游玩等,多一些家庭活动,这样不仅增加一家人的亲密感情,也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3、进行净化练习,改变原本的思维模式。净化练习是可以帮助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踢出旧有的思想,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净化内心的练习方式,比较简单、明了。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孩子高三学习压力非常大,已经出现抑郁症,心理疏导帮助孩子做好内心建设,因为孩子压力大或者生活的情绪没有办法排解,然后在家里没有事情做,看手机打游戏,这都是连锁的心理问题,引起来的行为,家长先和孩子沟通,不要强制孩子,借助心理机构从孩子的内心帮助孩子做好疏导,是可以帮助到孩子的,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有什么

1一般描述 对意识状态的描述是基本的。双相障碍患者的意识一般是清晰的,但病情十分严重者可有轻度的意识障碍。应注意仪态的整洁程度和合适性,有无过度打扮或不加修饰;夸张的体态语言;动作的量、幅度、敏捷性;语量、语速、语调和音量;对检查者的态度是友好还是轻蔑、敌意、高傲、嘲弄;对检查的合作程度。

2感知觉 注意患者有无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的幻觉,以及有无人格解体和非现实感。

3心境和情感 情绪抑郁或高涨是双相障碍的核心症状,但也有相当部分患者并不能主诉有抑郁或高涨的情感体验。检查躁狂或抑郁症状时,应注意外显的表情、兴趣和内心的体验。检查者还应该注意,有的抑郁心境表现为兴趣缺乏,有的躁狂没有情感高涨却表现为易激惹。检查时应特别注意询问其高涨或低落的情绪是否为持续性,即一天中是否大部分时间都存在,这种情况是否每天都是如此因为在临床上检查者常只重视症状的有或无,错将因外界因素引起的短时相应情绪反应视为病态,而忽略病理性心境障碍常是缺乏外界因素的,并在一定时间内是持续存在的,因此容易造成误诊。此外,还需注意与情感淡漠和精神运动迟滞造成的表达困难相区别。情绪抑郁是消极的、负性的情绪表达增加,情感淡漠是情感表达的减少或缺乏。此外,还需注意情感反应的适切性。

4思维 注意患者交谈主动还是被动;语流、语速、语调如何;谈话主题是否随境转移;内容是否夸大或自卑自责;是否伴有较多的手势或躯体语言;言语内容是否流畅、连贯或有逻辑性;谈话是否有对象;兴奋话多是否在人多时更加突出。

一般而言,双相障碍患者的思维形式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思维奔逸、思维随境转移、音联、意联,而情绪低落时则出现思维缓慢、迟钝等。处于极度兴奋状态的躁狂患者思维联想速度极快,而言语表达往往跟不上联想,因此听上去话题之间内在联系不紧密,容易误为思维松弛,此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绪背景、行为与外界环境的关联性进行判断。

双相障碍患者最多见的思维内容障碍是躁狂期的夸大妄想和抑郁期的罪恶妄想。此外,也可有各种偏执观念、先占观念、强迫观念、自杀观念等,应注意思维内容与情感基调的协调性。可通过询问诸如“有无特别的能力,大量的财富”等获悉躁狂患者有无夸大妄想。有时患者会表现出一种高傲或不可一世的态度,提示夸大妄想存在的可能,或是自我评价过高。

5认知功能 大部分患者能正确定向,但由于注意力涣散,可能在检查中不能正确回答有关周围客观事物的问题。医生应该判断患者能否讲出大致的日期和时间。可依据患者的言谈举止,来判断其能否对当前环境做出正确定向。记忆检查结果受注意力集中程度的影响,躁狂发作时患者的被动注意增强和老年期抑郁发作时的假性痴呆,均影响认知功能的检查结果。

6意志躁狂 患者自我控制能力降低,其意志行为常是冲动性或非理性的,如随便购物、交友、性乱交或盲目投资等。

7自制力 严重躁狂发作者一般无自知力;严重躁狂患者常因判断力损害而做出非理智行为,甚至可触犯法律。轻中度躁狂患者自知力大多可保持完好。

以上就是关于双相情感障碍及其相关问题,如果您仍然有相关疑问,请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及其根源,挖掘自身潜能,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选择一位合适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效果的重要保障,请谨慎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488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